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就_与_才_主观量对比研究_金立鑫

_就_与_才_主观量对比研究_金立鑫

ID:34425548

大小:460.4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06

_就_与_才_主观量对比研究_金立鑫_第1页
_就_与_才_主观量对比研究_金立鑫_第2页
_就_与_才_主观量对比研究_金立鑫_第3页
_就_与_才_主观量对比研究_金立鑫_第4页
_就_与_才_主观量对比研究_金立鑫_第5页
资源描述:

《_就_与_才_主观量对比研究_金立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言科学2014年3月ISSN1671-9484CN32-1687/G第13卷第2期(总第69期)140-153“就”与“才”主观量对比研究*金立鑫杜家俊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上海200083提要文章采用实验室方法,在最简结构上逐一加入变量成分并通过由此构成的最小差异对分析“就”与“才”在主观量(物量、时量、序列量)语义、时体等意义上的差别。文章证明,在最简结构中“就”表达“主观少量”和“未实现短时将来”的意义。“才V”最简结构表达“已实现短时过去”,“才”与其他体词构成的最简结构表达主观“少量”义。“X就Y了2”结构式表达量的“前低后高”的对比,而“X才Y”

2、则表达量的“前高后低”的对比,并且由于其高于预期而与“了2”冲突。关键词“就”“才”时体主观量实验室方法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84(2014)02-0140-141引言请看下面几组例句:(1)a.就来。b.才来。(2)a.就三个人。b.才三个人。(3)a.就张三。b.*才张三。(4)a.七点就起床了。b.起床就七点了。(5)a.七点才起床。b.起床才七点。(6)a.*张三昨天就去。b.张三昨天才去。(7)a.张三昨天就去了。b.*张三昨天才去了。(1)、(2)两例a、b的差别何在?例(3)b为何不合格?例(4)a与例(4)b,例(5

3、)a与例(5)b有何规则?例(6)a与例(6)b,例(7)a与例(7)b为何形成形式上的交叉互补?本文试图就以上结构中的“就”和“才”的核心意义以及它的主观量和时体表达功能作出分析,并对例(3)b作出合理解释,对例(4)、例(5)作出统一解释,并对例(6)和例(7)的对立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收稿日期]2013年5月3日[定稿日期]2013年11月13日doi:10.7509/j.linsci.201311.028457*感谢《语言科学》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本文获“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资助”。本文初稿曾在“汉语副词研究学术研讨会”(201

4、1,桂林)上宣读,得到与会者批评指正,后在修改过程中得到陆丙甫、邵菁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芳、郑连忠、于秀金等老师同学的帮助。文章中的某些例句征求过“现代语言学XY邮件组”同行的意见,后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部分内容在“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阪产业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报告,得到王珏、司富珍、周小兵、唐依力、张黎、杉村博文、古川裕等老师的帮助,特此一并致谢!140金立鑫等“就”与“才”主观量对比研究本文的主要旨趣在于展示和推广语法研究中从简单到复杂的描写推

5、导过程和方法,在于展示一种更接近自然科学分析模式的文本叙述模式。本文的描写推导过程、如何统一解释例(4)-(7)是作者的主要兴趣所在。本文主要研究表示“限制范围、强调少量”(陆丙甫1984)的“就”以及与此相对的“才”(物量、时量、序列量相关)。语气副词“就”(如:我就不来=我偏不来)、语气副词“才”(我才不信呢);关联性副词“就”(你去我就去)、关联性副词“才”(你去我才去)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对“就”和“才”进行对比分析的有几位学者值得特别关注,如王还(1956)、Biq(1984,1988)、Paris(1981,1985)、白梅丽(1987)、史金生

6、(1993)、Lai(1995,1999)、周守晋(2004)、陈立民(2005)、王群(2005)、Hole(2004)等。王还(1956)是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学者,最早观察到“就”和“才”这两个副词在时间和数量语义上的对立和互补,Biq(1984,1988)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就”和“才”作了对比分析,从语义和语用角度作出了解释,用说话人的“期望”解释了“就”与“才”的对立现象,但未能对例(4)a、例(5)a和例(4)b、例(5)b的对立作出统一性解释,白梅丽(1987)的观点与其日本会议论文(Paris1981,1985)基本一致,也指出了“就”和“才”不

7、同的“期望”方向,如果是时间,“就”表达先于设定值,如果是数量则是少于设定值;而“才”却正好相反。史金生(1993)则采用了“预期”的概念,本质上与白梅丽的“期望”相似。Lai(1995,1999)则在Biq(1984,1988)的基础上概括了“就”和“才”的四种用法:“时间、限制、逻辑条件、强调”。她将“就”的核心语义归纳为先于(或少于)预期;“才”正好相对,是晚于(或多于)预期,结论与白梅丽基本一致。周守晋(2004)讨论了“就”与“才”的主观量,用“起点化”和“终点化”以及“语义指向”等部分解释了这两个词的语义对立。陈立民(2005)的结论与Lai(199

8、5,1999)基本一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