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说文_或体多方言证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7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第一期JournalofGannanNormalUniversityFeb.2007·语言学研究·《说文》或体多方言字证说3沈舜乾(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说文》或体是《说文》重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但历来对它的研究远远不如对《说文》中的古文和籀文那么重视。经考察分析,《说文》或体中大部分是方言字,上述情况可能与《说文》或体多方言字有关。关键词:《说文》;或体;方言字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7)01-0073-05《说文》或体是《说文》重文①中的一种,即小篆文、籀文与篆文是
2、属于不同时期的形体上的差异,而[1]的异体字。据统计,《说文》中以或体作重文的数量或体、俗体则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形体。”沈光海在达539。②或体在《说文》中的表达方式,通常是在对《说文》古文、籀文与或体的关系分析后指出:“就某字下注“х或从х”、“х或省(х)”、“х或不省其出现的先后可谓之古文,而就其结构不同即可谓[2](х)”、“х或从х省”等“或”字标志,这种方式共使之或体。”郑春兰说:“考察《说文》中古文、籀文、用493次。“或又”方式1次,“又”字2次,“亦”字小篆和或体,我们可知,前三者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1次,引通人说14次,引文献说10次,引“俗”说15同形体
3、,而小篆、或体则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中,针[3]次。引“今文”说1次,“其它”2次。其中,以一篆对于同一种汉字形体而产生的异体字。”黎千驹附带一个或体的为最多,计475字;一篆附带两个或在综合了各家关于《说文》重文的研究情况后也指体的29组,58字(如“吟”、“诉”、“鬲”等),一篆附出:“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重文即一字的不同形带三个或体的仅两组6字(如“琼”、“键”)。尽管或体。它包括古文、籀文、或体、俗体等。古文、籀文与体是《说文》重文中最多的一类,③但是,历来对它的篆文是属于不同时期的形体上的差异,或体、俗体则[4]研究远远不如对《说文》中之古文和籀文那么重视,是同
4、一时期的不同形体。”关于明确指出《说文》目前见到的关于《说文》或体研究的几篇文章,大部中有些或体字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创制的,有黄绮和分仅限于对或体结构的分析方面,很少涉及或体的张标二位先生。黄绮在论证-n尾字与入声互说的④[5]来源与性质。现象时,指出“《说文》中或体多是汉时方言字。”我们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说文》或体又在举例论证扬雄时代重唇轻唇音并存时,进一步[6]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说文》或体大部分是方言指出《说文》或体多方言字。张标也有论述:“有的字。具体考察分析如下:或体显然是后起字,如汉文帝(包括王莽)改制的一、《说文》或体与正篆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字。
5、有的显然是方俗字。如:‘支阝’,周文王所封,在人们创制的不同形体右扶风美阳中水乡,从邑支声。岐,支阝或从山支声,关于《说文》或体与正篆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形因岐山以名之也。’支阝本封邑,而岐是因山而名,岐很体,目前得到一致认同。主要论者如姚孝遂在《许可能是方言字。《说文》中一些与正篆有着声旁音慎与说文解字》中指出:“《说文》凡九三五三文,而同音近关系的或体,多有不同区域的人们创制。有重文一一六三。所谓重文,即一字的不同形体。与罍同为酒尊,而一从木,一从缶,其原因如段氏说:此不同形体,包括有古文、籀文、或体、俗体等。古3收稿日期:2006-03-20作者简介:沈舜乾(1954—
6、),男,福建诏安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文字学研究。①《说文》篆体字头下,有时出现另一篆文。许慎把它和古文、籀文一样称作“重文”,清代王筠始称作“或体”。②此数字以及以下统计数字均来自于张标《大徐本<说文>小篆或体初探》,河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③关于《说文》重文的数量,因统计方法不同有不同的统计数字:《说文叙》为1163个,段《注》统计为1279个,后人依据大徐本每卷卷首所标重文数相加,则为1280个,现经范进军反复统计,确定大徐本重文数为1274个。④关于《说文》的研究盛行于清代,但对《说文》或体的研究,在清代作专门研究的仅有王筠,近代至今
7、研究或体的主要有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沈光海《<说文解字>之或体及其变迁》、张标《大徐本<说文>小篆或体初探》、薛永刚的硕士论文《<说文解字>小篆异体字初探》、郑春兰《浅析<说文解字>或体之构成形式》和硕士论文《<说文解字>或体研究》等。74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沈舜乾《说文》或体多方言字证说7576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沈舜乾《说文》或体多方言字证说77于是好古者概视或体为俗字,或微言以示意,或昌言[11]以相排,是耳食也。”可能与或体多方言字有关。综上所述,或体作为一种文字现象,被收进《说文》究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