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610646
大小:33.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8
《汉朝朱买臣杀妻之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朝朱买臣杀妻之谜 秦汉职场 要说汉朝最励志的神话,恐怕非朱买臣莫属了。四十多岁时还是砍柴樵夫的他,到五十岁时却能荣登天子堂,贵为会稽太守,又位列九卿,再任职丞相长史,人生不可谓不辉煌。 而作为励志神话的陪衬,朱买臣那位目光短浅的妻子,她的势利眼成就了朱买臣的励志,而朱买臣的成功,却造成了她的毁灭,而且是不被同情的毁灭。 从案情而言,前任朱太死于自杀;然而,从精神角度而言,她又死于“谋杀”。谁是凶手?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案情悬疑 朱太的自杀有没有第三方的介入? 关于朱买臣的励志神话,这里没有必要重复了。两千年来,人们责怪的是
2、朱太的短视、势利,这么好一只潜力股不好好利用,不捂着等其增值,却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平仓出手,前面一段的辛苦算是白费了,投入和获利比太悬殊。 当时朱太提出分手的时候,朱大哥是发了预警的——“女苦日久”,你跟着我苦了很久了;而且也许诺回报——“待我富贵报女功”,等到我朱某人富贵的时候,一定会好好地报答你的。 但朱太和朱大哥还是分手了,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愉快。朱太和第二任老公上坟,见饥寒交迫的朱大哥背着一担柴在墓地里走,还招呼道,朱大哥,来来来,几天没吃饭了?过来喝两口吃一顿吧。朱大哥也没有赌气的意思,和这两口子吃吃喝喝,挺自然的,“见买臣饥寒,呼
3、饭饮之”。 朱买臣后来富贵了,衣锦还乡时,在大路上见着前任朱太和其现任老公,也很自然地打个招呼,用豪车载着两口子回到府上,好吃好住,气氛也蛮好的。 然而,一个月后,朱太自杀了。 案情其实很简单,朱太见自己的前任老公富贵到这般地步,她本来是应该以女主人的身份享受这一切的,如今却处于被施舍的地位,更何况当时的朱大哥应该已经有了新太太,新的幸福家庭。 人生最大的苦闷之一就是,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且是自己曾经缔造过的幸福,在自己身边发生,而自己却只是一个旁观者。这是朱太自杀的最直接的原因。 从两人的为人以及后来的事态来看,朱太的自杀完全是因
4、为悔恨情绪,似乎没有第三方的介入。 然而,撇开一切民间的传说,翻开《汉书》查找这起自杀案件发生前的一些事情,重现当时的氛围,不得不说,对于朱太的死,朱买臣和那个时代的风气不得不负一定的责任——一个间接的责任。 心理探秘 汉武帝也要为朱太的死负间接责任 且从历史资料还原当时的场面和氛围,死者前夫朱买臣是怎样碰上前妻的呢?这和当时的一件军事大事件相关联。《汉书》里的“朱买臣传”交代,这一年东越地区发生叛乱,东越王离开战略险地,将指挥部搬到大泽当中,当时身为朝廷大臣的朱买臣认为这是一个击溃东越的大好机会,于是自告奋勇率兵前去讨伐。 汉武帝很支
5、持朱买臣的这一次行动,拜他为会稽郡太守,前去会稽筹备战舰、粮草等军用器械和军用物资。 出发前,汉武帝给朱买臣一个指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就是说朱买臣这次衣锦还乡,可以大肆张扬嚣张一番,好好扬眉吐气。 这个指示,可以说间接要了前任朱太的命。 朱买臣忠实而巧妙地执行了汉武帝的意图。他并没有直接亮出太守的身份,没有直接上街晒权势富贵,相反他搞了一个具有戏剧色彩的策划:他穿着便装,揣着太守官印,步行到家乡,以普通人身份来到一位老朋友——会稽太守守门人——的家里,像往常一样喝酒吃饭,然后在喝醉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露出自己的太守官印。 守
6、门人瞬间石化,扑过去看官印,发现是真货,昔日的穷朋友如今是会稽一方的父母官了? 守门人立即将此发现通知外界,大家开始以为是诈唬人的,结果一看,太守官印货真价实,于是,引起会稽郡一场“地震”,大家如梦初醒,惊慌不安地跑来迎接新太守。 朱买臣这种做法,绝对谈不上是低调,而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取得爆炸性、轰动性的效果,用急剧对比的视听效应来出自己往日的一口恶气。把会稽郡的官民弄得一惊一乍的,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应该会让朱买臣心里有一种莫大而莫名的满足感,可以说,他此举没安什么好心。 这种效果持续发酵,一直延伸到他前妻的身上,打破了前任朱太安宁的生活。
7、 太守身份晒出来了,接下来便是开道迎送,大搞排场,动员全城百姓洒扫开道,这也是朱买臣乐意看到的,因为在开道的百姓中,自然有他的前妻。朱买臣家乡所在地吴,也是会稽郡治下的地方,果然,“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 看见了就算了,轻轻地过去就行了,然而,朱买臣似乎太嚣张,他还停下车,招呼二人上车,“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面对会稽郡海量的官民乡亲,这对于前任朱太,是多大的刺激啊!前朱太在上车的那一刻,就注定必死了。 朱买臣将汉武帝的意思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他“衣锦还乡”的策划越是高明,对前妻的打击也就越大。家乡父老是朱买臣的刺激对象,
8、而前妻则是朱买臣刺激的重头戏。 话说回来,朱买臣这种做法不说有多正确,但至少是流行的,从苏秦张仪时代就开始流行。 社会心理 朱买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