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阶层矛盾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视域下阶层矛盾问题研究

ID:34664223

大小:1.87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3-08

上传者:U-24835
和谐社会视域下阶层矛盾问题研究_第1页
和谐社会视域下阶层矛盾问题研究_第2页
和谐社会视域下阶层矛盾问题研究_第3页
和谐社会视域下阶层矛盾问题研究_第4页
和谐社会视域下阶层矛盾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视域下阶层矛盾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AthesissubmittedtoZhengzhouUniversityforthedegreeofMasterStudyofclasscontradictionsfromtheperspectiveofHarmoniousSocietyByXiaoiingYuan-一Supervisor:Prof.QingtaoYangScientificsocialismandintemationalcoistclentltiCSOommunlstlmovementPublicManagementDepartmentMay201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锄日期:溺k6月f彦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莨—p日期:沙i≥年‘月踢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自此以后,“和谐社会"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基调。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阶层之间以及阶层内部围绕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制度缺陷和政策欠缺等问题产生的矛盾日益增多和突出。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矛盾的正确处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合理有序原则和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视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措施妥善协调各阶层矛盾。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深入调查分析社会各阶层矛盾的表现、特点以及根源。通过对社会各阶层矛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简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首先解释本文有关的名词概念,通过对阶级和阶层的辨析,简要阐述了当前社会的几种阶层划分的观点,最终本文选择以十大阶层为合理的阶层划分方法,并分别对十大阶层进行了简单描述,简述了协调各阶层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工人与农民、知识分子与其他阶层、雇工与雇主、干部与其他阶层矛盾的表现;简单描述了经济利益矛盾日益突显、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频发、矛盾的对抗性因素明显增多等矛盾的特点、从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缺陷和政策欠缺四个方面挖掘矛盾的根源等主要问题。并指出妥善协调各阶层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第四部分提出和谐社会视域下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途径。关键词:矛盾;利益:阶级;阶层;和谐社会 Abstract111egoalofbuildinga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wasfirstproposedinthe‘'decision'’oftheCPC’SFourthPlenarySessionoftheSixteenthCentralCommittee.Fromthenon,thethoughtofharmonioussocietyplaysadominativeroleinoursocietyculture.However,owingtothereformandopeninguppolicyand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istmarketeconomy,contradictionsindifferentsocialstrataandclassesresultingfromdiverseeconomicbenefits,politicalinterests,socialorderandpoliticaldeficiency,havebeenincreasedandprominentinChinesesociety.Asaresult,howtohandletheconflictofinterestsamongthevarioussocialhierarchieshasbeenthefirstlypriorityofconstructingaharmonioussociety.Tobuildasocialistsociety谢tllChinesecharacteristics,wemustfollowtheprinciplesoffairnessandjustice,equalityandmutual—benefit,rationalizationandorderliness,andoverallconsideration.Tocoordinatethecontradiction$ofdifferentsocialhierarchies,wemustinsisttakingeconomicconstructionasthecenterofdevelopment,constructallappropriateandeffectivecoordinationmechanism,deepensystemreform,strengthenconstructionoftheparty’Srulingability,andenhancenationalcohesion.TakingMarxismasaguideandabsorbing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latedacademicachievement,thispaperhasinvestigatedtheimpactofsocialcontradictions,andanalyzedtheircharacteristicsandorigin.Throughtheanalysisofcontradictionsandreasonsofthepresentsituation,thispaperputforwardbasicprinciplesandcountermeasuresforcoordinatingclasscontradictionsintheperspectiveofconstructingharmonioussociety.TllispaperCanbedivideintofoursections:Inthefirstsection,thesignificanceofthetopiciselaborated,thedomesticandforeignrelatedliteraturesarereviewed,andtheresearchmethodandinnovationpointsarebrieflyintroduced.Inthesecondsection,theinvolvedconceptsareaccountedfirstly.Throughthediscriminationofclassesandstrata,andbrieflyexpoundingthecurrentseveralviewsofsocialstratadivision,thispaperfinallychoosereasonableTenClassesasthe appropriatedivisionpattern.WiththecharacterizationofTenClasses,thercallsticsignificanceofcoordinationofeachclassforbuildinga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risdescripted.Thethirdsectionhasanalyzedthemanifestationofv撕oussocialclasscontradicdonsbetweenworkersandpeasants,intellectuals鲫dotllersectorS.t11e啪ploy盯andtheemployee,thecadresandotherclassesinourcountry.1f1们ugllmtroducingthecharacteristicsofcontradictions,suchasprominenceoftheeconomicmterestcontradictions;occurrenceofunexpectedincidents;antagonism.therootofconn硼1ctlOtis眦exposedin4aspects:economic,political,lackofsocialsyst锄。andfailureofpolicies.Finally,pointoutitishowtohandletlleconflictofinterestsamongthevarioussocietysectorsthathasharmonioussociety.becomethetoppriorityofconstructingaInthefourthsectionofthispaper,thebasicprinciples觚dmemodsofcoordmatiIlgclasses’contradictionshavebeenproposedundertheperspectiveofharmonioussociety.KeyⅣords:contradiction;interest;class;stratum;harmonioussociety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V1引言⋯⋯⋯⋯⋯⋯⋯⋯⋯⋯⋯⋯⋯⋯.⋯....11.1选题意义⋯⋯⋯⋯⋯⋯⋯⋯⋯⋯⋯⋯⋯⋯⋯⋯⋯.11.1.1理论意义⋯⋯⋯⋯⋯⋯⋯⋯⋯⋯⋯⋯⋯⋯⋯⋯⋯⋯.11.1.2现实意义⋯⋯⋯⋯⋯⋯⋯⋯⋯⋯⋯⋯⋯⋯⋯⋯⋯⋯.21.2问题的研究现状⋯⋯⋯⋯.⋯⋯⋯⋯⋯⋯⋯⋯⋯⋯⋯21.3创新点及研究方法⋯⋯⋯⋯⋯⋯⋯⋯⋯⋯⋯⋯⋯⋯..3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42.1当前我国各阶层矛盾基本概述⋯⋯⋯⋯⋯⋯⋯⋯⋯⋯⋯.42.1.I背景概述⋯⋯⋯⋯⋯⋯⋯⋯⋯⋯⋯⋯⋯⋯⋯⋯⋯⋯.42.1.2概念阐述⋯⋯⋯⋯⋯⋯⋯⋯⋯⋯⋯⋯⋯⋯⋯⋯⋯⋯.52.I.3阶层划分的标准⋯⋯⋯⋯⋯⋯⋯⋯⋯⋯⋯⋯⋯⋯⋯⋯.72.1.4十大社会阶层的构成分析⋯⋯⋯⋯⋯⋯⋯⋯⋯⋯⋯⋯⋯..92.2和谐社会视域下各阶层矛盾协调的现实意义⋯⋯⋯⋯⋯⋯⋯112.2.1协调各阶层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122.2.2协调各阶层矛盾是巩同党执政社会基础的重要保证⋯⋯⋯⋯⋯⋯132.2.3协调各阶层矛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14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163.1社会各阶层矛盾的表现⋯⋯⋯⋯⋯⋯⋯⋯⋯⋯⋯⋯⋯163.1.1:_I:人和农比的矛盾⋯⋯⋯⋯⋯⋯⋯⋯⋯⋯⋯⋯⋯⋯⋯.16 目录3.1.2知识分子与其他阶层的矛盾⋯⋯⋯⋯⋯⋯⋯⋯⋯⋯⋯⋯..173.1.3雇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墙3.1.4干部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183.2社会各阶层矛盾的特点⋯⋯⋯⋯⋯⋯⋯⋯⋯⋯⋯⋯⋯203.2.1经济利益矛盾日益突显⋯⋯⋯⋯⋯⋯⋯⋯⋯⋯⋯⋯⋯⋯203.2.2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203.2.3矛盾的对抗性因素明显增多⋯⋯⋯⋯⋯⋯⋯⋯⋯⋯⋯⋯..213.3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根源⋯⋯⋯⋯⋯⋯⋯⋯.⋯⋯⋯⋯..223.3.1经济利益的变化⋯⋯⋯⋯⋯⋯⋯⋯⋯⋯⋯⋯⋯⋯⋯⋯223.3.2政治利益的变化⋯⋯⋯⋯⋯⋯⋯⋯⋯⋯⋯⋯⋯⋯⋯⋯223.3.3社会制度缺陷和政策欠缺⋯⋯⋯⋯⋯⋯⋯⋯⋯⋯⋯⋯⋯.23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244.1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244.1.1公平公正原则⋯⋯⋯⋯⋯⋯⋯⋯⋯⋯⋯⋯⋯⋯⋯⋯..244.1.2平等互利原则⋯⋯⋯⋯⋯⋯⋯⋯⋯⋯⋯⋯⋯⋯⋯⋯..244.1.3合理有序原则⋯⋯⋯⋯⋯⋯⋯⋯⋯⋯⋯⋯⋯⋯⋯⋯..254。1.4统筹兼顾原则⋯⋯⋯⋯⋯⋯⋯⋯⋯⋯⋯⋯⋯⋯⋯⋯。.264.2协调各阶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264.2.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64.2.2构建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274.2.3深化市场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84.2.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94.2.5重视文化建设增强比族凝聚力⋯⋯⋯⋯⋯⋯⋯⋯⋯⋯⋯⋯30参考文献⋯⋯..⋯⋯⋯⋯⋯⋯.⋯⋯⋯⋯..⋯...32致谢..⋯..⋯.⋯⋯⋯⋯⋯⋯⋯...⋯..⋯...⋯..35个人简历、在学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6V 1引言1.1选题意义1.1。1理论意义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步发展后,就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属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社会发展的主要条件就是社会分化,社会分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随着社会分化的发展,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甚至是尖锐对立的局面。和谐是人类自古以来所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不仅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之一。在我国社会经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已经逐步淡出我国的历史舞台,伴随而来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对全人类来说,阶层分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经阶段。然而,“社会分层不仅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捧④因此,正确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强调这一时期不仅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更是“矛盾的凸显期",是改革开放发展转折的关键阶段。要求全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简单的讲就是在蛋糕做大的基础上转变为分好蛋糕,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迸一步重申了胡锦涛同志所揭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条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大重申这六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五位一体的布局。