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06996
大小:1.43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4
《咏物类诗歌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沭阳县修远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唐诗宋词选读》2012-4-8编写:张琼桦做题:倪志莲《唐诗宋词选读》咏物类、议论抒情类诗歌导学案班级小组学号姓名评价咏物类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鉴赏要义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咏物诗的类型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
2、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二、咏物诗的整体解读——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
3、)、《小松》(杜荀鹤)。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2、读作者8/8“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身寒门,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在狱咏蝉》就是作者在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写的愤激之作。“知人论世”还应充分了解作者的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
4、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趣味,这就形成不同的风格;而思想观点、艺术见解、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就是流派。3、读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三、咏物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
5、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3、熟悉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
6、化用、互文、反复等。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比拟: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用典: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内容更加凝练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反问:表强调等。(2)表达方式:8/8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
7、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象征等手法。如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古人结在颔下帽带下垂部分。蝉头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自”一“非“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蝉声清越而远传并不是靠秋风传送来表明自身的清明正直并非凭借自己的地位和他人的吹传。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