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某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某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ID:34206273

大小:62.4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4

浅谈孔子某一思想的现实意义_第1页
浅谈孔子某一思想的现实意义_第2页
浅谈孔子某一思想的现实意义_第3页
浅谈孔子某一思想的现实意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孔子某一思想的现实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谈孔子“三乐"思想对个人的启发摘要: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不仅在历史上被纳入“十三经”,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损益忧乐”则阐述了“修身”,完善自己使自己真正快乐的“葵花宝典”。本文以《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的第五篇提及的“三乐”思想为讨论对象,谈谈其对个人的启发。关键词:孔子;论语;三乐损益忧乐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坚持发扬有意义的行为以便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去掉不良的有害的没有意义的行为以便给自己免除忧患烦恼。孔子曰:“益者三乐,

2、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Z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也就是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损的快斥亦有三种。以得到礼斥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结交许多有益的朋友为快乐,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如果以骄傲自满为快乐,以游荡玩耍为快乐,以饮食荒淫无道为快乐,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三乐”思想高扬了“真正快乐”的旗帜,道出了快乐的本质,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给当时古代人指引了一条通往快乐的光明之路,对于现代浮躁、误入快乐误区的青年人更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将从“乐节礼乐”、“乐多贤友”和“戒骄乐”

3、三点出发,分別阐释如何为乐以及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看法。—・乐节礼乐在孔子等原始儒家看来,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就必须要经过礼乐熏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礼,无以立。”在礼乐诗舞浑然一体的潜移默化中,让人在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场合中体味、首肯人之成其为人之本然,进而以这种道德自觉认同现实伦理。子曰:“夷狄Z有君,不如诸夏Z亡也。”在孔子看来“此社会即无君,亦不可以无道。”①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的权利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4、资本主义社会的“有道”代替封建社会制度的“有君”,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的更迭与进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认为自由是无价的,甚至可以凌驾于生命和爱情之上。在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潮下,自由人人爱而逐之。可是何为真正的自由呢?许多人崇尚言论自由,以为言论自由就可以解决思想自由的问题。实际上,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必然走向思想自由。假如我们观察网络媒体上的有些表达,就会发现它存在着i种极端化的趋势,严谨的人不一定参与表达和讨论,同时网络媒体上有许多非理性的谩骂和恶意攻击等等。结果虽然言论自由了,但一个人的思想表达很容易遭到围攻。这不

5、是思想自由,仅仅是言论自由而己。“用礼贵和”,尊礼惜礼贵在社会和谐,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林放问礼之本,先生答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然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故与其奢宁俭。人死后,与其人费周章置办丧礼,还不如发自内心祈祷,抒发哀伤之情。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在古代中国,人死后必是锣鼓喧天,哭天动地。小户人家如此,大户人家更甚。这个传统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6、而更多的是在农村。置办丧事,少则三天,多则一个星期。丧主家条件稍好,必须请上左邻右舍吃上四天,邀乐队,请师公。现有法规定国家退休干部过世,补助上万元,但必须是焚烧下葬。意义不由分说,国家想通过此政策来简化丧事,崇尚节约。“丧,与其易宁戚”,亲人逝世哀于心,即使没有哭天働地也是可行的;但若装腔作势,哭天抢地,大摆筵席装点门面则是对“礼”的本末倒置了。入殓师在日本逐渐流行,其职责是为死人化妆,使他们面带微笑,容光焕发,身着体面放入棺木之中。而亡亲则在这一仪式过后进行悼念,缅怀过去。一切显得格外安静,却又圣神、肃穆。我认为这便是孔子所言z“礼”一一本末始终。孔子认

7、为“礼“不仅仅只是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仪式后所蕴含的“礼”的精神。子:曰:“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俏》)为什么孔子不欲观帝礼,是因为主祭之人沒有诚意,只是敷衍了事,这是不合于礼的精神的。外表仪式上看起來虽然沒什么问题,但实质已完全不同,孔子看不下去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因此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俏》)如果沒有诚意只是为了满足形式,祭祀之事都找他们代替,那祭与不祭有什么差别呢?《论语•学而》上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我认为礼的内在精神和“仁”是分不开

8、的。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能真心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