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不少对阶层分化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没能紧密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忽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前提去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问题,很难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因此,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根据当前∞邹农俭t‘}I:会分层研究的意义’[J],‘中困党政十部论坛'2002年第3期.1 I引言的阶层结构研究现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1.1.2现实意义社会分层把我国社会分成若干利益群体,妥善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对推动改革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各个社会群体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层普遍经历了分化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从业人员人数大约占全国总人数的11.5%,突破1.5亿人次。不仅是掌握更是管理着全国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他们享有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贡献着全国将近I/3的税收。④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使得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许多矛盾,社会上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同,各自拥有的社会地位高低也不尽相同、利益诉求的目标不同,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只要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就会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就会使社会不和谐。因此,要建立和谐社会,研究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互动和冲突状况以及各阶层的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分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通过分层和流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同时还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2问题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基于专业的不同和各个研究学者的侧重方向各不相同的情况下。社会学的研究学者如袁方、陆学艺、李培林、李强等在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这一块做了很多工作,通过进行深入实践的社会学调查,侧重研究社会各阶层的构成情况、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以及各阶层对政治经济稳定的影响等情况。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研究社会各阶层方面则侧重于研究各阶层的演变分化、各阶层的特征以及各阶层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斯·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等不同的理论学说。∞j6{c海霞t‘新阶层称为统战新着力点'[J],‘晾翅>.2006年第30期.2 1引言采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垂直分化的社会地位和人们在这些不同的地位上具有不同的分布现状,从而得出各自不同的阶级、阶层理论。其中,最基本的两种理论模式是阶级理论和多元社会分层理论。1.3创新点及研究方法本文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上,尊重并把握本国的基本国情,采取了阶层分析法。阶层分析是一种以多元因素为主要依据的分析方法,在社会结构中,从纵向看,具有某方面相同性质的人群团体统称为社会阶层。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由于人民的基本利益一致性已经确定,用阶层分析法研究社会结构有很强的优越性。①总体性分析的方法。所谓总体性分析法,就是指在分析问题时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置于其存在和发展的背景中,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使得研究更加深化。本文把协调各阶层矛盾置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中,从历史的高度对各阶层矛盾问题进行深刻的把握。本文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在比较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的结构变动以及阶层矛盾问题的基础上为我国更好的协调各阶层矛盾、更好的进行和谐社会建设提出政策建言。∞对于阶层概念。日前学术界界定小一.奉文足指那监确:{I:会生产和乍活的某些方面地位桀奉棚旧、利益人体一缎的哭I一体.它以阶级分析为前挺,足对阶级分析的深化和发展。3 2和谐社会视域一F阶级阶层矛盾概述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2.1当前我国各阶层矛盾基本概述2.1.1背景概述社会阶层之间利益矛盾和利益争斗状况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社会利益关系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两大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利益发生变化,社会各阶层人群行为状态就会随之发生改变,一定会使整个社会运行状态发生改变。由此可见,社会运行状态的稳定与否是由社会各阶层人群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斗争所引起的,随着社会各阶层人群行为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社会各阶层人群行为状态所决定。经过30多年改革的中国,已经从一个利益平均的社会发展为利益分化的社会。任何社会都存在差别,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在所难免,但若超过一定限度的不平等就会威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现代化的进程加速发展,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发生急剧改变,旧的利益格局逐步解散,新的利益格局还没有形成。利益格局的变化,使得原有各阶层相应的社会地位也发生改变,原来处于有利地位的阶层由于这一改变造成社会地位的下降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对新的利益格局的不满情绪也在所难免。情绪的不满某种程度上导致行为的紊乱,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利益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使得社会财富分配的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例如利用资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会加剧其他利益群体的不满情绪。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导致我国社会结构同益复杂。协调好各阶层矛盾就可以使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健康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也可转化成发展的动力。否则,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得妥善协调各阶层矛盾显得尤为迫切,倡导社会公平J下义,加快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举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2.1.2概念阐述和谐与和谐社会:“和"在我国古代与“和谐"基本上是同样的意思。“和"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作为动词,表示调节不同的人或事之间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圆融。另一方面作为形容词,表示“顺其道而行之"状态。孔子是中国古代“和"的思想的提出者,在孔子看来,“和"与“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和谐的实质是“和而不同"。古希腊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哲学领域最早提出和谐思想,他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利特指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文艺复兴以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看成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哲学大师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和谐是各因素中的协调一致。一他认为“和谐"是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显然这种认识的高度是比较深刻的。所以,本文认为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协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内部关系高度协调一致、祥和的状态。马克思则确切的掌握了“和谐一理念,倡导社会和谐。和谐社会是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内部和组成部分之间出现的一种互相依存、协调、促进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利益最多的阶段,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整体部署。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吸取了中西方和谐文化的精华,又立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背景完成重大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级:阶级是由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下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团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他们重点研究的是阶级的具体工作分析。马恩认为:首先,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以社会生产的不足为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消灭。其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随着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发展,私有制经济关系在社会中占居支5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配地位,阶级分化产生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揭示阶级和阶级斗争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根源使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具有科学性。最后,阶级是一个社会范畴。由于历史的原因马恩没有把影响阶级的非经济因素当成研究的重点。但在阶级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的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下过确切的定义。列宁在历史条件、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为指导,1919年在《伟大的创举》中定义了阶级的含义。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由此可见,阶级揭示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少和经济地位的高低,经济上的意义导致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阶级是由社会地位不同和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组成的社会团体,处于社会中的不同政治和经济地位,伴随着剥削和冲突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一起产生,强调社会分工、财产所有制、生产资料的占有以及占有生产资料的重要意义。阶层:阶层是根据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由职业等特征相同的人们所组成的从属于特定阶级的社会团体。社会学研究使用了阶层这一原本属于地质学科的专业概念分析社会结构,把人类社会中社会群体之间的层化现象恰当的比喻成地质中的分层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出现了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层主要有三种用法:一是把阶层视为阶级的组成部分。二是把“阶层"等同于“阶级"。三是偶尔在“阶层"的意义上来使用“阶级"这个词语。总体上来讲,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把阶层视为阶级的组成部分。与阶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集团不同,阶层则是在此基础上根据人们不同的社会特征,进行多角度的划分而形成的社会地位阶梯。