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71162
大小:13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04
《病理生理学考试大纲(广东医学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广东医学院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认识和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内容、在医学中的地位、学科特点及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二、教学要求1.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内容、在医学中的地位、学科特点及其研究、学习方法。2.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3.掌握循证医学的概念。4.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三、教学内容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内容、在医学中的地位、学科特点。2.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3.循证医学的概念。4.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5.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疾病概论一、教学目的本章也称为病理生理学的总论,学习时要求理解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教学要求1.掌握健康和疾病的概念。2.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概念及其关系。3.掌握疾病发病学的共同规律及脑死亡的定义。4.熟悉各类病因的特点。5.熟悉脑死亡的判断标准。6.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三、教学内容1.健康和疾病的概念。2.病因学概论:(1)疾病发生的原因。(2)疾病发生的条件。3.发病学概论:(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4.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疾病发生的经过。(2)疾病的转归:康复和死亡,脑死亡的定义及判断标准。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一、教学目的在了解水、钠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认识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特点、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水、钠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二、教学要求1.熟悉水、钠正常代谢(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钠的生理功能,水、钠平衡及体液的正常调节)。2.掌握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和分类。3.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减少(等渗性脱水)、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水肿等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特征、原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4.熟悉其他类型的水、钠代谢紊乱。5.了解水、钠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水、钠的正常代谢。2.水、钠代谢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3.各型水、钠代谢紊乱的特点、原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低钠血症: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2)高钠血症: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3)等容量性高钠血症(原发性高钠血症)。(3)血钠浓度正常的水钠代谢紊乱。(4)水肿。钾代谢紊乱一、教学目的在了解钾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认识钾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要求1.熟悉钾正常代谢(含量和分布、平衡与调节、生理功能)。2.掌握钾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3.掌握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4.了解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钾正常代谢。2.钾代谢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3.低钾血症:(1)概念。(2)原因和发病机制。(3)对机体的影响:1)对心肌的影响。2)对神经肌肉的影响。3)对细胞代谢的影响。4)对酸碱平衡的影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高钾血症:(1)概念。(2)原因和发病机制。(3)对机体的影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镁代谢紊乱一、教学目的在了解镁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认识镁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镁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二、教学要求1.熟悉镁正常代谢。2.掌握镁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3.掌握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4.了解镁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镁正常代谢。2.镁代谢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3.低镁血症:(1)概念。(2)原因和发病机制。(3)对机体的影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高镁血症:(1)概念。(2)原因和发病机制。 (3)对机体的影响。(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钙、磷代谢紊乱一、教学目的在了解钙、磷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认识钙、磷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钙、磷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二、教学要求1.熟悉钙、磷正常代谢。2.掌握钙、磷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3.了解钙、磷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钙、磷正常代谢。2.钙、磷代谢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1)低钙血症。(2)高钙血症。(3)低磷血症。(4)高磷血症。3.钙、磷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四章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一、教学目的在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调节的基础上,认识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对机体的影响及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二、教学要求1.熟悉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的调节。2.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3.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4.熟悉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包括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5.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6.了解酸碱平衡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7.了解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分类、原因和特点。三、教学内容1.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2.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 3.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及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4.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碱中毒:5.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6.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分类及特点。第五章缺氧一、教学目的在理解缺氧的概念和常用血氧指标的基础上,深入认识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机制、特点及缺氧时组织细胞和各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二、教学要求1.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概念。2.掌握各种类型缺氧原因、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3.熟悉常用血氧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5.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缺氧的概念。2.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3.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1)低张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3.缺氧对机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变化。(2)循环系统变化。(3)血液系统变化。(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5)组织细胞变化。4.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六章发热 一、教学目的要求在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等概念的基础上,对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等有全面的认识。二、教学要求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2.掌握发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3.熟悉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4.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发热的概念。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1)发热激活物。(2)内生致热原。(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3.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1)物质代谢的改变。(2)生理功能改变。(3)防御功能改变。4.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一、教学目的要求认识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认识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发生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常见疾病发生的关系。二、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和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2.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3.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调节机制。4.熟悉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发生环节。5.掌握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常见疾病发生的关系。6.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的防治。三、教学内容1.细胞信号转导和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2.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1)信号的接受和转导。2)信号对靶蛋白的调节。3)膜受体介导的常见信号转导通路4)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3.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发生环节。1)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2)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4.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常见疾病发生的关系。1)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2)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3)多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5.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的防治。第八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一、教学目的要求认识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及其异常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二、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2.掌握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3.熟悉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异常与常见病发生的关系。4.了解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异常与一些少见病发生的关系。三、教学内容1.细胞增殖、分化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2.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1)细胞周期与调控。(2)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3.细胞分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1)细胞分化的调控。