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

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

ID:34179589

大小:60.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4

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_第1页
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_第2页
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_第3页
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_第4页
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新闻学从呈现方式看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为例李卓雅【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史料搜集和历史研究方法,口述历史可谓是炙手可热,一大批口述历史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在这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背后,我国口述历史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何化危机为生机呢?本文以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呈现方式的分析,探讨中国口述历史的危机与生机。关键词口述历史危机生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记载和传承历史的方式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文物承载历史到口耳相传,到著史

2、立传,到现在口述历史中常用的录音录像。这种呈现历史方式的改变,实际上也反映了历史传播媒介的改变。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过“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笔者认为在历史的呈现上,其所诉诸的媒介对历史的可信度和传播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媒体,研究者所选择的不同的最终呈现方式,也对历史的传播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国内公认的口述历史专家唐德刚的作品《张学良口述历史》为研究对象,探讨全书呈现方式对张少帅生平历史传播效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切入口,谈谈笔者对于我国口述历史目前所面临的危机和生机的一点浅见。一、危机在当今中国口述历史学

3、界,提到唐氏的口述历史作品可谓好评如潮,《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等作品更是被推为口述历史典范之作,但是《张学良口述历史》却遭到诸多非议,究竟是何原因?笔者认为,《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局限性主要存在在以下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也正是我国口述历史学界所面临危机的缩影。1、鲜活的人物与模糊的受众在行文和编辑上,《张学良口述历史》一反之前《胡适口述自传》和《李宗仁回忆录》的反复雕琢、三易其稿,而是直接刊载了张学良口述的内容,而且直接删去了采访人的问题,仅保留张学良对问题的回答,给读者一种张学良自述的错觉。如张学良点评历史人物的地方特别多

4、,都是在访问者给他读书或讲故事,他针对某件事、评价某个人,有感而发,是有特指的,删除了访问者说的话,就会误解口述者的本意。①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书的《附录一: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是唐公对张学良口述历史开头部分的整理初稿,通篇文采飞扬,颇具古韵,可见唐公开始确实有意对张少帅的口述史加以润色,之后恐怕是因为年事过高,精力有限,不得不作罢。由此笔者不禁疑惑,此书出版前的目标受众究竟是谁呢?是以口述史为研究对象的专家学者么?可是在史学家们最关注的问题上,此书基本不能提供太多帮助。是相关历史知识需要普及的大众么?但是此书的片段化会让很多读者如

5、堕五里雾中。就像是很多甚嚣尘上的“实录”“自传”,又或者是电视台的口述历史节目,其定位往往不是提供研究资料或者普及历史知识,而是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窥私欲,其立意实在是算不上高远,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得不到体现。笔者私以为,这本《张学良口述历史》不过是满足了一个长期被隔离在俗世之外,急切地想要表白自己的百岁老人的夙愿而已。2、其他史料佐证的缺失现如今,在口述历史学界,对于民国乃至清末人物的采访基本上都属于“抢救性采访”,对张学良的采访也是如此。加上史学家们最关注的西安事变,其直接当事人只剩下张学良一个人在世,更加需要抢救采访。但是通读全

6、书,除了张学良的口述片段和零星几点脚注,以及最后几篇只能算是对张学良生平的感性总结的文章,再无其他史料佐证。这种全书只有口述者一家之言的作品,在中国口述历史作品中不算少数,更有甚者宁愿杜撰口述者的言论,也不去寻求其他史料的佐证,实在荒唐至极!而在唐德刚风评较好的《胡适口述自传》和《李宗仁回忆录》中,口述访谈资料与文献、图书资料相互印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然,学界对于口述历史是否该加入其他史料一直争议不断。有学者在论文中反驳唐德刚关于“一般而言,大学者的口述史料大概有百分之五十、六十;非学术人士的口述史料只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左右。而其余的

7、史料,需要史家到档案馆、图书馆去查阅档案、图书、报刊等加以补充。”②的观点,认为“如果口述史料只在口述史著作中占15%以下,还有没有必要冠上口述史的名字?如果口述史著作都是这样的,如何理解口述历史的独立性?”③对此,笔者认为从读者受众的角度出发,为了保证更好的传播效果,相关的史料补充是有存在价值的。至于如何理解口述历史的独立性,笔者认为像张学良这样只剩一家之言,没办法再寻找其他口述者的情况,其他史料的佐证应属必然,否则极有可能失于偏颇;而像其他群言式的口述历史,则可以更多地撇开其他史料,用不同口述者不同角度的叙述来构建历史的真实。3、先

8、声夺人的出版物与相对滞后的研究《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布局是先交代了作传的前因后果,之后是张学良的口述实录,最后是唐德刚对张学良生平的一点评论。从这个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整部书主要侧重客观呈现张学良口述的自己的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