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

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

ID:34609088

大小:2.50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3-08

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_第1页
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_第2页
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_第3页
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_第4页
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单位代码:10660分类号:R739.86学号:S100344贵阳医学院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研究生:赵春霞导师:马洪教授年级:2010级专业:口腔临床医学2013年05月25日目录摘要„„„„„„„„„„„„„„2前言„„„„„„„„„„„„„„3材料与方法„„„„„„„„„„„„5结果„„„„„„„„„„„„„„9讨论„„„„„„„„„„„„„„14参考文献„„„„„„„„„„„„„19英文摘要„„„„„„„„„„„„„23致谢„„„„„„

2、„„„„„„„„24略缩词表„„„„„„„„„„„„„26论文原创性声明„„„„„„„„„„27附:综述„„„„„„„„„„„„281贵阳医学院2013届硕士研究生论文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的表达及意义专业: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赵春霞导师:马洪教授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口腔鳞癌组织(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中CDl33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TumorMarkerofStemCells)CD133表达水平的上调与临床各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研究其

3、在OSCC发生及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二步法检测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以及39例口腔鳞癌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计算蛋白阳性染色细胞比例和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来分析CD133蛋白在组织中的阳性水平以及在临床各病理参数之间的表达特点。结果:1.口腔鳞癌组织中CDl33蛋白有24例为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61.54%(24/39)],在正常口腔黏膜CDl33蛋白表达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l33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中阳性表达率为[

4、75%(18/2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组织转移的OSCC[4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D133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为阳性表达,推测肿瘤干细胞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CD133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中的表达上调可能成为评估口腔鳞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CD133蛋白肿瘤干细胞标志物P-V免疫组织化学法第2页共39页贵阳医学院2013届硕士研究生论文前言口腔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是口腔颌

5、面部恶性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口腔癌患者的80%左右,其中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内鳞癌的发病构[1,2]成比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看鳞癌是口腔颌面外科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显示:它的主要致病因素与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3,4]中社会习俗和个人口腔卫生不良对它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5]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一种以癌巢、癌珠、多样化组织类型为病理特征的肿瘤,高度的侵袭性以及早期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形成了它典型的临床特点。初期发生部位往往比较表浅,局限在口腔黏膜的某个区域,后期表现

6、为巨大溃疡、糜烂或新生物的形成,由于早期临床表现和一些良性病变多相似而误诊,在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了广泛的临床转移,其中不同的组织分化程度决定了不同的转移结果,术后5年生[6]存率因肿瘤临床特征异型性而有着明显的差异。目前尽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极大提高,但肿瘤的死亡率依然没有明显改善,肿瘤复发和转移仍然是肿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多阶[7]梯过程,其过程受到肿瘤本身及生存环境种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不同种类肿瘤的转移特性有所不同,但转移过程中一些关键重

7、要步骤基本相同。目前对于肿瘤的发生来源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为肿瘤的来源给出了全面的阐述。早在19世纪50年代病理学家们发现肿瘤组织与胚胎组织之间具有相似性认为肿瘤可能起源于胚胎样组织;20世纪60年代研究发现来自小鼠不同的骨髓瘤细胞在体外能够形成克隆的癌细胞只占0.1%~1%,而且与在体内利用脾脏培养的克隆形成率一致,在白血病细胞移植实验中,也仅有1%~4%的[8]细胞能在脾脏内形成克隆;1977年Hamburger等发现在人肺癌、卵巢癌、神经母细胞瘤的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只有0.0

8、2%~0.1%的肿瘤细胞形成克隆;1994年[9]Lapidot在白血病细胞中通过特异性细胞表面标志分离出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和维持其恶性显型的细胞,并将其命名为急性白血病干细胞,第1次证实了肿瘤干细胞[10](TumorStemCells)的存在;2002年Clarke等首次利用流式细胞仪从乳腺癌中分[11]离培养出肿瘤干细胞;2003年Al-Hajj等利用细胞表面标志物分离出人乳腺癌肿[12,13]瘤干细胞,Singh和Hemmati等从不同年龄段患者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