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_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

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_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

ID:34382761

大小:797.7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3-05

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_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_第1页
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_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_第2页
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_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_第3页
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_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_第4页
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_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_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卷第4期哲学分析Vol.2,No.42011年8月PhilosophicalAnalysisAug.,2011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李伯聪成素梅成素梅(以下简称成):李老师,您好。许多年前,您开始了工程哲学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在中国工程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许多学者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在工程哲学领域的进展位居国际同行的前列。我国不但陆续出版了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在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方面有了重大进展,而且形成了人数不断扩大的研究队伍,建立了专业性学会,出版了专门期刊,召开了“系列化”的全国性学术

2、会议。从理论建设和学科建制方面看,可以认为作为哲学领域一个分支学科的工程哲学已经在十年之内初步形成了。您的《工程哲学引论》是工程哲学领域的第一本系统性理论著作。我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陈昌曙先生在《哲学研究》发表书评认为这本书是“充满原创性并自成体系的奠基之作”,“它的出版为哲学研究开创了新的边疆”。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这本书的“序言”中称赞这本书是“现代哲学体系中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我很想知道《工程哲学引论》经历了怎样的写作过程?李伯聪(以下简称李):我是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往往同时关注若干个不同的方向和领域,但在不同时期对

3、这些领域的“关注程度”和“参与方式”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哲学是我认真学习并且发表有关论文的领域,是我的“显性”研究领域;而“工程哲学”则是我的“潜入式”研究方向和领域。我在这个方向的学习、思考和探索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于80年代中期分别在两个学术会议上提交了两篇会议论文———《论实践理性》和《论“工程论”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但这两篇文章都没有公开发表。1988年,我出版了一本字数仅有六万的小册①子《人工论提纲》,扼要地阐述了我在这个方向上的一些新思考和新观点。虽然同年第5期《哲学动态》就编发

4、了《人工论提纲》的主要观点,并且该期杂志在“后记”中对这个研究方向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我深知这个《提纲》仅是一个开端和萌芽,这个领域还处在“孤掌难鸣”的境地。在写《提纲》时,我已经决定要继续努力,写出一本作者简介:李伯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成素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①李伯聪:《人工论提纲》,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146·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更系统、更深入的学术著作。其后的一年中,我撰写了“未来新书”中关于“哲学史回顾”和“计划决策”部分的书稿。可是,当需要继续

5、分析“工程运作和实施”问题时,我强烈感到在理论上遇到了拦路虎,难以提出新观点,写不出新意,同时外部环境也使心境难以静下来,就暂时中止了这部书稿的写作。以后的八九年中,我的“显性”研究领域变成了经济哲学,特别是花费了许多精力学习、思考和研究制度经济学中的哲学问题(例如,有关“制度”、“规则”、“风险”的哲学问题),发表了一些经济哲学领域的论文。但工程哲学一直是我深刻萦怀于心的“潜入式”研究方向和领域,甚至可以说,我研究经济哲学的根本目的不在经济哲学本身而是要用其为工程哲学服务。1993①年,我发表了《我造物故我在———简论工程实

6、在论》一文,不但明确提出了“我造物故我在”这个哲学箴言,并且明确提出需要把“工程哲学”作为一个新领域进行研究。1995年,我又发表了《努力向经济哲学和工程哲学领域开拓———兼论21世纪的哲学②转向》一文。在那时,经济哲学在国外已经是一个堪称“成型”的有较大影响的研究领域,而工程哲学则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哲学界都还仅仅是一个位于“边缘的边缘”的研究“课题”。虽然在那篇文章的题目中赫然突出了我对工程哲学未来前景的展望,但那篇文章的实际内容却主要是谈经济哲学而几乎没有涉及工程哲学。既然对我而言,研究经济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仅是研究工程

7、哲学的“曲折路径”或“学术跳板”,于是,当我在经济哲学领域“曲折前进”了将近十年后,在我感到已经有力量对付那些原先无力对付的“学术拦路虎”时,我便“回到”了《工程哲学引论》的写作上,并终于在2002年7月出版了这本书。回顾写作这本书的漫长历程,我在该书“绪论”中感慨万千地说:“本书是作者长期坐冷板凳的产物,本书的大部分章节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作者自己的某些创新性思③考,有某些发前人之所未发之处。”2002年初,当我把这本书即将出版的基本情况告诉陈昌曙教授后,他主动写信给我表示要为这本书写书评。于是,我在该书校样到手后,便复印了一份

8、给他,而陈昌曙教授便根据校样写了书评,发表在《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上。尽管这本书当时便受到了路甬祥院长和陈昌曙教授的高度评价,但我在那时却没敢预料工程哲学在其后的不长时间内会有那么快的发展。说实在话,即使后来出现这本书“无声无息”、没有人关注的情况,我也是有足够思想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