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28838
大小:61.4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5
《文学作品阅读中悟性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作品阅读中悟性培养看《西游记》时,觉得孙悟空很是聪明可爱,灵慧透顶。菩提祖师开坛讲道的时候,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自然是孙悟空对菩提祖师的讲道领悟至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菩提祖师问孙悟空要学些什么本领时,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于是菩提祖师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糊徐,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那些学徒扬长而去。剩下那一班学道之人,个个惊惧,不知所措,纷纷抱怨悟空,嫌弃悟空,只有悟空一点
2、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悟空早已领悟其中奥秘,祖师打他三下,是叫他三更时分来找祖师,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是叫他从后门进去,然后传他道术。在这个情节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和菩提祖师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其他学徒都蒙在鼓里,唯孙悟空参透师父的玄机,所以率先得道,学了师父的七十二般变化。我们于是说,孙悟空是有悟性的。其实,古人、今人都十分重视和强调文学要有“悟性”。文学创作,作家要把握现实,必须有所悟,才能有其独特的审美感受、发现与创造,创作中才能灵感勃发、文思喷涌为读者展示出独特、精深的艺术世界。文学作品阅读,读者亦须精于此道,
3、才能透过作品的形象悟出寓含的意蕴,做到与作家心灵的沟通,心智的交换,从而进入明理、移情、改性的最高境界。那么,怎么才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培养出应有的“悟性”呢?一、了解把握文学作品作者的生平阅历《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如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料哨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的事情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外出遇雨”实在寻常得不能再寻常了。但是苏轼大笔一挥便成了经典,个中况味值得探索。“莫听”“徐行”简直就是一幅雨中漫步图,在现代人看来非常惬意、非常浪漫。而且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出,苏轼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同行皆狼狈”,而独有自己有那份闲情逸致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哪怕是穿草鞋行走于“沙湖道中”。“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气概!下阙是写天气突然放晴后的兴奋之情。“酒醒”“微冷”二词,以写实手法点出了彼时的
5、切身感受和他的清醒之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归去”,时空变化转移中自然领略到人生之另外一种可能。大自然岂无风雨,人生岂无坎坷和挫折?一切“存乎一心”。如果说在密州时期他遭受打击尚心有彷徨,借助于质问明月这样的外在手段来抒发自己的忧愤的话,那么在这首词里他对世事似乎看得更加透彻,对名利似乎也更加淡泊,而这种顿悟是作者长期躬身自省的结果。了解和把握苏轼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变化,对于领悟其诗词歌赋的表达内涵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知人”并非仅仅是从有关作者的传记资料中去了解其生平,“论世”也不是孤立
6、地去查阅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历史资料,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为人行事和精神世界,又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二、透过作品表层悟出作品的深层意蕴生活变幻莫测,纷繁芜杂,千姿百态。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象征,可以运用曲笔;时或侧面渲染,时或言此意彼,这样作品的意蕴往往为表层的字句所掩饰,潜存于形象深层之内,欣赏时读者就要具有审美的穿透力,即应具有审美的“悟性”。例如,我们阅读《边城》。作品中那翠绿的竹篁、清澈的溪水、宁静的白塔、小溪上的绳渡、茶山同的码头、酉水岸边的吊脚楼,以及端午节赛龙舟
7、、捉鸭子比赛与男女中秋月下对歌等,给我们展现出湘西如诗如梦般的神秘与美丽。但透过文字的表面,我们也要能领悟到作品深层的意蕴:作者从边城那原始古朴的民风里找到了他渴望的人情人性的美,同时也对湘西人民因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继续着悲凉的人生有一种忧患与痛惜。文中翠翠与老船夫的内心孤独,他们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他们心底不被理解的希望与痛苦,又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情绪紧紧相连,化为《边城》的一种内在的悲凉和感伤的乐章,使作品通篇浸透着一种忧郁的抒情诗气氛。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种情绪不是直抒胸臆式的,而是带有很强的暗示性与模糊性。这有时会
8、让读者感觉费解,但更多地留下了让人联想与咀嚼的空白,使人感觉含蓄而又余味不尽。黑格尔曾经指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些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有调、文字乃至于其它媒介,就算尽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