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文化之三-文艺创作中“双性同体”

理想文化之三-文艺创作中“双性同体”

ID:20888212

大小: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7

理想文化之三-文艺创作中“双性同体”_第1页
理想文化之三-文艺创作中“双性同体”_第2页
理想文化之三-文艺创作中“双性同体”_第3页
理想文化之三-文艺创作中“双性同体”_第4页
理想文化之三-文艺创作中“双性同体”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想文化之三-文艺创作中“双性同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艺创作中的“双性同体”冷东“双性同体”(androgyny),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不同领域,也成为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题材。本文仅列举中外部分有关成果,简要评述如下。一、西方文艺创作中的“双性同体”陈晓兰《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2期,页167-172)一文,较为详细和深刻的论述了“双性同体”。文章提出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中,平等、差异、“双性共体”这三个概念不仅体现了不同国家、地区、个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及研究的不同倾向,而且也体现了女性主义者关于女性、性别问题及两性关系、

2、人类未来形象等问题认识的历程,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关于“双性同体”的概念,文章认为是“阐明一种非僵化地派分两性特质和本能的情境,而设法将个人由理教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是“两性间水乳交融的精神,它指的是一个宽广的个人经验的范畴,允许女人具有侵略性,也允许男人温柔,使得人类可以不顾风俗礼仪来选择他们的定点。”当然,“双性同体”海阔天空的本质基本上是无法定义的。在“双性共体”的起源和发展上,“双性共体”是人类未压抑、未分割前的性别混饨状态,也是完整和完美状态。“双性共体”有其人类神话和人类学的哲学基础,并摈弃了“双性共体”的生物学意义,引伸到人际关系、政治

3、统治及事物的本质之中,即一切对立面友好相处、结合一体,以此象征理想的两性关系;20世纪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革,也为“双性共体”思想提供了现实土壤。在“双性共体”的内容和意义方面,性别大同境界里的“双性共体”体现了人道主义平等、博爱、自由的思想,结合了平等、差异两种倾向,构想出两性形象的新模式。“双性共体”的理性,得以消除人类处境的对立面两极:阴与阳、男与女、乾与坤、肉体与灵魂、公与私、社会与家庭、感性与理性、混饨与区别等二元的对立与分离,从而结束男女两性的对立不平衡关系,代之以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和可变换的、非恒定化的文化性别。文章认为,“任何无愧于艺术家称号的艺

4、术家是或多或少的双性人”,并以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作为“双性同体”不可多得的范本。当然,文章也没有忽略“双性同体”的局限,从男女两性的对立到性别的整合,这种变化是无可奈何的。它将男人和女人同时卷入了这场变化之中,令人们迷惑,也令人们担忧。失去了性别的标志,人们将如何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基于传统对于女性气和男性的界说之上,将二者相加,并不能代表这种新身份和新形象的本质。因此,女性主义必须重新确定符号、创造新的术语和概念来描述这一新的存在。徐岱《论美感的生命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5期,页11-19)一文认为:“双性共体”是以刚与柔为其表现形式的大自然“天

5、地之道”的真正体现。在我们的生命里,这个“阴阳之道”主要存在于作为生命之根的性别上。在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性体,这个双性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所以,“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这倒不仅仅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男性激素也分泌女性激素,而且也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作者介绍:冷东,香港大学博士,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510405本文是作者在研的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双性同体”—21世纪伦理道德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新视角》的阶段成果。注释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页53,三联书店1987

6、年版。因为只有这样,两性之间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真正的协调,达到真正的理解,因为人真正能理解的其实只是和自己同类的事物。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正是从这里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10理论,分别用来指男性和女性心理意识深处隐藏着的异性原型。为了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阿尼玛(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阿尼姆斯(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体的存在。“我们必须永远记着,在每个个人身上都混合着两类特征,只不过与‘他’或‘她’的性别相一致的性格特征更占多数而已。”弗洛姆:

7、《为自己的人》页259,三联书店1988年版。作者列举了几个例证。一是海明威的传记作家库·辛格曾指出:“海明威外观粗鲁健壮而又英勇,颇有男子气概。但内心里他有一种女人的直觉,善感、温情,容易落泪。”辛格:《海明威传》页93,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从心理分析来看,有“雄狮”之誉的海明威最终自杀身亡,同他平时过多表现男子汉气质而压抑了阿尼玛情绪的正常宣泄,最终使内心女性化而变得脆弱不无关系。另一个例子是乔治·桑。初上文坛的乔治·桑虽已是一个二十八岁的妇人,但却“取了一个男人的名字,打扮成男人的模样,在男子中间完全象男子一样生活。”这不仅使她在文坛上独具异彩,更重

8、要的是她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