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

ID:34588775

大小:2.59 MB

页数:82页

时间:2019-03-08

上传者:U-56225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_第1页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_第2页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_第3页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_第4页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密级:UDC:编号: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硕士研究生:陈净净指导教师:曹霞教授学科、专业:企业管理论文主审人:朱建新副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6月 分类号:密级:UDC编号: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硕士研究生:陈净净指导教师:曹霞教授学位级别:管理学硕士学科、专业:企业管理所在单位:经济管理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6月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6月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ClassifiedIndex:U.D.C: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M.ResearchontheInfluenceofRelationalCapitalHasontheKnowledgeTransferofIndustry-Academy-ResearchAllianceCandidate:ChenJingjingSupervisor:Prof.CaoXia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ManagementEnterpriseManagementSpecialty:DateofSubmission:June,2013DateofOralExamination:June,2013University: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的所有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字):日期:年月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学校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本人允许哈尔滨工程大学将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内容。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论文一律注明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涉密学位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本论文(□在授予学位后即可□在授予学位12个月后□解密后)由哈尔滨工程大学送交有关部门进行保存、汇编等。作者(签字):导师(签字):日期:年月日年月日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摘要随着知识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产业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化,逐步演变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交互性的产学研联盟,产学研联盟的成员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组织协作,促进联盟中知识的共享和转移,进而实现产学研联盟的最终目标——知识创造。而在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关系资本对知识转移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分析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对于丰富关系资本理论,以及促进产学研联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首先对关系资本的概念、特征、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然后分析了产学研联盟各主体间知识共享和转移的过程,并在对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关系资本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间的螺旋促进效应。其次,针对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关系资本的不同维度对产学研联盟过程各主体间的知识转移的影响,并基于影响分析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构建本论文的理论研究模型。再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进行样本数据收集,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本文的理论假设。最后,在分析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关系资本角度的促进产学研联盟过程中知识转移的策略。关键词:关系资本;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结构方程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AbstractWiththefunctionofknowledgeinthesocialandeconomyincreasingsignificantly,therelationshipbetweenindustryandscienceisadvancingtowardafundamentalorientation.TherelationshipgraduallyevolvedtointeractiveIndustry-Academy-ResearchAlliance.ThemembersofIARAforminterdependentrelationship,andpromotethesharingandmigratingoftheallianceknowledge.ThesharingandmigratingofallianceknowledgeattributestotheultimategoalofIARA,namelyknowledgecreating.While,theroleoftherelationalcapitalin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ofIARAcan’tbeignore.Therefore,analyzingtheinfluencemechanismofrelationalcapitalhasonknowledgetransferwithinIARAhasagreatsignificanceforenrichingthetheoryofrelationalcapitalaswellasaguidingsignificanceforthedevelopmentofIARA.Firstly,thepaperanalysestheconcept,featureandbasicelementsofrelationalcapitalonthebasisofpreviousresearch.Andthen,analysesthespiralingeffectbetweenrelationalcapitalandknowledgetransferbasedontheanalysisoftheprocessofknowledgesharingandtransferinIARA.Secondly,thepaperfocusonanalysisoftheeffectofthedifferentdimensionshasonknowledgetransferinIARA,targetingthecharacteristicsofknowledgetransferinIARA,andproposesthetheoreticalassumptionsbasedontheeffectanalysis,thenbuildsthetheoreticalmodel.Onceagain,adoptingaquestionnairemannertocollectthesampledata,andusestatisticalanalysismethodstoanalysesthedate.AfterthestatisticalanalysisthepaperformsanempiricalmodelbySEM.Bothofstatisticalanalysisandempiricalmodel,verifythetheoryoftheoreticalassumptions.Finally,thepaperputforwardtheusefulstrategytopromotingtheachievementofknowledgetransferinIARA,basedontheanalysisofresultsofstatisticalanalysisandempiricalanalysis.Keywords:Relationalcapital;Industry-Academy-Researchalliance;Knowledgetransfer;SEM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目录第1章绪论..............................................................11.1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1.1论文研究的背景............................................................................................11.1.2研究目的........................................................................................................11.1.3研究意义........................................................................................................2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外研究现状................................................................................................21.2.2国内研究现状................................................................................................51.2.3国内外研究评述............................................................................................61.3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71.3.1论文的研究内容............................................................................................71.3.2论文研究方法................................................................................................81.4论文的创新之处.......................................................................................................9第2章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概论.................................102.1关系资本的概念及构成.........................................................................................102.1.1关系资本的概念..........................................................................................102.1.2关系资本的构成..........................................................................................112.2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132.2.1产学研联盟的内涵......................................................................................132.2.2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的内涵..................................................................142.2.3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的特征..................................................................162.2.4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的过程积累模型..................................................182.3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概述.....................................................................................192.3.1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内涵..................................................................192.3.2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条件..................................................................202.3.3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层次..................................................................212.3.4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过程..................................................................222.4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关系分析.....................................................23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本章小结.................................................................................................................23第3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243.1信任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243.1.1信任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期待效应..........................................243.1.2信任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假设..................................................243.2互惠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253.2.1互惠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重复博弈验证......................................253.2.2互惠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假设..................................................263.3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283.3.1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中的规范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3.3.2规范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假设..................................................283.4媒介渠道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假设.....................................................313.5关系资本与媒介渠道的理论假设.........................................................................323.6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理论模型.............................................333.7本章小结.................................................................................................................34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354.1调查问卷设计.........................................................................................................354.2变量度量.................................................................................................................364.3分析方法.................................................................................................................384.3.1描述性统计分析..........................................................................................384.3.2信度检验......................................................................................................384.3.3效度检验......................................................................................................394.3.4结构方程模型..............................................................................................414.4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424.4.1模型构建及初始拟合评价..........................................................................424.4.2模型修正......................................................................................................434.4.3假设检验......................................................................................................454.5结果分析.................................................................................................................454.5.1信任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464.5.2互惠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464.5.3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462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4.5.4媒介渠道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474.5.5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媒介渠道的影响..................................474.6本章小结.................................................................................................................48第5章基于关系资本的产学研联盟知识有效转移的策略.......................495.1慎重的选择联盟伙伴.............................................................................................495.2构建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505.3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联盟互惠沟通体系.................................................................525.4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联盟规范机制.........................................................................525.5构建高效的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平台.................................................................545.6本章小结.................................................................................................................55结论.................................................................5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64参考文献.................................................................58致谢.................................................................65附录.................................................................66 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1论文研究的背景随着知识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关系逐步演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1]构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建立起更为深入的合作关系,构建了涉及主体更广泛的联盟。产学研联盟是指,拥有相同战略目标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彼此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而建立起战略性的长期的协作关系或者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学研联盟中依靠自身的核心资源形成一定的优势,同时各联盟主体又相互依存,最终通过互惠性的沟通实现产学研联盟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和知识的有效转移。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是指,在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知识从拥有者扩散到使用者的过程中,把知识传送方有价值的知识转变成接收方的能力,实质是一种打破组织边界的资源交换,联盟成员通过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互惠沟通,实现知识的共享、转[2]移和新知识的创造。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在学校、研究院和企业之间流动;另一方面是知识在产学研联盟各主体内部流动。随着知识与经济间的相互融合日益紧密,企业要在市场上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单纯依靠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已不现实,只有实现自身资源的不断优化,才能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并保持竞争优势。在产学研联盟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转移对联盟所取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联盟伙伴的选择及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对联盟成员间的关系资本水平存在很强的依赖,因此关系资本在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显著。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是指,联盟成员在经过密切的合作与交往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中所能获得的信任、互惠和共同的规范的关系性资源。关系资本包括信任、互惠和规范三个维度。良好地关系资本的建立对知识转移的结果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将关系资本引入产学研联盟,深入研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关系资本的作用机制,充分认识关系资本在获取持续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也将使我们对产学研联盟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促进我国产学研联盟向更高水准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1.1.2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基于关系资本和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关系资本1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关系,及不同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对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关系资本视角促进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有效策略。