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ID:34277273

大小:74.3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4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_第1页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_第2页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_第3页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_第4页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

2、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

3、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我来了体现的三美音乐美:押韵(泪、对,我、火,喜、你,风、胸,息、你、里)、句内标点的跳跃性;绘画美:血泪、火、青天、赤胸(色彩的鲜明和强烈的对比);建筑美:

4、全诗12行,每行11个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5、。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家的杰出成就《家》也属于前期创作。除了上述有关“青春型”创作的共同特色之外,《家》杰出成就还在:   (1)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这在当时有极大的感召力(2)人物塑造的成功:   高老太爷:专横、衰

6、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幼稚而单纯的“叛徒”的时代特征。   觉新:在罪恶泥沼中难于自拔的思想矛盾,清醒而懦弱、顺从以及人格分裂的悲剧命运,是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觉慧和觉新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的选择。   (3)《家》的结构艺术及抒情特色:   《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有锤炼,不耐

7、咀嚼,整体上却有一股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矛盾小说的创作成就(1)茅盾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将茅盾主要的长篇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这样会发现他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霜叶红于二月花》(写于1942年):揭开的是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王伯申、赵守义、钱良才)   ◎《虹》(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