阶层具体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关系相似的基础上,表现出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于阶级和阶层这两个概念能否等同使用存在以下几种看法,第一,认为“阶级"一词带有明显的斗争之意,在和平年代应该使用“阶层";第二,认为,“阶层"或“阶级"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可以互换使用:第三,认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阶层"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o‘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lll版{}f:,1995.116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国内学术界的主流看法认为,阶级和阶层的混同使用不仅有利于国内社会分层的研究适应复杂的国内外现实,也有利于接轨国际学术界。另外,中国社会的发展使阶级之间的冲突和差别待遇已经不具有现实意义。倘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阶级”一词容易使人误解为严重的社会冲突。而阶层一词因为历史的根源,有别于在政治上“划阶级、定成分"的做法,比较符合现代的社会理论研究。在西方的社会学理论中,经常将阶级与阶层混合使用。通常把社会分为上、中、下三层。本质上都只是为了排斥甚至回避真实的阶级关系,忽视和抹杀阶级的实质与阶级冲突,使阶级这一概念逐渐削减它的本质含义。阶级与阶层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作为社会分层的两个概念而言,认为阶级和阶层两个概念具有对立的性质是不科学的,阶级和阶层不仅不包含有对立的性质,恰恰相反,二者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阶级和阶层是两个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的概念,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划分标准不同。阶级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划分的,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主要标准;而阶层的划分具有多方位、多元化标准的性质,能够依据社会群体的经济收入、职业分工以及资源占有的不同进行划分。二是研究侧重点不同。阶级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生产领域。阶级解释剩余价值,分析剥削的内涵,研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阶层的研究领域则偏重于社会的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阶层以协调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为研究重点,淡化了阶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三是目的不同。阶级范畴表述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社会集团间利益冲突的根源,倡导人民群众一起起来改造社会制度从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阶层研究的主要目的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阶层利益的区别,以妥善协调各阶层的矛盾为方向,团结最广大的社会力量建设社会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阶级和阶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并且各自拥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阶级和阶层均是人类经过交往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由特定互相连结在一起的依据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团体的分层与分化。2.1.3阶层划分的标准7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关于我国社会现阶段社会成员构成结构的理论概括,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两大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的知识分子阶层。二是“两大阶级、三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私人企业主阶层。三是“两大阶级、若干阶层、若干利益群体",承认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两大阶级,若干阶层,在阶级、阶层下又划分若干利益群体。四是“十大阶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根据对组织、经济、文化技术等三种资源各自的拥有状态不同,划分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并决定个人的整体社会经济地位。”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根据国家政权组织以及政党组织所享有的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权称为对组织资源的享有和支配: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支配权和经营权称为对经济资源的享有和支配;对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情况称为对文化技术资源的享有和支配。根据拥有这三种资源的多少决定着各阶层在社会成员构成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地位。依据这个分层原则,社会学研究所认为中国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是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五是“若干利益集体",把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成员分成几种不同的利益集体。六是“五大阶层",从消费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存在最富裕阶层、中上阶层、中间阶层、贫困阶层和最贫困阶层等五大阶层。七是“新生资产阶级形成",即在承认原有阶级、阶层lj{『提下,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了新的资产阶级。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改变了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关系、劳动分工、权威等级和制度的分割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几种社会关系,而人们在这些社会关系中各自所处的不同位置又决定了他们拥有某种资源的多少,因此造成了人们之间社会经济状态的差异。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影响着具体的社会政治态度,影响着具体的行为取向,进一步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所以,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人们社会经济状态的政治性、行政性或制度性标准逐渐被一些新的标准取代。出现了资产的私有形式、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不同职业的区分造成社会阶层分化的F1益明晰。8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本文选用的是陆学艺教授研究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还应以人们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来刻画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现今中国社会,各社会群体拥有这三种资源的状况标志着其成员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由于中国社会阶层类别的划分基础是职业类别,因此,这些资源的占有情况标志着各社会阶层的社会等级差别。@根据上述阶层的划分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组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将社会划分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社会阶层,这十大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2.1.4十大社会阶层的构成分析(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这个阶层享有组织资源,主要是在党政、事业以及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掌握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在社会中属于较高甚至最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具有领导作用的阶层之一。现今社会,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成员人数不多,在社会中的比例为2.1%,在城镇阶层比例中大约占2.6%,在农村阶层比例中占O.2%。(2)经理人员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享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是指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和部分作为部门负责人的基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经理;私营经济的经理;“三资"企业的经理人员。依据前述的阶层分类指标,这一阶层的具体人员分布在体制外或体制内、体制内边缘部门,他们大多是拥有着中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管理者。现今社会这个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6%,在城镇中占3.4%,在农村中占0.4%,其成员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非常不平衡。该阶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者和创新者。(3)私营企业主阶层∞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固{I:会流动>阳】.北京:{I:会科学文献}fI版}t.2004年版。。陆学艺主编:‘当代中陶{I: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义献⋯版社,2004年版.9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之后才产生的一个阶层,他们享有经济资源,享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和固定资本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同时雇用他人劳动的人。按现行政策,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主叫做私营企业主。我国社会第一个私营企业主在1981年产生,截至2001年我国私营企业主人数已经发展为202.85万户,拥有投资者460万人、2714万人从事私营企业、18212亿元累计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实现11484亿元私营企业营业收入。现今社会这个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比例为1%,在城镇中占1.5%,在农村中占0.7%。这个阶层成员享有大小规模不同的资本,并且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享有文化资源,在不同经济成分的机构中具体就业于各种专业性、科学技术性工作。这个阶层在体制内外都是非体力劳动者,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水平,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现今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中所占比例为4.6%,在城镇中占8.6%,在农村中占1.9%。此阶层成员主要分布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5)办事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享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在社会上被称为白领,他们协助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党政机关中的中低级公务员和非专业性文职人员。当今社会这个阶层在全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占7.2%。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布不均,所占比例差别较大,在城镇中占14.2%,在农村中占3.9%。(6)个体工商户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享有较少的经济资源,较少的私人资本,这个阶层的人员从事着小规模的生产、流通和服务业等经营活动并且以此为生。他们参加劳动和经营,这其中部分人员还有专业的手艺和技能,部分人员还带领一些徒弟,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雇佣的帮工人数不超过7人。通常我们称之为小业主或者小雇主或者个体工商户。当今社会这个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比例中占7.1%,他们中,不雇用他人劳动的自雇工商户占78%,雇用他人劳动的工商小雇主占22%。该阶层在城镇中占12.3%,在农村中占5.2%。(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0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是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对三种资源的享有程度非常少。当今社会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社会阶层比例中占11.2%,该阶层在城镇中占20.1%,在农村中占5.2%。(8)产业工人阶层产业工人阶层是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对三种资源的享有程度非常少。当今社会这个阶层在社会阶层比例中依然是所占比例最高的阶层,其在城镇中占21.2%,在农村中占8.2%。(9)农业劳动者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是以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进行家庭经营,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者,这个基层享有极少量的三种资源,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农民。当今社会这个阶层是中国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他们在全国阶层比比例中占42.9%。据调查,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只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3%。