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

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

ID:34639986

大小:27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8

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_第1页
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_第2页
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_第3页
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_第4页
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刘顺摘要南北朝以来的经学分立,经过长期交流,终于在隋时迎来统一的历史契机。虽因隋祚过短,经学的统一未能实现,但经过士人的学术努力和炀帝时期的政治引导,迄于唐初,经学统一的社会基础已然具备,分立数百年的经学,终于在版本、义疏、音读、传播方式、学风诸方面取得了以南朝化为特征的大一统。关键词南北经学科举南朝化经学统一中图分类号B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9)02-0073-11作者:刘顺,男,1978年生,安徽定远人,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教师。兰州730000隋代结束了数百年来的南北分裂,华夏重新走向统一。因政治文化分立而形成的

2、南北经学对立经过长期辩难与交流,终于迎来了走向统一的历史契机。出于整合文化、构建王朝意识形态以及适应科举考试之急需等多方面的现实考虑,隋朝两代帝王在政治层面极为重视儒学的统一工作。虽然隋代的经学统一终因国祚过短,且两代帝王的儒学政策不能保持连贯而未能实现,但南北士人的学术自觉及政治层面的国家引导,毕竟为唐初经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炀帝时,南方学人陆德明虽以治5易6著称于世,但其始于陈而成于唐初的5经典释文6一书¹,所采底本已与唐初修定5五经义疏6之底本并同。此外,身为北人却精通南学、博及古今的刘炫、刘焯的5诗6、5书6注疏,在唐初孔颖达统一5五经6注疏时影响重大,且在刘焯

3、的著述中已存5五经述议6。南北学者并有统一经学的学术理想,经学统一已渐为大势所趋。承隋代之后,唐初诸儒终在版本、义疏、音读、传播方式、学风诸方面实现了以南朝化为特征的经学统一,经学也因之进入大一统时期。¹关于陆德明5经典释文6成书时间,学者有不同看法。黄焯以为成书在陆氏入隋以前(参见黄焯5经典释文汇校6,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而陈克明则以为此书最终完成时间为唐初(参见李斌城主编5唐代文化6第五编第二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文从陈说。孔子研究2009年第2期一秦朝一统六国,混一区宇,为求/书同文0之效果,遂创秦篆而立为官方文字,但民间通行

4、的却是/徒隶之书0,加以秦火之祸,经书在汉代的释读极为困难(战国之时,各国多用籀文,先秦儒学写本当为籀文),这部分地造就了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武帝之时,立五经博士,但并没有进行文字的校订工作,今古文之争外,复增家法、师法之异,终西汉之世,经学未有定本。东汉时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文字0(5后汉书#蔡邕传6)。灵帝准其上奏,于熹平四年(175)镌刻六经于太学之外,四方多有取则。但东汉末年,洛阳已非学术中心,事实上并未能取得统一六经文字的预期效果。熹平石经很快残于战火,更难承担正定后世经籍文字的重任。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5、地域分割加之学术中心移之家门,家法众多各有秉授,文字之讹,尤胜往昔。隋炀帝时曾令曹宪等撰5桂苑珠丛6,注5广雅6,以整齐文字,但更有成效且对后世经学产生极大影响的,却是开始于唐贞观四年(630)的颜师古对五经版本的正定。颜师古(581-645),名籀,以字行,京兆万年人,北齐名儒颜之推孙。/师古少博览,精故训学,善属文。0(5新唐书#儒学上6)贞观四年(630),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0(5旧唐书#儒学上6)颜氏利用秘书省珍藏的大量经籍图书,以晋、南朝宋以来的古今本为底本,悉心校正,用时逾两年,选校5周易6、5尚书6(兼采今古文)

6、、5毛诗6、5礼记6、5左传6等五种为五经定本,奏上。太宗随即召集众儒详议,诸儒/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0(5新唐书#儒学上6)。贞观七年,太宗/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0(同上)至此,唐初经学的文字统一工作大体结束。颜氏所定五经文本,以官方法定的形式,成为中央官学以及地方各州县学校的标准教材,科举考试用书亦准此。在今天所发现的敦煌所藏典籍中,亦可见颜氏校本之影响。/颜师古考定的白文-五经.,曾由太宗下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敦煌本-五经.,除5易6、5左传6外均有白文,其来源应该与此有关。0¹但由于唐时五

7、经定本未有刻本,经籍流传以传抄为主,加之唐代纸张获取不易º,致有定本与习本之异。/初,太宗以经籍多有舛谬,诏颜师古刊定,颁之天下。年代既久,传写不同。开元以来,省司将试举人,皆先纳所习之本,文字差互,辄以习本为定。义或可通,虽与官本不合,上司务于收奖,即放过。0»习本因传抄或有舛谬,但一以官本为定,则为惯例,颜氏¹张弓主编:5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º唐代纸张获取不易,可详见吕思勉5隋唐五代史6第22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赵贞信:5封氏见闻记校注6,北京,中华书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