1.1.3研究意义1、对丰富关系资本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关系资本视角,系统的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关系资本不同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产生的具体的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实证分析了关系资本不同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丰富了关系资本的研究内容,对于丰富关系资本相关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对实现产学研联盟知识有效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衡量产学研联盟成果的重要方面。分析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能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效能的影响,并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对促进产学研联盟的顺利进行,以及取得显著的成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1.2.1.1关系资本的研究关系资本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国外关于关系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系资本的定义、关系资本的构成以及关系资本的作用影响等方面。1、关系资本的定义研究对于关系资本的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观点:第一,资源观。学者Roy(2005)等认为关系资本是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自身所能获取的一种无形资源。第二,能力观。学者JohnH.Dunning(2003)等认为关系资本是一个主体能够形成和支配其他主体关系的一种能力。第三,网络观。学者是Bourdieu(1986)等认为关系资本与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群体中成员的身份有关,关系资本的来源是关系网络中的信任、规范等。以上三种观点,是现行关于关系资本的主要观点,但是大部分观点都是三种观点或部分的结合,Bontis(1998)将关系资本概括为,企业与包括顾客资本在内,与其在同一价2 第1章绪论值网的相关利益主体间,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网络。Cummings,J,Teng,B-S(2003)等认为,关系资本与社会交易成本密切相关,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3]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2、关系资本的构成研究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将信任、互惠和规范作为关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Nahapiet&Ghoshal(1998)认为关系资本又称为关系性嵌入,是指通过创造关系或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和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4]Kauser&Shaw(2001)则将承诺、信任和沟通作为跨国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衡量指标。Cullen&John(2000)则认为,关系资本的基本元素是信任和规范,是联盟成功的关键[5]性因素。MarkGranovetter(2003)的研究指出,关系资本由交往、相互信任与契约构[6]成,市场行为主体都处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所以的交易活动都离不开彼此间的互动。Sarkar(2001)等在研究中提出,信任和互惠承诺是关系资本的两个重要维度,其中彼此信任作为良好的关系资本形成的基础,可以有效避免联盟成员间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交易性成本,提高联盟整体收益。而互惠性承诺则是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关系资本发展的高级阶段的重要表现形式。YongS.Lee(1996)认为企业所面临的关系资本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外部关系资本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的关系资本,二是组织层面的关系资本。个体层次的关系资本是指,企业员工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信任的关系,组织层次的关系网络则是指企业间形成的制度化的关系网络。3、关系资本的衡量关系资本的衡量是目前关于关系资本的研究中的热点,也是难点,相关学者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但是对于关系资本的衡量的角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从关系资本的属性来衡量;从关系资本的构成来衡量;构建模型来衡量。从关系资本的属性特征角度来衡量。McHale,Raymond(2006)的研究认为,企业所面临的关系资本可以通过关系资本的主要属性来衡量,主要包括:关系的数量、质量[8]以及紧密性。VisserE.J.,O.A.Atzema(2007)根据心理学的近关系理论对企业所具有的关系资本进行度量,主要包括以下维度:关系的持久度、沟通交流的频繁性、表现形[9]式的多样性、关系的灵活程度、关系的公平性。从关系资本的构成角度来衡量。Cullen,Johnson(2000);Szulansk,iG(2000);DarlingJeri,RussDiane(2000)认为关系资本主要由:互相信任、互惠沟通和契约规范等几个维[10-12]度组成的,这些维度的不同程度决定了关系资本质量。从构建模型的角度来衡量。RaymondMcHale(2006)提出了关系资本价值衡量的3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方法,利用澳大利亚案例研究数据说明了企业利用“关系强度指数(StoRI)”可以[13]提高股东价值。这个模型是衡量企业及其重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资本的基准,同时此模型也可以揭示关系资本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4、关系资本的作用影响研究关系资本对市场经济和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联盟所取得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SubramaniamM.,YoundtM.A.(2005)认为,关系资本[14]在供应商的选择和价格决定的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DeClercq和Sapienza(2006)认为,联盟成员之间如果存在良好的关系资本,则更容易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增强交流沟通,从而更有利于达成联盟整体目标。对联盟绩效的影响。Kale,Singh,Perlmutter(2000)在研究中提出了自我实施约定,认为关系资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的保护专用资产,提高联盟整体收益,这主要是[15]因为关系资本的信任机制,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概率。学者PetersenK.J.,HandfieldR.B.,RagatzG.L.(2003)比较认同Kale,Singh,Perlmutter(2000)的研究,并对相关结果做过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卖方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处于成本价和垄断价格之间,双方的关系越密切,则商品价格越低,有利于整体收益的提高,双方关系[16]越疏远,则商品价格越高,不利于整体收益的提高。1.2.1.2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研究针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国外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的是知识转移与产学研联盟之间的关系,知识转移的有效性以及知识转移对产学研联盟的作用影响。知识转移对产学研联盟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知识转移障碍的存在将会阻碍产学研联盟内知识转移活动的顺利进行。Arvanitis(2008)学者的研究认为,产学研联盟中科研机构的性质与知识转移活动的丰富性关系显著,以教学为主的科研机构的数量与知识转移活动的丰富程度成显著负相关,如果知识转移的效果不理想,知识转移的障碍[17]便会产生。Lockett,Wright(2005)以及Caldera,Debande(2010)则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所拥有的知识和科研成果,以及进行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意愿和能力,促进产学研联盟自我发展,从而实现产学研联盟在动态发展中从无序到有序的不断优化。知识转移的效果与产学研联盟所能取得的成果存在显著正相关。Lakpetch,P(2012)提出一个综合模型,用来测量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并提出ldquoRDCErdquo4 第1章绪论[18]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测量知识转移的有效性。Gertner,D.,Roberts,J.,Charles,D.(2011)从微观层面探讨若要实现产学研联盟内的知识转移,联盟伙伴应该增强相互交流,共同[19]学习,并且联盟内组织中的个体也要加强互动。1.2.1.3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外关于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研究比较少,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到的是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关系,以及不同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互相促进。LinWB(2007)认为联盟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资本,联盟成员间能够更快地建立相互信任,增强相互往来,从而有利于实现[20]联盟双方的双赢。SantoroMD,SaparitoPA(2001)则针对产学研联盟的一体化机制[21]和合作的心理层面提出,联盟双方的信任对联盟知识转移存在显著影响。Tsai·W(2000)认为信任对知识转移的效果有显著影响。由于知识具有隐性特征,要实现知识的转移需要建立在频繁的接触和深入的交流的基础上,而接触、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与信任程度直接相关,信任促成联盟成员从形式到精神层面的融合,从而促进知识转移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有利于促进关系资本的形成和发展,Magnu[22](2005)认为企业的工程师更有可能从与高校学者间的非正式接触中获得知识,进而有利于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Carayannis(2000)将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所组建的产学研联盟界定为一种跨领域和跨组织边界的协作关系,其构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转移,而组织间的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联盟成员间知识的共享和交易则对联盟信任和共同愿景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2.2国内研究现状1.2.2.1关系资本的研究国内学者宋华(2000)较早的对关系资本进行了研究,研究涉及的是战略联盟中的[23]关系性租金。目前关于关系资本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涉及的是关系资本的内涵,以及关系资本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关系资本的界定,比较权威的观点是社会资本关系维度说。认为社会资本包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认知资本三个维度,而关系资本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我国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对关系资本进行界定:从关系资本的内容分析,周小虎、陈传明(2004)5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25]认为关系资本包括主体、关系和资源三个重要方面;从构建关系资本的目标分析,龙怒(2004)认为关系资本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与其他市场行为主体进行合作而[26]形成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增值的资本;从关系资本的发展过程分析,田金花(2006)认为关系资本是指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经过长期互助合作所形成的认同关系,并利用[27]关系资本的增值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的一种无形资本。居延安,胡明耀等(2006)认为提出企业关系资本概念,提出关系资本是指企业在与顾客、供应商、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的利益主体的互动中,获取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竞争优势的技术、科研成果、[28]信息等资源的能力。1.2.2.2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研究对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知识转移模型的研究。对于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王毅(2001)从知识的特性角度,认为联盟中转移的知[29]识中粘滞知识的转移效果对联盟能否取得成功具有决定作用。苏卉(2009)从组织学习的角度,认为组织学习可行性、组织的学习意愿以及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影响组织学习[30]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刘敬伟(2009)从产学研联盟成员间关系角度,认为互惠利他性是促进产学研联盟内隐性知识共享和转移,实现联盟成果最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31]。对于知识转移的模型,我国学者吴洁(2007)根据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提出粘滞知识转移模型和超循环系统模型,对影响知识转移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32]详细的分析。1.2.2.3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研究关于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日益成为国内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张首魁,党兴华(2009)认为,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结构维关系资本、关系维关系资本以及认知维关系资本,关系维度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有重要影响,[33]主要表现在知识收益、高校沟通和建立信任基础三个方面。蔡文娟,陈莉平(2007)则从社会资本视角下,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能够形成包括资源配置、协作分工、利[34]益共享、风险分担、知识溢出、创新资源集聚在内的六个方面的效应。1.2.3国内外研究评述目前国内外涉及关系资本的文献中,对于关系资本的定义、构成、衡量等方面的研6 第1章绪论究比较多;涉及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文献中,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内涵、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外对于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影响的系统分析很少。本文在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而且系统的分析。1.3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3.1论文研究内容论文的内容及结构如下:第1章为绪论。绪论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详细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要概括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章为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概论。此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关系资本以及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关系资本理论和产学研联盟的特征对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内涵分析了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关系资本在产学研联盟中的内涵和具体表现,提出了关系资本三个维度——信任维度、互惠维度、规范维度将会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产生重要的影响。第3章为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及理论假设。此部分分析了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分别分析了关系资本的信任维度、互惠维度和规范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论文的理论假设,构建了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理论框架。第4章为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此部分首先介绍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回收过程,然后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性分析,其次,对结构方程的原理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构建了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根据SEM分析的结果,验证了本论文的理论假设。第5章为基于关系资本的产学研联盟知识实现有效转移的策略。该部分从产学研联盟伙伴的选择、产学研联盟信任机制的构建及建立联盟互惠沟通体系、构建产学研高效规范机制、构建产学研知识共享平台五方面提出了实现产学研联盟知识有效转移的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7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概论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期待重复规范理论模效应博弈机制型验证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调查问卷设计数据分析及假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实及数据回收设检验证结果分析基于关系资本的产学研联盟知识有效转移的策略慎重的构建双方建立有效建立有效规建立高效的产选择合的信任机的互惠沟范机制学研知识共享作伙伴制通体系和转移平台图1.1论文研究思路图1.3.2论文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基于产学研联盟和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内的知识转移的影响模式,提出了促进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策略。此外,本论文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有效数据,并采用实证分析模型验证了论文的理论假设。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论文对关系资本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模8 第1章绪论式首先采取定性分析,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有效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测度在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中关系资本的不同维度的影响程度,为提出促进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1.4论文的创新之处1、对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进行界定,并将关系资本分为信任、互惠、规范三个维度,提出了三个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即信任的期待效应,互惠的促进效应和规范的约束机制。2、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理论假设,并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构建模型,对关系资本不同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度,验证了关系资本的信任、互惠和规范三个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9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概论2.1关系资本的概念及构成2.1.1关系资本的概念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关系资本就是指能够带来增值的关系价值。关系资本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经济学家布鲁斯·摩根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他在《关系经济中的策略和企业价值》一书中指出,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在经济中关系如果可以为企业带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关系就是有价值的,同时关系也是一种资产,这是关系资本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摩根指出关系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始终,关系与关系资本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关系是关系资本的根源,只有实现其经济价值,关系才能提升为关系资本,成为一种资本。关系资本的概念提出后,许多学者相继对关系资本进行了研究,但尚且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甚至有的学者将关系资本与社会资本认同为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关系资本的研究角度有所差异,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三种观点:1、关系资本是一种资源。学者Roy(2005)等认为关系资本是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自身所能获取的一种无形资源。2、关系资本是一种能力。学者JohnH.Dunning(2003)等认为关系资本是一个主体能够形成和支配其他主体关系的一种能力。而学者Gibbert(2001)认为,关系资本实际上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进行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终能够增加企业的智力资本和组织结构资本。有的学者将关系资本界定为一种与高技术企业相关的科研机构构建合作关系[35]的能力,这种合作能力随着关系资本的丰富变的越来越强。3、关系资本是一种网络。以Burt(1992)和Putman(199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社会关系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中的信任,规范,而此观点中的社会关系资本基本上与本文所说的关系资本是同一概念。目前针对关系资本的研究中,相关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人际间的关系资本,认为关系资本是人际的互相信任和互惠,是人们主动地通过互惠性沟通建立起来,并动态演进的一种具体的相互关系。本文中所研究的关系资本不仅涉及个人间的关系资本,更包括组织间的关系资本,对于关系资本的定义,本文比较认同“关系资本资源说”,认为关系资本是建立在个人及组织层面的相互信任、互惠以及形成的规范等独特的关系性资源。关系资本对产学研10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联盟各主体,想要学习其他主体的核心知识,而又想保护自身核心知识的双重目标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对各主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1.2关系资本的构成关系资本的构成是和关系资本的概念紧密相关的,国内外学者对关系资本的界定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出发的,因此对于关系资本的构成的研究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学者认为,关系资本包含两个维度,Cullen(2000)认为,联盟关系资本有利[36]于提高联盟的价值,指出关系资本包含信任与承诺两个主要方面,田金花(2006)则认为企业的关系资本包括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互惠行为以及形成的相互间的认同关系,Woolcock(1998)认为组织间的关系资本是镶嵌在社会网络中信任以及规范。有的学者认为,关系资本包含三个维度,DeClereq&Sapienza(2008)认为,在企业联盟中,联盟成员间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彼此间关系资本的发展程度,关系资本主要包括信[37]任、沟通和共享标准。Nahapiet&Ghoshal(1998)认为关系资本包括信任、关系承诺、义务等内容。Mohr和Sepkman(1992)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伙伴间的关系(包含承诺、协调和信任)与伙伴间冲突的解决是伙伴关系成功的关键,Kauser&Shaw(2001)在对跨国战略联盟的研究中提出,承诺、信任和沟通是联盟伙伴关系成功的关键因素。Putman,Robert(1993)认为组织间的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合作提高的组织特征,其中关系资本维度主要包括信任、网络、规范等。此外,Albrow(1999)认为组织间的关系资本是一种能够为组织提供可靠的秩序的制度。Boxi&Posner(2000)则将社会关系资本界定为其他行为主体对对方的有好行为的积极的制度化的预期。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信任是关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主体间的承诺、协调与沟通都包含有彼此间的互惠性的动机和行为,因此认为互惠是关系资本的重要维度,基于本文研究的是产学研联盟内的关系资本,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关系资本,更重要的是组织之间的关系资本,而组织间的关系除了依靠信任和互惠产生的关系外,还包括依靠共享的联盟规范形成的关系,而以往的研究中的义务,共享的标准和准则,则强调的是组织间基于规范而形成的关系,相对基于主体信任和互惠的关系,基于规范的关系则具有更强规范性和约束性。