随着社会政策的完善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民阶层的比例仍会继续减少。(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上不享有三种资源,是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这个阶层就是平时媒体所说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当今社会这个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比例中占4.7%。2.2和谐社会视域下各阶层矛盾协调的现实意义社会中各种矛盾无处不在,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和谐,要和谐就要协调矛盾。也只有社会各阶层矛盾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才称的上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效地协调各阶层利益纠纷,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让不同利益群体的阶级、阶层能够和谐相处、关系融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认识和谐,首先必须要认识矛盾,和谐与矛盾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协调矛盾。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和普遍法则,也是 2和谐社会视域’I-阶级阶层矛盾概述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源泉和内在动力。否定矛盾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是解决矛盾、协调矛盾、统一和谐的社会。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以阶层利益矛盾为核心的人民内部矛盾,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价值取向。2.2.1协调各阶层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我国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主要特征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平均主义,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化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过渡:从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官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从以人治为主向以法治为主的转型。二是伴随着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平均主义的利益获取机制逐步被打破,初步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倘若在金融危机和经济滑坡的背景下分配不平均就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导致社会动乱不定,影响政局安危激化矛盾。当一个国家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的时候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就会与矛盾和问题纠结在一块,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尤为脆弱、社会阶层变动激烈的高危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利益格局也发生变化,各阶层之间以及阶层内部,一些人利益得到满足而另一些人利益受损导致了矛盾的加剧。由于国际政策的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部分官员和经营者通过非法途径和手段,成为暴富群体,形成阶层之间的贫富水平相差同益扩大化的趋势,成为威胁社会稳定最大的安全隐患。不同社会阶层矛盾以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为主调,是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核心。协调各阶层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保证改革开放的成果受益到各个阶层,至少没有哪一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受到明显的损失。那么社会各阶层矛盾以及因阶层矛盾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就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不恰当的政策选择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一方的受益以另一方的受损为前提,甚至社会各阶层之间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12 2和谐社会视域’F阶级阶层矛盾概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就会成为造成社会混乱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严重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是实现和谐这一目标的基础。矛盾的发展经历着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本;正因为有矛盾的存在各事物才会运动、变化、发展,拥有活动与动力"①统一与均衡、和谐与稳定是有序社会的基本特征,无序社会则恰恰相反。当前的有序社会分为两种,一种是低层次的有序社会,一种是高层次的有序社会。因此,无序或者半无序状态出现在过渡时期便不足为奇。因为人类社会总是由低层次的有序向高层次的有序过渡。必须通过有效的整合才可能顺利的进入高层次有序社会。和谐是矛盾的价值目标,矛盾需要通过和谐来解决。“和谐"突出对立面的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着内在驱动力作用,而“矛盾”则强调对立面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动力和源泉作用。正确掌握和谐与矛盾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图。有利于明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具体实践的目标取向。面对矛盾,和谐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这就意味着,面对社会各阶层矛盾时,采取民主的方式、依据法制原则去解决矛盾、缓和社会冲突。从强调对抗到强调和谐,从突出斗争到突出共存,从着重冲突到侧重和平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人民从历史上吸取的深刻教训。由此可见,矛盾普遍存在于各阶层之间,而和谐则是普遍存在的各阶层矛盾的根本前提,各阶层矛盾的逐步解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和谐就是要不断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也就是说各阶层矛盾的转化、变化过程就是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妥善协调各阶层矛盾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2.2.2协调各阶层矛盾是巩固党执政社会基础的重要保证协调各阶层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党执政能力的社会基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全方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不仅是巩固我党执政能力的社会基础,更是实现我党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只有妥善协调各阶层矛盾,让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和谐相处才能捍卫我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和谐社会。[德]黑格尔簧。杨一之译:‘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6年版,第∞页.13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的实现才成为可能。各阶层矛盾的妥善解决也为进一步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妥善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利益协调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共同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是我党执政兴国的必然要求。实现我党全面发展的需要,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协调各阶层矛盾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阻止差距的继续扩大,减少各个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和心理隔阂;有利于巩固和维护我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在人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充分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我国古代的人们都已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可见对执政地位而言,人民群众的力量绝不可小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维护社会安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巩固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我党务必团结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为指导,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我党执政地位的稳定,执政能力的不断加强。2.2.3协调各阶层矛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总结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发展经验,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所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胡锦涛指出,任何真正的科学理论都不应被束之高阁或藏之名山,而应该积极用于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只有被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掌握的科学理论,才可能真正用于指导实践,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要求。通过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民生的建设保障社会公平14 2和谐社会视域下阶级阶层矛盾概述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阶级阶层的具体利益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阶层利益群体间的利益矛盾不断彰显。另外,随着阶级阶层的分化和流动,各种各样新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集团纷纷出现,这便使得对阶级阶层问题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和具有现实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建设,协调现代化建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中,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源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协调各阶层之间以及阶层内部矛盾本质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不断调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各阶层之问的团结合作,关系到社会各阶层矛盾日趋协调,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日益和谐,关系到能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样都离不开对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协调各阶层矛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15 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3.1社会各阶层矛盾的表现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多种多样,既有一个阶级的某个阶层与另一个阶级的某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又有一个阶级中数个阶层与另一个阶级中某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一个阶级的某个阶层与其他阶级阶层之『自J的矛盾还有同一阶级中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等。复杂的阶层矛盾决定了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的必要性。3.1.1工人和农民的矛盾工人和农民是我国社会最主要的两个阶层。农民主要居住在农村,而工人主要居住在城市,因此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的利益矛盾主要通过城乡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是机会的不平等。机会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竞争机会的不平等和由于城市工业化的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给农业、农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等。二是城乡交换关系的不平等。典型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加上政府向城市倾斜的行为,导致城乡间在资金、劳动、技术、发展上的严重失衡,从而造成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农业与非农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的不平等。