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00219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9
《六部分样卷样卷附标准答案(中学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样卷及样卷答案(中学语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样卷 教学人员初级(中学语文) 【说明】 本试卷从基本知识、教案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考查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要求如下。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教学内容】杜甫律诗“登高”(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详见文档“课文之登高.doc”)【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教室内有多媒体演示台,并只为教师提供了已连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教学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
2、学并进行评价。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本试卷共28题。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基本知识(6分) 在进入教案设计环节之前,请回答有关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下列问题。 第1题(单选题)根据你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3分) A.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B.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 C.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涵义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述而已 D.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
3、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答案:C 第2题(单选题)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3分) A.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B.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课件、教学游戏、网络平台等 C.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自动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D.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答案:D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第一部分
4、 教案设计(30分) 在进行“登高”一课的教案设计时,应进行学习者和教学环境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3题(单选题)教学设计之前,以下选项中可以暂时忽略的是( )。(3分) A.学生是否学过杜甫的诗 B.学生是否具备律诗的知识 C.学生对杜甫生平的了解程度 D.古代诗歌考察的目标、内容 答案:D 第4题(单选题)在当前教学环境中,下列教学活动无法实施的是( )。(3分) A.浏览相关网页 B.演示多媒体课件 C.播放视频文件 D.与学生网上实时互动
5、答案:D 以下是一份“登高”的教学方案设计,第5~9题嵌于该方案中。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课题名称登高科目语文年级高中二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第5题(单选题)以下不适于作为本课教学目标的一项是()。(3分)A.了解近体诗的基本知识B.详细了解杜甫一生的经历C.初步了解怎样从近体诗特点入手,鉴赏诗歌D.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答案:B二、过程与方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爱国忧国之情 培养文学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及平仄、押韵、对仗的要求2.赏析景,领会诗歌情景相生的写作手法
6、3.赏析情,理解诗人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难点1.体会颔联两诗句的深刻内涵2.深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根源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讲课的PowerP0int演示型课件、介绍杜甫生平的视频短片、课文朗读音频文件等教学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初读课文1.导入新课教师用电脑展示诗人杜甫像,引起学生的关注,并简介杜甫生平2.了解课文大意4/4第6题(单选题)在第一次呈现课文内容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以下教学方法中不适于选择的是()。(3分)A.教师亲自范读课文B.播放配乐朗读课文的CDC.播放由相关内容的视频、诗歌文本以及配乐朗诵组成的课件D.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默读课文 答案:D3.按照诗歌“起
7、承转合”的章法特点,梳理诗歌的思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教学活动2赏读课文1.赏析诗中的“景”第7题(单选题)赏析诗歌中的“景”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下教学方法中应排除的是()。(3分)A.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如何B.教师逐句讲解都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C.教师适当补充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D.请学生想象并描述诗中的景物 答案:B2.赏析诗中的“情”3.揭示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景为情设,情随景生。)4.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活动3加深并拓展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了解诗人杜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