因此,从产学研联盟的角度分析,关系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信任、互惠以及规范三个维度。信任是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必要条件,互惠加速了产学研联盟主体间的知识转移进程,而规范则是产学研联盟得以长期发展的有保障,三个维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产学研联盟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11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促进产学研联盟中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2.1.2.1信任管理学界对于信任的概念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信任是基于理性的算计;第二种认为,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包含两个主要的成分:暴露自己弱点的意愿和积极[38]的预期。信任又称为关系信任,是一种期望,可以减少合作中一方对于另一方机会主[39]义行为的担心,是一种基于持续互惠的信任关系。从关系资本的内涵来看,信任是关系资本的关键要素。信任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40]种:(1)依据信任的主体,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2)依据信任形成的过程将信任分为基于相互抵押的结构信任和基于个体成员建立在相互依赖和诚实的信心[41][42]水平的行为信任。(3)依据信任的内容,将信任区分为知识信任和物质信任。2.1.2.2互惠本文中的互惠源自行为经济学领域基本理论——互惠性假设。互惠性假设由美国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RabinMatthew引入行为经济学领域,其基本思想是:如果施恩者在今后与受惠者相遇时得到回报,合作便会在部分利益冲突的理性个体之间产生[43],其主要内容为: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个体,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其总体效用的实现也不完全由自身的利益函数决定,而经济个体的互惠性偏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使其能够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经济个体的利益,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互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互惠性动机和互惠性行为。行为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受经济动机支配的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因此,互惠性行为依赖于互惠性动机,互惠性动机为互惠性行为提供可靠的心理依据:(1)行为主体自愿牺牲自身的利益扶持对自己表现友善的人;(2)行为主体甘心牺牲自己的利益惩戒对自己表现不友善的人;(3)所需要牺牲的利益越小,互惠性动机表现的心理对行为影响越大。要增强互惠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倡导互惠性动机;第二,引导互惠性行为。[44]其中,互惠性动机是指在互惠性的策略中具有互惠利他性的思想及价值取向,而互惠性行为则是在互惠性动机的前提下,双方为实现理想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互惠作为关系资本重要组成部分,对关系资本的增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互惠环境中,互惠性行为能够使知识转移双方获取超额的知识转移效能,获取高于完全理性环境下的知识收益。2.1.2.3规范规范,是指对被允许的行为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对被禁止行为能够起到约束作用的12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准则和标准。规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之分,正式规范包括制度、规定、合同等,非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行为规范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共同构成规范系统,对各行为主体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关系资本的三个构成要素作用各不相同,信任作为关系资本的核心要素,是关系资本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互惠是关系资本的载体,规范则是关系资本得以维持和增强的重要保障。关系资本的三个构成要素不是完全独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惠可以有效的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能提高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水平,而信任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规范的顺利实施,从而促进关系资本的持续发展。2.2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2.2.1产学研联盟的内涵任何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创新主体,而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机制,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知识创新机制,以及在两种机[45]制之间实现知识和技术转移的机制,则是其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的运行机制。因此,产学研联盟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产学研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主体,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综合各主体的优势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各主体在互动中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协同发展。产学研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具备战略联盟的一般特征,同时产学研联盟更具有自组织特性,联盟成员之间的知识差异更为显著,互补性更强,产学研联盟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各方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产学研联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主要的区别在于所包含的创新主体不同。狭义上的产学研联盟可以将联盟主体划分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建的联盟体。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是构成产学研联盟的主要成员,但是在产学研联盟的构建和运行的过程中,还有政府、中介机构等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参与,也就是广义的产学研联盟,简单来说,广义的产学研联盟实际上是“官-产-学-研-金-介”联盟。产学研联盟不仅包括联盟中的核心成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涉及除此之外的社会环境,总体来说是一个多层次,涉及多种主体和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但是鉴于要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是产学研联盟内关系资本对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涉及的主要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论文所指的产学研联盟是狭义的产学研联盟概念。产学研联盟有明确的联盟目标和联盟规范,产学研联盟的主体——企业、高校和科13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机构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织安排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活动,有利于打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相对独立的状态,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产学研联盟各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如图2.1所示。支持企业中介机构结成联盟高校产学研联盟科研机构引导政府图2.1产学研联盟示意图2.2.2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的内涵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是指在产学研联盟中,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构建的互动性的关系网络中,所获取的能为自身带来竞争优势的,为产学研联盟成员所共有的独特性关系性资源。产学研联盟的关系资本表现为产学研联盟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互惠和联盟规范系统。2.1.2.2产学研联盟中的信任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为了实现自身知识的增值和竞争优势的提升,而对未来价值所产生的积极的预期,认为对方能够共享其所具有的核心资源,与此同时,不会将自身转移的核心资源泄露。产学研联盟各主体所掌握的知识差异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更容易产生对彼此的信任。[46]产学研联盟中的信任是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的汇总。人际信任源于对对方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预期,是一种弱信任,组织信任则建立在强联系和持续互惠规范的基础上,是一种弹性信任。人际信任是组织信任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组织信任的发展,而组织信任的发展程度,则是影响组织进行技术和知识交流最重要的先行变量。在以往的研究中都将信任的发展看作是随着时间推移的被动积累的过程,但在当今产学研联盟日益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联盟主体要积极主动的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基础,提高知识的所有者知识共享的动机,并提高共享和转移的知识的可靠程度,进而降低隐性知识转移的难度,实现产学研联盟主体间隐性知识的转移,最终实现产学研联盟整体效益的提升。产学研联盟中的信任具有高门槛性和非对称性。产学研联盟中,隐性知识很大程度14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上涉及到企业或者学研方的核心资产,要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知识转移的意愿,就要有牢固的信任基础,要建立起各方的信任就不得不突破彼此间价值取向、行为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即“信任门槛”;产学研联盟中的信任是产学研各方基于认同和理解的积极预期,但是这种预期是不对称的,企业和学研方对于信任的程度和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产学研联盟的信任水平符合“木板原理”,取决于产学研各方信任的最低水平,因此,基于自身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考虑,企业和学研方进行知识转移的意愿就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1.2.2产学研联盟中的互惠产学研联盟中的互惠,是指产学研各方基于对联盟其他成员的信任,产生利他性的动机,并采取有效行为,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图。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如果拥有互惠性的动机,以及由此产生的互惠性的行为,可以促使联盟内合作的进行,以及减少合作中的障碍性因素,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深度的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上会涉及到各主体具有核心优势的资源的转移和利用,而核心资源的转移不完全受到联盟合约的约束和控制,它需要在不完全合约条件下才能实现。产学研联盟成员之间的互惠性的动机以及由此产生的互惠性的行为,则可以在不完全合约条件下提高联盟内成员间的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产学研联盟成员间核心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效率,促进联盟效益的整体提升。互惠对产学研联盟的影响如图2.2所示:联盟成员间信任—互惠性动机互惠性行为机会主义行为—合作的意愿合作的效率及效果图2.2产学研联盟中互惠的促进效应2.1.2.2产学研联盟中的规范产学研联盟中的规范,是指通过双方的互惠性沟通,将对方的需求和意图纳入到自身的行为准则中去。产学研联盟中的规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之分,正式规范主15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产权制度以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所订立的合同和契约等。非正式规范主要表现为行为准则、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相比非正式规范来说,正式规范具有更强的约束性。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共同构成产学研联盟的规范系统,联盟规范系统涉及的不仅是产学研联盟中的个体,而是参与产学研联盟中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全部集合。产学研联盟规范系统是由联盟成员共同开发并保持的,其内容在于使联盟各成员所获取的利益得以最大化。而作为规范的重要构成部分的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产学研联盟成员的行为有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出符合联盟发展的行为,提高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将联盟内个体和组织的行为纳入到联盟规范系统中,规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正式规范的强约束机制和非正式规范的柔性约束机制。2.1.2.2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的维度相关性作为关系资本的重要构成要素,信任、互惠和规范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信任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更容易,而合作本身增强了信任增强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任推动了互惠性动机的出现,进而产生互惠性行为,各联盟成员的积极互动将会促进产学研联盟的规范的产生,即联盟规范系统。产学研联盟规范系统的形成,又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水平,从而对未来产生更积极的预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学研联盟的愿望,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协同创新。信任、互惠和规范的作用关系如图2.3所示:互惠性动机互惠性行为深度合作信任联盟规范系统图2.3信任、互惠和规范的相互关系2.2.3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的特征关系资本作为一种资本,拥有资本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此外,还具有一些其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16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1)关系资本的公共物品特性关系资本具有公共物品性,这一特性已被学者所公认,学者Putnam(1998)认为,关系资本不应该被定义为单个个人的私有财产,是一种公共财产,它属于一个团体甚至是国家,每个个体都能够利用这一公共财产从中获益。学者Coleman(1998)认为,关系资本与其他任何资本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关系资本的公共物品性,并且关系资本具有嵌入性,行为主体只有进入某一特定网络并取得一定地位,才能从中获得自身所需。私人物品性是资本的基本属性,但关系资本与其他资本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公共物品性才是其主要属性。Burt(1992)等认为,社会中的关系资本虽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整体上对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其具有更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特有的合作模式,形成联盟伙伴关系,成为各联盟主体所占有的关系资本,为联盟内各主体所有,使得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从中获得关系性租金,从而有利于促进联盟利益最大化。(2)关系资本的不可转让特性Coleman(1999)认为关系资本是无形的,关系资本无论为谁所有,都只为本组织内部的成员的行动提供便利,具有不可转让性。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自身能力的区别,每个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关系资本都具有独特性。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是在企业与学研方的长期的合作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属于产学研联盟内的各主体,很难被其他的联盟体所模仿和超越。(3)关系资本的可转化特性关系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向其他资本的转化,学者帕萨(2005)提出,经济资本与关系资本不是对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关系资本可以实现向经济资本的转化。相关利益主体所拥有的关系资本的水平越高,其能够获得的能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也就更多,从而有利于减少经济和社会成本,提升整体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实现知识创造,形成交互式网络(合作研发实验室、合作股份公司、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人力资本(员工培训、素质培养)、智力资本,在双方的交往过程中,良好关系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联盟取得显著的经济成果,实现无形的关系资本向有形的经济资本的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存在一定的难度,体现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对其所产生的经济成果具有显著的影响。(4)关系资本的传递特性可传递性是关系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学者Ana(2011)认为信任的可传递性是关系资本的核心经济特征,即如果A与B相互信任,而B与C相互信任,则A与C之17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间也会产生相互间的信任。所以,在具有相当规模的网络结构中,某个主体想要获取其他主体的信任并不一定两者间必须产生直接交往。产学研联盟涉及多个主体,各主体间的关系广泛存在,如果企业1信任高校2,而高校2信任科研机构3,则企业1也会与科研机构3之间存在间接的信任关系。因此,关系资本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传递性。由于产学研联盟各主体间关系的类型多种多样(共建经济实体、员工培训、共同研发等),这种传递性不是单向的,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传递具有广泛性。2.2.4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的过程积累模型产学研联盟是一种基于价值链的,涉及到多个市场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协作关系,其实质是一种交换关系。在产学研联盟过程中,关系资本既包括个人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组织彼此间基于信任、互惠和规范的关系。产学研联盟伙伴间的信任、互惠性沟通,以及联盟规范有利于促进关系资本的形成,而良好的关系资本使得产学研联盟成员获得更丰富的隐性知识,进而能为其带来其他市场行为主体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竞争优势,是产学研联盟获得长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反之,产学研联盟整体收益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联盟内的关系资本。但关系资本不是在联盟成立之初就能够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它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积累过程,信任机制、掌握信息丰富程度、各方的谈判地位等因素都对关系资本的投入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良好的关系资本的建立需要企业和学研方消耗一定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真诚沟通,在相互往来中不断磨合,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的程度。根据关系资本积累周期和知识转移过程,将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关系资本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关系资本积累过程图2.4所示:关系资本十分脆弱关系资本处于稳定水平高质量的关系资本初始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信息不对称成员充分沟通成员充分沟通基于利益的知识共基于共同愿景的知识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享共享知识共享图2.4关系资本发展的阶段模型产学研联盟内部的关系资本是随着产学研联盟的构建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和成熟起18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来的。在产学研联盟成立之初,由于信息不对称,联盟成员彼此之间了解不够,不能透彻的了解其他联盟成员的参与联盟的意图,对对方的价值观以及能力了解不够,联盟成员之间没有足够的信任基础,各成员之间的信任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计算的信任,很容易产生怀疑和猜忌,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根据的信任基础是十分薄弱的,这会导致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协作关系十分的不牢固,严重影响着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和最终目标的达成。因此,在产学研联盟关系资本建立的初期阶段,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相互之间的关系资本基础薄弱,容易破裂,对产学研联盟的稳定以及联盟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能否实现顺利转移产生很大影响。随着产学研联盟进程的加快,联盟成员之间的联系程度逐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不断深化,联盟文化初步构建,联盟成员之间知识转移的意愿得到增强,产学研联盟关系资本进入中期阶段。在关系资本形成的中期阶段,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沟通不断增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所减轻,彼此之间的信任得到增强,从而产学研联盟内成员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有所降低。彼此之间的信任的增强,有利于联盟各方对产学研联盟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联盟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联盟成员间的关系资本也处于良好水平。随着联盟成员间信任基础的日益牢固,以及彼此间互惠性沟通的不断增强,产学研联盟的关系资本的发展步入高级阶段。在关系资本形成的高级阶段,联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意愿最强,产学研联盟间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共享,隐性知识得以在联盟成员间传播,联盟日益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机会主义成为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彼此间相互信任,热衷沟通,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能自由流通,日益形成一个自由、灵活、韧性极强的协作关系。在这个阶段,联盟成员间关系资本达到高级阶段,日益成为联系联盟成员的重要纽带。通过对产学研联盟构建过程和关系资本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信任是关系资本得以构建和发展的基础,互惠性的沟通是关系资本能够实现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途径,联盟规范则是关系资本呈现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的积累过程。它是伴随着产学研联盟间的信任和沟通不断增强而不断增强的积累过程。2.3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概述2.3.1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内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联盟更多的是为了获取自身所不具有或者不能创造的知识,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从而达到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的目的。19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主要是指,知识从传送方向接收方转移,从而使知识的接收方能够获取、积累、内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应用于价值创造的过程。