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_新感觉派_电影论的理论遗产new

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_新感觉派_电影论的理论遗产new

ID:34389168

大小:586.9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5

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_新感觉派_电影论的理论遗产new_第1页
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_新感觉派_电影论的理论遗产new_第2页
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_新感觉派_电影论的理论遗产new_第3页
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_新感觉派_电影论的理论遗产new_第4页
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_新感觉派_电影论的理论遗产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_新感觉派_电影论的理论遗产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11年3月第18卷第2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Mal".2011VoI.18No.2doi10.3969/j.issn1007-6522.2011.02.002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新感觉派”电影论的理论遗产陈犀禾1,金舒莺2(1.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2.上海海关学院,上海201204)摘要i“新感觉派”电影论的遗产可以分成理论和批评两个方面。新感觉派的电影批评是一种“有理论”的批评,但是却是一种没有

2、历史意识的批评,其结果是其理论(颇为讽刺和带有报复性地)长期被历史所拒斥。比较合理的态度应该是在认同对其批评的同时,也应对其理论上的贡献予以合理的肯定。由此,作者根据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最新材料,梳理了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文人书写的所有电影理论文字,归纳了其电影理论体系的主张,探寻了其书写和西方电影理论的渊源关系以及自身的创新之处,并试图重新评价其在电影本体论意义上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关键词:新感觉派;软性电影;电影理论;本体论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i1007-6522(2011)02-0016-07一、

3、歧义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电影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中,曾经开展了一场历时三年之久(1933--1935年)的关于“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的论争。这场论争是由“新感觉派”文人刘呐鸥、穆时英、黄嘉谟和江兼霞等为主将的“软性电影”论者发起的,挑战和反拨以夏衍、王尘无、鲁思和唐纳等为骨干的“硬性电影”论者,提出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本质特征等命题,与左翼电影人进行了一次关于电影为何存在的辩论。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硬性电影”的理论和批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追述和阐释,然而,“软性电影”理论和批评一直被遮蔽在绝大多数电影史“宏

4、大叙事”的阴影中。“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在“一·-'Jk”事变后,在“国家危急存亡”、“民族意识日益高涨”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难免地,电影史学家会把这场论争置于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斗争的视阈中,“软性电影”往往作为缺席者接受历史话语的否定审判。根据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评判:软性电影论者宣扬、追捧的“软绵绵的东西”,是“企图杀害‘新生’的中国电影的生命的”,他们主收稿日期:2010—11-26作者简介:陈犀禾(1949一),男,上海-go,.。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16—万方数据第2期陈

5、犀禾,金舒莺: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新感觉派”电影论的理论遗产张“制作荒唐淫乐的软性影片”。【1]近年李道新在其《中国电影文化史》中仍坚持认为,软性电影的实质“是为了反对和扼杀所谓‘内容偏重主义’的新生电影”。E2J历史的话语始终站在“硬性电影”这一边。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与政治斗争面前,两者是“围剿”与“反围剿”、“进步”与“反动”的对立双方。近年来,有一些文章抛开政治视角,从电影本体的立场出发来重新审视这场论争,对“软性电影”基本持肯定判词,同时承认它的不合时宜性。李今女士认为:“软性电影论者的产品,在今天淡化了意识形态之后

6、的文艺观点看来,正属于所谓大众文化模式的几种典型的类型。他们所提倡拍摄的电影,正具有着一种适应着商品规律和城市市民生活的大众文化的性质。但在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左翼影评人对他们继续展开的批判,无疑也具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引在对“软性电影”重新检视后,钟情于“新感觉派”研究的黄献文进一步指出:“软性论者这时打起纯艺术的旗帜,要求电影与时代保持距离,主张电影躲到艺术的象牙塔里,可以想见其观点是多么地不合时宜。⋯⋯但是他们尊重艺术的规律,探讨艺术创作应遵循的原则,重视艺术形式的创造,无疑应予以肯定。”14J以

7、上观点都旨在从电影艺术本身出发树立“软性电影”的正面形象,只不过在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时代大背景的笼罩下,“软性电影”论者的先锋论断前途黯淡。更有许多学者避开这场充满硝烟的“软硬论战”之历史文化语境,渐趋对“软性电影”理论进行正面的重新定位和价值重估。李少白先生在《(中国电影艺术史)提纲补叙》中对刘呐鸥和黄嘉谟的电影理论做了提要,并认为:“刘呐鸥的这些理论,撇开它攻击新兴电影的背景目的,就理论本身而言,在当时来说也还是有相当的理论价值的。”引郦苏元教授在《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中开辟专节对“软性电影”作了论述,并认为:“‘软性电影’论是中国

8、电影历史上一个复杂的理论现象,需要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并联系过去的历史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它。”L6j胡克教授在《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主要对刘呐鸥的电影观作了论述,并将软性电影理论列为193l一1937年的“三种电影理论共存格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