二元经济导致的利益差别首先表现在工农产品的“剪刀差"问题上。受“剪刀差"价格的影响,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巨额的资金积累,然而,工业并没有很好的反哺农业,工业化也没有很好的吸纳农民,导致农村中积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农补工"现象非常普遍,根据李强教授的调研结果,中国陈年各项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在1996—1997年已达0。4577,相比于1978-1990年的城乡居民消费指数比值3.0以下,表明近些年,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除此之外,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保护、娱乐设旌以及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的差距更为严重。有差距就有矛盾,差距越大,工农矛盾就越发严重。16 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三是民工潮加剧了城乡阶层的矛盾。随着全国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对扩大人口流动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采取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措施。比如在就业问题上同等条件下本省的本地城市人优先政策,而外省的外地农村人口则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这种严重的就业歧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引起农村流动人口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治安带来了管理难题。流动民工长期在城市打工为生,居住在城市贫民窟,普遍存在着身在城市又不属于城市的“边缘人"心态,这种贫民窟是最有可能发生城市政治骚乱和社会骚乱的地方之一。这种“边缘人"心态对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而言则是一种潜在的威胁。3.1.2知识分子与其他阶层的矛盾90年代以前,知识分子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脑力劳动收入低于体力劳动收入,形成收入倒挂的现象。脑体劳动收入倒挂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无形中加深了知识分子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矛盾。90年代初以来,往常“脑体倒挂"现象发生了逆向的变化,但是这种现象又引起了其他低收入阶层的不满,从而造成了知识分子与其他阶层的矛盾。知识分子阶层同干部阶层的矛盾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阶层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然而,来自历史和客观现实的各种因素制约,让干部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在具体处境和得到的实惠方面差距同益扩大。随着干部“四化"等新的要求被逐渐提上日程,干部阶层中的不少人利益受损,自信受到严重的动摇。而知识分子中的部分人却活跃了起来。但是,我国并没与像其他国家那样,建立起这两个阶层的联系,不利于两个阶层之间的流动。实际上,知识分子阶层对干部阶层的地位威胁最大,这是因为在知识分子问“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从未改变。这就使得知识分子阶层和干部阶层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知识分子与企业家阶层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改革措施的不同态度上。企业家阶层是改革的受益者,从而企业界人士更希望“把蛋糕做大"。而知识分子阶层在改革的初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当时他们对改革的支持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理想期盼,而不是以改革可能造成对自身物质利益影响的大小来判断的。但在改革十几年后,知识分子阶层突然发现,历来被人17 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们尊重的知识在一夜间大贬其值,更为甚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阶层对改革的热情突然冷却,对由改革造成的社会不公心怀不满,在社会矛盾激化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3.1.3雇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唯物主义认为,雇主和雇工之间的矛盾是私有经济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对生产资料占有不同的情况,存在剥削和被剥削关系,矛盾就一定会存在。生产矛盾的根源是利益的不同。无论蛋糕是大是小,在雇主和雇工之间切割成工资和利润时,这一根本矛盾总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当前,雇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讲都是经济利益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尽可能的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工作环境差、生产条件恶劣、医疗保险不完善等方面的劳资矛盾。事实表明,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劳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雇工的劳动权益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劳动保护条件极其低劣,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拖欠、克扣工人工资现象普遍存在。利益的对抗是冲突的前提,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表现在行动上的冲突。研究表明,矛盾冲突一般是由经济利益矛盾而引起的。随着劳资纠纷的大量增加,新的抗拒形式也陆续增加。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雇工为发泄不满情绪,毁坏机器、焚烧厂房以及对管理人员的人身造成伤害等破坏手段已是常有的事。抗拒形式在中西部地区也层出不穷。目前,在劳资冲突中,雇工一般处于劣势地位,很难能够维护自身的利益,由于“雇工阶层在与雇主的劳资矛盾中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的被动状态",因此“几乎无法有效地争得自身的合理利益。一①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社会雇工与雇主阶层之间的矛盾纠纷主要体现在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冲突和雇主和雇工个人或少数雇工之间的冲突,一般还没有发生阶层之间的冲突这两个方面。劳资冲突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老板解雇工人或者雇工主动离开的方式得到解决。在劳动机会供给不足的条件下,只要雇主的剥削程度在雇工的心理承受极限内,大多数雇工愿意忍受雇主的剥削。3.1.4干部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张琢.当代中国{}t会学.北京t中国丰I:会科学jfl版社,1998.22418 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干群矛盾在各阶层矛盾的复杂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部分。刘少奇主席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现在是大量的表现在人民群众同领导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上。"①干部与群众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干部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一些阶层的个人利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利益分配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组织功能很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利益分配工作往往由各级干部操作。因此,各级干部就处在很多矛盾的焦点之上。对原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重新调整的改革,触动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也在所难免,这样社会情绪就会直接指向政府的各项改革政策。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又都是各级干部来贯彻实施,从而这一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这样,干群矛盾必定是或多或少客观存在的,只是性质和严重程度的区别不同而已。因此,只要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存在着干群矛盾。二是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和蔓延加剧了干群之间的矛盾。大量的公开和未公开的事实已经充分证实了现阶段中国社会人民群众队伍中蜕化出来了部分腐败分子。他们不顾政府的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的约束,大肆占有人民群众用血汗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人们在经历了惊讶、不满、愤恨、无奈之后,已经对提高个人收入的“灰色行为"和“黑色行为"保持沉默,社会道德之地位,可以说是尴尬到了极点。腐败现象不仅极大的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而且以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换取一己私利的结果,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三是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了群众的反感和厌恶。1957年,毛泽东、刘少奇等同志已经注意到政治生活中开始滋长官僚主义作风。官僚主义从本质上同人民的利益相背离,它脱离群众,脱离实践,危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本来没有矛盾的地方产生矛盾,使本来可以合理解决的各阶层人民内部矛盾尖锐化。如今,市场经济的浪潮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冲刷了官僚主义,但是其恶劣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解放,民主、平等、竞争的观念逐渐增强,对一些领导干部的以势压人、欺上瞒下的不正之风痛心疾首。对官僚主义的各种不满,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民对党和政o‘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lII版社.1985年,第303页.19 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府的信任。3.2社会各阶层矛盾的特点3.2.1经济利益矛盾日益突显改革开放之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平均主义已无处不在。除了工人阶层与农民阶层的利益差别较大以外,其他各领域各阶层的收入差距不大。经济利益的矛盾以隐性化特征表现出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分配领域平均主义的打破,“让一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和多样化的分配体制使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增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的失衡,收入差距扩大、弱势阶层增多、阶层利益关系变化速度加快等各种社会矛盾的大量出现。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物质财富不丰富造成的必然后果。与此同时,多种经济成分、多样化的分配方式以及现行体制的不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各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现阶段各阶层之间矛盾的“最敏感神经"。3.2.2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是指社会出现的某种局部性的矛盾对抗或冲突现象。在经济遇到暂时性的困难时,在官僚主义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严重侵犯人民利益,又未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时,在错误思想占上风的群众受到极少数人的煽动时,在群众的一些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导致的群众性冲突事件。群体性事件是各阶层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现实表现。群体性事件往往能够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破坏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经济的J下常发展。倘若群体性事件将社会矛盾冲突升级,敌对化和尖锐化后的群体性事件还有可能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危。一些群体性事件实际上反映了领导同群众的矛盾,反映了领导身上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同群众的矛盾这些事件的参加者主要是群众,直指党政领导机关。出现矛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领导上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jxL。部分领导人 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的错误决定造成群众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妥善解决的后果:对于群众的不合理要求,领导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做群众工作,使得本来可以避免的矛盾被激化;尤其是官员的腐败行为,人民群众非常痛恨,官员的官僚作风引起群众的不满并终究酿成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悲剧。