在产学研联盟过程中转移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在个体或组织间传递的正式的和规范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难以形式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在转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阻力。产学研联盟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学研方技术、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向企业的转移,以及企业的市场信息和管理经验向学研方的转移。产学研联盟内的知识跨越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组织边界,通过各组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知识在组织间的流动和转移,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联盟创新系统。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能够不仅能实现企业和学研方的双赢,还能产生“1+1>2”的效果,即协同效应。2.3.2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条件产学研联盟成立以后,各联盟成员所具备的知识并不能实现自动的转移,要实现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1、产学研联盟主体间存在知识势差。产学研联盟转移的知识主要包括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源,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研发能力,知识的表现形式有:学术论文、技术成果以及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才等。而作为产学研联盟中的核心主体——企业来说,在联盟内转移的知识主要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市场信息。知识分工不同,必然导致各方的知识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产学研各方存在的知识势差则是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能够实现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正因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的知识势差,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所以各方才愿意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进行转移,以获取自身所不具有的优势资源。从目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发展状况来看,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将产学研的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所以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意愿显得更为重要。产学研双方都应尽可能的满足对方的知识需求,从而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才能顺利实现,才能实现联盟整体收益最大化。2、产学研联盟主体具有一定的知识吸收能力。产学研联盟是企业获得新专利、新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学研方获得市场信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产学研联盟能否顺利的实现知识转移,企业能否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沟通与交流获得新知与成长,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否通过企业及时了解市场20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信息,并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产学研双方的知识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只有产学研联盟成员能够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专利、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吸收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才能保证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长期发展。3、拥有丰富的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产学研联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分工不同,存在一定的知识势差,能否实现知识从较高的位势向较低位势的转移,还取决于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是否存在,以及媒介渠道的容量和媒介渠道的丰富程度(Gupta&Govindarajan,2000)。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编码和渠道。编码是信息交流特定的表达方式(Boisot,1987),包括口头表达、书面文件、电子化编码等。媒介渠道另外一个元素是渠道,渠道是编码转移的路径,包括:及时反馈的能力,路径的数量和类型,路径过程的速度等。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依赖于编码和渠道的结合。产学研联盟内的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人员渠道、物化渠道、外部渠道。要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顺利转移需要产学研联盟各主体通过共同协作建立起联盟特有的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4、知识转移能取得良好的收益。知识势差是知识转移的必要条件,而利益互补则是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充分条件。利益驱动对企业来说主要在于可以及时获得前沿的研究发展动态,科学的制定战略规划,降低科研成本,分担自身研发风险,缩短产品更新周期,不断迎合市场需求,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则可以明确研究方向,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减轻科研经费负担,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与此同时,可以获得更及时的市场信息和更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主要在于,企业可以通过联盟知识转移获得一定的知识、技术和科研信息,而高效和科研机构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则希望通过联盟企业获得更多更及时的市场信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互补,能为各方带来双赢的局面。也就是说,只有基于利益互补的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才能产生并顺利实现。2.3.3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层次网络经济时代,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呈现交互式,网络化的特征,无论是个人间的还是组织间的知识转移,都可以依据产学研联盟中转移的知识结构分为若干层次,主要包括:固化知识、转化知识、泛化知识。21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固化知识。固化的知识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是在产学研联盟建立之前就已经形成或者存在的,例如:科研成果,技术发明,技术标准与规范等。在产学研联盟过程中,固化知识的转移主要存在于组织内部,固化知识的转移过程直接而且简单,但是转移效果非常显著。转化知识。转化知识按知识的性质划分,表现为显性为主,同时又存在一定的隐性特征。通过联盟各主体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协作(定期的研讨会、项目研发等),各主体的固化知识应用于联盟实际应用的实施或者操作过程,转化知识的转移存在于组织内与组织之间,转移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产生,操作方法的制定等,知识转移的效果比较显著。泛化知识。泛化知识按知识的性质划分,主要表现为隐性知识,泛化知识不是能够直接取得的,而是经过产学研联盟各主体之间的深度的沟通与融合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泛化知识的转移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存在于产学研联盟各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中,泛化知识的转移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知识而言难度更大,转移的过程更为隐晦,但是知识转移的效果更为显著,影响更为深远,从而更有利于促进统一的联盟文化的形成。2.3.4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过程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根据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螺旋上升关系,提出了以螺旋结构模型为基础的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模型,认为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知识的共享阶段,知识的激发阶段,知识的吸收阶段,以及知识的创造阶段,虽然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但是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知识的共享,激发,吸收和创造都不是独立的过程,在互惠性沟通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如图2.5所示:反馈媒介渠道知识创造高校、科研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企业机构知识激发知识吸收知识吸收产学研联盟图2.5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22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产学研联盟中知识的共享和转移,跨越了企业与学研的组织边界,不是联盟知识的简单交换,而是通过互补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即联盟所取得的整体效益大于联盟之前各个主体单个效益的机械相加。在产学研联盟发展的过程中,联盟的知识量随各主体协同关系的发展不断积累,当突破某一阙值,知识水平实现飞跃,产学研联盟的最终目标——知识创造才能实现。2.4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关系分析本文中所研究的关系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关系资本对知识的共享水平、知识的吸收水平和知识的创造水平的影响,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良好的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内的知识转移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联盟界面上更大规模的交流和学习,与此同时,产学研联盟间知识的有效转移对于联盟关系资本的积累也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产生1+1>2的螺旋促进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良好的关系资本能有效降低产学研联盟的运作成本。良好的关系资本的建立与[47]维护能够增强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信任、默契和理解程度,从而有利于降低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知识转移(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的难度,提升产学研联盟知识的共享、吸收和创造水平,反之产学研联盟知识的有效转移能够加强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基础,促进联盟成员间的互惠性沟通,推动联盟规范的不断完善,从而降低联盟成员间关系资本的构建和维护成本,加速关系资本的积累进程。2、良好的关系资本有利于规范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合理处理产学研联盟内的冲突,保护联盟成员的核心资产。冲突是产学研联盟固有的属性之一,拥有完善的联盟规范系统以及大量的交互式的交流是成功的处理冲突的关键,正确的冲突处理可以增强产学研联盟成员间消除机会主义行为的信任感,进而提升联盟成员共享知识的意愿和积极吸收利用联盟转移的知识的意愿,提升知识共享、吸收和创造水平,使知识转移过程更加规范,而转移过程的规范又是关系资本规范的一个重要体现。2.5本章小结产学研联盟内的关系资本具有其独特性,其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之间存在一种螺旋促进的效应,二者在产学研联盟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关系资本的积累模型则揭示了关系资本的发展是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过程密不可分的。23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3.1信任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3.1.1信任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期待效应期待效应是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又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预示着一个深刻的管理学道理:一方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外一方的被期待行为的出现。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用期待性教育的实验证明了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原理,他指出期望可以使被期望者的内在意识和情感发生逐步而深刻的变化,促使被期望者表现出被期望出现的外在行为。期待效应表明:期待是一种心理暗示,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它的潜在影响。在产学研联盟成员的相互交往中,联盟的期待方通过积极的言行向被期待方传达正面信息,使被期待者逐步形成更加良好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促使被期待方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角色意识的调整,对联盟中的知识共享和转移采取更为积极的行为,促使联盟内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加快产学研联盟统一文化的形成,在产学研联盟过程中,信任是期待效应的基础,如果没有信任,期待方不会不计成本的向被期待方传递积极的信息和行为,也就不会出去其所期待的结果,信任的期待模型如图3.1所示:提供方知识转移意愿+双方互惠性沟通信期待效应任吸收方高效吸收+双方维持知识转移关系图3.1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信任的期待模型3.1.2信任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假设根据信任涉及的主体差异,以及产学研联盟的特征,本文将产学研联盟中信任划分为两个层次: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信任从不同方面对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知识转移产生重要影响,知识转移则从知识的共享水平、吸收水平和创造水平三个方面来度量。24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人际信任是产学研联盟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基础。DianeFord(2001)认为人与人之间[48]基于情感的信任是知识共享和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Connelly&Kelloway(2000)认为信任对知识转移和分享非常重要,实际调查研究显示,组织内的个体仅仅愿意与信得[49]过的人分享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知识。汤建影,黄瑞华(2005)认为隐性知识由组织内个体掌握,良好的人际信任有利于促成组织间个体的互惠沟通,实现隐性知识的跨组织[50]转移。秦红霞,丁长青(2007)认为人际信任源于特定的关系或者有效的沟通,人际[51]信任有利于核心知识和观点的共享与转移。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来源于联盟成员中个体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可,联盟组织中的个体在价值观、行为观念等方面的相互认同,会导致个体间较高层次的信任和尊重,这种相互信任会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内在动机,进而激发个体表现出被期望的行为,促进产学研联盟网络中知识共享和转移活动的活跃。组织信任是产学研联盟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有力保障。Dinan(2011)认为,组织间所[52]存在的制度信任能够弥补人际信任不足的情况,甚至能够实现更多的知识转移。蔡凤霞(2005)认为企业与学研方之间的信任基础是否坚固,将关系到企业是否相信自身的科研投入能否取得良好科研成果,同时也关系到学研方是否相信能够科研成果市场化所[53]带来的可观收益。Eastethy-Smithetal.(2008)运用实证研究,提出知识转移组织间的信任,尤其是当知识的传送方对知识接收方保持有信任时,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能够实现[54]有效的转移。Tsai·W(2000)认为由于知识具有非编码性等特征,要实现知识的转移,需要知识转移双方要有频繁的接触和深度交流,而知识转移双方接触和交流的程度与双方的信任基础高度相关。要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信任需要具备公正的秩序、公平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强化组织间的高度认同感,从而促使组织产生被期望的友好、[55]利他主义等行为,使得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行为更具有可预测性,从而有效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组织信任有力推动了企业与学研方相互的知识共享和转移。而当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双方的信任基础薄弱或者不存在时,会对对方转移的显性知识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而隐性知识的转移的难度也会随之提升。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1:信任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2互惠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3.2.1互惠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重复博弈验证重复博弈,是指具有同样结构的博弈的多次重复,其中的每一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重要组成,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博弈的要素都25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相同的,因为有长期利益的存在,在单次博弈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单次博弈所取得的后果,同时要考虑到其他博弈方的利益。在每一次的博弈过程中都要包含有3个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和收益。在决策过程中,每个决策者都有可选择的策略,但博弈过程最后决策者所得到的收益,将有决策[57]者所做决策所组成的组合策略来决定。产学研联盟的成员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将博弈中的决策者简化为学研方和企业。假设一方具有互惠性偏好,另外一方选择合作所取得的收益为U,选择不合作自身损失的收益为C,知识共享和转移后,联盟成员不仅获得了对方的知识U,同时还会因为获得的知识增强了自身能力的额外收益E。学研方与企业不同选择策略所组成的收益矩阵如图3.2所示:企业不合作合作不合作学U,U2U+E,U-C研方合作U-C,2U+E2U+E-C,2U+E-C图3.2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博弈收益矩阵由于在产学研联盟知识的转移过程中,学研方与企业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帕累托最优效应。在这个博弈决策模型中,对学研方而言,无论企业是否合作,其自身的最优策略都是选择不合作。反之对企业的分析也一样。因此,策略集“不合作,不合作”的就是该博弈过程的最优策略均衡。但是从此博弈矩阵可以看出“不合作,不合作”策略组合是单方收益的最大化(因为2U+E-C>U),联盟的总体收益不能达到最大。所以,选择合作,不仅会使学研方或者企业从知识转移过程获取知识,还能获得由所获取知识带来的额外收益。知识接收方感受到传送方的互惠性动机和行为后,也会做出被期待的表现,这也将促进产学研联盟的不断优化升级,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得到提升。3.2.2互惠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假设产学研联盟成员在追求公平的同时产生互惠的动机和行为,可以促进在相互的交往和沟通中形成良性的协作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学研联盟统一文化的形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可以提升联盟中个体的整体效益,互惠对产学研联盟的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共享水平、吸收水平和创造水平三个方面。Becker(1974),Arrow(1981),North(1990),Samuelson(1993)和Sen(1995)认为,互惠利他偏好会使行为主26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体关注其他人的福利,进而引起双方经济成果的提升。Szulanski(2000)基于对组织学习的过程进行研究,认为知识的转移分为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而互惠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Wilson,Prusak,Davenport(2003)提出互惠利他主义与知识[58]分享和转移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学者林昭文,张同健(2008)认为知识的主体对知识存在很强的感知,而组织间的互惠性动机和互惠性行为有助于克服隐性知识转移过程[59]中的障碍性因素,有利于降低联盟内成员间的冲突,促进整体福利的提升。因此,知识的接收方可以利用知识传送方的互惠性动机获得更大的知识转移价值,从而能够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刘敬伟(2009)则指出互惠动机对合作双方的隐性知识转移和培养[60]双方共同的愿景有积极正面影响。曹文杰,苏玉婷(2010)认为双方的互惠行为有利[61]于提高隐性知识的透明度,提高知识转移的共享程度,降低吸收难度。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可以通过隐性知识的转移获得新知识,实现资源的互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但是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转移不完全受到联盟合约的约束,因此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障碍因素,导致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增大,而知识转移双方的互惠性偏好则有助于降低隐性知识转移的难度,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互惠有利于降低产学研联盟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隐性知识具有非编码性、抽象性以及很难被复制等特点,而联盟成员的互惠性动机和互惠性行为可以促使知识传送方尽可能赋予隐性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形式,积极避免知识接收方由于隐性知识的抽象化无法理解和接收知识。此外,联盟成员的互惠性偏好和互惠性行为还能促使知识传送方更愿意将隐性知识外显化,进而简化隐性知识由传送方向接收方转移的复杂过程,提升联盟成员间隐性知识转移的成功率。互惠有助于降低核心知识转移的风险。凡是收益的获得总会伴随着风险。产学研联盟各成员间的知识转移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给联盟以及各联盟成员带来了自身无从获得的高收益,但是这种收益是伴随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之所以联盟成员对于共享自身的隐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抗拒性,是因为隐性知识大多涉及成员自身的核心技术和机密信息。而联盟中隐性知识的转移无疑会增加知识传送方的心理负担,因此,增强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互惠性偏好,既可以促使联盟成员间形成风险与利益相结合的共生意识。使联盟成员懂得,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对联盟伙伴至关重要,对联盟的整体利益以及联盟系统的稳定性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互惠性关系的建立也可以增强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基础,降低联盟内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概率,降低监督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产学研联盟内的隐性知识的转移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27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互惠有助于改善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关系。产学研联盟实质上一种交互性的网络,联盟成员在这种交互性网络的互动中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换。联盟成员间的互惠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联盟成员间关系的紧密性和牢固性。在产学研联盟内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传送方需要提供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并向联盟伙伴进行详细解释以保证其他联盟伙伴能理解和吸收。