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42917
大小:4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4
《科学识别胶原蛋白切勿盲目跟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学识别胶原蛋白切勿盲目跟从【前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人开始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和保养。胶原蛋白作为一种健康食品,以前在国外及明星圈流行,对女性而言胶原蛋白能够有效保留肌肤水分、延缓肌肤衰老,对老年人而言,胶原蛋白能够预防低骨量,降低骨脆性,环节骨关节疼痛,对肥胖者而言,胶原蛋白可以提供饱腹感,减少食物总量的摄入,对体重管理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消费者收入、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市场商家的积极进入,胶原蛋白这个市场越做越大,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交易量最大的淘宝平台来说,搜索“胶原蛋白”,商家6471家,相关产品有2238
2、74个,即使是在门槛高的天猫商场,也有336家经营超过5950个商品,其中江浙沪的天猫商家达到114家,北京60家,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然而,从胶原蛋白产品研发层面来看,由于监管技术和制度的更新不及市场发展速度,也导致整个市场品牌杂乱,夸大宣传、混淆概念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比比皆是。以最常见的口号来说:“28天见证美白”、“28天还你婴儿肌肤”等,是否有如此神速的功效?记者专门咨询了有关的营养学和生物学专家。专家说:这是利用消费者的认知不足而进行的曲解。专家进一步解释说:“皮肤细胞从形成到脱落的全过程就是皮肤细胞的生命周期,
3、共记55-75天。角质细胞从形成到从皮肤表面脱落也平均需要28天左右。也就是说正常表皮细胞的更新时间平均为28天。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就有区别,个体差异很大,不能千篇一律,误认为就是28天”。专家重点指出:“更需要留意的是,这里指的是表皮,也就是皮肤最外面一层,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角质。去角质可以让肌肤更细致,还可以让毛孔畅通,让毛孔的油脂正常代谢,对青春痘和粉刺也有一定的清理作用。而且老化的角质会变暗变粗糙,挡在肌肤表面,也会让肌肤看起来晦暗,所以去角质也可以达到提亮肤色的功效。去角质层,是女性朋友熟知的外部美容护理常项目,跟
4、口服胶原蛋白不是一个概念。”如此看来,这类问题专家解释都是如此复杂,更何况非专业人士的消费者,一定是眼花缭乱,无法甄别真伪。至于口服胶原蛋白产品是否能够重建真皮层的胶原蛋白纤维层,从而达到减少细纹、预防深纹、增加弹性?记者深入地咨询了专家。专家解释说:无论是用于美容还是保健,胶原蛋白要产生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吸收率,第二,人体利用率。而市场上推出的胶原蛋白卖点永远是越小越好,但是分子量越小不等于吸收率越高。关于吸收率。科学证实,人体吸收蛋白质的主要形式不是氨基酸,而是以多肽的形式吸收的。胶原蛋白多肽具有高度的可消化性
5、,口服进入人体后,除了少量在口腔、胃受到蛋白酶的作用而近一步分解外,大量胶原蛋白多肽快速(较氨基酸快70%的速度)地穿过人的口腔、胃,直接进入小肠,被小肠吸收,最终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器官及细胞组织,迅速发挥其生理作用和生物学功能。发现多肽的吸收机制,对人类的生理健康研究和应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国际上对胶原蛋白的研究比较多,结论也是比较统一的就是,胶原蛋白的平均分子量在2000~3000的时候,是最利于人体吸收的。关于人体利用率:取决于两方面,1,胶原蛋白多肽结构与人体利用方式是否一致;2,人体细胞利用胶原蛋白多肽的生
6、成胶原纤维的能力。1、利用方式解读:胶原蛋白多肽是不同的氨基酸残基组合,所以,分子量、排量顺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然后,人体细胞通过胞吞和胞饮的形式利用胶原蛋白多肽,却是有特定要求的,并不是任意分子量和排序的多肽都能被吸收和利用。想被分解为易利用的多肽形式,就必须有精准的酶解切割过程,产生的胶原蛋白多肽的分子序列才能符合人体利用法则。精准的酶解切割过程要经过温和及精细的水解过程,配合准确的温度调整和天然酶解剂的精确使用。还需要经过无数道化学、物理和微生物值的监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繁琐的多步骤工序。将胶原蛋白切割成任意1000
7、、500、300甚至200小分子的技术市场普遍已经掌握,然而,根据人体生物利用法则来定向酶解的技术,还是掌握在德国等数几个国家的国际巨头手中。2、细胞活力解读:正常人体内分裂细胞源源不断地分裂、分化,补充老化、凋亡的功能细胞,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随着年龄增大、失眠、饮食结构变化、环境污染、季节变化、太阳辐射、粉尘、烟、酒、心理压力等导致细胞的增殖、分化,多肽合成能力下降。同一个人,不同年龄,细胞活力不同;相同的年龄,不同的人,也是不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相同年龄、服用相同量的相同产品,效果也会有差异。专家还就很多胶原蛋
8、白消费者关心的一个问题做了解答:为什么有些人吃了某些牌子的胶原蛋白有不良反应?一个可能是,某些厂商的工艺低劣,导致其产品残余嘌呤、胆固醇、防腐剂、激素等;另一个可能是,厂商一味迎合消费者心理,炮制未经临床或实验的“小肽”,是人体细胞不能识别、吸收、代谢的物质,造成了人体的不适应。记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