社会主义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1日的体制不断消亡,新的体制同益彰显使得利益分配结构产生了巨大的调整,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也更为明显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频发,倘若改革中采用的方针政策不当,或者改革方法不合适,同样也会激化各阶层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3.2.3矛盾的对抗性因素明显增多针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大量存在的阶级矛盾具有非对抗性的性质,应按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处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对抗性的内在矛盾和整体阶级对抗,因而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具有总体上的协调性。但这种矛盾有时也以直接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倘若不能妥善协调阶层矛盾,有可能使矛盾的性质发生变化,发展为对抗性的矛盾从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动乱。对于纯粹的非对抗性的矛盾,按照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办法予以解决。改革必然涉及权利的再次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实际上激化了各阶层和各利益主体的摩擦和碰撞。增加了矛盾激化和转化的可能性。但对于既有对抗性,同时又具有非对抗性的雇佣者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这种阶级矛盾虽然具有对抗性,但“中国的经验,在无产阶级力量强大、有广大农民援助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双方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①根据这一矛盾的特点,现阶段中国社会应采取和平的方式,把握好一定的“度"。现阶段对于纯粹的对抗性的阶级矛盾,应当果断的采取专政的解决办法。毛泽东指出,对出完全对抗性的矛盾,专政的办法是总的方法,至于对各种对抗性的矛盾做出正确处理,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如今,对于党内的腐败群体,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一致略持视其为对抗性的矛盾进行处理。这一点从党的一系列文件和党的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中就①中乍人民共和困困史学会,毛泽东读士t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沌和谈话(简奉)。2000.1832l 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可以得到充分的论证。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使得新时期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不断转向公开化、突发性趋势,更严重的是,部分矛盾会直接转变为面对面的冲突,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从而能够正确协调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尽量防止或者避免非对抗性矛盾向对抗性矛盾发展转变。3.3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根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归咎于生产力和交换形式之间的矛盾。"阶层利益矛盾冲突归咎于阶层问实实在在的矛盾。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阶层之间利益矛盾和利益争斗情况发生变化。能否合理化解和协调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3.3.1经济利益的变化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是社会利益变化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经济利益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前提,是基础性的利益。主要是指社会人群之间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和分配关系。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经济利益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利益分配是阶层利益冲突的直接原因,也是实现阶层利益的最直接的环节。由于社会分配制度是由生产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因此,人们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直接决定着各个阶层在利益分配中得到的利益产品的多少。社会分工的直接参与权和固定化的丧失,使得利益分配制度无形中成了保护特权阶层既得利益的外化,由于分配制度的内在缺陷导致了人们利益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当前社会处于急剧转型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利益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原来享有的分配和占有关系。随着这种变化和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利益遭受损失的阶层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脱离社会所规范的道路,发出保护自身利益的呼喊,造成行为的混乱,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3.3.2政治利益的变化。(-5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lII版社.1995年第2版.第32页.22 3社会结构变动与各阶层矛盾的表现与根源政治利益是获取其他利益的重要手段。政治利益关系是指权利在社会人群中的分配关系,拥有政治利益的多少和权利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一个社会人群获得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多少和难易。因此,社会成员对政治利益关系的变化是格外敏感的。当社会的政治利益发生较大变化时,社会人群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斗争异常激烈,部分人群在行为上偏离了社会正常的运行轨道对社会秩序构成巨大的威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从古至今,为了争夺权力和权力斗争而造成的社会动荡也不在少数。3.3.3社会制度缺陷和政策欠缺现阶段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冲突大多归咎于社会制度建设的滞后,制度和机制上的缺陷引起了利益关系制度化调节滞后,从而造成部分利益关系的新变化很难通过制度化措施得到妥善的调节。社会各阶层利益实现方式的不合理性引起了不同利益主体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造成利益矛盾激化的后果。社会制度建设作为一种变量,它的发展在影响利益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制度的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人们的各种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资源的稀缺就会引起利益的纷争,从而引发各种阶层矛盾。社会制度建设的滞后和缺陷突出表现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经济障碍、政治体制、民主法治体系的尚不完善。制度的缺陷导致社会管理工作的相对落后,管理监督不力,不公平竞争和违法得利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促使中国社会利益差距的不断扩大。改革开放3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惠,地区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则比较滞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加剧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使得利益和资源越来越集聚在少数利益集团中。而这些阶层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等优势影响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制定。相比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阶层和群众情绪上的强烈不满容易引发暴力上的冲突。造成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不可弥补的裂痕。 4协调符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4.1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4.1.1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制度前提。“维护利益的公平、公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力度,加强对分配的宏观调控,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节人民群众间物质利益的分配关系。使广大人们群众特别是经济困难的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应尽量做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让所有的参与者利益均沾,而且应该使人们的所付与应付、所得与应得尽可能地相称。公平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本保障,我们所讲的公平公正并不是要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事实上,平均主义会严重的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劳动效率的低下和经济发展的缓慢。一个和谐的社会,公平公正应该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人们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感到心情舒畅,才能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各阶层矛盾首先要遵守公平公正原则。4.1.2平等互利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分为政治权利平等、人格尊严平等和社会地位平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权利平等,政治权利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公平地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的反映。在各项协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让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面前决不容忍有任何“特殊公民"的存在,人人平等。各阶层希望广泛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希望这种政治权利不会因为每个公民地。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2月19II省部级主要领{手千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游丰I:会能力专题研讨班I:的讲话【N].人民|I撤,2005-2-2024 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位的高低、收入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政治权利的公平是各阶层享有其它权利公平的保障,如果没有政治权利的平等,其他方面的平等到头来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有些阶层甚至宁愿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以获得公平的政治权利。二是坚持平等互利,就要尊重人格尊严的平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就包括追求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尊严上的平等。改革开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是贯穿于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思想中的一条主线,是我党在处理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每一个公民不论其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在经济利益面前都能享有平等的对话权。坚决杜绝剥夺、侵犯个人的人格尊严权。在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过程中,坚持人格尊严的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破除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在利益协调的实际过程中,部分人的实际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有可能有所加减,但是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不可剥夺和侵犯的。三是孥持社会地位平等,保证人们在利益实现的机会上和利益实现的尺度上的平等。社会地位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各种资源分配体制中的位黄高低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人们在社会权利的分配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是人的主体地位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协调各阶层矛盾中,坚持社会地位的平等实质是指利益协调过程中不仅坚持了利益实现机会上的平等而且坚持了利益实现尺度上的平等。4.1.3合理有序原则坚持合理有序的原则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由社会主义各阶层矛盾的性质所决定的。各阶层矛盾协调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为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但如果在矛盾的协调过程中处理不当,利益协调过程失去秩序这一自身原因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人们的既得利益受损,手段本身将会直接威胁到目标的实现。