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74748
大小:991.2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8
《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33卷攀登(双月刊)Vol.332014年第1期2014年2月出版NewHeights(Bimonthly)No.1.2014February2014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赵林栋(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为了回应全球文化竞争的加剧,促进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整合,需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促进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硬实力的提升、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软实力的重视等因素是转化的有利条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偏差、文化管理的创新性不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等因素是转化的不利条件。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受到来自文化语境、文化传播和文化受众的限制。在转化中应考虑文化传统性与文化现代性的统一;文化民族性与文化世界性的统一;文化对内凝聚力与对外影响力的统一;文化理想性与文化现实性的统一;文化传播主体与文化传播受众的统一。文化资源———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14)01—0122—06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具移”的大丈夫精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有重要的软实力的价值。全球化的过程伴随着文化乐而乐”的后我精神;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竞争的加剧,社会转型的过程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祸避趋之”的献身精神。个体提升自身内在品格和势。为了回应全球文化竞争加剧的挑战,促进社会道德修养的目的不在于世俗的功利而在于改变和创转型过程中的价值整合,需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造现实的世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化的软实力价值,促进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集中体现了个体所追求的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理想图景。在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综合影响下,传(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统社会中的行为主体既具有一种出世的心态,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一种入世的情怀。个体通过修养身心来提升自我,要的软实力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主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探索、“无为无不为”的选择来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修身”是对个体的第一,从个人层面来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内在规范;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个体外化的表现。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在社会转型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范外化”对于“厚德利生”的文化,也是一种“内范外化”的文化。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对于增强文化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集中体现了优秀文化传统实力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于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在个人层面第二,从群体层面来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上,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关注的是个体内在品格的培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传统文化是一种“家育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在个体价值观方面,传统文国一体”的文化。家庭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化追求的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族是传统社会的重要组织。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传【收稿日期】2013-12-10【作者简介】赵林栋,男,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122— 统文化是注重群体合作的文化。群体的规范由家庭间的竞争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塞缪尔·亨廷扩展到家族;由家族扩展到族群;由族群扩展到国顿(SamuelHuntington)把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冲突家。对于群体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集体行动的规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范。共同的认知框架是群体成员之间进行行为交往(ImmanuelWallenstein)则把这种冲突看作是现代世的重要条件。传统文化为集体成员提供了共同的认界体系中中心区国家、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之间知框架。正是在共同的认知框架之下,群体的成员的竞争。为了维护西方的霸权,回应多极化趋势的对于群体的存在产生某种共识。群体的成员总是在挑战,约瑟夫·奈强调了软实力(softpower)在国际一定的认知框架之下获得行动的价值。共同的认知政治的重要性。在1990年3月约瑟夫·奈为美国框架赋予群体的成员采取集体行动的意义。在社会《大西洋》杂志撰写了一篇名为《衰落的误导性隐转型时期,面对巨大的社会变迁,传统文化对于实现喻》的论文。他在文中提出“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乡村秩序的重建和城市社区文化的重塑仍然具有重上增加投入,而不是在‘硬实力’上,即昂贵的新武[2]要的意义。器系统上增加投资。”后来在《软实力:世界政坛第三,从国家层面来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明确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逐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中华民族作为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3]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成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为软实力的三个要素。软实力的竞争中包含着文化[1]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竞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传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重要特统文化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应该通过自征。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身的文化个性来予以回应。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为了回应全球文化具有高度文化认同的民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竞争的挑战,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来自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挑战,如何通过文化第一,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增强文化认同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是一软实力。从传统文化资源到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影响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力的转化。这具体涉及到转化的机制和转化的条第四,从世界的层面来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件。从转化的机制来看,应该实现宏观的文化管理起世界共鸣,从而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体制和微观的文化参与机制两个方面的创新。从转化的进程中,人类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多样化化的条件来看,政府的途径、市场的途径和社会的途的挑战需要多样化的回应。西方文化在传统上具有径是实现影响力转化的三个主要路径。政府途径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现实中,面对全球性问关键在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宏观调控;市场途题的挑战,西方文化并不能完全有效地给出合理的径的关键在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途径的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天人合一”、“多元键在于促进公众的参与。共生”、“和而不同”等理念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第二,如何看待文化软实力的定位。我国提出供了有益的参考。“一国两制”和“民族自治”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与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在实践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背景不同。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背景是美(二)全球文化竞争的加剧与回应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已经具有了强大的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增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软实力”基础。