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new

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new

ID:34387699

大小:303.8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3-05

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new_第1页
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new_第2页
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new_第3页
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new_第4页
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TsinghuaLawReview清华法学Vol.1,No.1(2007)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3苏力摘要主流司法研究者总是集中关注法官和法院,并提出法官/司法为中心的理论和改革建议。然而法律经济学的责任有效分配理论表明,作为司法制度的构成因素,诉讼人极为重要,是司法制度及其有效运作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分析两位优秀法官的司法业绩,以及过去20多年中国司法调解和司法独立的经历,本文强调司法的合成理论,相对于法官/法院为中心的司法制度理论,对于理解和改革当代中国司法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关键词司法制度合成理论法官/法院中心理论责任配置一个巴掌拍不响。———俗话一

2、、问题的辨析在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中,在法律人用来支持司法改革的主流司法理论中,集中关注的一直是法官、法院系统和法律程序。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蔚为大观的中国的一系列司法改革措施和制度设计,〔1〕今天看来,都聚焦于审判者以及以审判者为中心的法院制3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宪法行政法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曾经和北京大学法学院沈岿教授和凌斌博士有过比较细致的讨论,有所启发,在此致谢。〔1〕学界一般认为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始于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64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的规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和理论

3、变革。参见苏力:“关于对抗制的几点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思考”,《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司法改革的全面展开则以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的公布为标志。·6·©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苏力: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度,无论是最早的审判方式改革,〔2〕还是今天的死刑复核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3〕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善了审判者(例如通过法学教育和法官选任来提高法官素质

4、、强调法官独立、防止法官腐败等)或是“完善”审判者依据的诸多司法制度和程序,就能大大推进甚或完成司法制度改革。这当然不错,但我在先前的一篇文章中展示了,除了关注审判者外,传统中国的司法实践还需高度关注诉讼人,与审判者并列为“司法制度”有效运作的要素。〔4〕这就提出了一个似乎多余的问题,传统中国的司法洞识是否已过时?过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概念,关注的是后果。但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却显然没有实现改革启动时法律人的允诺。证据是,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时宣称“基本完成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规定

5、的]各项改革任务”(着重号为引者所加);〔5〕一些完成的改革,我的研究表明,与原先的设计规划也有重大差别,有的甚至是南辕北辙。〔6〕更重要的是,近年来舆论表达的社会对司法和法官的总体评价似乎没有什么改善,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改革之前更低;〔7〕一些被视为最成功的改革措施在法官中评价不高;〔8〕法官的急剧流失和大量减少则表明法官对自己的职业不甚满意。〔9〕对此,《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基本回应是,“进一步深化人民法院各项改革”;强调的仍然是“完善人民法院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10〕这表明现有的司法制度理论和改革思路存在问题。那曾经的司法洞识

6、能否对当代有所启发?本文论辩,尽管时过境迁,诉讼人仍然是司法或司法制度有效运作的不可忽视的构成要素。我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这一命题。下一节分析近年来被广泛宣传的一些优秀法官———宋鱼水和金桂兰———的成功司法经验,并努力表明,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她们的成功与她们各自面对的诉讼人类型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节将诉讼人因素从司法个案扩展开来,通过对诉讼调解和司法独立近年来的经历,例证在制度层面,司法的改革或完善也不是审判者单方努力可能完成的,同样必须重视诉讼人的要素。第四节分析诉讼人是如何从主流司法理论中消失的,以及可能的后果。基于上述的分析,第五节提出司法的合成理论,并

7、分析这一理论,相对于以法官、法院为中心的一元司法制度理论,对于中国目前司法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中的审判者和诉讼人均是高度抽象的学理概念。审判者不仅指法官或司法者;它的范〔2〕参见景汉潮、卢子娟:《审判方式改革实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3〕参见《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4〕参见苏力:“曾经的司法洞识”,《读书》2007年第4期。〔5〕参见《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05]18号。〔6〕参见苏力:“法官遴选制度考察”,《法学》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