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1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1

ID:34398655

大小:1.85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3-05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1_第1页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1_第2页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1_第3页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1_第4页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1_第5页
资源描述:

《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论两汉经义折狱——以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为中心朱腾对两汉时代的经义折狱,学界的诸种论点都只关注同一个问题,即在经义折狱案件中经常出现的“原心定罪”及与之相关的公羊学说究竟是一种主观主义刑法理论还是一种客观主义刑法理论。事实上,在汉朝意识形态儒学化,且律令断罪又是汉代法律运行之基本模式的情况下,经义折狱的核心命题实为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而所谓的主观说或客观说都只谈到了该命题的某个侧面。在两汉时代,经过董仲舒等儒生与朝廷权力的互动,在儒家经典与律令之间最终形成了以经补律、以经饰律、以经注律、以经破律等各种关系,王霸

2、道并用的汉家法度也由此显现出来。经义折狱;儒家经典;律令;王霸道并用厦门大学法学院本文为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形态·思想·制度——从春秋战国至秦汉的法文化变迁”(SupportedbytheFundamentalResearchFundsfortheCentralUniversities)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0221010。‘原心定罪’的刑@@[3]有关这一点,我国台湾学者邢义田先生曾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从春秋战国以来,随着集权官僚组织逐渐形成,就已经有一套庞杂的‘法’。法

3、的来源是君主,所谓法出于君。君主的法令经由层层分责的官僚,下达于编户齐民。这构成战国政制的特色。秦汉政治延续战国的规模,依法而治的原则也相沿末改。依秦汉的习惯,这些号令法规可统称为律令。依律令而治,则官吏须先明律令。”参见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载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黄清连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从·制度与国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日本学者池田雄一先生在分析江陵张家山汉简所收入的“奏谳书”时也曾指出:“《奏谳书》保存了从春秋至汉初这一长时期内的众多裁判记录。可

4、以明确的是,每一个判决都完成了对事实的通透审理,并以‘律令’和‘比事’为审理依据。我们虽然可以想见恣意、私情横流或引用大最‘经义’的判决的存在,但中国的裁判确实从很早就已开始致力于‘律令’的整备、事类关系的彻底考察及公正裁判的实现。”参见[日]池田雄一:《中国古代の律令と社会》,汲古书院2008年版,第642页。@@[4]《汉书·宣帝纪》载:“地节四年⋯⋯夏五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

5、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5]《论语,子路》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春秋》经传并未提及“父为子隐”一语,但案例一却说“《春秋》之义,父为子隐”。有关这一点,笔者以为,《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强调“《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这里所说的作为“《春秋》之义”的“父为子隐”很有可能是《公羊传》“为亲者讳”的主张与《论语·子路》之言相结合的产物。@@[6]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3

6、页。@@[7]“不(鏖)不卵”一语很有可能是《札记·月令》所载“毋(鏖),毋卵”四字的另一种写法。@@[8]有关“徙之可也”一语,有学者主张,其义当解释成“减刑为徙边”;也有学者主张,“徙”为“徒”之误,因此其义应指“宜处徒征”。此处的分析采纳了黄静嘉先生的观点,即“徙之可也”的意思是大夫迁官“子傅”,违君命之罪则不再追究。参见黄静嘉:“中国传统法制之儒家化之登场、体系化及途穷——以程树德编两汉春秋决狱案例为切入点”,载柳立言:《传统中国法律的理念与实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年版。@@[9]《论语·为

7、政》曰:“大车无鞔,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10]依据现有的传世及出土文献,“贼”字主要包括两种含义:一为“故意”,二为“伤害或杀害”。对这一点,荷兰汉学家何四维(A.F.P.Hulsewé)先生曾作出颇为全面的总结,具体内容参见A.F.P.Hulsewé,RemnantsofHanLaw,Leiden:E.J.Brill,1955,pp.253~257。不过,仅就这条律文来看,有关“贼”的最为合理的解释应当是“故意”,因此下文把“子贼杀伤父母”解释为“子故意杀伤父母”。@@[11]参见《春秋公羊传·隐公十

8、一年》曰:“《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12]以上所用的六个案例出自于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1~162页。@@[13]《论衡·程材篇》。@@[14]此处所引用的三条简文分别出自于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70、180、204页。@@[15]如《春秋繁露·竹林》就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