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08218
大小:147.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07
《微生物检验学之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一)形态结构 1.大小和形状病毒体极其微小,测其大小的单位用纳米表示。根据其大小大致分为:大型病毒(200~300nm)、中型病毒(80~160nm)和小型病毒(18~30nm)。病毒的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子弹状、砖形、蝌蚪状等。
2、2.基本结构是指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两部分。病毒的核心充满一种类型的核酸,即DNA或RNA,构成病毒的基因组。此外,核心还含有少数功能蛋白,主要是病毒早期复制所需的一些酶。病毒的衣壳是包围在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粒聚合而成。衣壳可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 3.辅助结构病毒的包膜是病毒成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包围在核衣壳外的宿主细胞成分。包膜嵌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具有病毒的特异性。无包膜的病毒衣壳上也有些突出物。 (二)病毒的增殖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一般可分为吸附、
3、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若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组装或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复制出不完整无感染性的病毒,称为缺损病毒。 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是抗病毒免疫的重要内容。除干扰现象外,当一个细胞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毒感染时,还可出现双重感染、互补、加强、表型混合与病毒杂交等现象。 (三)病
4、毒的遗传和变异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常发生基因组碱基序列的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基因突变。病毒因基因突变而发生表型改变的毒株称为突变株。 1.基因突变条件致死性突变株、宿主范围突变株、耐药突变株。 2.基因重组与重配 3.基因整合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的DNA片段可插入细胞染色体DNA中,这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 (四)噬菌体除了以动、植物细胞为宿主的病毒外,尚有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的病毒,这些侵袭细菌等并在其中增殖,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称噬菌体。噬菌体具有识别细菌表面特异受体的功能,这种特
5、异性是极为严格的,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噬菌体增殖并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二是噬菌体在细菌内不增殖,其核酸整合于细菌染色体内,并可随细菌分裂而将噬菌体的核酸传至子代细菌中,建立溶原状态。 (五)非寻常病毒非寻常病毒是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朊粒至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引起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人类的克雅病(C
6、JD)和Kuru病被认为与朊粒感染有关。 二、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分类的依据和原则是病毒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①病毒的大小与形态;②核衣壳的对称类型;③有无包膜及刺突;④病毒基因组的特征;⑤天然宿主范围;⑥传播方式、媒介种类以及致病性、组织嗜性和病理学特性。 病毒分类的一般系统是科、属、种3级或科、亚科、属、种4级。1995年的分类报告首先将病毒分为DNA病毒、RNA病毒、DNA和RNA反转录病毒三大类。目前认为有24个科的病毒能感染人类和动物。 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等。按感染部位与
7、症状特征可分为肝炎病毒、出血性热病毒、疱疹病毒等。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可侵犯人体各系统,所致疾病见于临床各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毒学研究发展较快,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快速、简便、敏感、高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病毒学实验室诊断有三个方面:①直接检测和分离鉴定;②检测病毒蛋白抗原成分和核酸;③检测抗体。 一、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一)标本采集 1.采样时机应在患者急性期或发病初期采集标本。 2.标本种类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采集不同标本,如鼻咽分泌物、脑脊液、血液、粪便等。 (
8、二)标本的运送及保存大多数病毒抵抗力较弱,在室温中易被灭活,所以标本要快速传递,立即处理和接种。采集和运送过程注意冷藏。如不能立即处理和接种,可在4℃保存数小时,长时间保存需置-70℃。对于在冻融过程中易失去感染性的标本,冻存时应加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