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精神之求真与求善

哲学精神之求真与求善

ID:34454345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6

哲学精神之求真与求善_第1页
哲学精神之求真与求善_第2页
哲学精神之求真与求善_第3页
哲学精神之求真与求善_第4页
资源描述:

《哲学精神之求真与求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精神之求真与求善——基于中西自然观的比较杨琪源摘要:西方的自然观在经历了从古希腊的“原子论”到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界的征服者。中国的自然观则自始至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天道”在“人道”下不能显现其真相。西方与中国自然观的不同发展是哲学“求真”与“求善”两条路径的发展,显示了中西哲学不同的基本精神。关键词:中西哲学;哲学精神;自然观一、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发展道路1.西方哲学中的自然观西方哲学中关于“自然”认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关注和探讨这一问题的是米利都学派,他们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构筑宇宙大厦的基本砖石,通过这种砖石来解释自然界的万

2、事万物和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关于万物“基始”的哲学理论中最精致的一个,在这个理论中不仅用原子论来解释自然界,甚至用原子论来解释“人”,指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这说明自然观既是早起希腊哲学的起点,也是其归宿点。苏格拉底则将古希腊人对自然的研究目光移向了人类的精神领域——伦理学、政治学甚至逻辑学和知识学。在他之后,柏拉图构建了庞大哲学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归宿,仍然归结于自然。依照柏拉图的看法,宇宙本源是纯粹客观的永恒不变的“理念”,客观世界不过是理想世界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会存在一个可感知的或自然的世界,一个变化的或运动的世界呢?原因在于上帝。但

3、为什么是上帝,柏拉图没有给予论证。亚里士多德后来做了解释,理由是: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生命的运动的来源不能是“理念”,因为理念只是一种标准,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中引发出来的变化加以规范,因此它不是力量,不能引起变化。引起运动和变化的只可能是这样一种永恒的来源或者动力——它本身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恰当的名称只能是上帝。于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谟克利特的最精致和最能动的原子——灵魂“变成”了生成万物和运动原因的上帝。这便是希腊人为世界提供的有关“自然”概念的基本轮廓。1.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在中国,“天”不是纯粹的宇宙,不是纯粹的自然世界。“天”只是与人类实践有关的自然环境。所以

4、,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不是人与纯客观的自然界的关系,而是人与其加工改造过了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与“人化自然”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中的自然界,往往有浓郁的“人味”。中国哲学中最初的“五行说”并不是宇宙观,而是一种重视物质生产的社会观,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元素的概括。五行崇拜的对象,不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与人类实践有关的事物。《尚书大传》明确指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先秦的思想家往往把五行直接称作“五材”(即构成民生民用的五种基础材料或五种经济资源)。这与古希腊那种把水、火、土、气当做纯自然对象的思路是很不相

5、同的。至战国末期和秦汉时期,中国哲学有了较为明确的宇宙论体系。一些专门谈“天”说“地”的思想家,直接从“天地”出发,建立哲学的框架体系,被称为“阴阳家”,但其强调的“天人之际”是指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意思是深究天道以明人道,而不能强解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那种“何者为宇宙始基”之类的问题。从道家的精神很明显看出“天人合一”的精神。《易经·乾》中写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其中可得知,道家探究天地,虽然在道家眼中的“天”为大自然之意,但是仍然着力点在“人”本身。尤有甚者,中国古代所谓的“物”,并不是今天“物质”的概念,更不是西学

6、意义的“纯物质”、“物自体”。中国古人所谓“物理”实际上是事理。可以看出中国的“物”不离人类生活,而西方的“物”是抽掉社会内容纯而又纯的“唯物论”。一、从自然探索到哲学精神的归结在西方,从希腊哲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发展的总思路是:自然—社会—自然。即使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人文主义,也不过是在用科学的天道观冲击神学的天道观。“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所赞美的“人”,是自然人,所谓“人性”基本上就是人的自然属性,达·芬奇等艺术巨匠甚至用自然科学的精确精神总结审美造型理论。这些从哲学层面上讲,“文艺复兴”只是在强化传统,并没有改变传统,它沿袭了西方哲学研究的“外向性”,拓展

7、了西方人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总思路。直到现在,西方的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反传统思潮,仍然全盘沿用传统的自然哲学(原子论哲学)的思维模式。其所研究的“人”是孤立的、孤独的、个体的人,而不是人的群体或联系,实际就是“社会原子。”中国则不同。中国的哲学直到宋明以后才认真讨论到关于“天”本体的问题,亦即理与气“孰先孰后”之类的问题。但是,理学所谓“理”,是指道德理性,所谓“气”完全着眼于“气质”、“气禀”、“气质之性”等人性理论方面。因此,理学关于“何者为第一性”的讨论,是浅尝辄止的。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先驱,但他的著作仍然明确以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