这样知识传送方对自身所需共享和传播知识的解读就对知识转移能否顺利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对知识传送方知识转移的动机和意愿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加强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互惠性动机和行为,可以改善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增强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基础,降低由于信任缺失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善整个联盟关系网,完善网络各结点间的联系,建立起更为系统和深度的联盟关系网,使联盟成员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保证整个产学研联盟网络的稳定而又健康的发展。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2:互惠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3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与理论假设3.3.1规范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约束机制规范的实施经常伴随着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符合联盟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会得到相应的认同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而违反规范的观念和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规范对联盟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行为,使联盟成员的有很强自我约束意识,积极遵守联盟规范,与此同时,由于产学研联盟涉及到多个市场主体,每个主体所做出的决策都会对产学研联盟重要影响,产学研联盟的规范系统则促使联盟成员的决策由自主决策到与其他联盟成员协商,以期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联盟收益的最大化。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式规范的刚性约束机制和非正式规范的柔性约束机制。产学研联盟规范系统中的正式规范主要包括: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产权制度,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订立的合同和契约等,这些具有明确规定的规范将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行为产生刚性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也是联盟规范系统中其主要作用的规范形式,是产学研联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产学研联盟中的非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行为准则、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这些在联盟发展中形成的不具有明确规定的规范形式,对产学研联盟中的个体和组织的约束不具有强制性,主要依靠个体或组织的自觉遵守实现。联盟规范系统对产学研联盟的约束机制如图3.3所示:28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刚性刚性正式规范深度合作学研方企业引导引导约隐性知识转移约束束柔性柔性非正式规范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知识转移效能图3.3产学研联盟中的规范的作用机制3.3.2规范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假设联盟规范会促使联盟内的个体和组织将自己的行为纳入规范的轨道,保障联盟成员的权利,迫使联盟成员履行自己的义务,是联盟成员保持信任关系的保障,有利于降低机会主义为发生概率,提高联盟收益分配的透明度,进而保障产学研联盟长期稳定发展,不同形式的规范对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存在不同的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共享水平、吸收水平和创造水平三个方面。正式规范对联盟成员的义务以及权利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符合规范的奖励,违背规范的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对产学研联盟成员的约束是一种强约束。产学研联盟中的正式规范主要表现为联盟成立初期以及发展过程中订立的合同、协议等。Marquis(2000)等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研究制度性规范的作用,强调正式规范机制在组织与社会环境中其[62]他组织的互动中的重要性。Casari等(2009)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在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中正式的契约的存在可以促进合作关系的建立,正式契约的约束能够[63]提高各组织间的合作水平。Lee(2007)认为,一些联盟体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联盟内部没有明确的正式规范机制,而相应的规范机制的完善则将有利于约束[64]联盟成员的行为,规范知识共享和转移的过程。柯有敏,胡立山(2006)研究了多代理模型,认为规范是在各组织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正式规则,是组织性的,[65]对全体组织及组织内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吴骏(2011)认为在联盟发展过程中,联盟成员形成从无序到有序,逐渐形成一系列正式的联盟规范,对联盟成员的行为起到29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6]引导和约束的作用。朱以财(2006)认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的合理制定有利于协调产学研各主体的行为,明确的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则有利于保[67]障产学研合作的长期发展。产学研联盟中的正式规范以合同、协议等方式存在,行为准则和标准都会以明确的条款写进联盟订立的合同和协议,对产学研联盟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的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产学研联盟过程中各主体符合联盟规范的行为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违背规范的行为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或者制裁,从而有利于规范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行为,提高联盟规范性,而如果产学研联盟建立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正式规范,则会提升产学研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概率,影响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以及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最终将影响产学研联盟的整体效益的提升。非正式规范则在联盟内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对产学研联盟成员的引导和约束是一种柔性约束。Ostrom(2012)认为规范是社会关系网络中共享价值标准和行[68]为准则,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North(2005)认为正式规范是约[69]束市场行为主体行为的一部分,非正式规范弥补了正式规范的缺陷。Aoki(2001)认为组织内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会降低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而联盟成员的机[70]会主义行为会阻碍其在联盟中获得的互补性知识的丰富程度。Saxenaian(2000)认为共同的文化有利于促进信息和分享和转移,其有效程度甚至会超过合同、契约等正式的制度性规范。Blua&Scott(2002)认为,只考虑正式的规则不能解释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的性质,非正式的规则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身行为的规范性,提高共享自身优势资源的意愿。张爱丽,王翠玲(2011)通过分层回归分析,以178个样本为研究对象,结果验证:组织间规范具有非正式的特征,以道德约束为保障,能够增强组织自发进行知[71]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的意愿。刘佳(2008)认为道德性规范缺乏对不利行为的强制制约,[72]但对系统内成员行为的效率提高有积极意义。产学研联盟中的非正式约束主要是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非正式规范对产学研联盟成员的约束不是强制性的,表现为联盟成员对联盟规范的自觉遵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联盟成员知识转移的意愿,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概率,非正式规范是正式规范的重要补充,如果没非正式规范对产学研联盟中的个人及组织的约束,则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将会受到影响,知识转移的意愿也将大打折扣,进而会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3:规范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0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3.4媒介渠道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理论假设在产学研联盟各成员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联盟内是否具有畅通的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影响着产学研联盟内知识的共享、吸收和转移,是关系到联盟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编码和渠道。编码是信息交流特定的表达方式(Boisot,1987),包括口头表达、书面文件、电子化编码等。媒介渠道另外一个元素是渠道,渠道是编码转移的路径,包括:及时反馈的能力,路径的数量和类型,路径过程的速度等。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依赖于编码和渠道的结合。产学研联盟内的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人员渠道、物化渠道、外部渠道。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测量媒介渠道:媒介渠道的容量和丰富度。渠道容量是指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流失程度的大小和知识转移量的多少,丰富度是指任何时间改变传递知识的人的容易程度的能力。Daft&Lengel(1984,1986)从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的角度衡量媒介渠道对转移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促进作用。SpenderJC(1994)认为组织结构是知识转移(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渠道,为隐性知识的转移提供了组织平台。Denni(1996)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提出,IT技术增加了知识转移的渠道。Ghoshal(1986)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如果不存在媒介渠道,知识转移就不能实现。CummingsJL(2002)认为组织内和组织间多远的知识转移渠道的存在,能有效促进组织内各部门及组织间的知识的共享和交换[73]。DamanpourF(1996)认为丰富的知识转移渠道能够促进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的产生。Heiman和Nickerson(2004)对合作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合作组织中宽阔的信息流通渠道有利于降低由于知识的隐性带来的管理成本[74-75]。魏江,王铜安(2006)认为媒介渠道的多层次有利于加速组织内个体和组织间的[76]知识转移。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由于所涉及的领域和行为方式有很大不同,所以双方的联系相对较为松散,多元的媒介渠道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不同主体和不同层面的知识的共享和转移,为创新能力的发展积累和增加知识基础。如果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不存在知识转移的媒介和渠道,则不能实现各联盟成员间知识的转移,而媒介渠道比较单一也会对各联盟成员转移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4:媒介渠道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1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5关系资本与媒介渠道的理论假设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和学研方转移知识的目的不同,因此形成了与其他的知识转移过程不同的知识转移渠道。Bongers和Rudi(2002)认为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渠道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学研方出版物、专业化组织、专利、人员、电话、网络等形式,而企业与学研方的信任程度、互惠水平以及联盟规范的完善程度将影响知识转移过程中媒介渠道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转移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知识的共享、吸收和创造。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对媒介渠道产生重要影响。AdlerandKwon(2002)认为信任能够促进双方积极的进行沟通渠道构建,以实现优势资源的交换。Tsai和Ghohal通过数据验证了部门之间的信任与部门之间资源交换的关系,认为双方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着双方进行资源交换的媒介和渠道的丰富程度和所包含知识的知识容量。LiuY,LuoY(2009)认为合作双方信任和互惠程度的提升,能够促使双方成员为渠道建设做[77]出更大的投资,以提高双方的整体效益。Szulanski则从反面验证了不信任的消极作用,认为信任的缺失会造成双方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建设更多的知识转移的平台,直接影响双方所拥有的知识转移的媒介和渠道的丰富程度。高祥宇(2005)认为双方的信任能够使得双方利用更多的沟通渠道和沟通媒介,提高媒介渠道传递信息的能力。卢兵(2006)认为信任的建立,能够为企业增加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共享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增加知识的转移的载体和途径所包含的知识容量,使合作伙伴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王三义(2007)认为合作双方信任程度和情感依附程度的增加,促进了更为丰富的知识转移渠道的构建。李自杰(2010)认为高度信任的合作关系能够提高媒介渠道的有效性。信任可以提高联盟成员构建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的积极性,提高媒介渠道的丰富性和渠道容量,充分发挥媒介渠道的中介作用,从而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如果双方没有信任基础或程度较低,则不能保证媒介渠道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从而会使联盟成果大打折扣。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5:信任与媒介渠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产学研联盟中的互惠对媒介渠道的构建有直接影响。Hansen(1999)认为关系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的是联盟成员之间沟通的密切程度,双方关系越密切,为了进行知识转移而构建的沟通渠道和平台越丰富。谢廷浩(2004)认为渠道成员间的依赖和互惠,[78]会降低联盟成员间的冲突行为的出现,有利于维持渠道的畅通。胡波(2010)认为合32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作双方采取的互惠行为越多,越有利于媒介渠道的整合,提高媒介渠道的有效性。张光磊(2011)对组织内的知识转移渠道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各部门间要提高联系,必须架设有效的、多元化的知识转移渠道,而各部门所采取的基于互惠的行为则直接促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转移渠道的构建。谢洪明(2012)研究了网络互惠与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互惠的环境中,双方的互惠程度越高,企业会采取更多样化的途径进行知识转移,同时注重适当增加知识转移载体的知识含量,以获取更多的有利于自身创新的资源。互惠性动机促进互惠性行为的出现,而互惠性行为则对多元化的媒介渠道的构建有直接影响。在互惠的环境中,联盟成员更愿意赋予知识转移的媒介更丰富的知识含量,采取更为积极的行为拓宽知识转移的渠道,从而有利于保证媒介渠道的有效性和丰富程度。如果没有互惠的环境,知识转移所需的媒介和渠道的丰富程度和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6:互惠与媒介渠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产学研联盟中的规范对媒介渠道存在间接影响。产学研联盟中的正式规范对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PENGMW,LUOY(2000)认为媒介渠道的构建中,渠道成员的身份对媒介渠道构建有重要影响,渠道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加速媒介渠道的构建。张闯(2005)研究了合作双方的地位对渠道关系的影响,认为合作双方的关系[79]总处于非均衡向均衡的运动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维持渠道关系的稳定。高祥宇(2005)认为合作双方的行为是否规范,决定了双方是否需要采取传递信息能力更强的渠道和媒介。产学研联盟中的制度、规则,促使各成员增强对媒介渠道的整合,保证媒介渠道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然而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关系不仅依赖于正式规范,还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非正式规范对媒介渠道的作用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许多学者对规范与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存在质疑,对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正相关将在第四章进行验证。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7:规范与媒介渠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6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阐述了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内的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信任维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期待效应;互惠维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促进效应;规范维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约束机制。关系资本对产学研33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共享水平、知识的吸收水平和知识的创造水平的影响。在关系资本发挥影响的过程中,产学研联盟内媒介渠道将影响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发挥影响的程度。本文的理论研究模型如图3.4所示:信任H1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知识共享水平H2知识吸收水平互惠知识创造水平H3H5H6规范H7H4媒介渠道关系资本图3.4本文的理论研究模型3.7本章小结关系资本的三个维度:信任、互惠、规范,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产生一定的影响。信任的期待效应、互惠的促进效应、规范的约束机制引导着联盟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基于相关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假设。34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4.1调查问卷设计由于本文选取的分析方法是结构方程,因此实证研究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因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关系资本不同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的影响,所需数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很难从公开的资料中获得,所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本文所需数据,以验证论文假设。借鉴学者相关的研究经验,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的问卷调查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调查思路,完成指标体系设计。在调查问卷设计之初,对大量的涉及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和关系资本的参考文献进行深度阅读,借鉴其调查经验,吸收与本文的调查研究相关的部分,并根据自身的研究内容,形成初步的测量指标体系。之后进一步征求包括导师、专家和同学在内的学术团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反馈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最终完成本次研究所需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完善。2、确定调查问卷内容与结构,完成调查问卷设计。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并借鉴相关文献,最终确定本调查问卷的结构,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人员背景情况,包括其个人信息以及所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关系资本的信任、互惠和规范维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以及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等情况。3、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问卷内容。在调查问卷初步完成之后,进行小范围测试,以期考察问卷设计和表述的合理性,并征询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完成调查问卷的最后修改,以保证本次调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研究采用想产学研联盟的主体——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参与过或者正在参与产学研联盟的企业的研发主管、研发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等,他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并具有相关的产学研联盟经验,能够比较准确的回答问卷中的问题,并能提高问卷的有效性。本次问卷的发放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前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请相关人员填写问卷,第二种是通过网络发放,在发放过程中要保证参与调研人员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保证调研数据的准确性。35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变量度量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两个主要的变量:一是关系资本,在本研究中作为自变量;二是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在本研究中作为因变量,在模型中主要探讨自变量关系资本对因变量产学研联盟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所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为了更好反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原理,引入媒介渠道作为中介变量。基于对以往参考文献的研究、问卷调研以及实地考察,并征询专家的意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进行度量。下面将对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进行解释说明,这些变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解释变量(关系资本)、被解释变量(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中介变量(媒介渠道)。