坚持合理有序的原则必须坚持党对社会各阶层矛盾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在各阶层矛盾中的协调作用。邓小平指出:“现在中国的经济J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倘若再让有些人随意踢开党委去闹,就会造成把四个现代化吹的精光的后果。这是被大量实践所证明的客观真理决不是危言耸听。’’①利益协调必须摒弃通过疾风暴雨的形式协调各阶层矛∞‘邓小、卜文选>第z卷,人民jfI版.1t1994年版,第171页.25 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盾,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的采取合法的手段,依靠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各阶层矛盾协调的过程中的职能,自上而下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循序渐进,逐步理顺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依靠法律途径,合理有序的加以解决。4.1.4统筹兼顾原则所谓统筹兼顾,就是在社会各阶层矛盾协调中,将各阶层之间以及阶层内部的矛盾统筹起来,并加以全面的安排和协调。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应该抓住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和各阶层的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全面考虑到和顾及到每个阶层的不同利益。兼顾每个阶层的不同利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当代中国各阶层矛盾的协调涉及到方方面面,触动每个群体、每个阶层和每个人的自身利益。倘若不能统筹兼顾,很有可能会发生不必要的社会冲突和动荡。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说到底,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都是统一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也是统一的,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也是统一的。我们务必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协调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四胡锦涛指出:“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方针政策,都要做到统筹兼顾,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依据,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各阶层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颦持做到统筹城市和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原则。想尽一切办法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兼顾到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的不同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群众基础。4.2协调各阶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4.2.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类社会一切矛盾的终极原因归根结底都是经济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邓小、卜文选’第2卷,人Rill版杜]994年版,第175—176页。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2月19ll省邮级书要领导十部提岛构建{L会土义和浙}I:会能力专题研讨班I:的讲话【N].人民II撤,2005—2—20圆胡锦涛总书记n:2005年2月19ll省部级主要领导十邮提岛构建札会土义和漪社会能力擘题研讨班I:的讲话【N】.人民ll撒.2005—2-2026 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要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还远远不够,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意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为协调各阶层利益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变原有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倘若发展是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为代价,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不尊重规律,不按规律办事,这种发展本身就是不和谐的表现。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终究是得不偿失,人类社会也必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在社会建设方面,通常情况下一国的社会建设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程度,为了避免社会硬件配套社会的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要完善社会制度建设,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人们的权利有了制度的保障;其次要注重推进民生建设,切实解决人们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社会现实问题,完善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最后要加快促进社区、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基层组织是与人们群众直接接触的机构,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与否,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完善基层组织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务必认识到两方面问题:首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经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快推进社会制度建设。只有经济发展了,资源增多了,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了,再加上配套制度的落实,监管到位才能从根本上缓和并协调各阶层矛盾。4.2.2构建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根源于物质利益矛盾。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的追求精神的满足和 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抒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构建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迫在眉睫。一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坚决打击取消各种非法收入、严惩非法暴富。把收入差距和利益分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步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陆学艺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在是支持政府的重要力量,是经济活动中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更是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创造者。中等收入在一个国家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鼓励自主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以及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等途径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二是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再分配调节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对竞争中利益遭受损失的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能巩固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民生建设,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增强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渠道的不通畅容易引发群体性等突发事件,面对多元矛盾凸显的事实,通过利益表达机制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助于不满情绪的释放还可以帮助党和政府及时了解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妥善协调各阶层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四是建立完善的利益矛盾预警机制和科学的利益矛盾化解机制。完善的利益矛盾预警机制,科学预测可能发生的矛盾,未雨绸缪,能够有效地防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大局。一旦矛盾和冲突发生,要妥善协调、积极应对、果断处理。建立领导与群众的直接对话,严肃处理导致矛盾发生的官僚主义行为,把维护群众利益与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和依法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结合起来。有效控制和协调各种所发矛盾,稳定社会大局。4.2.3深化市场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体制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当前,我国产生大量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均与改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务必把妥善处理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统筹改革的强度、发展的速度 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和社会可承受度,在改革和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一是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市场秩序,促进收入信息公开透明,加强监管。对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以及偷税漏税等现象进行严厉的制裁,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各阶层提供一个诚实守信、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从而妥善协调各阶层矛盾。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助于政府提高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能力和均衡利益格局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更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片面发展经济所造成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建立法治政府、依法行政而且要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有政府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化解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贫乏和分配不公而引发的各种利益矛盾。4.2.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党自身的状况,面对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3的光辉历程,全国范围内执政65年的事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一决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党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党准确把握新形势的要求:是我党科学总结自身经验的要求;是我党面对苏联、东欧等执政党丧失政权深刻反省的要求,是我党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更是协调各阶层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几乎掌握着我国全部的社会权利。面对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加强执政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这一事实。我党务必要从思想上、内容上、主体上、核心上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思想上,务必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武装全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方面决定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解决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29 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在内容上,务必要以“五种能力"的提高作为考核标准。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在主体上,务必要以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为执政基础。作为党执政主体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身边的干部作风,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改进作风,加强领导干部自身的建设,增强其抵御腐败的能力。在核心上,务必要以执政为民这一原则作为立足点。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高于一切。