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

ID:34644000

大小:27.8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08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_第1页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_第2页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_第3页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_第4页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禅宗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今天我很荣幸到这里来跟大家讨论关于禅宗与中国文化的问题。我要先说明一点,从一名历史学家的立场出发,我和禅宗爱好者以及信仰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爱好者和信仰者就好像是在前台看戏的观众,把戏当做真的,然后跟台上的演员同悲共喜,一起投入感情。历史学家看的是一个真实状态,也就是说要去后台看演员卸了妆以后,不那么亮丽的状况。所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讲,禅宗可能略略让人有点扫兴。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这可能是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的状况。在历史上,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士大夫,使得中国士大夫走上了寻求自然、放松的道路。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

2、是对儒家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同时,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来看,千奇百怪的禅宗语录相对于理性思维方法而言,是另类的特别的思考方式。对于今天的思维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传过来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习惯也有特别的冲击和启发的意义。禅宗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甚至不仅仅是东亚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可以说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在英文里面,禅宗的“禅”不叫做禅,叫做“zen”。这是因为最早把禅宗的思想和文化传到世界的是日本人。日语里面“禅”

3、念“zen”,所以英文里面很多都是写成“zen”,而不是“chan”。二十世纪初,日本的铃木大拙,把禅宗带到了西方。他用英文写了很多书,引起了西方人对于禅宗的重视。但是真正在世界上流行开来,是跟20世纪60年代整个世界出现的文化变迁有关系的。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还有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还有反越战。在对自身的西方文化强烈置疑、挑战和反叛的运动中,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于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很多人认为禅宗能够给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们缓解焦虑和紧张,是一

4、种可以带来生活改变的新资源。所以现代很多人都认为,禅宗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的,也不再仅仅是东亚的,而有可能是全世界的。一、从历史学的角度看禅宗我们先从两首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寄语说起。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叫“明镜说法”。在唐高宗的时代,岭南有一个砍柴人姓卢。拜在湖北黄梅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门下。弘忍禅师门下有很多的学生。当他年纪大了,要挑选接班人时,他就要求众弟子,谁想继承他的衣钵就写一首诗来表达对佛教道理的理解。有一个叫做神秀的弟子,就写了一首寄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话浓缩了佛教的一个根本道理,就是:心灵就像一面透明澄澈的

5、镜子,外在世界就像灰尘。不想让外在污浊的世界污染了你的心灵,你就要经常打扫和擦拭这面镜子,让它保持干净。大家都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这个卢行者听了以后就说,好是很好,但是不够彻底。他不会写字,就求别人帮他代笔,写了一首寄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话的意思是说,按照大成佛教中的道理,智慧本来就不是树(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心灵也不是一面实实在在的镜子,人心中的佛性永远都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因为按照大成佛教的说法,一切都是虚幻的假象,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尘埃也是虚幻的,所以既然尘埃是虚幻的,还擦拭什么?这两首诗差别是很大的,以至于后

6、来形成了中国禅宗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对立的流派,就是北宗和南宗。卢行者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因为神秀的根据地在现在的洛阳一带,而后来慧能到了广东。所以,以神秀为领袖的宗派叫北宗,以慧能为领袖的叫南宗。后来南宗占了上风,成为禅宗的主流。为什么说这两首诗代表了两种禅宗思想?首先我们来看神秀的那首诗。按照他的说法,每个人的人心是佛性,清静的佛性像明镜一样,但是明镜避免不了外在的污染。如果以这个为前提的话,佛教的修行就是必须的,就必须得“苦苦”地修行,要非常认真地宁心入定。就是凝聚心力去进入禅定的状态,要非常注意反身自省,去寻找一个清净的境界。因此,坚持修行,遵守戒律,以及禅宗祖师

7、的开导和经典的阅读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从人到佛的修行过程是一个从此岸到彼岸的漫长过程,这叫渐修,就是要渐渐地、缓慢地进入一个超越的状态。慧能写的这首诗就不一样了。慧能说智慧不是树,心灵也不是镜子,佛性本身就是清静的,根本没有什么尘埃不尘埃。所以人心本来就是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此岸就是彼岸。关键就是你是不是能在一瞬间领悟到这个道理。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个道理的话,你一下子就能够从此岸到彼岸,从人心到佛性。所以这个时候修行就不需要了,经典的研读也不需要了,苦苦地遵守戒律也是不需要的。所以慧能门下经常讲,在一切地方行、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