他的主要目的是解释美国在当今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不同国家之世界的大国地位,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并且要善于运—123— 用“软实力”维护美国的大国地位。我国提出“国家外来文化价值观的进入等因素预示着社会转型过程文化软实力”的背景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多元分化。这种多元分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从中国家,“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中的其他要经济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体的利益越素一样亟待建设,“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来越具体化。社会个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了经要目的是,“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济独立的条件,也随之产生了更多的利益诉求。从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社会角度来看,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的增加,社会个体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在这[4]举”。样的背景下,流动性的社会个体需要重新实现自我第三,如何在中西互动中保证文化安全,增强传认同;多元化的趋势从总体上需要一种新的价值整统文化的影响力。中西互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引合。为了有效实现价值整合,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进来和走出去”。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优秀础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的人类文明成果需要引进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是社会主义一方面,需要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建设国家[5]避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增强在全球语境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中的影响力,传统文化还要“走出去”。“民族的就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本和道是世界的。”如果传统文化对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德资源。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重新寻找着安和向心力并因此而增强了文化软实力,那么传统文身立命的根基。只有在界定了自我之后,人们才能化也会增强在世界的影响力。总体上看,引进来和“安其所生,遂其所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走出去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体两面。引进来需要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促进价值整合,要通过对考虑取舍;走出去需要考虑战略。传统文化的重塑来实现新的认同。(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多元分化与价值整合二、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条件和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都硬实力的提升、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软实力的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层面上,以公有制为主视等因素是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偏差、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刻地不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等因素阻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农业经济是传统文化的经了传统文化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在国际语境中,传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消解了农业统文化的影响力受到来自文化语境的限制、文化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大量的播的限制和文化受众的限制。农村剩余人口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建立在农业(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件经济基础之上的乡土秩序正在瓦解之中。乡村正在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件主要表消失;乡村的人口正在减少;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家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族正在成为历史性的概念。除了城乡之间大规模人第一,硬实力的提升为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口的横向流动,在城市社会内部的纵向人口流动也实力提供了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越来越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意味着社会结构的深体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平稳发展。国家统计局刻变革。价值观念也会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变化而改变。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传统文化观念的变化、新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7.8%。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世界—124—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上升。2011年中国经济总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目的在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12年中于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在国外,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不但增强了国际影响力,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采取了多种方式,主要有:通过“中国年”、“奥运会”和民族自豪感。亨廷顿认为:“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等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建立硬权力的基础上才能成其为权力。经济和军事权力“孔子学院”,招收外国留学生等方式来促进文化交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流;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来弘扬传统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文化;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化,增强文化产业在国际市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经济和军场竞争力的方式来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些多事实力的下降会导致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并导致样化的文化传播为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积累了丰努力在其他文化中寻求经济、军事和政治成功的要富的经验。诀。当非西方社会经济、军事和政治能力增长时,它(二)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不利因素们就会日益相信自己的价值、体制和文化的优从国内看,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面临着[6]点。”以下不利因素:第二,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丰富的文第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自化资源。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的文化资源和无形的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中国军事方文化资源。“就文化资源的结构形态而言,中国文面的失败导致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西方化资源可以划分为七大文化系列,即人文历史文化、文化的传入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极端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娱乐的文化主义者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合理性,这直接[7]休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这些文化系列为文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第二,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性不足。当代西方第三,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传统。国家的文化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孔子在强调经济因素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市场调节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多元复合模式;以日因素的重要性:“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市场调节模式是一种市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场式的政府治理模式,强调政府管理的市场化。多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元复合模式是一种社会主导型模式。其主要特点在安之”。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强调了道义对于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管理。政府主导于凝聚民心的重要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政府制定统一的文化发展规划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在国际并通过法律规范的途径引导文化的发展。