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毒素降解菌、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原生质体制备

藻毒素降解菌、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原生质体制备

ID:34697688

大小:1.65 MB

页数:76页

时间:2019-03-09

藻毒素降解菌、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原生质体制备_第1页
藻毒素降解菌、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原生质体制备_第2页
藻毒素降解菌、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原生质体制备_第3页
藻毒素降解菌、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原生质体制备_第4页
藻毒素降解菌、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原生质体制备_第5页
资源描述:

《藻毒素降解菌、溶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原生质体制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Isolation,IdentificationofMicrocystinDegradingBacteriaandAlgae-lysingBacteriaandProtoplastPreparationofT1strainADissertationSubmittedtoChangzhouUniversityByLiQiuyan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issertationSupervisor:Prof.ZhangWenyiJune,2012常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

2、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已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常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州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范围,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

3、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中文摘要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剧,蓝藻水华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某些藻类在一定环境下释放微囊藻毒素(MC),人们饮用或直接接触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源,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常用的物理、化学法难以将其有效地去除,目前微生物法在处理蓝藻水华污染方面逐渐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因此,利用溶藻细菌和MC降解菌联合处理蓝藻,在溶藻细菌控藻的同时,MC降解菌去除MC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鉴于某些特殊菌种在溶藻、降解MC方面具有高效性,本研究分别以蓝藻脱水压滤液

4、、太湖流域食藻性白鲢鱼肠组织液、黄化铜绿微囊藻液为菌种分离源,筛选得到3株微囊藻毒素-LR(MC-LR)降解菌和13株溶藻细菌,分别命名为R1-R3、F1-F12、TL,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rDNA序列分析技术及同源性分析对降解效果较好的R3、F8、TL进行菌种鉴定,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理,为构建工程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本实验室已分离的MC-LR高效降解菌T1进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蓝藻脱水压滤液分离的MC-LR降解菌R3对MC-LR具有较高去除率,经鉴定为Lysinibacillusfusiformis,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5、NCBI)GenBank注册序列号JQ991002,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NO.6107。研究生态因子对MC-LR降解效果的影响,得出其在30℃、130r/min转速条件下最适宜参数为:pH值7.0,接种量4-6%,初始MC-LR浓度为49.07μg/L;在此运行条件下,第7d时MC-LR的去除率可达到46.47%;外加碳源甲醇、乙醇、葡萄糖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MC-LR的降解作用,该菌对MC-LR的利用具有专一性;在初始MC-LR浓度均为39.26μg/L,pH为7,接种5%对数期菌液,摇床温度30℃,转速130r/min条件下,以MC-LR为唯

6、一碳源的对照组和添加以上3种外加碳源的试验组,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8.66%、30.26%、36.90%、59.26%。(2)以太湖流域素有蓝藻天敌之称的白鲢鱼为分离源,从其富含蓝藻的肠道组织液中分离得到的菌株F8具有较高溶解铜绿微囊藻能力,经鉴定为Lysinibacillusfusiformis,GenBank注册序列号JQ991003,保藏号CGMCCNO.6106。研究生态因子对其溶藻特性的影响,得出在温度28℃、3光照强度2500lux、pH值为7、初始叶绿素a(Chla)含量为61.2mg/m6的条件下最适宜菌液浓度≥2.75×10/mL(菌藻比≥1:10),光周

7、期影响不显著。通过对对数期菌液作不同处理,得出F8菌株的作用方式属于间接溶藻,即通过分泌产生的胞外非蛋白质物质和少量蛋白质物质杀死铜绿微囊藻细胞,从而达到控藻的目的。(3)鉴于实验室条件下培养铜绿微囊藻过程中其中2个藻液发生黄化且藻体全部死亡下沉,培养液中并无其他添加物,排除了外源性物质对藻液黄化的干扰,因此,推断藻液的黄化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以其为分离源,得到1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高溶藻性能的细菌,命名为TL,经初步鉴定为Lysinibacillusfusifor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