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

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

ID:34430832

大小:202.2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6

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_第1页
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_第2页
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_第3页
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_第4页
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0卷第3期中国图象图形学报Vol.10,No.32005年3月JournalofImageandGraphicsMar.,2005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综述杨必武郭晓松(第二炮兵工程学院202教研室,西安710025)摘要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的存在,摄像机光学系统与理想的小孔透视模型有一定的差别,致使物体点在摄像机图像平面上实际所成的像与理想成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光学畸变。为了提高图像检测、模式匹配等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必须对这一类畸变进行修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使人们概略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此首先介绍了摄像机成像

2、模型与镜头非线性畸变模型,并回顾总结了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方法,然后进一步提出从原理上将这些方法分为基于控制对象的方法和基于模式的方法两大类,最后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关键词摄像机镜头非线性畸变校正中图法分类号:TP391.41TN9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961(2005)0320269206OverviewofNonlinearDistortionCorrectionofCameraLensYANGBi2wu,GUOXiao2song(The202TeachingandSearchingSectionoftheSecondArtil

3、leryEngineeringCollege,Xi’an710025)AbstractBecauseofhavingprocessingerrorandassemblingerrorthedifferenceexistsinthemodelofthecameraopticalsystemandpinholemodel,whichresultstononlineardistortionbetweenrealimageandidealimagetosomeextent.Toimprovetheaccuracyofsuchquantitativeanalysisasima

4、gemeasuringandpatternmatching,itmustbecorrected.Recently,manyscholarshavealotofresearchonthisproblem.Toopenthepresentstateofthisfieldbeforeeveryone,themodelsaboutcameraimagingandlensnonlineardistortionareintroduced,andthecorrectionmethodsofnonlineardistortionofcameralensareviewed,which

5、aredividedintothemethodbasedoncontrollingobjectandthemethodbasedonpattern.Finally,theapplicationproblemsareanalyzedandcompared.Keywordscamera,lens,nonlineardistortion,correction提高图像检测、模式匹配等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必须1引言对这一类畸变进行修正,其修正方法一般是在原模型关系中引入反映畸变影响的修正参数,然后基于目前,计算机视觉系统正在工业、交通、医疗、军控制点或其他方法求解修正系数来对图

6、像进行校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获取大视场的景物视正。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Faig为代表的学者采频信息,人们常常使用短焦距摄像机镜头。由于加用非线性优化技术开始了图像校正的研究,其主要[1]工误差和装配误差的存在,摄像机光学系统与理想是应用在遥感摄影测量领域。20世纪80年代图的小孔透视模型(pin2holemodel)有一定的差别,从像非线性校正日渐成为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而使得物体点在摄像机图像平面上实际所成的像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理想成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光学畸变,人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就摄像机非线性校正提出们通常

7、把这种非线性变形称之为非线性畸变。为了了数十种方法,从原理上可分为控制目标法和模式收稿日期:2004203220;改回日期:2004212214第一作者简介:杨必武(1976~),男,2001年获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为该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1项。E2mail:ybw202@126.com©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