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

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

ID:21252813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_第1页
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_第2页
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_第3页
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_第4页
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汉代经学化对《诗》的影响:在汉代经学化过程中,《诗》得到了比较好保存和传承,但经学伦理道德化,使得《诗》的解读,遭到扭曲和道德化得生硬拔高。  关键词:经学化;道德伦理;历史化视野  :K203:A:1005-5312(2011)20-0153-02    随着儒学在汉初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武帝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儒术的官方化政治化最终使其成为经学。在这背景下所有儒家典籍都被经学化得改造与诠释。而这种以伦理道德规范为旨归的经学化的功利化文学观,对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诗》影响巨大。  毋庸置疑,在汉初特定历史条件下,《诗》的经学化对其保存和

2、传承起过积极作用:  两汉经学的政治化官方化本质上就有对文学作品的筛选作用。只有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文学作品才被保存传承下去。这种经学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使《诗》必须穿上“功利主义外套”。罗根则就指出:“两汉是封建功利主义黄金时代,没有奇绩而只有优美的纯文学书,似不能逃出被淘汰的厄运,然而《诗经》却很荣耀的享受那时朝野上下的供奉,这不能不归于儒家送给了它一件功用主义的外套,做了它的护身符。”特别是遭受战国几百年的动乱及秦朝焚书坑儒,典籍完整保存下来很不容易,正因为经学家们着重发展其孔子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使其被官方承认和广为接受,否则《诗》很难传下

3、来,至少很难完整传承下来并发扬广大。  汉初被立为官学过程是:《齐诗》,辕固生在景帝时立为博士;《鲁诗》,申培在文帝时立为博士;《韩诗》,韩婴在文帝时立为博士。并且汉初在设《诗》为官学,置博士,设弟子员。而且博士的官俸六百,可参与朝政讨论,可内迁为奉常,侍中,外迁为郡国守相及诸侯王太傅。弟子员可补文学掌故缺,优秀者可补为郎中。如此优越的条件,并能步入仕途,使得更多人学习研究《诗经》。  经学的教育模式对《诗经》的推广学习有促进作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诗》《书》《礼》《易》《春秋》。《诗》一直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

4、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不学诗,无以言”;“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立也与!”(《论语·阳货》)孔子曾用“‘匪虎匪兕,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以至此?”(《史记·孔子世家》)教导子路,子贡,颜回。由此可见,《诗》在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中地位一直很高,到汉代时设立太学,官学并有私家学,它们都将《诗》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无论汉代经学家用鲁诗,齐诗,韩诗还是毛诗都为了教育士人提高世人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使《诗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流传。  另外,

5、经学化的过程中,《诗》的语言文字与得到修正。许慎《说文解字·序》:“盖文字者,经义文本,成败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因此,汉代经学中的文字学对字的音形义的训诂显得极为重视。由于汉代去古以远,语言文字发生很大变化,秦国用小篆代替六国文字,后来省减形体创立隶书,汉代承秦隶,而创立了汉隶,先秦典籍已不能被安全被读懂与理解。于是,汉代经学的建构在方法论角度上就是通过训释先秦儒家经典的方式来实现。汉代经学大师便是以训诂章句为手段,复兴孔子思想,继承发扬儒家学说。清代钱大昕:“《六经》者,圣人之言,因其言以求其义,则必自训诂始;谓训诂之外别有义理,如桑

6、门以不立文字为最上乘者,非吾儒之学也。”“因文字而得古音,因古音而得古训。”通过经学对《诗》中字音形义的修正,考订,利于汉人的学习诵读理解,加速《诗》的传播。  经学化的《诗》,对文本内容的见解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诗》的非文学化的解读古已有之,孔子就是有选择性的修订《诗》。“孔子之时,周室微有礼乐废,《诗》《书》缺。”于是孔子“退而修《诗》《书》”,原来“古者《诗》三千篇,乃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与礼仪,……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认

7、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诗》在孔子那里已经被用于述礼乐,备王道。于是到两汉封建功利主义的黄金时代,《诗》的经学解读更加扭曲文学性,提高扩大了封建道德属性。  首先,以《诗》证史,汉儒们认为《诗经》等同于史书,具有实录精神。清代章学诚就提出中国古代“无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史官”以史论《诗》本质上是通过揭示《诗》所包含史实来传达政治教化和伦理道德思想。《诗》内容的历史化,在汉儒那里即在史文化中阐释《诗》,便是将诗的内容与历史联系起来,将诗篇与历史中某人某事相牵合,并其成为反映帝王将相是非功过得失以进行褒贬的史学实录。  虽然有

8、部分篇章诗义与史实向吻合,如:  关于《齐风·南山》,“三家诗”与《毛诗序》均认为是讽刺齐襄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