在社会转政治中,《孙子兵法》强调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型时期,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个逐步而屈人之兵”。“不战”是建立在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完善的过程。在文化管理的理念、文化管理的机制基础之上的。这种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传统有利于促和文化管理的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新的突破。进传统文化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第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在市第四,已有的文化传播经验。为了弘扬传统文场化的过程中,有的文化资源因为过度开发而受到化,中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活破坏;有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还有的文动。在国内,主要通过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化资源没有受到足够的保护。文化创意的不足限制发展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了文化资源的市场化。相对于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益,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125— 从国际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受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除了制定一文化语境的限制、文化传播的限制和文化受众的限系列适合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法律与政策之外,制。又必须建构一种精神力量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用在文化语境方面,中西方之间的语境存在很大一种文化的方式来激励与整合每个人对行业、对社的差异。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于西方;中国的发展会、对国家的集体认同,同时用一种具有价值引导性阶段不同于西方;中国的历史演进不同于西方;中国的文化观念来弥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对立,进而人不同于西方人。对于同一个话语,中国与西方是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动[9]两种不同的情境。同名称的话语进入不同的情境就力。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应该注意文化传可能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话语会有不统性与文化现代性的统一;文化民族性与文化世界同的理解。由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性的统一;文化对内凝聚力与对外影响力的统一;文西方人很难完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度、广度和化理想性与文化现实性的统一;文化传播主体与文深度。化传播受众的统一。坚持文化传统性与文化现代性在文化传播方面,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出现的统一,其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了单向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对国外思想、文化产意义,另一方面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品的引入远多于国内思想、文化产品的输出。坚持文化民族性与文化世界性的统一,其关键在于,从新闻媒体的角度看,虽然我国整体实力得到一方面要弘扬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另一很大增强,但尚未出现能在国际范围内产生重大影方面要促进这种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响的媒体或媒体集团,“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与扩展。坚持文化对内凝聚力与对外影响力的统[7]还没有根本改变。一,其关键在于,一方面要通过传统文化来增强对内在文化受众方面,国外受众接触中国文化的渠凝聚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传统文化来增强对外吸引道有限。一项对德国受众的调研显示:德国受访者力。坚持文化理想性与文化现实性的统一,其关键了解中国的最主要信息源为德国传媒,占80.9%;在于,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图景来促进文其次为“在中餐馆”,占24.2%;第三为“在德国的化认同,另一方面要把传统文化提供的理想图景转中国人”,占23.1%。选择其他国家媒体的受访者化为现实的行动。坚持文化传播主体与文化传播受占有效回答人数的15.9%,仅有5.7%的受访者以众的统一,其关键在于,一方面要消除文化传播主[8]中国大陆传媒为了解中国的主要信息源。由于生体与文化传播受众之间的交流障碍,另一方面要促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国外受众很难理解中国进文化传播主体和文化传播受众之间的理解和沟传统文化的实质。语言方面的障碍和国外媒体的误通。导进一步导致了国外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二)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三、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原则和路径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集中体现文化传统性与文化现代性的统一;文化民族性为:文化资源———文化传播———文化认同。与文化世界性的统一;文化对内凝聚力与对外影响要促进传统文化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首先应力的统一;文化理想性与文化现实性的统一;文化传该关注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播主体与文化传播受众的统一是传统文化转化为文是影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应该加强对丰化软实力应遵循的原则。文化资源———文化传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文化资源播———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主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都是传统文要路径。化的载体。为了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保护好(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原则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还应该促进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126— 利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市场化的途径促进文化内容的创新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社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认同。认同会化的途径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资源的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增强文化创意的方式来促进文度和价值观只有获得认同,才可能具有吸引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可以通过文化管理的创新化顺利传播必须克服文化异质障碍、地理障碍、媒介来实现传统文化向文化软实力的整体转化。障碍等等主观客观的障碍。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实文化传播是扩展文化影响力的媒介。德国华文现顺利传播,一国相对于他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才媒体《欧洲新报》和《新报在线》总编辑范轩在接受可以表现出来,否则就无从谈起。而他国文化与该采访时表示,在海外从事文化产业,最直观的感受国文化同质程度如何,地理阻隔程度如何,是否设置是,正视中国实力的西方人很多,而真正了解中国文媒介障碍等等,是由他国的历史和现状所决定[11]化的人却很少。原因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的。为了促进文化认同,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硬实力”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彰显中国“软实力”的面应该考虑本国文化受众的文化需求,增强对内凝[10]文化发展步调并未平衡、同步地推进。为促进文聚力;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到他国文化受众的文化需化传播和文化发展,可以鼓励多种传播主体的参与。求,增强对外吸引力。这意味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重要的传播主体。化软实力需要考虑来自历史、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除此之外,各种民间性艺术组织、非政府组织、文化素的限制。这种转化的过程既需要文化创新,也需产业单位、著名学者、艺术家等对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文化自觉;既需要一种本土化的情怀,也需要一种要的影响。为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应该注意传播国际性的视野。参考文献:[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3-21.[2]JosephS.Nye,“Themisleadingmetaphorofdecline.”TheAtlantic,March,1990.[3]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4]中共中央宣传部.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2.[5]张国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传承,2011,(13):55-57.[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88-89.[7]姚伟钧,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9,(06):219-224.[8][10]王异虹,龙新蔚,江晓川.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德国的认知及接受度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2,(05):90-97.[9]贾磊磊.主流文化的体系建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电影艺术,2008,(01):40-48.[11]何洪兵.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资源研究———基于他国受众需要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55-62.责任编辑:王乃明—12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