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92225
大小:6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5
《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她的创作摒弃了文坛的沉闷压抑,延续了五四时期幽默文风一路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对"文革"的描写与反思所采取的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还是对世态人情的调侃与讽刺的审视,都显得超然而从容。她的文字隽永如细流,宁静而亲切,平淡朴素中流贯着机智和幽默。她的人物是平凡又生活化的典型,真切而自然,读来令人感动。她的故事情节波澜不惊,矛盾淡化,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世事的态度。而她总是穿着“隐身衣”的平淡心境,则是她创作中冲淡风格的主使。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杨绛创作中的冲淡风格。这种冲淡风格正是洗尽铅
2、华,涤荡腐蚀后现代社会最可贵的财富。这种冲淡风格有着豪华落尽后的真淳,就像“一个清莹的湖,现在你顺着湖岸或是泛着小舟往前走,湖水尽头把一个很广大也惊人的天地给你。于是豁然开朗,到了桃花源。”一.语言之冲淡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旗帜,能够充分体现出作家的个性特点和创作风格。读者也能从作品的语言中体味到作者的情感和性情。杨绛创作中素朴自然、淡雅细腻、平和幽默的语言正是其冲淡风格的具体体现,她所追求的不是华丽的词藻、冲动的激情和浓郁的脂粉气,而是一种淡淡的、优雅的、平静而质朴的、能够安慰浮躁心灵的语言。杨绛作品中的语言没有庐隐的哀婉,少了张爱玲的晦涩,淡去了丁玲的政治色彩,具有一种冲淡的语
3、言美,杨绛很好的运用这种冲淡的语言来体现其创作中的冲淡效果。1.素朴自然杨绛的作品并不属于“一见钟情”式,需要读者用淡泊的心境和生活的睿智来细细品读,如饮一杯苦茶,如食一只胡柚,苦与甜过后,是沁人心肺的馨香。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远胜于华而无实的辞藻。杨绛正是用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来冲淡生活中的苦难,感悟生活中的快乐。杨绛常用这种素朴自然的语言勾勒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自然真挚。如《干校六记》中两次送别的情景:第一次是一家人送钱钟书先生上车:“墨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
4、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1]。这段平淡的文字没有着力描写离别的大悲大恸,而是以冲淡的笔法,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既担心丈夫,不肯离去,由怕丈夫担心自己和家人,因此先离开。作者用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流露出对丈夫的深切关爱和理解,即冲淡了悲恸的气氛,又感人至深。第二次圆圆送杨绛先生走:“上次送墨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2]杨绛用这种冲淡式的语言来表达离别之情,与朱自清的《背影》有异曲同
5、工之妙。此外,在杨绛的作品中,还一些质朴的语言使用得十分恰切,使人读来自然亲切,能够从平淡中体味生活的乐趣。如《我们仨》中,形容钱钟书先生的喜悦“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还有“紧闭的嘴拉成一条直线,扯出一丝淘气的笑。”“没了眼镜,可以看到他的眼皮双得很美。”[3]这些无论是在困境苦难中,还是安逸宁静的生活中,所书写的看似平淡的文字却饱含了作者的深情,杨绛恰是用这种语言,很好的实践创作中的冲淡风格。2.淡雅细腻杨绛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有着特有的温婉和细腻,这种优美的性情自然会融入其创作之中,影响着其创作风格。杨绛从小家境殷实,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后随夫出国学
6、习,生活上可谓幸福美满。因此,铸就了杨绛娴静博爱的性格,这也使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内容成为杨绛最擅长的描写对象。这种细腻的感情流露在杨绛的作品中,形成一种淡雅细腻的语言,这种语言特点,对繁杂浮躁的现实生活加以冲淡,使作品的氛围更加安逸宁静。在杨绛的回忆散文集《我们仨》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感人至深的真情,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古驿道”上的生命之曲。杨绛用淡雅细腻的语言讲述了仨个人的生活、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人的孤单,字字饱含真情。特别是在写到与钱锺书先生缱绻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爱的誓言,也没有年轻恋人的狂热与浮躁,而是用冷静、淡雅、细腻的语言来描述这种真挚的情感。作品中写到:在他们
7、将有女儿的时候,“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4]当他们的女儿出生之际,“锺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5]这种感情是细腻的,远胜过海誓山盟和轰轰烈烈,显得真实而珍贵,读来心头涌起一股暖意。同样,在描写亲情时,杨绛这种没有大张大驰的冲淡式语言,能够跟好的表达感情和塑造人物。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我果然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到窗前,敲窗考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