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设计史料研究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

ID:34156629

大小:2.62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9-03-04

上传者:U-24835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_第1页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_第2页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_第3页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_第4页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密级两汉设计史料研究研究生姓名:李梦远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朱和平教授学科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历史与文化研究湖南工业大学二〇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摘要两汉设计艺术承前启后,在我国古代设计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两汉设计史料作为研究两汉设计艺术的主要前提和基础,不仅承载着辉煌灿烂的两汉设计艺术,而且能诠释出博大精深的大汉文明。两汉设计的内容不仅在相关的文献典籍中有记述,而且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众多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史料中也有所反映。基于两汉设计史料在研究两汉设计史上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史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法、二重考据法、图像学研究法展开了对两汉设计史料在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及微观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将两汉史料从文献、实物、图像几个方面做了讨论外,还对史料可信度做了辨析。主要是通过实物与文献的对比,实物与图像、图像与实物等手段来进行了考证。只有全方位地研究才能在真实、准确的在设计史料中去发掘两汉设计的成就和意义,也便于从事设计史研究的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利用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设计史料具体的种类划分中,以青铜器、陶瓷器、漆器、金银器以及其它设计种类为主要划分依据,又对两汉其它少数民族设计史料进行概说,分为匈奴民族、西域民族、南越民族、巴蜀民族等,不同少数民族中又分别以不同工艺的分类进行列举。文中在两汉设计史料搜集与利用的方法阐释中,列举了目录索引、摘抄卡片、笔记、札记、剪辑、复印等方法;在设计史料的可信度探析中,就各种史料分别举隅,以典型实例进行考订。最后阐释了史料的价值,两汉时期设计史I 料的价值,不仅主要表现在继承“秦制楚风”、“儒道并举”的秦代设计制度、设计思想以及设计风格上,还体现在设计史料对设计史学研究的诸多影响及启示上。通过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分类整理和真伪考辩。我们还能从这些设计史料中提取到两汉设计思想的大致脉络。从汉初的黄老之学确定这一时期“无为而治”的政治政策,到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重新制定政治思想。我们不难看出两汉设计艺术是对“秦制楚风”的继承和发扬,汉初受到黄老之学影响体现出“尚俭”和“形神”的观念。而儒学的复兴使得两汉的等级观念更加明显,也使得这一时期的设计艺术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从对两汉设计史料的研究我们可知两汉设计不但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因此对两汉设计史料的研究能更好地揭示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和经济发展。人类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精神和物质遗产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尤其在“设计无处不在”的今天,一味“向前看”的同时,还要时刻“向后看”,设计史料学研究有利于我们沿着古人脚步所踏出的文明足迹继续前行,唯有如此,设计史学才能走得更远。关键词:两汉时期,设计史料,文献,实物,图像II ABSTRACTThedesignartofHandynastiesservesasalinkbetweenpastandfuture,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andvalueinancientChineseartdesignhistory.AsthepremiseandfoundationoftheresearchonHanDynasties’designart,thehistoricaldatanotonlycarrywiththemallthegloryandbrilliance,butalsointerprettheprofoundwisdomofHancivilization.ThedesignartofHandynastiesisrecordedinsomerelatedliteraturetexts.Inaddition,itisalsoreflectedinsomeimagehistoricalmaterialsofarchaeologicalexcavationsandnumerouswallpaintingsoftomb,stonereliefandbrickrelief.ConsideringthevitalroleofthehistoricaldatainHandesignhistory,thisthesiswillcombinethemethodsofhistoricalmaterialsstudyandliteratureresearchmethod,doubletextualresearchmethodandimagestudymethod,soastocarryoutthestudyonthehistoricaldataofHanDynasties’designfromtheaspectsofcollecting,organizing,analyzing,applyingandmicro-valuing.Inadditiontothediscussionoverdocument,materialobjectandimage,itwillalsomakediscriminationonthereliabilityofdatamaterialsmainlybycomparingthematerialobjectsanddocuments,materialobjectsandimage,etc.Onlybystudyingtheseformsinallaspectscanwedigthereal,accurateinformationoftheachievementandsignificanceofthedesignofHandynasties.III Asforthepartitionoftypeofhistoricaldata,bronzeware,chinaware,lacquer,goldandsilverwaresaswellasotherdesigntypesareregardedasthemainbasis.Besides,ageneralintroductiontotheotherminoritypeopleswillalsobegiveninthisthesisfromtheperspectiveofXiongnu,thewesternregion,SouthVietnam,Bashuandsoon.Differentexamplesofeachminoritywillalsobegivenaccordingtotheirdifferentclassification.Withregardtotheexplanationofthemethodabouthowtocollectandmakeuseofhistoricalmaterial,thisthesiswillillustrateseveralapproachessuchascatalogueindex,writingextractingcard,takingnotes,editingandcopying.Inthestudyofthereliabilityofthedatamaterials,thisthesiswillalsogivesomeexamplesandexaminethoserepresentativeexamples.Atlast,thisthesiswillexplainthatthevalueofmaterialdataandthevalueofthedesignofHandynastiescanbereflectednotonlyinthedesigningsystem,ideaandstyleofQinDynastywhichisknownas“followingtheQingsystem”and“combiningConfucianismandTaoism”,butalsointheinfluenceandinspirationofdesignhistoricaldataonthestudyofdesignhistory.Byclassifyinganddistinguishingthematerialdata,wecanalsogetthegeneralcontextofthedesignideaofHanDynasties.FromtheearlytimeofHanDynastywhenthethoughtofEmperorHuangandLaoziconfirmthepolicyof“governingbynon-interference”,tothereignofEmperorHanWudiwhenthepolicyof“ConfucianismWorshipAlone”IV