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

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

ID:34506212

大小:3.48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3-07

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_第1页
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_第2页
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_第3页
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_第4页
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SISOFMASTERDEGREE论文题目: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Thesis:InternalControlEvaluationModel:astudyBasedonBalancedScoredCard·-_____——______·_’TakeManufacturingforexample22010040214院专学作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从平衡记分卡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的研究一一以制造业为例》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2、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作者签名:乏

3、

4、斌日期:聊多年j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1、I械、作者签名勿喇弋导师签名:日bI>年j7月,6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摘要当前,

5、随着国内外各种财务舞弊、会计造假、巨额资产损失等现象的频繁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这背后的关键因素——企业内部控制。各国相继的颁布各种法律规范等,以引导企业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管理。由此,如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成为人们不断关注的话题之一。平衡计分卡作为一套多元绩效评价与管理工具,随着其在企业中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即试图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引入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平衡计分卡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核心并将其分解为各个层面的具体指标,通过对具体底层指标的考核与控制,以保证

6、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战略目标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评价内控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平衡计分卡的整体性、全局性和前瞻性也恰恰与内部控制新的发展相符合,这都为将平衡积分卡思想引入内部控制的新框架提供了前提条件。鉴于此,本文将试图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出发,构建全新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整个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以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平衡计分卡理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平衡计分卡多维度的思想,并以制造业为例,结合制造业行业特征,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和非财务维度,共8个层面设计了63个内部控制评价底层指

7、标,并针对各底层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江浙地区的33家制造业和三所重点高校发放问卷进行数据的收集,运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8个关键因子,即:内部营运因子、企业成长因子、社会责任因子、组织结构因子、业务流程因子、资产安全因子、监督制度因子和风险制度因子,以及包含35个底层关键指标,同时确定了各关键因子与其底层关键指标间的定量关系。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关键因子对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权重,进而构建了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最后再运用64家上市公司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平衡计分卡制造业层次分析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平衡

8、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AbstractKeywords:InternalControlEvaluationBalancedScoreCardManufacturingAnalyticHierarchyProcessII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平衡计分卡视角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以制造业为例目录摘要⋯⋯⋯⋯⋯⋯⋯⋯⋯⋯⋯⋯⋯⋯⋯⋯⋯⋯⋯⋯⋯⋯⋯⋯⋯⋯⋯⋯⋯⋯⋯⋯⋯⋯⋯⋯⋯⋯⋯⋯⋯⋯⋯⋯⋯⋯⋯⋯IAbstract⋯⋯⋯⋯⋯⋯⋯⋯⋯⋯⋯⋯⋯⋯⋯⋯⋯⋯⋯⋯⋯⋯⋯⋯⋯⋯⋯⋯⋯⋯⋯⋯⋯⋯⋯⋯⋯⋯⋯⋯⋯⋯⋯⋯⋯⋯⋯⋯⋯II1引言⋯⋯⋯⋯⋯⋯⋯⋯⋯⋯⋯

9、..⋯⋯⋯⋯⋯⋯⋯⋯⋯⋯⋯⋯⋯⋯⋯⋯⋯⋯⋯⋯⋯⋯⋯⋯⋯⋯11.1本文研究的背景⋯⋯⋯⋯⋯⋯⋯⋯⋯⋯⋯⋯⋯⋯⋯⋯⋯⋯⋯⋯⋯⋯⋯⋯⋯⋯⋯⋯⋯.11.1.1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11.1.2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2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1.2.1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动态⋯⋯⋯⋯⋯⋯⋯⋯⋯⋯⋯⋯⋯⋯⋯⋯⋯⋯⋯⋯⋯.21.2.1.1国外理论研究动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