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2)

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2)

ID:34662950

大小:367.3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8

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2)_第1页
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2)_第2页
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2)_第3页
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2)_第4页
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2)_第5页
资源描述:

《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5卷第3期教育学报Vol15,No132009年6月JournalOfEducationalStudiesJun12009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许传新(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成都610059)摘要: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经常与城市学生交往、愿意与城市学生交往,并且预期城市学生对他们持接纳态度,两类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非常小,社会隔离的代际传递不明显。从影响因素来看,学习成绩、家庭

2、经济条件、大众传媒、学生活动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的社会融入起到促进作用,而年级、社会排斥感、社会剥夺感对其在城市公立学校的社会融入起到阻碍作用。关键词:城市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距离;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0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298(2009)0320068208流动人口子女的优质教育问题绝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体现教育公平化、全面化、均衡化的问题,还关系着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问题。教育部长周济2006年4

3、月27日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报告时透[1]露,2004年中国随父母进城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已达到640多万。早在2001年6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两个为主”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来解决流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2004年6月成都市政府颁发了《成都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试行)》《,意见》就如何具体落实“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做了更具操作性的规定。截至目前,成都市中心城

4、区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约有11.8①万人,其中公办学校就读的为7.3万人,占61.9%。作为城市公立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一个“外来人”,他们能否被城市学生所接纳呢?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两个群体之间社会距离的研究对此问题做出一些回答。一、文献回顾社会距离(socialdistance)是一个内涵丰富、高度抽象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塔德(GabrielTarde)在其《模仿律》一书中提出来的,他用这一概念来强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客观差异,表征他们之间的阶级差[2]别。赋予这概念主观色彩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5、齐美尔,他认为社会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屏障”,主要[3]表现为关系冷淡、交往稀少、情感淡漠等特征。帕克(RoberE.Park)将这一概念引进美国社会学界,将社会[4]距离定义为一种可以测量表现个人和一般社会关系的理解和亲密的程度和等级。而最终将这一概念进行经验研究的则是鲍格达斯(EmoryS.Bogardus),在其《社会距离及其测量》一文中,提出了“社会距离测量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博卡德斯将社会距离从概念变成了具体的测量刻度,通过考察行动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交往,来测量社会成员对于

6、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之间距离的收稿日期:2009203216作者简介:许传新(1975—),男,汉族,湖北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的研究。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7年度国家青年课题“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CGA0702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①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内部工作总结。第3期融入还是隔离69感觉。对于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卢国显对西方学者的研

7、究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认为主要有社会地位决定论,代表人物有帕克、韦伯、布劳;文化差异影响论,代表人物有齐美尔、帕克;空间隔离论,代表人物帕克;职[5]业和教育的影响,以斯坦伯格为代表;以及生物差异的影响等等。相对而言,国内对社会距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国内学者当中,首次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学者李强,1995年他从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关系入手对社会距离进行了研究。发现城市市民与城市农民工之间社会距离主要表现在:市民对流入城市农民工的歧视性态度;流入城市农民对城市居民

8、的不满情绪。并认为我国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户籍制度是造成“有着明显社会距离”的城市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相互之间产生误会、误解,缺乏沟通、认同等距离现象的深层次的原[6]因。郭星华、储卉娟在北京的调查发现,新生代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在逐渐增大,他们缺乏主动介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并且感觉与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日趋隔离,社会距离的增大使得民工群体自愿选择结成自己的社群网络,并以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