鉴于关系资本(RelationshipCapital,简称RC)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KnowledgeTransferofAllianceofIndustry,AcademyandResearch简称KT)无法直接测量,本文采用5点量表形式对变量进行度量,从1到5分别表示从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表4.1变量度量表——关系资本信任维项目题项编码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信对方会遵守合同RC11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信对方会为了联盟目标的顺利完成RC12而做出努力信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信对方不会存在“搭便车”的想法RC13任和机会主义行为产学研联盟中,联盟成员都愿意分享自己所掌握核心信息及成果,并相信对RC14方能够保守秘密产学研联盟中,每个个体联盟内个体能自由交流、分享他们所关心的问题RC15表4.2变量度量表——关系资本互惠维项目题项编码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联盟成员RC21共同获益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认为互惠性的思想有利于联盟的长RC22互期发展惠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积极的将自己所掌握的的核心技RC23术、科研成果以及管理经验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做出决策时,会选择牺牲自己的RC24利益而顾全大局36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表4.3变量度量表——关系资本规范维项目题项编码在产学研联盟构建过程中,存在有利的法律、政策及规定,提高了企业、高RC31校及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联盟的积极性在产学研联盟中,存在明晰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整的产权保护体系,且对企RC32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规在产学研联盟中,存在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联盟中的个体或者组织RC33范都自愿遵守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出的对联盟发展有利的行为将会RC34得到奖励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出的对联盟发展不利的行为将会RC35得到惩罚表4.4变量度量表——媒介渠道项目题项编码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能力将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科研成果MC1和先进的管理顺畅的转移到其他组织媒介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鲜明的联盟结构,以及有利于MC2渠道实现知识转移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随时都能够向其他主体转移知识、技术MC3和管理经验表4.5变量度量表——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项目题项编码在产学研联盟中,其他联盟成员会经常转移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KT1在产学研联盟中,其他联盟成员向自身转移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经常被使用KT2在产学研联盟中,其他联盟成员转移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与自身的资源KT3产生互补优势知识在产学研联盟中,相比从产学研联盟外其他组织学到的知识,联盟伙伴转移的知KT4转移识对自身来说更为重要在产学研联盟中,每个联盟成员都在重复使用转移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后,KT5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产学研联盟中,联盟成员能够利用联盟伙伴转移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KT6新知识37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数据分析方法4.3.1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样本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305份,在对回收问卷的核查过程中,发现有33份问卷不合格,其主要原因是:答案趋于完全相同,或者答案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甚至未完成,剔除不合格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71份,占样本的67.75%,其中来自企业的问卷有124份,来自高校的问卷有82份,来自科研机构的问卷有65份,数据分析结果如表4.6所示。表4.6被调查者信息统计分析被调研人员背景样本个数占总样本百分比管理者11241.33%研发人员6523.99%职务高校教师8230.26%其他134.79%博士3111.44%硕士5721.03%学历本科12847.23%其他5520.30%信息9233.95%生物、化工7527.68%所在行业机械6423.62%其他4014.76%5年及以上7427.31%3-5年5721.03%联盟年限1-3年9233.95%1年以下4817.72%4.3.2信度检验量表的信度分析又称为测验的可靠性分析,在信度检验中,课选用的测度方法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采用“CronbachAlpha”系数来检验相关测度量表的可信度,一般情况下认为α的值大于或等于0.7,量表的题项的可信度高。通过对测度量表的检验,结果38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如表4.7所示:表4.7信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Cronbachα系数Cronbachα系数检测变量信任维度0.8170.902关系资本互惠维度0.873规范维度0.825媒介渠道0.890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801表4.7中的结果显示,关系资本信任维度、互惠维度、规范维度、媒介渠道以及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信度系数最小为0.801,总体信度系数为0.902,因此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4.3.3效度检验量表的效度检验,指的是对量表数据的有效程度或者测量正确性的检验,检验结果反映的是研究变量与其测量题项之间的关系。效度越高,测量结果越能准确反映研究变量的本质特征。效度测量可以分为内容效度测量和结构效度测量。本研究将通过SPSS中的因子分析对题项是否准确反映研究变量的特征进行判断。在运用SPSS20.0进行分析时,主要采用两个特征值:KMO和Bartlett球检验值进行测度。KMO值越大,测验结果越好,数据越能反映测量变量的特征,一般认为KMO值大于或等于0.5时,KMO值的大小与测验数据间的相关性成正相关。通过对本研究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检验,得出结果表4.8所示:表4.8KMO和Bartlett球测量结果测验变量KMOSig信任维度0.8110.0000关系资本互惠维度0.8360.0000规范维度0.7350.9200.00000.0000媒介渠道0.7180.0000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7550.0000从表4.8中数据可以看出,测验数据通过了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然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9所示:39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9因子载荷测量结果因子因子载荷变量12345信任RC110.845RC120.677RC130.830RC140.809RC150.822互惠RC210.861RC220.846RC230.797RC240.808规范RC310.799RC320.714RC330.731RC340.720RC350.765媒介渠道MC10.736MC20.691MC30.775知识转移KT10.704KT20.617KT30.718KT40.659KT50.753KT60.734在表4.9所显示的结果来看,所检验的各个因子的载荷值最小为0.617,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因此,量表数据较好的反映了研究变量的特征,适合进行实证分析。40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4.3.4结构方程模型4.3.4.1结构方程的一般原理结构方程模型(SEM)在社会学的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多元的非线性分析模型。结构方程具有因子分析、路径分析等传统的统计方法所不具有的优点,其优点主要表现为: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是一种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顾及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构方程可以被界定为:一种验证若干自变量与若干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假定一组隐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隐变量可以分别用一组显变量表示出来,从而利用显性数据做回归分析,检验假设模型对所研究的过程是否合适,如果证实所假设的模型合适,就可以说模型所研究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合乎逻辑的。4.3.4.2结构方程模型一般步骤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结构方程模型设定。指的是根据现有理论和成果对一组隐性变量的关系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同时用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将这种关系表达出来。第二,结构方程模型识别。模型设定之后要对模型是否可以识别进行鉴定,然后对可识别模型的测量方程部分和结构方程部分,分别进行判别,如果两部分都是可识别的,则此结构方程模型就是可识别的。第三,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构方程模型设定之后,需要对变量进行参数估计。以观测变量的方差和协方差作为主要考察指标,以更好的拟合样本数据与模型数据之间的差异,可选用的方法主要有:最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迭代方法。第四,结构方程模型评价。用估计出来的参数值来预测模型的相应参数值,当预测值与观测值非常接近时,称模型拟合了数据。第五,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对模型进行修正是为了提高观测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程度。如果模型不能拟合观测数据,此时需要对初始模型就行修正,每次只能修改一个参数,然后对观测数据进行检验,直到模型与观测数据能实现较高程度的拟合。模型修正常用到的软件有LISREL和AMOS。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框架如图4.1所示:41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模型设定否模型识别是模型估计模型评价模型修正图4.1结构方程模型建模步骤4.4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4.4.1模型构建及初始拟合评价要运用结构方程进行分析,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检查,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数量有较高,要求样本数据不能少于100,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有效样本数为271,符合结构方程对数据的数量要求,因此适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依据关系资本的信任维度、互惠维度以及规范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路径图(见图4.2)以及271个有效样本数据,运用Amos7.0软件进行拟合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验证了关系资本三个维度之间的耦合性,耦合系数在0.3-0.5之间,均不超过0.7,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太大影响。然后将拟合情况与初始模型数据进行对比,但是得到的结果是拟合程度不是非常理想,因此需要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观测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程度,初始模型回归系数和拟合情况如表4.10和表4.11所示:42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表4.10初始模型回归系数假设假设路径标准化路径系数C.R.P.是否支持假设H1信任→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3323.4010.008支持H2互惠→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5332.885***支持H3规范→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5623.894***支持H4媒介渠道→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2686.2820.003支持H5信任→媒介渠道0.4435.537***支持H6互惠→媒介渠道0.5456.390***支持H7规范→媒介渠道0.0620.1890.185不支持表4.11初始模型拟合情况拟合指标拟合数值良好拟合评判标准拟合程度CMIN/DF2.546<3,越小越好较好GFI0.902>0.9,越接近1越好较好RMR0.032<0.05,越接近0越好较好RMSEA0.024<0.1,越接近0越好较好AGFI0.877>0.9,越接近1越好较好NFI0.826>0.9,越接近1越好较好CFI0.854>0.9,越接近1越好较好IFI0.830>0.9,越接近1越好较好图4.2初始关系资本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路径图43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4.2模型修正从初始模型的拟合分析结果来看,观测数据与初始模型具有一定的拟合性,但有的数据拟合程度不够理想,因此,参考Amos7.0提供的修正指标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由表4.10可以得知规范→媒介渠道,标准化路径系数=0.062,临界与CR值的差值小于1.95,P=0.185>0.05。根据相关学者验证的模型修改方法,删除此路径,剔除初始模型中的不显著关系。根据模型修正后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如表4.12和表4.13所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指标都达到或非常接近良好拟合标准,因此,此模型为最终修正模型(见图4.3)。表4.12修正后模型数据分析假设假设路径标准化路径系C.R.P.是否支持假设数H1信任→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3553.1910.006支持H2互惠→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5342.623***支持H3规范→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5654.327***支持H4媒介渠道→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0.2766.4420.012支持H5信任→媒介渠道0.5566.560***支持H6互惠→媒介渠道0.4705.745***支持表4.13修正后模型的拟合程度拟合指标拟合数值良好拟合评判标准拟合程度CMIN/DF1.532<3,越小越好良好GFI0.900>0.9,越接近1越好较好RMR0.031<0.05,越接近0越好良好RMSEA0.022<0.1,越接近0越好较好AGFI0.912>0.9,越接近1越好良好NFI0.905>0.9,越接近1越好较好CFI0.892>0.9,越接近1越好较好IFI0.923>0.9,越接近1越好良好44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图4.3修正后关系资本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路径图4.4.3假设检验经过修正的结构方程模型包含有5个潜变量和23个观察变量。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检测了5个潜变量和23个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准确的反映了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资本的不同维度(信任、互惠和规范)与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原假设是否成立,需要对假设进行检验,运用Amos7.0检验的结果表4.14所示:表4.14原假设检验结果假设假设路径是否支持假设H1信任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H2互惠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H3规范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H4媒介渠道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H5信任与媒介渠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H6互惠与媒介渠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支持H7规范与媒介渠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支持根据表4.11的路径系数估计结果和原假设的支持情况,以及表4.14的检验结果H745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没有通过检验,这说明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媒介渠道没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信任、互惠和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显著,媒介渠道则对关系资本和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4.5结果分析经过可信度和有效程度的检验,较为准确的反映了观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拟合程度,运用结构方程对原假设进行检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充分说明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深入讨论,可以更为清晰的了解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方式和途径,以便分析结果能为促进产学研联盟内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提供建设性的意见。4.5.1信任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根据假设检验中的H1,关系资本的信任维度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1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55,信任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人际信任是最基础的信任,只有充分相信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才能促使各成员产生将自己的知识进行转移的互惠性动机和互惠性行为,而组织信任是在产学研联盟发展过程中基于联盟规范系统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较人际信任更为牢固,有利于稳定的促进联盟成员间知识转移行动的开展,拓宽知识转移渠道,提升知识的共享和吸收水平。此外,产学研联盟中联盟主体间信任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开放的联盟氛围,从而促使嵌入在产学研联盟主体中的具有一定粘滞性的隐性知识在联盟内的顺利转移,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进而实现知识创造,提高产学研联盟整体收益。4.5.2互惠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根据假设检验中H2,关系资本的互惠维度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存在显著正相关。H2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34,互惠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互惠性动机是互惠性行为产生的前提,互惠性动机通过互惠性行为体现出来,只有产学研联盟个主体都存在互惠性动机和互惠性行为,产学研联盟才能建立起来,产学研联盟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才能实现共享和转移,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互惠,能够实现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提高隐性知识透明度,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障碍因素,进而提高知识的共享水平,而联盟成员间的互惠也有助于降低各主体对转移知识进行吸收的难度,与此同时,双方的互惠性沟通是实现知识创造的必要条件。46 第4章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SEM分析4.5.3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根据假设检验中的H3,关系资本的规范维度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3的标准路径系数为0.565,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对于规范联盟成员的行为,促进规范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具有重要影响,只有产学研联盟具有明确的规范系统,才能保障整体利益,实现利益的均衡分配,进而开展各项有利于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活动,提升知识的共享、吸收和创造水平。与此同时,根据相关研究,正式规范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显著于非正式规范,主要体现在正式规范的强制性。4.5.4媒介渠道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根据假设检验中的H4,媒介渠道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4的标准路径系数为0.276,媒介渠道对产学研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渠道的容量有助于知识转移双方能在一次知识转移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转移或学习新的知识,降低交易成本,而渠道丰富性则有利于联盟知识通过种途径实现转移,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越丰富,参与到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人或组织就越多,知识的共享水平相对越高,接触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转移知识吸收和新知识的创造,相反,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转移渠道,即使联盟成员各自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不能实现知识的共享,更谈不上知识的吸收和创造。4.5.5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媒介渠道的影响根据检验表中H5、H6、H7,结果显示,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媒介渠道的构建有显著影响。根据H5、H6的检验结果,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基础越牢固,互惠水平越高,联盟成员间的关系也就越密切,双方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就越多,从而促使联盟成员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拓展知识转移的渠道,而且会朝着高水准的渠道的拓展迈进。相反,如果关系资本处于较低水平,联盟成员则不能实现与其他联盟成员的积极有效沟通,各联盟成员所拥有的独特的知识资源不能实现自由流动,联盟收益将会大打折扣,联盟的稳定也不能得到有力地保障。表中的H7未通过检验,说明产学研联盟的规范系统对媒介渠道的构建和发展的作用不显著,综合相关理论研究,规范对媒介渠道的构建和完善不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非正式规范不会对联盟成员起到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并且非正式规范对媒介渠道的促进作用尚未引起产学研联盟各成员足够的重视。47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本章小结本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反应我国目前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与知识转移情况的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对取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产生影响的假设进行检验。调查数据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并且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原假设成立。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媒介渠道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与知识转移存在明显正相关,此外,关系资本与媒介渠道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8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第5章基于关系资本的产学研联盟知识有效转移的策略5.1慎重的选择联盟伙伴[80]据统计,产学研联盟的解体率很高,其主要原因是产学研联盟的伙伴选择不当。因此,要实现产学研联盟的知识的顺利转移,合适的伙伴的选择对于产学研联盟最终目标的完成十分重要,可以说产学研联盟的伙伴选择问题,是产学研联盟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专用资产的具有不确定性以及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联盟成员之间会产生信息差异,联盟成员会选择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者采用一些机会主义行为来满足自[81]己的需求,但是这样会损害联盟的利益从产造成产学研联盟的不稳定,对产学研联盟的长远发展和联盟内知识能否实现顺利转移至关重要,所以慎重的选择合作伙伴至关重要。随着产学研联盟的发展,联盟伙伴选择的方法得以更新,具体而言,产学研联盟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关系上从外部活动到战略合作关系。随着产学研联盟的不断发展,产学研联盟在联盟各方的地位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企业主要关注通过联盟来提高核心技术,学研方主要关注通过联盟实现自身[82]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现在,产学研联盟被用来发展基础性的新技术,产学研各方日益将联盟作为自身的战略核心,努力构建一个具有超凡竞争力的联盟网络成为产学研联盟的基础,这些合作关系决定了产学研各方在产学研联盟中的表现。[83]2、目标上从完成单一的技术目标到协同创新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前产学研联盟的目标是为了通过多方合作完成自身无法完成的技术难度,从而实现企业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标,产学研联盟的目标主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很难为产学研联盟设定一个明确而完善的目标。当今,联盟各方不单纯考虑自身的利益,将各方需求联系在一起,建立一个完善的目标体系,通过各方合作,建立一个牢固的关[84]系网络,协同创新,把握新的战略机会,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3、数量上由传统的三边合作向多方合作发展。