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ID:34275017

大小:3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4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1页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2页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3页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规定了18个虚词。文言虚词由于常见、灵活,不好理解,笔者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出了一套办法。一、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1、看语意。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如:(1)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2、1)中的“其”用来限制“势”,不作副词,从上文看,缪贤犯了罪,打算逃到燕国去,当时燕国小而弱,赵国大而强,燕与赵结好,在这种情况下,缪贤至燕,必定会被“束”而送至赵,难逃死路,所以蔺相如有此一劝。“其”不能译成人称代词,只能译为指示代词“这”、“这种”。通过如此揣摩,“其”的意义和用法才算准确了。2、看关系。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

3、以”、“于”等。例如:(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3)(李氏子蟋)不拘于时。(《师说》)例(2)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例(3)是主谓句,“拘”不是“李氏子蟠”而是“时”发出的动作,即“李氏子蟠不是主动者,而是被动者,“于、”表明“李氏子蟠”与“时”是被支配与支配的关系,是介词,表被动。二、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常见的有“为”、“也”、“焉”、“乎”、“矣”、“于”等。例如:(4)犹且

4、从师而问焉(《师说》)(5)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6)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例(4)“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属代词,代“他”;例(5)“焉”用在动词之前,且是疑问句,则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例(6)“焉”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表“……的样子”。三、看标点。同一个虚词(指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常要看标点符号的虚词有“也”、“矣”、“乎”、“焉”等,如“也字:(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

5、今也?(《论语》)(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一般说来,句号表陈述或判断,问号表疑问或反问,叹号表感叹、命令、祈使或禁止等语气。例⑺句末用了句号,且是判断句,“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例⑻句末用了问号,“也”表疑问语气,例⑼用了叹号,“也”感叹。四、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别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好理解了。常用呼应方式来理解的虚词有“为”、“者”、“乎”等。如:⑽何辞为(《鸿门宴》)⑾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⑿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⒀无乃不可乎(《殽之战》)例⑽中

6、“为”放在句末,表疑问语气时,常同前面的疑问代词“何”相呼应。例⑾是疑问句,“者”放在句末,常用“孰”、“谁”等词同它相呼应,是助词,表疑问语气。例⑿“为处于动词位置,常同前面的“以”呼应,可译为“把……当作……”或“认为……是……”例⒀“乎”同“无乃”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吧”。“以……为……”、“无乃……乎”是凝固结构,碰上固定形式的虚词,往往结合起来理解。五、看结构。文言文中常用排偶句,上下句结构一致,有时实词与实词相对,有时实词与虚词相对,有时虚实词与虚词相对,我们根据与虚词相对的那个实词(或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7、推出该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文中也常有“互文见义”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常见的这种情况的虚词有“而”、“以”、“因”、“之”、“焉”,如:⒁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⒂因利乘便宜(《过秦论》)例⒁“忠”对“贤”,两个“不必”相对,“用”对“以”。上句是主谓结构,下句也应是主谓结构,那么,“以”就当动词用了,可解为“用、任用”。这是根据上下分句的结构对应来理解的。这种情况多见于“骈文”或赋中。例⒂里“因”与“乘”是一个意思,“利”与“便”是一个意思,属互文现象,“乘”是趁着的意思,属介词,“

8、因”与此同。六、看成份。一部分虚词在句子里不作什么成份;或者不能作什么成份;或者起“破坏”作用,使本可成为一个句子的,被取消其成为句子的功能,常见的虚词有“其”、“之”语气助词等。例:⒃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⒄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⒅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例⒃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了“师道不传的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