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ID:34503903

大小:7.16 MB

页数:84页

时间:2019-03-07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_第1页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_第2页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_第3页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_第4页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姓名:卢丽娟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导师:徐锦研究员导师小组成员:林勇副主任技师周丹秋副主任技师万方数据目录中文摘要⋯⋯⋯⋯⋯⋯⋯⋯⋯⋯⋯⋯⋯⋯⋯⋯⋯⋯⋯⋯⋯⋯⋯⋯⋯⋯⋯⋯⋯一1英文摘要⋯⋯⋯⋯⋯⋯⋯⋯⋯⋯⋯⋯⋯⋯⋯⋯⋯⋯⋯⋯⋯⋯⋯⋯⋯⋯⋯⋯⋯一4第一部分上海地区住院腹泻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2研究对象与方法⋯⋯⋯⋯⋯⋯⋯⋯⋯⋯⋯⋯⋯⋯⋯⋯⋯⋯⋯⋯⋯⋯⋯⋯12结果⋯⋯⋯⋯⋯⋯⋯⋯⋯⋯⋯⋯⋯⋯⋯⋯⋯⋯⋯⋯⋯⋯⋯⋯⋯⋯⋯⋯⋯⋯⋯⋯⋯⋯⋯⋯

2、⋯⋯..16讨{念⋯⋯⋯⋯⋯⋯⋯⋯⋯⋯⋯⋯⋯⋯⋯⋯⋯⋯⋯⋯⋯⋯⋯⋯⋯⋯⋯⋯⋯⋯⋯⋯⋯⋯⋯⋯⋯⋯..30第二部分上海地区门诊腹泻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37研究对象与方法⋯⋯⋯⋯⋯⋯⋯⋯⋯⋯⋯⋯⋯⋯⋯⋯⋯⋯⋯⋯⋯⋯⋯⋯37结果⋯⋯⋯⋯⋯⋯⋯⋯⋯⋯⋯⋯⋯⋯⋯⋯⋯⋯⋯⋯⋯⋯⋯⋯⋯⋯⋯⋯⋯⋯⋯⋯⋯⋯⋯⋯⋯⋯..37讨j念⋯⋯⋯⋯⋯⋯⋯⋯⋯⋯⋯⋯⋯⋯⋯⋯⋯⋯⋯⋯⋯⋯⋯⋯⋯⋯⋯⋯⋯⋯⋯⋯⋯⋯⋯⋯⋯⋯一46结论⋯⋯⋯⋯⋯⋯⋯⋯⋯⋯⋯⋯⋯⋯⋯⋯⋯⋯⋯⋯⋯⋯⋯⋯⋯⋯⋯⋯⋯⋯⋯⋯⋯⋯⋯⋯⋯⋯⋯⋯⋯.49参考文献

3、⋯⋯⋯⋯⋯⋯⋯⋯⋯⋯⋯⋯⋯⋯⋯⋯⋯⋯⋯⋯⋯⋯⋯⋯⋯⋯⋯⋯⋯50附录一综述⋯⋯⋯⋯⋯⋯⋯⋯⋯⋯⋯⋯⋯⋯⋯⋯⋯⋯⋯⋯⋯⋯⋯⋯⋯⋯⋯67附录二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80致谢⋯⋯⋯⋯⋯⋯⋯⋯⋯⋯⋯⋯⋯⋯⋯⋯⋯⋯⋯⋯⋯⋯⋯⋯⋯⋯⋯⋯⋯⋯⋯⋯⋯⋯⋯⋯⋯⋯⋯⋯⋯.81万方数据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文摘要目的监测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和门诊腹泻儿童四种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以全面了解及客观评估腹泻病毒在儿童腹泻发病中的作用,为腹泻的防治和相

4、关疫苗的开发应用提供基本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腹泻儿童(年龄S5岁)粪便标本674份,并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的腹泻儿童(年龄S5岁)粪便标本436份。采用RT-PCR方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Rotavims,1w)、杯状病毒(Humancalicivirus,HuCV)、星状病毒(Humanastrovims,HAstV)及腺病毒(Adenovims,AdV)。采用引物分型的方法确定RV的基因型

5、别,采用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的方法确定诺如病毒(Norovirus,NV)、札幌病毒(Sapovirus,SaV)、HAstV和AdV的基因型别。采用SPSSl6.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2006.2011年住院腹泻儿童腹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如下:1.腹泻病毒的总检出情况:四种腹泻病毒的总检出率为92.1%(621/674),RV、HuCV、HAstV及AdV的总检出率分别为89.2%(601/674)、30.6%(206/674)、30.1%(203/674)及4.

6、7%(32/674)。腹泻儿童单一病毒感染的总检出率为43.5%(293/674),并以RV的单独感染为主,其他三种病毒单独感染的总检出率均<2%。腹泻儿童多重病毒感染的总检出率为48.6%(328/674),2006.2011年病毒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2011年降为11.7%。多重混合感染中,以RV+HAstV、RV+HuCV及R.V+HuCV+HAstV混合感染的检出为主。2.院内和非院内感染腹泻儿童腹泻病毒的检出:院内感染引起腹泻者占50.8%(302/626),以2009年(60.6%)和2

7、008年(60.5%)最多,2011年降至24.5%。非院内感染腹泻者单一病毒的总检出率(47.8%,147/308)显著高于院内感染腹泻者(38.1%,121/318)(尸<0.05),单一病毒的感染均以RV为主。院内感染腹泻者感染多重腹泻病毒的总检出率(56.9%,181/318)显著高于非院内感染者(42.9%,132/308)(尸<0.05),且均以RV+HAstV及RV+HuCV的混合感染为主。3.RV基因型:①G基因型:虽2006.2011年G基因型以G3型为主,但G3型的流行呈波动性下降趋势,

8、由2006年的64.6%降为2011年的12.8%,而G9和G1型的流行呈上升趋势,且G9型(51.1%)成为2011年最主要的流行型别,G1型(19.1%)为当年的次要流行型别。2006.2011年G混合基因型所占比例为10.3%(62/601),万方数据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混合的G基因型种类较多,以G1、G3及G9型的两两混合为主。②P基因型:2006.2011年P基因型以P[4】、P[8】及P混合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