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27064
大小:49.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7
《the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guide download》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第3期(总第61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陶长元张云怀罗志勇张胜涛(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44)摘要在阐述创新教育基本理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学管理等方面出发,分析和总结了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几年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实践经验。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实践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
2、了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我们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必须依靠不断的教育创新。一、关于创新教育的基本认识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教育的特征是创新,创新就是对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突破,从而有别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和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传统教育注重现有知识的传授,而创新教育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对现有知识的突破和对未来的展望;应试教育以成绩为中心、强调共性,而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
3、化。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而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必须贯彻创新思想的教育。依据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开展创新教育尤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人的创造性,而创造性又主要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当其冲的是要改变单一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
4、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批判意识,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精神环境。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关键在于:(1)营造适宜于想象力生长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收稿日期2003—10—29作者简介陶长元(1963-)男,江苏盐城人,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化学教学与研究.—78—高等理科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培养想象力就是要创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2)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主体活动的状态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效果的重要因素。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生主体活动状态
5、,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截然不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活动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活跃起来。(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一味强调标准答案、正确思路和规范格式的传统做法,要多为学生设计科学探讨的问题情境。(二)重视个性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则可能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实施个性教育,就是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合格的基础上鼓励冒尖,在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发展
6、个性。注重个性教育是因为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的本质是新、独特、与众不同,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心理特征,也是独特性的体现。(三)强化问题意识教育所谓强化问题意识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揭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措施之一。首先,创新始于“问题”,不能提出问题就永远找不到可以创新的突破口。其次,“问题”能激发人的创造力,“问题”解决所带来的“顶峰”体验,能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问题”意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提倡怀疑精神,要积极
7、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四)实施通才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兴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为广博丰厚的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特别是本科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的背景下,更应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多才多能,更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市场。(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