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和谈中国诗

咬文嚼字和谈中国诗

ID:34542455

大小:40.6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7

咬文嚼字和谈中国诗_第1页
咬文嚼字和谈中国诗_第2页
咬文嚼字和谈中国诗_第3页
咬文嚼字和谈中国诗_第4页
咬文嚼字和谈中国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和谈中国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

2、、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四、引申: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你怎么了--

3、-怎么了,你(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五、总结全文六、练习:  乔安娜的添字练习《早梅》添字练习扩展句子练习五、运用: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2、我树林飞鸟风六、作业布置:大家回去拿出自己期中考试的作文,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教案说“木叶”课型:多媒体课学习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

4、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5、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

6、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

7、“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比较:“木”和“树”的区别:“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

8、—秋天—离愁别绪—悲“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