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小历史周练

高三文小历史周练

ID:34284838

大小:6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4

高三文小历史周练_第1页
高三文小历史周练_第2页
高三文小历史周练_第3页
高三文小历史周练_第4页
高三文小历史周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文小历史周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沉则不浮,郁则不薄。-付子臣新建二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应届文小历史周练(一)供题:宋宗广时间:2013.2.22第I卷(选择题共9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4分,共96分。1.安徽项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A.祠堂文化大为盛行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C.宗法制影响深远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2.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

2、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3.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是()A.《齐民要术》B.《授时历》C.《农书》D.《农政全书》4.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该诗歌主要抨击明朝()A.君主专制加强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C.理学的空疏学风D.土地兼并现象5.魏

3、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6.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7.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

4、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民主和科学8.与康有为同为“救亡”人物的王照,曾在三十多年后回忆说:“戊戌年,余与老康讲论,即言‘……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的改变,再行一切新政。’老康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路如何来得及?’迄今三十二年矣。来得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这说明()A康有为推行激进变法B维新派存在严重分歧C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D开启民智是救亡前提9.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

5、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10.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6、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11.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一上任就提出了施政纲领,大力推行经济改革。下列不属于他的改革措施的是()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制定经济法规完善经济秩序C.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D.奖励和补助民营企业12.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B.完全相同C.部分相似D.三者同步13.傅

7、国涌在《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主角与配角》中说:“自其主义言之,虽有急进与渐进之别,而爱国之本义则同,然略知二派之内幕者,则因其持论之异同不相下,运动进行之各相妨碍。”这段话评说的“二派”是()A.顽固派与洋务派B.维新派与立宪派C.革命派与立宪派D.问题与主义之争14.右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