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

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

ID:34608442

大小:1.95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9-03-08

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_第1页
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_第2页
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_第3页
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_第4页
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HO密级公开1UDC硕士学位论文基于象似性理论的汉语新词认知研究学位申请人:胡晓娟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刘景霞教授二○一三年五月ADissertationSubmit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Artsin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ACognitiveStudyofChineseNeologismBasedonIconicityTheoryGraduateStudent:HuXiaojuanMajor:EnglishLanguageandLite

2、ratureSupervisor:Prof.LiuJingxia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Yichang,443002,P.R.ChinaMay,2013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日期:1I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摘要语言的象似性与任意性一直是哲学和语言

3、学历史上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的象似性受到了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强烈支持和提倡。相对于任意性提出来的象似性是指能指即语言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象似性以认知为基础,为我们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象似性的研究,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语言与认知,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和新观念随之产生,这也使得许多新词不断出现。因此,新词是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一个反映和映射。同时,新词的出现也是人们认知发展的一种体现。然而,对于新词的研究,我们发现之前的研究停留在描述层面,很少涉及新词的构成机制。因此,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

4、要理论-象似性来展开研究。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来源,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给出了新词的定义,并回顾了国内外对新词的研究。第三部分提出了相应理论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这部分主要在象似性理论的指导下对收集的新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研究中讨论了三大象似性即映像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在汉语新词中的体现。然后运用象似性的两个主要部分—映像符和隐喻符探讨了新词生成的映射过程,从而挖掘新词生成的认知机制。第五部总结部分对研究中的各项发现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本文语料来自2012年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字典和2010年出版的第三

5、版现代汉语小词典。以这两本词典为基础,对许多典型的汉语新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本文也列举了大量来自网络和报纸上的实例来展示这些新词的实际运用。同时,具体的个案研究也展示了汉语新词的映像映射和喻像映射过程。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分析汉语新词来探讨其认知生成机制。根据象似理论,语言形式和意义在语音,形态和语义层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文章着眼于汉语新词,旨在探寻象似性各方面在新词中的体现,并揭示这些新词创造的认知机制。通过研究,作者发现汉语新词具有映像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的象似性特征。同时,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发现映像映射和隐喻映射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些新词的构成。从而表明这些新词不是随意被创造而是

6、具有一定的理据。这也是词典为什么收录这些新词作为常规词,同时被人们接受并广泛运用。另外,通过本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新词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关键词:象似性新词认知生成映射II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debatebetweeniconicityandarbitrarinesshasbeenacontroversialtopicinthehistoryofphilosophyandlinguistics.Sincethe1960s,iconicityhasbeenstronglysupportedandadvocatedbyfunctionalandcognitiveling

7、uistics.Incontrasttoarbitrariness,iconicityreferstothecorrespondencebetweenthesignifier(linguisticsign)andthesignified(linguisticreferent).Iconicityiscognitivelymotivated,whichgivesusanewangleforlanguagestudy.Bythestudyofic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