传统的产学研联盟大多数是三边的,而现在,一个联盟中会涉及到多个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众多,发生分歧的风险很大,同时由于众多合作伙伴存在相互依赖,使得产学研联盟网络非常敏感,联盟伙伴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加。49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对于产学研联盟的发展,在构建产学研联盟的过程中,联盟伙伴选择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过程,在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寻求联盟伙伴的时候,要相当慎重,尽量挑选声誉、能力、文化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市场行为主体。总体来讲,产学研联盟合作伙伴的[85-86]选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预选阶段。预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合作伙伴的范围,确定潜在合作伙伴的领域和范围之后,根据联盟持续的时间、联盟联系的频率、联系渠道的多样性、联盟对象间的依赖性等因素,剔除不合格的对象,从而大大减少评估范围,提高联盟伙伴筛选效率。2、初选阶段。初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评估在上一阶段筛选出的潜在的联盟伙伴是否拥有互补性的资源或能力。在这一阶段,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联盟伙伴所需的能力进行重要性排序,进而对潜在联盟伙伴所具有的能力和相对优势进行评估,从而挑选潜在联盟伙伴中合格的对象。3、优化阶段。优化阶段是联盟伙伴选择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伙伴选择的备选方案。建立产学研联盟的伙伴关系不是联盟主体能力的简单累积,联盟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联盟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当产学研联盟伙伴的选择进行到优化的阶段,要对联盟所带来的风险和利益进行综合考虑和宏观把握,基于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考虑,才能挑选出真正适合的联盟伙伴,联盟伙伴的选择,考量的不仅是对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方与自身的目标和能力能否真正的契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联盟的可行性和联盟的成功率。5.2构建产学研联盟主体间的信任机制在产学研联盟中,信任是基于各联盟主体协作关系中的一种非正式监控机制,是基于理性分析的对联盟伙伴的认同和依赖,是实现知识高效转移,尤其是在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基础。信任机制一种动态的机制,在联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成熟,能有有效抵制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概率。与此同时,信任能够是实现知识转移,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的前提条件。产学研联盟中,如果联盟成员间存在良好的信任基础,有利于实现更多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而如果信任机制欠缺,则会影响企业、高[87]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知识转移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会助长机会主义行为。从知识转移的过程看,隐性知识的转移很难通过正式的关系网络实现,只有通过紧密的、互惠的沟通等非正式网络才能实现。产学研联盟信任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个人间的交流,进而实现隐藏于行为和文化中的隐性知识的共享和有效转移。与此同时,信任50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88]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保护联盟成员核心资产,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构建产学研联盟的信任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联盟文化,树立信任意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影响联盟成员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不利于联盟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要对产学研联盟文化的[89]建设和管理机制进行修正,培养统一的联盟文化,从而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信任基础的增强。首先,要高度重视产学研联盟内的文化差异,不仅要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其次,培养联盟文化。产学研战略联盟文化是产学研联盟内的组织和个人都认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产学研联盟伙伴间构建高度相容的文化体系,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联盟成员可以鼓励非组织性的非正式的接触和沟通来消除障碍,促进不同文化在联盟中互相融合,最终形成具有鲜明联盟特征的文化基体系。再次,树立信任意识。本文强调的是主动的信任,联盟成员要积极主动的信任其他联盟成员,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合作效率,促进产学研联盟知识的有效转移。2、公平分配利益,有效疏导冲突。在联盟中建立公平的氛围对维持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具有促进作用。作为不同的市场主体,产学研各方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联盟成员间相互信任,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产学研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是产学研联盟的关键问题,影响着联盟的稳定性,在产学研联盟构建之初就应该明确规定联盟利益分配的依据,并建立科学的核算方法。然而每个产学研联盟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建立一个有效而完善的利益疏导机制[90]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完善的联盟冲突处理机制,能够有效处理产学研联盟内各组织或个人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防止联盟风险的发生。3、健全信任的社会评价体系。产学研联盟的构建与完善离不开中介机构的粘合。但是这些中介机构难以提供对产学研联盟成果的价值评估、市场推广、产品产业化等各种后续服务。因此,完善和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是推进产学研联盟的有效措施。联盟的动力之一是为了降低技术交易成本,而这种目的的顺利达成又需要离不开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中介机构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信任的社会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作出51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诚信的选择,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概率。5.3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联盟互惠沟通体系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网络,联盟成员在网络中个人以及组织间的互动关系中实现资源的交换。而产学研联盟中个体和组织间互惠性的沟通,则是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互惠性假设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会不同程度的兼顾他人的利益,每个经济人都存在一定的互惠动机,而组织间的互惠性偏好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间隐性知识的转移。有效的互惠性沟通能够将产学研联盟内的隐性知识外显化,提高知识整合的效率,提升知识整合效果,而互惠性的沟通则是实现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方法。在产学研联盟中,要保证个人和组织间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结合起来,具体说来要:1、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间信息的高效沟通。举办定期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针对产学研联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集中联盟优势资源,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提供教育培训机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产学研联盟成员进行共同培训,为产学研联盟成员建立共同语言,提高各组织人员的整体素质,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2、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方式加强信息沟通。利用高等院校在校园网络条件方面的优势,发布相关科研信息,开办科研论坛进行科研探讨;建立专门的联盟信息数据库,保存联盟的信息资源,提高产学研联盟成员个体及组织间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查询广度。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沟通方式,例如部门间联欢等非正式的沟通方式,促进信息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高速流通。5.4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联盟规范机制利益分配是产学研联盟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在产学研联盟中,各项内部制度的设立都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利益直接相关,因此,产学研联盟内部的制度水平亟待完善,水平亟待提高。1、强化政府引导,实现制度性规范。要实现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相关法律[91]建设,为产学研联盟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产学研联盟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多数发生在区域,因此我国最需要加强和提高的是地方政府为促52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进产学研联盟发展政策和法规的水准。加大政府对产学研联盟的支持力度,就要完善包括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技术创新、规范风险投资的法律等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促进产学研联盟发展的规划,加强对产学研联盟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增强对联盟成员的监管,联盟资金管理和对联盟投资收益的监控评价,将税收优惠政策与其他政策相结合,而不是只是从税收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或者给予少数资金支持,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产学研联盟各成员的资金向产学研联盟集聚,对产学研合作起到导向和促进作用,切实为产学研联盟的长远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政治环境。2、明确产权规范,达成合理预期。在产学研联盟过程中,一项创新成果的出现,通常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协作的结果,所以创新成果权益的归属也是关乎产学研联盟稳定性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产学研联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愈加凸显,很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创新成果难以实现市场化,产学研联盟的效益也难以保障。因此,明确产权,健全知识产权制度能最大程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同时也能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概率。目前我国产学研联盟的产权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在内,依然不是很清晰。产权的不明晰主要体现在:企业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学研方与技术转移中介之间等,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体系。产学研联盟各成员必须有自己明确的产权规范,进而形成联盟规范体系,这样产学研联盟中的产权才能是明晰的。同时,政府要尽可能避免对市场的直接管制,使政府职能由微观管制向宏观调控转变,调控整体经济形势,这样才能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联盟整体和自己的未来收益进行合理化的预期,促进产学研联盟的构建和稳定发展。3、完善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是产学研联盟的核心问题,是否具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还关系到产学研联盟能否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一个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首先要对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回报,解决好产学研联盟内技术和科研成果的认定、归属问题,其次还要能够调动产学研联盟成员的积极性,提高联盟效率。根据分配理论和产学研联盟的特点,联盟的利益分配制度首先要应遵循公平兼顾效[92]率、民主协商、利益与风险相结合等原则;其次,要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充分考虑联盟构建时各联盟主体的初始投入和联盟运行期间所承担的风险——两个影响利益分配的[93]主要因素;再次,要明确规范利益分配的运行方式,严格规范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的53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统设计,在产学研联盟构建初期,签订正式契约,明确规定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分配机制,防止随着联盟过程的推进,联盟主体因显性经济利益产生矛盾,从而保持产学研联盟的稳定、互利的协作关系。4、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整体收益。产学研联盟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同时,还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明确规范产学研联盟的责任制度,构建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产学研联盟发展、[94]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在产学研联盟中,高校要承担起育人之责,坚持以学生为发展之本,科研机构要承担起科研人员的培养之责,培养大量的高端科研人才,为社会的技术进步服务,企业要承担起社会引领之责,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都要通过企业推广到社会中去,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追求利润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但不应该是全部目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其社会责任,以便满足社会前进发展的需求。5、完善联盟风险防范制度。构建科学合理融资机制,形成以政府资本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筹[95]集和管理机制;完善主导市场的运作机制,努力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的信托机制以及风险投资企业的市场运作机制。形成多元化的退出机制,调整有关政策,强化风险资本退出机制,鼓励风险资本以上市、出售、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流通;完备成果风险转化评估机制,建立多渠道风险投融资体系,完善风险投资的系统评价体系,分散资金风险,实现资本收益的稳定发展。5.5构建高效的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平台知识转移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传递知识的工具或手段;从事知识整合等功能的组织机构,其在一定程度上输送和反馈产学研联盟主体间共享和转移的信息。在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借助传播工具将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进行共享和转移,但当前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仍以基础性研究为主,而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研究为辅,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很大,因此企业不能从公共平台得到所需知识,组建不同类型的联盟,转变公共平台知识结构,使其与企业内部知识更好[96]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以及公共媒体的在知识转移中的中介作用。[97]构建产学研联盟,首先应明确企业的核心地位,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开辟技术研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寻求知识源,构建产学研联盟,搭建高效与企业间、高效与科研机构间、科研机构与高校间的知识共享和54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98]转移平台,加强互惠性合作,增强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潜力与转化效率;其次,政府部门应当加快相应的网络平台建设,产学研之间的协作是一项互利互惠的经济活动,产学研联盟产生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政府应着力完善产学研联盟成员间的信[99]用体系,构筑良性协作平台,使得各方通过技术转让、关键技术入股、联合申报项目等途径,实现知识在产学研各方之间的流动和整合提高,从而提升联盟绩效,建设一个[100]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各方紧密结合的开放性的创新体系。5.6本章小结基于第四章的实证分析,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根据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关系资本的内涵,从联盟的伙伴选择,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互惠沟通体系,规范机制,以及高效的产学研信息交流平台方面,提出了产学研联盟知识有效转移的策略,为提升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和转移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55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本文在立足于关系资本和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基础理论,对前人关于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产学研联盟中的关系资本和知识转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深入分析了关系资本的不同维度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媒介渠道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20.0和AMOS7.0软件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清晰的反映了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并从关系资本角度,提出促进产学研联盟知识有效转移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信任、互惠、规范与产学研联盟的知识的共享水平、吸收水平和创造水平存在正相关。充分说明产学研联盟各主体间的信任的基础,互惠性动机的强弱,互惠性行为发生的频率,以及联盟间规范的形成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媒介渠道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存在正相关关系。媒介渠道包括渠道容量和渠道丰富程度,在产学研联盟内企业与学研机构之间实现知识转移的渠道的种类和渠道能够转移知识量的大小对产学研联盟的知识的共享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媒介渠道的丰富性和渠道容量直接影响联盟成员接触到的信息量,进而影响联盟成员对知识的吸收和进行新知识的创造,对产学研联盟的整体收益产生很重要的影响。3、关系资本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媒介渠道的构建存在正相关关系。媒介渠道的丰富多样有利于促进产学研联盟内知识的共享和转移,而联盟成员间关系资本的水准则直接影响着产学研联盟内能够实现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的丰富程度和容量。联盟成员间关系资本的水平越高,各联盟成员拓展促进知识转移的媒介渠道的积极性就越高,越有利于提升知识的共享、吸收和创造,而在双方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又能增进各联盟成员间关系资本的水平和联盟整体的关系资本的自增长。根据以上结论,本论文从联盟伙伴的选择、产学研联盟关系资本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对策和建议。本文运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笔者的能力的局限,以及有限的研究条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同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1、深化产学研联盟中关系资本的理论研究。规范产学研联盟内关系资本的内涵和外缘,明确关系资本的积累模型。56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2、增强实证研究。目前对关系资本的实证研究采用比较多的方法是结构方程,对于所采取的量表是否科学需进一步探讨,实证研究也需要有所突破,将各种实证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力争更加透彻的分析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57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6):114-121.[2]林莉,郑旭,葛继平.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5).[3]Cummings,J,Teng,B-S.TransferringR&Dknowledge:thekeyfactorsaffectingknowledgetransfersuccess[J].Journal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nagement,2003,20:39-68.[4]Mayer,M.,Jarzabkowski,P.,Mounoud,E.,Nahapiet,J.,Rouleau,L.Takingstrategyseriously:Responsibilityandreformforanimportantsocialpractice.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Economics,2003(6)[5]Kauser,S.,Shaw,V.Internationalstrategicalliances:Theimpactof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onsuccess[J].JournalofEuro-marketing,2001,10(1):71-98[6]MarkGranovetter.Socialscience,Ignorance,knowledge,andoutcomesinasmallworld.Science(NewYork,N.Y.),2003(5634):773-4[7]SarkarMB,EchambadiR,HarrisonJS.AllianceEntrepreneurshipandFirmMarketPerfor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701-711.[8]McHale,Raymond.RelationnalCapital.FinancialManagement[J],2006(4):38-39.[9]VisserE.J.,O.A.Atzema.Beyondclusters:fosteringinnovationthroughadifferentiatedandcombinednetworkapproach[J].EvolutionaryEconomicGeography,2007,(5):1-24.[10]Cullen,Johnson.Successthroughcommitmentandtrust:Thesoftsideofstrategicalliancemanagement[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00,35.223—240.[11]Szulansk,i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adiachronicanalysisof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0,82(1):9-27.[12]DarlingJeri,RussDiane.RelationshipCapital[J].ExecutiveExcellence,2000,5(17):14.[13]Raymond,W.,Jansen,J.,Justin,P.,Marjorie,A.L.Interandintraorganizationalknowledgetransfer:Ameta-analyticreviewandassessmentofitsantecedentsandconsequences[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8,(45):830-853.[14]SubramaniamM.,YoundtM.A..Theinfluenceofintellectualcapitalonthetypesofinnovativecapabiliti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5,48(3):450-463.