(2)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第九章细胞凋亡与疾病一、教学目的在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原因、发生机制及其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二、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2.掌握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3.熟悉细胞凋亡的过程及其调控。4.熟悉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5.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三、教学内容1.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2.细胞凋亡的过程及调控:1)正调节基因。2)负调节基因。3)双向调节基因。3.细胞凋亡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1)氧化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2)钙稳态失衡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3)线粒体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4.细胞凋亡与疾病:1)细胞凋亡不足。2)细胞凋亡过度。3)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5.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第十章应激一、教学目的要求认识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二、教学要求1.掌握应激和应激原的概念。2.掌握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及其机制。3.熟悉应激损伤与相关疾病的关系。4.了解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概述:(1)应激的概念。(2)应激原的概念。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及其机制:(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3.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1)全身适应综合征。(2)应激性溃疡。(3)应激与心血管疾病。(4)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5)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4.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一、教学目的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的基础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过程和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有全面的认识。二、教学要求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2.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3.熟悉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及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4.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5.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分型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概述:机体的凝血功能、抗凝功能和纤溶系统及其功能。2.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1)凝血因子的异常。(2)血浆中抗凝因子的异常。(3)血浆中纤溶因子的异常。(4)血细胞的异常。(5)血管的异常。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分期、分型。(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二章休克一、教学目的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理生理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休克的概念、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休克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治休克打下理论基础。二、教学要求1.掌握休克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2.掌握休克时的全身反应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生机制。3.熟悉休克的病因与分类。4.熟悉休克时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及器官功能的变化。5.熟悉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6.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概述:休克的概念、休克的认识过程。2.休克的病因与分类:(1)休克的病因。(2)休克的分类。3.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1)休克I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主要临床表现。(2)休克II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主要临床表现。 (3)休克III期(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主要临床表现。4.休克时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5.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1)血管活性胺。(2)调节肽。(3)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6.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发病经过与发病机制。(2)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7.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病因学防治。(2)发病学治疗。(3)支持与保护疗法。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有全面的认识。二、教学要求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相关名词的概念。2.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3.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4.了解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3.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1)自由基的作用。(2)钙超载。(3)白细胞的作用。4.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3)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5.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一、教学目的要求在理解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及其发病过程的基础上,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为心功能不全的临床防治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1.掌握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概念。2.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3.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4.熟悉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功能代谢变化。5.了解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概念。2.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及分类。3.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1)心肌收缩性减弱。(2)心室舒张功能异常。(3)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4.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1)心脏代偿反应。(2)心外代偿反应。(3)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5.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与功能代谢变化:(1)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2)心输出量不足。6.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1)防治病因及消除诱因。(2)改善心脏舒缩功能。(3)减轻心脏前后负荷。(4)控制水肿。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学有较深的认识,为临床防治呼吸衰竭提供理论基础。二、教学要求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2.掌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3.熟悉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4.熟悉呼吸衰竭的分类。5.了解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类。2.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2)肺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3.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2)呼吸系统变化。(3)循环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5)肾功能变化。(6)胃肠变化。4.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一、教学目的在认识肝功能不全的概念、表现及其发病机制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和掌握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病因发病学。二、教学要求1.掌握肝功能不全的概念。2.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病机制。3.掌握肝肾综合征的概念和发生机制。4.熟悉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发生机制。5.熟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诱因)。6.了解防治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肝功能不全的的概念。2.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发生机制。3.肝性脑病:(1)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与分期。(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1)氨中毒学说。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3)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4)GABA学说。5)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3)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4)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肝肾综合征:(1)肝肾综合征的概念与类型。(2)肝肾功能衰竭的类型。(3)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认识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和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病因、发病学,为临床防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打下理论基础。二、教学要求1.掌握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概念。2.掌握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熟悉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4.了解防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二、教学内容1.肾脏的生理功能与肾功能不全。2.急性肾功能衰竭:(1)概念。(2)病因与分类。(4)发病机制:1)肾小球因素。2)肾小管因素。3)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5)功能代谢变化:1)少尿期。2)多尿期。3)恢复期。(6)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3.慢性肾功能衰竭:(1)概念。(2)病因。(3)发病过程。(4)发病机制: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几种主要学说(健存肾单位学说、矫枉失衡学说)。2)肾单位功能丧失的机制(原发病的作用、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6)功能代谢变化:1)尿的变化(夜尿、多尿、少尿)。2)氮质血症。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4)肾性高血压。5)肾性骨营养不良。6)肾性贫血。 7)出血倾向。4.尿毒症:(1)概念。(2)发病机制。(3)功能代谢变化。(4)防治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八章脑功能不全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脑功能障碍的特征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脑功能障碍打下理论基础。二、教学要求1.掌握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2.掌握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3.熟悉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4.熟悉脑认知和意识的脑结构基础。5.了解脑功能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三、教学内容1.概述:(1)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2)脑疾病的表现特征。2.认知障碍:(1)认知的脑结构基础。(2)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3)认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3.意识障碍:(1)意识维持的脑结构基础。(2)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3)意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意识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危害。5)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