playaprimaryrole,welearnthatthedesigninHanDynastiesiskindof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theideaof“followingtheQingsystem”.Andtheideaof“advocatingfrugality”and“combiningbodyandspirit”isobviouslyundertheinfluenceofthethoughtofEmperorHuangandLaozi.TherevivalofConfucianismmadethesenseofhierarchymoreapparent,andalsoaddedarichConfucianismtothedesignartofthisperiod.FromthestudyonthehistoricaldataofHanDynasties’designwelearnthatthedesignofthisperiodwasnotonlyinfluencedbythepolicyandculture,butalsochangedgradually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Forthisreason,astudyonhistoricaldatacanwellrevealthesocialsystem,socialthoughtandeconomicdevelopmentofthisperiod.Thespiritualheritagetogetherwiththematerialheritageproducedbythethoughtsandactionsofhumanbeingsconstitutetheveinofsocialdevelopmentofhumanbeings.Nowadays,designcanbefoundeverywhere.Weshouldnotonlylookforward,butalsolookbackonthepastatthesametime.Thestudyofmaterialdatawillhelpustokeeponmovingalongthetrailoftheancients.Onlyinthiswaycanthedesignhistoriographyfurtheritspath.Keywords:HanDynasties,designmaterialdata,literature,materialobject,imageV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现状................................................................................................2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61.2.1研究目的................................................................................................61.2.2研究意义................................................................................................7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71.3.1研究思路................................................................................................71.3.2研究方法................................................................................................81.4研究的主要重点、难点与创新点..................................................................81.4.1研究重点................................................................................................81.4.2研究难点................................................................................................81.4.3研究创新点............................................................................................9第二章两汉设计史料概述........................................................................................102.1两汉文献设计史料.........................................................................................102.1.1西汉文献设计史料:..........................................................................112.1.2东汉文献设计史料:..........................................................................112.1.3汉以后的文献设计史料:..................................................................122.2两汉时期设计实物史料................................................................................142.3两汉时期设计图像史料................................................................................162.3.1墓室壁画..............................................................................................162.3.2画像砖、画像石..................................................................................182.3.3陶俑、木俑、铜俑..............................................................................19第三章两汉设计史料的内容阐述............................................................................22VI 3.1两汉设计史料的种类.....................................................................................223.1.1青铜器设计艺术...................................................................................223.1.2陶瓷设计艺术.......................................................................................263.1.3漆器设计艺术......................................................................................273.1.4金银器设计艺术..................................................................................293.1.5其它设计种类......................................................................................313.2两汉其他少数民族的设计史料..................................................................323.2.1匈奴民族的设计..................................................................................323.2.2西域民族的设计..................................................................................343.2.3南越民族的设计..................................................................................363.2.3巴蜀民族的设计..................................................................................38第四章两汉设计史料搜集与利用的方法阐释........................................................414.1两