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

ID:34482655

大小:5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6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_第1页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_第2页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_第3页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_第4页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想文化之四-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冷东作者介绍:冷东,香港大学博士,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510405本文是作者在研的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双性同体”—21世纪伦理道德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新视角》的阶段成果。“双性同体”(androgyny),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参见拙文《双性同体的历史衍变及文化含蕴》,《文艺争鸣》1999年5

2、期;《妇女解放运动与“双性同体”观念的衍变》,《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2期;《寻觅理想的宗教期待—“双性同体”》(待刊);《文艺创作中的“双性同体”》(待刊))。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本文仅列举中外部分有关成果,为目前的研究状况勾勒一个简单的轮廓。一、“双性同体”中涉及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概念陈晓兰《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期,页167-172)一文认为,“双性同体”是“阐明一种非僵化地派分两性特质和本能的情境,而设法将个人由理教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是“两性间水乳交

3、融的精神,它指的是一个宽广的个人经验的范畴,允许女人具有侵略性,也允许男人温柔,使得人类可以不顾风俗礼仪来选择他们的定点。”在“双性共体”的起源和发展上,是人类未压抑、未分割前的性别混饨状态,也是完整和完美状态。“双性共体”有其人类学和心理学基础,并摈弃了生物学意义,引伸到人际关系、政治统治及事物的本质之中,即一切对立面友好相处、结合一体,以此象征理想的心理和社会模式,得以消除人类处境的对立面两极:阴与阳、男与女、乾与坤、肉体与灵魂、公与私、社会与家庭、感性与理性、混饨与区别等二元的对立与分离,从而结束男女两性的对立不平衡关系,代之以相互补充的

4、伙伴关系和可变换的、非恒定化的文化性别。韦澍一《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2期)的文章,论述了西方关于心理双性化的研究。最早关于男女角色可塑性的报道,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1935年)对三个邻近的新几内亚部落的研究,认为人的精神上的双性化比生理上更不明显。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心理学家荣格也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心理特点。男女两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所以呈现分离状态,社会文化的染浸和塑造是重要原因。正如巴丹特尔所讲,“决定身分意识的并不是其性

5、器官(生物上的),而是他们出生后的经历。这种过程开始于社会对孩子权威性地、任意地贴上的男女标志。”性别的双性化,决非一般的带有否定和扭曲含义的所谓“不男不女”9的同义语,而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较多的男性气质和较多的女性气质的人格(心理)特征。这是一种超越传统的性别分类的、更具积极潜能的理想的人类范型。双性化者比所谓纯粹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家庭婚姻更容易和谐,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更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既然人类在很多方面和不同程度都是双性化的,那么,消除男性本位的性格,回归男女本来的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应

6、该是可能的。人的心理—行为的双性化这一“革命性”进化的完成,将会成为人类理想的角色模式。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一文,引用贝姆的理论以及他对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学生的测验发现,约有1/3的大学生具有“男女兼性”的心理特征,而且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大学生表现最优。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与女性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徐岱《论美感的生命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5期)提出,在人类学意

7、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性体,这个双性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所以,“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这倒不仅仅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而且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因为只有这样,两性之间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真正的协调,达到真正的理解,因为人真正能理解的其实只是和自己同类的事物。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正是从这里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分别用来指男性和女性心理意识深处隐藏着的异性原型。根据他的研究,为了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

8、人格与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体的存在。也正是出于这样的顾虑,弗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