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光散射技术及其在化学与化工领域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东化工·16·SHANDONGCHEMICALINDUSTRY2005年第34卷光散射技术及其在化学与化工领域中的应用12王美荣,金志琳(1.青岛市第九中学,山东青岛266012;2.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对近十几年来光散射技术在化学与化工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分散体中各相的形态结构的表征和凝胶化过程、高分子聚合、无机胶体体系的聚集等动态过程的研究进展,并简单介绍光散射技术的发展简史和基本原理。关键词:激光光散射;分散体;高分子溶液;胶体体系;凝胶中图分类号:O648;O4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1X(20
2、05)01-0016-05LightScattering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sin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Fields12WANGMei-rong,JINZhi-lin(1.QingdaoNo.9HighSchool,Qingdao266012,China;2.KeyLaboratoryforColloid&InterfacechemistryofEducationMinistr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Abstract:Inthispaper,theappli
3、cationoflaserlight-scatteringinrecentmorethantenyearsin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fieldsissummarizedextensively.Thetopicsfocusonthestudyofformationandstructureofvariousphasesindispersion,theprocessesofgelation,macromoleculepolymerizationandcoagulationininorganiccolloidalsuspensions.Thedevel
4、opinghistoryandfundamentalsoflightscatteringareintroducedinbrief.Keywords:laserlight-scattering;dispersion;macromolecularsolution;colloidalsuspension;gels小于光波波长尺寸的粒子与光波相互作用就发早在1802年,RichterJ.B.就观察了光照射金生光散射,因此光散射与高分散物质,大分子溶液等溶胶所形成的散射光。1869年,丁达尔(Tyndall)发密切相关,现已成为研究该类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当一束光通过透明的胶体时,从侧面可以
5、看到一此外,光散射技术还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涉条光柱,就象是被透过的胶体部分成了光源,向外辐及较多数学及物理知识,不仅可以研究流体的性质,射光一样,这就是著名的丁达尔现象。1871年,雷而且可研究晶体、液晶和凝聚态物质的性质。作为利(Rayleigh)应用光的电磁波理论定量地解决了散一种物理测试及研究方法,光散射技术现已广泛地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第用于胶体化学、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保护以一个光散射理论。1948年,Zimm在一张图上同时及冶金等工业部门中。将角度和浓度外推到零,提出了著名的Zimm作图激光器出现之前,光散射技术的应用主要局限法。从此,
6、光散射技术成为测定高分子分子量的一在测定高分子、凝胶体系的静态特性。自1960年激种经典方法。自1960年激光器出现以后,特别是过光器出现后,特别是过去的十多年里,激光技术日趋去的十多年里,激光技术日趋成熟,快电子器件的迅成熟,动态光散射技术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静态速发展以及个人计算机的突飞猛进,使得可测定高和动态光散射有机结合来研究高分子以及胶体粒子分子、凝胶体系特性的光散射技术逐步从理论走向在溶液中的许多涉及到质量和流体力学体积变化的实践,从激光光散射实验室的专门工具演变成一般过程,得到许多独特的微观分子参数,从而大大促进高分子实验室里的常用测试手段,从学术研究机构了科研的发展。
7、本文介绍了光散射技术的发展简里的高级科研设备进化成工业开发乃至生产线上的史,基本原理以及近十几年来其在化学与化工领域检测控制仪器。中的应用进展。2基本原理1发展简史一束光通过介质时,其中一部分光偏离主要的收稿日期:2004-05-21作者简介:王美荣(1977-),女,山东海阳人,199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二级教师,目前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及研究工作;金志琳(1978-),女,山东蓬莱人,博士研究生,本文联系人,研究方向为超细颗粒、纳米材料。©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