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10324
大小:5.81 MB
页数:153页
时间:2019-03-09
《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姓名:石声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农林经济管理指导教师:戴思锐20040501中文摘要经济夕卜部。l生问题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石声萍指导教师:戴恩锐教授摘要本论文是关于中国现实社会中经济外部性问题的研究.该研究有三大目标:第一,立足于我国经济改革,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现实,通过对外部性相关问题的研究,得到外部性从产生至转移乃至晟终实现的一个被冠名以“外部性链条”的系统路径.第二,对“外部性链条”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整理,去租取精、去次取主,辩明引致外部性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
2、键因素.第三,在对“外部性链条”拆解和剖析的基础上,研究外部性防范的相关理论解释和措施,得到一个外部性理论框架内的制度宦q新思路.一、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1.经济外部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表现.所谓经济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消费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承担全都成本或没有享受全部收益的现象。它产生于生产.经营或消费等经济活动,由于经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产生,产生的内容和后果为成本外部化或收益外部化.这种成本转嫁或收益流失在一般情况下不通过市场(即没有交易),但在特定条件下则可通过市场(即通过交易)实现.它
3、是一种外侵强加式的,可察觉的影响,不能(或难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赔付或补偿,具有伴随性和相互性,因此具有丰富的内涵.论文以成本外部化和收益外部化为基点,分别对生产括动、经营括动和消费话动中经济外部负效应和经济外部正效应的典型表现做出了概括描述,反映出了外部性问题的广泛性.2.经济外部性具有多种转移方式和转移途径.主要包括:(1)成本外部化的方式:对成本与风险的直接转嫁、对成本与风险的间接转嫁、对成本与风险的时间滞后转嫁、对成本与风险的区间转嫁等。(2)收益外部化的方式:自动溢出,被动直接丧失、被动间接丧失、预期收益丧
4、失等.(3)成本外部化的途径:对公共物品的过度消耗,对准公共资源的过度消耗、破坏与污染环境,对他人资源及要素的占用、强制不公平交易等。(4)收益外部化的途径:公共物品提供、对转嫁成本的接受、不公平交易损失等。(5)区域外部化的方式和途径:成本转嫁或收益流失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发生,可以是即期,也可能是远期,具备一定的积累效应。在现实中比较明显的实现途径是对机会的抢占,以及对资源的吸引或独占。3.经济外部性呈现出明显的产业(行业)特征与区域特征。由于产业优势地位(市场地目自女&大掌2004月博±掌t论文位)差异、行业生产经
5、营特点差异、行业技术水平差异、外部性的条件差异等原因,有些产业(行业)容易成本外部化,有些产业(行业)容易收益外部化,经济外部化的过程呈现出比较突出的产业(行业)差异。以农业、工业和商业为例,得出的结论如下:(1)农业的经济外部性主要表现在:收益的流失、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对工业等非农产业成率外部化的接受、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2)工业的经济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对原材料的低价使用、工业污染。(3)商业的经济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责任的转嫁、对其他经济主体利益的侵害、服务过程中的外部性.同时,
6、由于区域发展机会占有差异、资源及要素占有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区域特征,也在经济外部化的过程中表现了出来。主要有:对资源的不均衡吸引和占有.政府干预过程中呈现的外部化、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致的区域外部化、其他表现等等.4.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催生了经济外部性.包括:(1)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不一致导致了外部性的萌芽。(2)由于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存在、对他人资源及要素占用机会的广泛存在,大量成本及风险转嫁对象的存在、行业差异及区域差异的存在等原因,为外部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大的平台.(3)产权残缺、
7、受损者追索能力的缺陷、交易双方地位不对称.制度安排及制度规范的有限性、强制实现等因素引致了外部性的最终实现。5.经济外部性在现实中的危害巨大且广泛.经济现实中外部性的影响无处不在,这些影响导致了效率的缺失.经济秩序的紊乱、行业与区域发展的失衡,引致社会的理性偏差与信用危机,加剧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令社会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造成相当巨大且广泛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资源利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公共物品利用的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对区域发展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伤害等方面.6.现阶段对经
8、济外部性的测定在理论与现实中尚存在差距.笔者从理论上给出了一个外部成本的测定框架(也可用于测定外部收益),并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演算。其结果验证了关于自利行为引致外部性的结论.但如果对该框架的研究假设进行反思可以看出,由于许多客观的局限,例如信息不对称、技术水平不充分等原因,政策的完美是无法达到的。也就是说,撇开计人的污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