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77424
大小:55.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4
《中国古人的幸福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古人的幸福观-国学教育论文中国古人的幸福观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今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然还在不断的去追求,欲望无止境,忽然间却找不到幸福。【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透过那只言片语的文字,借古风而行,去找寻中国古人的幸福观,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重要。“五福”幸福观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问题的系统探讨,始于春秋中叶的《尚书·洪范》,其中提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
2、美德、善终正寝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件。这五要素中,“寿”居于更重要的地位,民间有“五福之中寿为先”“五福捧寿”等说法。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芸芸众生,长寿都是中国人极端关心的永恒主题,显示了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事实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须建筑在生命的基础上,没有了生命,幸福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幸福观中,长寿之福是最受重视和推崇的。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幸福观的发展。德福一致的幸福观传统儒家幸福观有两个本质的特征:一是主张德福一致。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3、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所谓君子安贫乐道。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二是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
4、中。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合于自然的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不同,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有真正的幸福,不是看一个人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和知识,也不在一个人是否具有他人所尊崇的德行,而在其是否合于
5、道或自然,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老子认为,幸福与不幸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怎样理解祸与福的这种辩证关系,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基础。他告诫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必太在意一件事情在当下来说是祸或是福,从辩证的思维看,祸与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依靠人的努力去转化和维护,从而在祸福面前形成更为平和的心态,达到一种坦然而和谐的幸福状态。在老子的思想中,世间万
6、物都是运动的。对于人的行为而言,“无为”并不是不行动,而是顺应自然而动,“不争”亦不是不行动,而是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是一种如水一般的运动。人通过各种行动而使内心得到满足,在这种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在动态的行动中满足自我,从而产生幸福感。道家把幸福理解为一种运动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幸福,才能使幸福在生命的运动中持续存在。义利并重的幸福观春秋时期,社会上充斥着天命论、宿命论的观点,人们相信福寿、贵贱、贫富是由上天安排的。墨家力排众议,“明天志”但“非天命”,对当时预定论的天命观提出了尖锐
7、的批判。墨家也讲敬畏天,但认为“天”不是世间万物、人事祸福的主宰者,而是一个判断是非、赏善罚恶的监督者。人的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凭借的是自己的“强”与“力”,“强”指奋发图强,“力”为努力劳作,“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寒”“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家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需要强力之外,还必须以“义”为其做合理性辩护。“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与“明天志”一脉相承。“天志”表现在人间就是“义”,求利而思义,人的强力必须限制在“义”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追求幸福
8、生活实际,因而,对老百姓的幸福观影响更为直接。对生命价值、家族兴旺的重视,形成了民间的寿禄幸福观。古人已去,今人依存。幸福是永远的追求,不妨问一句我们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幸福?古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是幸福还是不幸已经无足轻重,今天我们的幸福才是最为重要,应该汲取那营养以润泽我们的生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