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建言效能感结构及其在员工建言行为发生中的作用_段锦云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理学报2012,Vol.44,No.7,972−985ActaPsychologicaSinicaDOI:10.3724/SP.J.1041.2012.00972*建言效能感结构及其在员工建言行为发生中的作用段锦云魏秋江(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215123)摘要作为一种组织促进性行为,员工建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的作用日益显著。学界从多角度探讨了建言的发生机制,然而从认知的视角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构建了建言效能感结构(研究一),并探索了建言效能感在建言行为发生中的作用(研究二)。
2、研究一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26名基层员工中提取建言效能感关键事件,编制初始问卷,通过对188个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及对另188个样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并验证了建言效能感的结构及其量表;研究二通过对401份“员工-上级”配对样本的问卷研究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建言行为有着正向影响,且建言效能感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工作可得性缓冲调节建言效能感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建言效能感;建言行为;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工作可得性分类号B849:C93梁建,唐京,2009)。1问题的提出建言行为伴随员工角色外行为(extra-role经济的周期性发展(如在萧条
3、和复苏期)对创新behavior)研究演化得来。vanDyne和LePine(1998)的追逐进一步促进了组织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管理研究证实,建言行为和助人行为(helping)共同构成和技术创新的关注。与此相应地,在学术界,强调员工角色外行为。总结现有研究可发现,目前关于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员工行为愈加受到重视,员工建建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建言行为的言行为(voicebehavior;vanDyne&LePine,1998)就结构和性质(如Burris,inpress;段锦云,凌斌,2011;是其中之一。建言行为是一种组织促进性行为,它vanDyne,Ang,
4、&Botero,2003;Liu,Zhu,&Yang,强调建设性意见的表达,目的在于改进而非批评2010;Liang,Farh,&Farh,2012;vanDyne&LePine,(vanDyne&LePine,1998)。作为一种“挑战的-促进1998)。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界定了建言行为的结构性”(challenging-promotive)行为(Chiaburu,Marinova,和内涵,以及它可能包括的维度;(2)建言行为对员&vanDyne,2008),经常建言的员工往往会获得更高工个人和对组织的影响。目前研究普遍证明了建言的绩效评价(Whiting,Podsako
5、ff,&Pierce,2008;行为对员工和组织的积极促进作用(如梁建,唐京,Whiting,Maynes,Podsakoff,&Podsakoff,2012),尤2009;Ng&Feldman,2012;Whitingetal.,2008),但其是创新绩效评价(梁建,唐京,2009)。Ng和新近研究表明,不当的建言方式(如以挑战的方式Feldman(2012)的元分析研究表明,员工建言会令自我冒进地建言)会引起上级负面的评价(Burris,in其获得更高的工作绩效和创造力评估,并推动组织press);(3)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这方面执行新的观点,这有助于员工获
6、取额外的资源。在的研究最为多见,学界从个体因素(如Tangirala&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竞争的愈加激烈和管Ramanujam,2008b;魏昕,张志学,2010)、领导因理精细化的发展,建言行为还有望对组织变革、团素(如Detert&Burris,2007;Liuetal.,2010;李锐,队建设和知识管理等发挥重要作用(段锦云,2011;凌文辁,柳士顺,2009)和组织因素(如Choi,2007;收稿日期:2011-1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0205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9YJCZH087),苏州大学重大研究项目。通讯作者:段锦云,E-mai
7、l:mgjyduan@hotmail.com9727期段锦云等:建言效能感结构及其在员工建言行为发生中的作用973Morrison,Wheeler-Smith,&Kamdar,2011)等三个2011)的自我认知视角来探索建言的发生机制。方面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做了系列探讨,并从心理安以往的建言研究忽略了员工内隐的认知和信全(如Detert&Burris,2007)和组织认同(如Liuetal.,念对建言行为的影响(Detert&Edmondson,2011)。2010)等社会交换视角,以及从资源保存(conservationDe
显示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