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47799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4
《《赤壁赋》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赤壁赋》·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设想1.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音韵美,应首先向学生讲明这一点,并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2.本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语言优美精炼,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教学要紧紧抓住这两个特点。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分别划出写景、议论、抒情的句子或段落。课上要求学生找出标志写景、议论、抒情三者转换的句子。此外,还要结合大、小语境,通过揣摩、体
2、验,分析语言的精巧。3.第三单元选有苏武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与本文对照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1.解题,介绍“赋”的特点。2.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3.诵读一、导入新课。本文的作者和题目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就学过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仍然是苏轼武的一将与赤壁有关的作品。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苏轼为何对赤壁情有独钟,本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给材料)。(详见教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漫谈苏轼生平及思想出开中国文学史,北宋大文家苏轼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人物。
3、无论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还是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在诗词文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圆林艺术、精金石鉴赏的旷世才华,都足以今后人驻足瞩目,仰之弥高。本文将从其生平思想入手来介绍这位气质浪漫,个性独特几经磨难的文学宗师。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宗仁宗嘉佑二年(10
4、57年)苏轼中进士,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更迭的受害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
5、谏官李定、舒增、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搞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谪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
6、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一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纵观苏武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土大夫积极人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捧读《念奴娇赤
7、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时候,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三、文体介绍及诵读指导。本文为一篇“赋”,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是散文诗。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与汉、魏时期的“出”相比,本文没有过多堆砌的辞藻,但比起作者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多。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仍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演出文章的音韵美。基本方式是:先由教师范读全文或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