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

ID:9579231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3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_第1页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_第2页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_第3页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_第4页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构想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着城乡壁垒的逐渐被打破,我国农村居民越来越多的涌向城市就业,流动人口的迁移模式逐渐由原子化向家庭化转变,其中,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1]。当前,流动农民工子女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由父母带入城市,他们往往会在城市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同辈群体的排挤与孤立使得幼小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农村,他们向往城市优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但是现实却给了

2、他们极大的失落感与被剥夺感,由于无法得到城市本文由.L.收集整理人的认同,而使他们无法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另一种是介于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之间的团体,他们在户籍上是农村,但是生活上却是编外的城市儿童,他们从小出生于城市,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却无法像正常的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平等的权利,比如,在城市的公立中小学就学,要缴纳数量不菲的赞助费等额外费用。这些由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所造成的政策性歧视,使城市流动儿童产生一种被剥夺感,他们往往会感到心理上的委屈与失衡,对周围城市同辈群体产生自卑感与不信任感,从而在心理上排斥

3、城市中的生活以及群体,这种极其不利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孤僻和自卑的人格障碍,他们的爱与归属感,很难得到满足。由此可知,城市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融入过程中遇到极大的障碍,久而久之,这使得他们常常备感无助、孤独、自卑,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与周围城市中的主流文化出现了偏离,非常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根据深圳公安部门资料显示:居住在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出租屋、工棚或临时住所里的流动儿童占深圳青少年犯罪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2]。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试图以社会融入为切入点,讨论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的关系,最后从社会工作社会融入

4、角度提出改进流动人口子女生活状态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建议。  (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社区的排斥  大部分的流动民工收入较低,流动儿童跟随父母居住在脏、乱、差、犯罪率极高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屡屡发生流动人口子女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案件。公安局公布的信息显示,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工作掌握的总体数据中,流动儿童是被拐卖儿童中最多的群体,其次是留守儿童[3]。流动儿童的安全正在接受强大的考验。其次,城乡结合部不良的生活环境阻碍了流动民工子女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不利于其健康的发展。城乡结合部

5、大多为同乡人员聚集处,虽然这有利于刚刚进城打工的民工整合资源与寻找归属感,但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正处于个人行为模仿学习的关键时期,而周围环境如出现赌博、色情影像、扑克等不良社会现象,极易使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染上社会不良之风,而城市主流社区的这种不接纳也进一步歪曲了流动儿童对城市环境的认同感,从而产生与主流文化的偏离,极易产生反社会行为,而受害的群体,大部分是这些被城市边缘化的流动儿童,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2.社会认同的困境  长久以来,农民被贴上二等公民的标签,于城市居民享受不同等待遇,

6、老一辈的想法,间接地传递给了下一代,一些城市儿童会给流动儿童贴上如外来人口、乡下人,等带有歧视性的标签,在北京市的一所公办学校中,有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58.3%)不喜欢甚至讨厌北京的孩子,理由主要是他们欺负人(26.2%),看不起人(37.1%),同在一个城市中,有些孩子甚至从来没有和北京孩子接触过(3.1%),城乡之间的孩子很少沟通,有的甚至表现为孤立与谩骂,这种或有意,或无意的疏远和冷淡既是城市居民无法认同外来务工子女的表现,也终将会导致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存在严重的认同危机。无论是最近发生的关于流动人口子女

7、异地高考问题还是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歧视问题,都反映了社会认同的危机,社会认同是一个互相接纳与认可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持续的稳定的互惠互利的过程,从社会剥夺的角度来看,当弱势群体的利益被剥夺时,他们会对剥夺他们利益的其他群体产生仇视心理,并且会把产生在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归咎于自身利益的剥夺,那么,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就会越来越大,同样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3.户籍身份的差异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份认同危机其根源就是我国城乡户籍的差异制度。在这种二元的户籍制度下,人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烙印,

8、这实际上是一种变向的身份歧视,社会融合,并不单单只是指普通的同化,而是一种比同化更具有积极意义的再社会化的过程。而这种户籍差异身份,并没有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甚至还限制其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举例说明,流动人口子女需要缴纳高额的赞助费等才能进入公办学校进行学习,在班级中,由于成绩与升学率往往与老师工资相关,因此也很难得到老师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