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ID:29514810

大小:93.5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0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教学重点:了解特点,掌握鉴赏步骤和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阅读】鉴赏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诗人人格化的描写对象(如松、梅、竹等)。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物象的描写来曲折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所以多为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这类诗歌需要注意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深入其里,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体悟诗人所托之情和所言之志(要联系是人

2、的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闻雁思归。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明确意象的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

3、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抒情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

4、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以闹景衬静境,如“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如“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如“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8)以景衬情。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

5、相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3.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如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潮水”,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失落。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情景交融。如是意

6、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孤苦,是以景衬情。【设题类型】: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例题分析】【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

7、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蝉虞世南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4.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解析: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这个物象描述的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的真正用意,这是方法。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答案: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

8、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