[15]Kale,Singh,Perlmutter.Learningandprotectionofproprietaryassetsinstrategic58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alliances:BuildingRelationalcapital[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217—237.[16]PetersenK.J.,HandfieldR.B.,RagatzG.L..Amodelofsupplierintegrationintonewproductdevelopment[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3,20(4):284-299.[17]ArvanitisS,KubliU,WoerterM.University-industryknowledgeandtechnologytransferinSwitzerland:Whatuniversityscientiststhinkaboutcooperationwithprivateenterprises[J].ResearchPolicy,2008(37):1865-1883.[18]Lakpetch,P.,Lorsuwannarat,T.Knowledgetransfereffectivenessofuniversity-industryalliances.InternationalJournalofOrganizationalAnalysis,2012,20(2),128-86.[19]Gertner,D.,Roberts,J.,Charles,D.Gertner,D.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aCopsApproachtoKTPs,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11,15(4),625-47.[20]LinWB.Factorsaffectingthecorrelationbetweeninteractivemechanismofstrategicallianceandtechnologicalknowledgetransferperformance[J].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2007(17):139-155.[21]SantoroMD,SaparitoPA.Self-interestAssumptionandRelationalTrustinU-IKnowledgeTransfers[J].IEEETransa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1(48):335-347[22]MagnuG,SmebyJC.Industryfundinganduniversityprofessors'researchperformance[J].ResearchPolicy,2005,34(6):932-950.[23]宋华.企业战略联盟中关系性租金的形成[J].经济科学,2000.[24]周小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4(5):86-92[25]周小虎.企业理论的社会资本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05(3):84-91[26]龙怒.关系资本—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C].武汉部委属高校首届博士研究生联合论坛优秀论文集,2004[27]田金花.关系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6.[28]居延安,胡明耀.关系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9]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6).[30]苏卉.知识接收方特性对知识转移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5):138-142.[31]刘敬伟,张同健,林昭文.互惠性环境下研发型团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经验性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7).[32]吴洁.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知识转移的超循环模型及作用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8(4):119-123.[33]张首魁,党兴华.关系结构、关系质量对合作创新企业间知识转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59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展管理.2009(3):1-7.[34]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2-175.[35]M·Gibbert,M·Leibold,S·Voelpel·Rejuvenatingcorpo-rateintellectualcapitalbyco-optingcustomercompetence[J]·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1,2(2):109-126·[36]CullenJB,JohnsonJL,SakanoT.SuccessthroughCommitmentandTrust:TheSoftSideofStrategicAllianceManagement[J].JournalofWorldBusiness,2000,35:223-240.[37]DirkDeClercq,HarryJ.Sapienza,AkbarZaheer.FirmandGroupInfluencesonVentureCapitalFirms’InvolvementinNewVentures.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8,45(7):1169-1194[38]Rousseau,D.M.,Sitkin,S.B.,Burt,R.S.,etal..Notsodifferentafterall:across-disciplineviewoftrust[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3):393-404.[39]林莉,周鹏飞,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学习、冲突管理与关心资本,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40]Zucker,Doestrustmatter?Exploringtheeffeetsofinierorganizationalandinterpersonaltrustonperformanee[J].OrganizationScienee,1998,9(2):141-159[41]MadhokA.Opportunismandtrustinjointventurerelationships:anexploratorystudyandamodel[J].SeandinavianJournalofManagement,1995,11(l):57-74[42]Gulati,R.Doesfamiliaritybreedtrust?theimplieationsofrepeatedtiesforContractualchoiceinallianc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5,38(l):85-112[43]RabinMatthew.PsychologyandEconomics[J].JournalofEconomicsLiterature,1998,(1):11-46.[44]蒲勇健.互惠性偏好、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3-415.[45]Coleman,J.S..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98,94(supplement):95-120.[46]陈菲琼.关系资本在企业知识联盟中的作用,科研管理,2003,24(5):37-43[47]RABINM·IncorporatingFairnessintoGameTheoryandEconomic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3(5):1281-1302·[48]Ford,D.TrustandKnowledgeManagement:TheKeytoSuccess[J].Queen’sKBECentreforKnowledge-BasedEnterprisesWorkingPaper,2001:1-8.60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49]Connelly,C.&Kelloway,K.Predictorsofknowledgesharinginorganisations.[J].Queen’sSchoolofBusiness,Queen’sUniversity,Kingston,2000:35-39.[50]汤建影,黄瑞华.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06).[51]秦红霞,丁长青.企业知识共享中的信任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52]DinanNM.TheImpactofDevelopmentPolicyofFinalImportSubstitutiononAirPollutantsEmissioninEconomicSectors[C].The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business,ManagementandEconomics,InternationalEconomicsDevelopmentandResearchCenter,2011.[53]蔡凤霞,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战略联盟的优势资源[J].软科学,2005(05).[54]Easterby-SmithM.,LylesM.A.&TsangE.W.K.Inter-organizationalknowledgetransfer:currentthemesandfutureprospects[J].JoumalofManagementStudies,2008,45(4):677-690.[55]吴中伦,陈万明,沈春光.组织间信任、渠道伙伴关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60-66[56]帕萨·达斯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57]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78):60-80.[58]WilsonHJ,PrusakL,DavenportTH.Who'sBringingYouHotIdeas(andHowAreYouResponding)?[J].Innovation,2003(11).[59]刘良灿,张同健.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基于互惠性企业环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2)[60]刘敬伟,张同健,林昭文.互惠环境下研发型团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经验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7):1093-1094.[61]曹文杰,苏玉婷.产学研联盟的隐性知识转移阻碍及[J].企业活力,2010(12):88-92.[62]C.Marquis,M.A.Glynn&G.F.Davis,CommunityIsomorphismandCorporateSocialAction,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3):925-945.[63]Casari,M.,Luini,L.Cooperationunderalternativepunishmentinstitutions:Anexperiment[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2009,71(2):273-382.[64]Lee,ChengWen.StrategicAlliancesInfluenceonSmallandMedium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7(60):731-741.[65]柯有敏,胡立山.基于规范和义务的Agent组织模型[J].福建电脑,2006(01).61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6]吴骏.多Agent联盟规范系统研究[D].南京大学,2011.[67]朱以财.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制度范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8).[68]OstromE.CollectiveActionandtheEvolutionofSocialNorms[J].ComparativeEconomic&SocialSystems,2012(05).[69]NorthD.C.UnderstandingtheprocessofinstitutionalChange.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5[70]Aoki,M.,TowardsaComparativeInstitutionalAnalysis,MITpress,2001.[71]张爱丽,王翠玲.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J].科技与管理,2011(05).[72]刘佳.杜会资本理论建构及其经济学意义[D].山东大学,2008.[73]CummingsJL.KnowledgetransferacrossR&Dunit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factorsaffectingsuccessfulknowledgetransferacrossintra-andinter-organizationalunits[D].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2002:12-29.[74]Heiman,B.,&Niekerson.A.TowardsreconcilingtransactioncosteconomicsAndtheknowledge-basedviewofthefirm:thecontextointerfirmcollabora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EconomicsofBusiness,2002,9(l):97-116[75]Heiman.B.,&Niekerson.A.EmpiricalevidenceregardingthetensionbetweenKnowledgesharingandknowledgeexpropriationincollaborations[J].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2004,25:401-420[76]魏江,王铜安.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77]LiuY,LuoY,LiuT.Governing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sthroughtransactionalandrelationalmechanisms:EvidencefromChina[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9,27(4):294-309[78]谢廷浩.基于关系质量的渠道行为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79]张闯.渠道权力:依赖、结构与策略[J].经济管理,2005(02).[80]龙凤珍.基于知识转移的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1.[81]郭焱,张世英,郭彬.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契约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4,(5)[82]谢科范,陈云,董芹芹.我国产学研结合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13-14[83]廖貅武,唐焕文.动态联盟中伙伴选择的证据推理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62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CIMS,2003(1):58-62[84]刘和东.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2(1):28-31[85]柯忠义,韩兆洲.技术互补程度与合作创新形式的选择[J].系统工程,2007,25(6):100-112[86]杨贵斌.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3[87]顾兴燕.基于能力异质性的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D],电子科技大学,2011,6[88]刘敦虎,陈谦明,黄萍.产学研联盟的组织学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89]潘旭明.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6,(5)[90]高静美,郭劲光.企业网络中的信任机制及信任差异性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4,(7).[91]李娜.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机制问题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7,(5).[92]陈汉明.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安排[J].科技创业月刊,2005,(4):14-15.[93]祖廷勋,罗光宏等.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制度范式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101-102.[94]李长健.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5,(3):120-134.[95]刘璇华.产学研合作中组织间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4):112-118.[96]张俊,李忠云.我国产学研结合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06,(1):67-71[97]J.Fagerberg.Innovation:AGuidetotheLiterature.OxfordHandbookofInnovation.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2-27.[98]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7:32-37.[99]李红玲:《基于两个知识转移模型的企业战略联盟反思》,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00]LaursenandSalter.OpenforInnovation:theRoleofOpennessinExplainingInnovationPerformanceamongU.K.ManufacturingFirm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6,27:131-150.63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64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致谢初春清欢,时光缱绻,随着这篇论文的完成,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结束,充满了留恋与不舍。回顾这两年的学习生活,得以在母校的培养下不断成长成熟是我生命中的一段难忘时光,如沐春风,如亲芝兰。每每念及诲人不倦的各位恩师、相待如亲的各位同窗、风雨偕行的各位朋友,都忍不住心生千番情愫、万种恩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曹霞教授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对我的培养!还记得初见曹老师时老师那甜美的笑容,能遇到曹老师我感觉非常的幸运,曹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老师,在我写作遇到困惑的时候,曹老师引导式的交流方式,仔细的修改意见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同时在生活中也给予我很多的关心和照顾,此外,非常幸运的是,通过曹老师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师兄和师姐。在师兄师姐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学到了他们对学术的严谨,学到了他们生活中满满的正能量,他们让我懂得研究生不仅要搞学术,更要会生活。在这里,非常感谢他们在我的两年生活中在学术上和生活中给予我的关怀和照顾!我要感谢我唯一的师兄刘国巍,他在我思维混乱和写作遇到困难时给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他教我很多论文创新的思路,感谢他教我使用写作中常用的SPSS和AMOS软件!我要感谢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为我的论文写作提出的中肯的修改意见,感谢他们的热忱帮助与关心,感谢他们为我们的学术研究营造出的良好的学术氛围。我要感谢感谢两年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各位11级企业管理班的同学,感谢大家在各方面的关心和照顾,让我在集体的温暖中成长进步!感谢我身边的各位挚友!感谢刘玲同学的始终陪伴,感谢刘骁敏同学风雨偕行,感谢一起生活了两年的室友——孙梦楠同学和徐晓璐同学!感谢他们在我逆水行舟之时,他们都在我的左右没离开过!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能在我辛苦奔波的时候谅解我,鼓励我,给了我无限关怀和最大信任,给予我最难能可贵的自由和民主,尽管远在千里之外,他们的眷念和牵挂仍然是我为梦想奋斗的不竭动力!谢谢所有曾生活在我身边或者曾给予过我鼓励和帮助的人!65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的问卷调查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填写此问卷!这是一份针对企业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协作即组建产学研联盟时,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的学术研究问卷。本次调查希望从关系资本的角度来研究关系资本的不同维度:信任、互惠和规范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不会涉及贵但闻的任何商业秘密,请您放心填写。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本次研究的支持与帮助!1、您的性别是(1)男(2)女2、您的年龄是(1)25岁以下(2)26-30岁(3)31-35岁(4)36-40岁(5)40岁以上3、您所工作的机构属于(1)企业(2)高等院校(3)科研机构3、您在现在所在的团队部门任期时间有多长(1)1年以下(2)1—3年(3)3—5年(4)5-8年(5)8年以上4、您的受教育水平是(1)中专、高中及以下(2)大专(3)本科(4)硕士(5)博士及以上5、您的受教育专业是(1)理工学(2)经济管理(3)文学艺术(哲学、文学、历史学)(4)法律(5)其他(农学、医学、教育学等)6、您团队所在的部门是(1)财务(2)人力(3)销售服务(4)技术部门(5)管理部门(6)其他7、您所在的团队有多少人(1)2-3人(2)4—7人(3)8—15人(4)16—30人(5)30人以上7、您所在的单位与相关组织进行产学研联盟的年限(1)0年(2)0-1年(3)1-3年(4)3-5年(5)5年以上人本问卷中,以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请在您认可的评价上打“√”。一、以下问题主要测量产学研联盟各成员间的信任问题,请您根据世纪情况选择相应的题项。66 关系资本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影响研究1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信对方会遵守合同。123452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信对方会为了联盟目标的顺利完成而做出努力。123453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相信对方不会存在“搭便车”的想法和机会主义行为。123454产学研联盟中,联盟成员都愿意分享自己所掌握核心信息及成果,并相信对方能够保守秘密。123455产学研联盟中,每个个体联盟内个体能自由交流、分享他们所关心的问题。12345二、以下问题主要测量产学研联盟内各组之间的互惠问题,请您根据世纪情况选择相应的题项。1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联盟成员共同获益。123452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认为互惠性的思想有利于联盟的长期发展。123453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积极的将自己所掌握的的核心技术、科研成果以及管理经验。123454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做出决策时,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而顾全大局。12345三、以下问题主要测量产学研联盟内规范等问题,请您根据世纪情况选择相应的题项。1在产学研联盟构建过程中,存在有利的法律、政策及规定,提高了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联盟的积极性。123452在产学研联盟中,存在明晰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整的产权保护体系,且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很强的约束作用。123453在产学研联盟中,存在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联盟中的个体或者组织都自愿遵守。123454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出的对联盟发展有利的行为将会得到奖励。123455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出的对联盟发展不利的行为将会得到惩罚。12345四、以下问题主要测量产学研联盟内各组之间转移知识的媒介渠道等问题,请您根据实67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题项。1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能力将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科研成果和先进的管理顺畅的转移到其他组织。123452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鲜明的联盟结构,以及有利于实现知识转移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123453在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随时都能够向其他主体转移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12345五、以下问题主要测量产学研联盟间知识的共享、吸收和创造相关的问题,请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题项。1在产学研联盟中,其他联盟成员会经常转移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123452在产学研联盟中,其他联盟成员向自身转移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经常被使用。123453在产学研联盟中,其他联盟成员转移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与自身的资源产生互补优势123454在产学研联盟中,相比从产学研联盟外其他组织学到的知识,联盟伙伴转移的知识对自身来说更为重要。123455在产学研联盟中,每个联盟成员都在重复使用转移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后,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123456在产学研联盟中,联盟成员能够利用联盟伙伴转移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新知识。123456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