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475960
大小:398.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大学的可为与不可为——学生就业视野中的大学角色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11年4月第13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CIURNALOFHEBEI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IScienceEdition/Apr.2011V01.13No.4【教育政策与制度】大学的=-j-为与不可为——学生就业视野中的大学角色考察李忠1’2(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It武汉430079l2.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除了板特定的专业外.大学难以培养出用人部门直接可以使用的人才。但是。这不意味着大学在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推卸责任、无所作为;相反
2、,大学可以从实施通识教育、培养专业理智、帮助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与批判性知识、养成终身学习意愿等方面,对就业做出巨大贡献.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在理顺大学、用人单位、政府三者之问关系的前提下.各尽其责,通力合作。关键词:就业l大学;可为;不可为中图分类号:G40—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12011)04-0005—04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大学难以培养出用人部门直接可以使用的人才,但大学毕业生必然地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大学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源自大学自身矛盾性的两个目的: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和为学生未来事业作准
3、备。按照赫钦斯的观点,这不是教育与研究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教育之间的冲突⋯㈣”。今日中国大学除了这种矛盾性目的之外,还承担着拉动消费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等本身不能承担的重责。大学本身有问题,大学负担太重,落后的做法与过分的要求叠加在一起,不仅难以实现大学被赋予的职责,甚至大学本身应有之职能也难以发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视域中,大学俨然成为增加社会负担的重要部门,引致对大学的一片质疑之声。“忍辱负重”是今日中国大学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本文直面这一问题,旨在探究大学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可为与不可为,以期厘清大学、用人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使三者能
4、够协调、良性发展。一、大学的不可为除了极为特殊的专业,大学难以培养用人部门直接可以使用的人才。在分工不充分、社会变动较小的情况下,用人部门所需人才由行业的行会组织自己解决。在知识经济社会,技术变化如此迅速,大学不可能及时、准确地熟悉与适应这种变化,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学生。大学不是专科学校、职业学院,不能培养出用人部门拿来即可使用的人才,即使能培养出也不会去培养。历史地看,人类早期的学校不与社会生产发生直接联系,亦即不为生产部门培养人才。无论中国的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埃及的宫廷学校与祭祀学校,还是斯巴达的军事体育教育与雅典的“七艺”教育
5、,都是如此;西欧的教会学校产生后,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社会生产领域所需的人才,不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由与行会制度相联系的学徒制加以负责。中世纪的大学出现专业分化,除了培养神职人员外,开始培养法律、医学等特定行业所需人才。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重要内容,以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以至于马克斯·韦伯说:就教育的目的而言,历史上有两种极端对立的类型:一种是要唤起神性(亦即唤起英雄品质或神话天赋);另一种是传授专门化的技术知识。第一种类型相应于具有神性的统治机构;后者则相
6、应于理性的以及现代官僚式的统治结构[2]。“洪堡改革”中建成的柏林大学,形成以探究和传播高深知识的“教学与研究型”欧洲大学模式;在“毛雷尔法案”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美国大学模式,使大学从社会边缘逐渐向社会中心过渡,大学广泛地参与社会事务之中。但是,成为社会中心的大学是否就能培养出拿来即可使用人的人才?答案似乎并不确定。从现实看,每个用人单位都是一个专业部门,需收稿日期:2011-02-16作者简介:李忠(1972一),男,陕西吴起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
7、事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研究.万方数据·6·要掌握专门技术的特定人才,对于这样的人才,大学所为有限。专业界和公众要求根据他们的培训观对人们进行培训。然而,大学能否对专业界尚不熟悉并抱有疑虑的技术进行教育培训?大学能否用专业界并不认可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专业培训?此其一;其二,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思考,所学到的技术程序又没有多大价值,那么他在大学学到的东西也能在其他地方学到。大学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其他机构也能胜任或能更好地胜任的地方;其三,大学是追求知识而不是为任何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培养现成的、廉价的产品的地方。大学教育太过迎合这些需要,会增加大学负
8、担进而改变大学的性质。正如赫钦斯所言:想通过大学参与培训使某个专业的年轻人工作做得更好的愿望非常虚幻,它不光有害于大学和专业,还有害于学生。因为当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科理智方面的内容转向职业兴趣,大学也就没能做到它唯一能做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