要明确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密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反映民众的根本利益,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执政,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4.2.5重视文化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重视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了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是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世界,文化在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彰显。一国文化的力量不仅能够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通过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能够更好的让外国友人真正了解中国,使中国以光辉的形象屹立在国际舞台中。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迫切要求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源;是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科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动力,思想道德建设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注重文化建设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支撑是否牢固,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否具备先进的旗帜和灵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能否抵御来自各种内外部挑战和困扰,关系到作为促进社会发展中最具能动作用的人能否全面健康发展,关系到全体人民能否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地完成构 4协调各阶层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选择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文化建设对内强调“以文化人",通过发展文化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凝聚党心民心的作用,让文化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程的建立,增强群众的文化自觉,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发挥文化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对外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从而彰显中华文化遍布天下的风采。3l 参考文献著作类:[12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22李春玲:断裂与碎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33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f13版社,2005.5[42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5]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62边燕杰:市场转{『I!!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5店,2002.2●[7]许荣:中国中间阶层文化晶何与地位恐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j}弓出版社,2007.4[82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M].北京: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4[92陈曙红:中国中间阶层教育与成就动机[M].北京:中国人自.科全书出版社,2007.4[10]翁定军,何丽:社会地位与阶层意识的定量研究:以上海地区的阶层分化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122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theoverseasscholar’SadvancedresearchonChinaIN].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1杨清涛: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4]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2.兰州:甘肃人比出版社,2006.[152段若鹏,钟声,王心富,李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口6]刘晓凯: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17]李俊伟: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9.[1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192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M2.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0.4.[202李强:农民:L.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212刘机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吩化嘲I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222千伟光:社会矛盾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期刊类:[12王伟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马克思主义研究》[J].2009年第2期.[22谭群英: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研究[D2.陕西师范大学.2005.8[3]范铁中:构建和谐社会中阶层利益协调的路径选择[J].江两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4]杨清涛:协调各阶层利盗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J].首都师范人学学报32 参考文献(社会科学版),2007.1[5]杨清涛: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6]谭循恩: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考[D].华南理工大学,2010.4[7]张晨航:新社会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2009.5[8]吕梁山、江洋:阶级关系中矛盾的地位——赖特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一中间阶级一地位的理论评析EJ].理论研究,2006.3[9]刘晓凯: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5.5[10]吕冀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阶层利箍协调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6.6[11]张若娴:协调社会阶层利益构建当代和谐社会[D].四川师范大学,2006.6[12]徐志达: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D].郑州人学,2007.5E13]周风霞: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D].内蒙古人学,2008.5[14]王虹: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产阶层培育研究[D].华东政法人学,2011.4[15]刘涛:新的社会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4.[16]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人学,2010.10.[173张燕园:中产阶层的崛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厦门大学,2008.5.[18]秦国民: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模式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9]程晓明: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模式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20]罗小凡、郑吕华:当前社会阶级阶层矛盾与党的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1997.3.[21]吴茜: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嬗变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J].攀登(双月刊),2007.12.[22]邵德兴: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处理阶级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关系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9.[23]曾广喜: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矛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24]邱世绪: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一阶层矛盾分析[J].‘理论参考》,2002.1.[25]周世敏:我国现阶段阶级和阶级矛盾的转化[J].江两社会科学,1994.7.[26]王华巍、魏振铭:浅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形态的阶级矛盾[J].长向学刊,1990.2.[27]管仕延:对目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矛盾的初步分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28]夏明霞: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之研究[D].华东政法人学,2008.4.[29]王登峰: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西南人学学报,2007.1.[30]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5.[31]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33 参考文献[32]张翼:中国的阶层结构与收入不平等[J].甘肃社会科学,2009.1.[33]郑辉、李路路: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J].社会学研究,2009.6[34]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J].中国社会科学,2005.3.[35]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6]翁定军: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一公平感和态度倾向[J].社会学研究,2010.1. 致谢时光是如此匆匆,不知不觉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入校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现在,却要为告另0这里做准备了。回想起三年的点点滴滴,有欢乐,有泪水,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稚气,收获许多。在本人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清涛老师,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指导。在制定论文题目时,他帮我具体分析,理论指导,使我最终确定了本文的写作目标。在制定论文提纲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一遍遍耐心的讲解,使我在写作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的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感谢辛世俊、任俊英、窦效民、贾文华、谢海军、董克汩等几位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功底、缜密的思辨能力和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我,将使我终生受益。再次,要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感谢室友黄志艳、高燕杰、王亚乐、程凤华、史洋爽,感谢三年中你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们之问的友谊也会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感谢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感谢你们对我的理解与宽容,感谢你们给予我良好的写作环境,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与鼓励。35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个人简历:袁晓静(1988-),女,中共党员,2006年9月-2010年7月就读于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2010年7月获得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9月一至今就读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袁晓静:反腐败:执政能力建设的底线构筑,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2期上,ISSN:1009-0118,CN:11-4081/N2、袁晓静:从“瑞典模式”看西方阶级合作的演变,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五期,ISSN:1008-4053,CN:21-1405/D3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