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章

ID:34632803

大小:5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章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章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章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章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第-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教学重点]1.1. 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2. 规律及其特点3.3.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4. 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

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中国的五行说:“

3、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印度的“地水火风”。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资料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

4、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

5、的属性把握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的特性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原子还可以分出电子等等。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唯心主义者兴高采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因此,列宁主张必须从物质和精神的比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从物质、与精神的比照中看,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是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说的。电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

6、变等是科学上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从物质和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物质只有和精神相区别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三)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7、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创造人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消极适应、本能、生理结构、活动器官、生存。人:利用工具、积极改造、生活、活出意义、价值。(中国古代的人禽之辨日常生活中骂人时的如禽兽,或禽兽不如)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

8、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和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资料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联系及其特点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