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513862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2
《浅析“春秋决狱”与法律儒家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春秋决狱”与法律儒家化字数:3500来源:法学教育 2011年9期 字体:大中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此后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的全过程,并且深深地影响到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相关立法活动与司法实践。 关键词:“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董仲舒 一、“春秋决狱”的缘起 汉律儒家化是中国封建社会
2、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春秋决狱”迈开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步伐。在汉初,刘邦用“约法三章”取代了烦苛的秦律,“约法三章”作为争取民心的政策是可取的,却不是国家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此时,秦吏出身的相国萧何便利用秦律拟定了汉律。可见,汉承秦制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而秦法重刑主义色彩浓厚,虽然汉文帝等明君在立法领域进行了某些改革调整,但汉律从基本框架到具体内容都深受秦律及法家思想的影响, 不可否认,汉律对秦律体现更多的是保留。 于是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汉朝建立以后,面临着战乱后经济凋敝的局面,为了发展
3、生产,安定民心,刘邦实行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轻徭薄役,缓和社会矛盾。经过“文景之治”等几十年的发展,各诸侯王国的实力也随着汉兴而增强,构成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而重新采用法家思想又难免秦朝灭亡悲剧的重演。此时,比黄老思想更有力,比法家思想更温和的儒家思想迎合了汉朝天下一统,民心安定的时代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进而接受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 由于法律的稳定性和立法的相对滞后性,法律一经颁布
4、不能随便修改,法家思想对法律制度的深远影响并不会随着秦朝的覆灭立即退出法律领域,儒家思想也难以很快融入法律制度中,在法律中体现出来。那么,董仲舒作为“独尊儒术”的倡导者,无法在立法领域解决法律制度与指导思想的矛盾,就要寻找其它的途径,“春秋决狱”便是他在司法领域寻求两者融合的体现。董仲舒在审判案件时有法不依,而引用《春秋》等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罪行及适用法律的依据。“春秋决狱”的出现是解决当时现存法律制度与新确立的法律指导思想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二、“春秋决狱”与古代法律儒家化 汉朝时“春秋决狱
5、”作为法律儒家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下就礼法的合一与“内儒外法”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演化过程和汉律中儒家思想与“春秋决狱”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汉律中儒家思想与“春秋决狱” 汉朝汉武帝时代,曾出现意识形态与法律实践分道扬镳的奇特现象。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上升为正宗学术,儒家著作成为官方经典,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在法律领域,由于汉承秦制、汉承秦吏、汉承秦法,致使当时的法律和司法活动仍体现秦律和法家的基本精
6、神。但是,既然儒家思想已经上升成为统治思想,就不可能不按照他的形象来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学对法律领域的渗透终于酿成了司法活动中的重大事件:“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 要了解“春秋决狱”,必然提及《春秋》。《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由于《春秋》精神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因而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和倡导,成为事实上的审判依据。”于是“春秋决狱”之风盛嚣尘上。董
7、仲舒有关的断狱案例曾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经常被引用。“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春秋决狱》现已失传,其它史籍保存了少数案件。 但董仲舒援引《春秋》中记载的“许止为父进药而致父死”的这宗案例,总结出“原心论罪”这一审判原则,并用这一原则来分析当时的殴父案,认为甲无殴父的动机,不应以殴父处枭首之刑。“春秋决狱”将礼的精神与原则引入司法领域,成为断罪的根据,不仅仅是引礼入法,而且是以礼代法,使儒家经典法典
8、化了。在当时的实践中,法无明文规定者,以礼为准绳;法与礼抵触者,依礼断处在上文所述的两个案例中,董仲舒或引经义以论狱,或引古判例以断案,其引经入律的儒家思想可见一斑。 (二)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演化过程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礼”。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古籍中说:“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皇帝”,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者看到礼具有因俗制宜的功能和精神威慑力量,因而对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