汉设计史料的搜集....................................................................................414.1.1两汉文献史料的搜集..........................................................................414.1.2两汉实物、图像史料的搜集..............................................................424.2两汉设计史料可信度的考析........................................................................434.2.1文献设计史料真伪的审查..................................................................434.2.2实物设计史料可信度的辨析..............................................................444.2.3图像设计史料真实性的考究..............................................................454.3两汉设计史料的运用....................................................................................464.3.1文献史料的互证..................................................................................464.3.2文献与实物的互为诠释......................................................................474.3.3图像史料的视觉印证..........................................................................48第五章两汉设计史料的价值析微............................................................................495.1两汉设计史料所蕴含的秦汉设计制度及思想.............................................495.1.1“秦制楚风”............................................................................................495.1.2“儒道并举”............................................................................................535.2两汉设计史料对设计史学研究的影响及启示.............................................585.2.1两汉设计史料是设计史料中“承上启下”的艺术宝藏.......................58VII 5.2.2纠谬、甄别、考订的史料功用对设计史学研究的辅助...................595.2.3对古代设计史料进行梳理利于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60结论............................................................................................................................61参考文献......................................................................................................................62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67致谢............................................................................................................................68VIII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1.1.1研究背景两汉艺术在中华民族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承先秦的百家思想,下接玄风佛雨的魏晋风度,因此汉代的艺术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想像、包罗万象的精神和深沉博大的气势。实际上,两汉艺术,尤其是两汉时期的造物设计艺术,不仅在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颇具特色。目前,学术界对两汉时期造物设计艺术的研究,大多是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视角展开的,即使是在设计艺术学、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基本集中于器形、装饰纹样、艺术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对器物形态、装饰图案的文化、艺术思想的综合分析,以及和考古学、民俗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很难将两汉时期造物设计艺术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因而对于器物的造型与装饰的一般规律性的探索较少,这对我们较为全面、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两汉时期造物设计艺术的一般规律造成了一定困难。近些年,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化,相关学科日益交叉,这在扩宽我们研究视野的同时,设计艺术学开始以系统论、控制论等新方法研究设计艺术的规律,并与考古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从而能够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较为全面地分析古代设计艺术的特点和一般规律。而古代设计史料作为一定时代造物设计艺术的文献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我们研究的基础,因而对于古代设计史料的深入系统研究则更显重要。两汉时期的造物设计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史上重要的一笔,它“秦制楚风”的设计艺术特点及“儒学复兴”所形成的独特的设计思想,更是体现出这一时期设计艺术的鲜明特点。由于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相对较为分散,且类别不明、真伪难辨,因而现阶段学术界对于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两汉设计史料作为反映和体现两汉造物设计艺术的第一手资料,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无疑对真实、客观的研究1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两汉设计艺术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1.1.2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目前,学术界对设计史料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整理研究阶段,而对两汉设计史料的研究更是较少。关于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及研究成果,主要散布于相关文献、文物考古资料以及图像资料中。两汉设计艺术的研究应该注意把文献、实物资料与图像资料有机结合,下面就此几类材料进行简要梳理。l、文献研究两汉时期设计艺术文献资料的来源主要包括研究汉史方面的历史典籍、帛书、简犊等。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民俗信仰等。这一类的记载主要是①②③④⑤分布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两汉会要》、《两汉博闻》、《太⑥平御览》等中,这些著录多出自汉代或距汉代不远,资料可信,其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是我们研究汉代艺术设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资料。目前对于两汉时期史料文献的研究并不是单一的停留在器物造型和铭文雕刻上,转而从文献研究、工艺美术史、设计史、工艺美术思想和设计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比如有关文献研究、工艺美术史、设计史的方面:董治安主编的《两汉全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记录整理汇录了自西汉高祖元年至东汉献帝延康元年凡四百余年间的所有文献,里面包括各种专著、别集、单篇诗文赋、经籍传注、小学著作及石刻简牍等,是研究两汉时期文献史料的集成之作。徐复观所著《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通过史料的考证和整理来分析两汉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特征、文化艺术,从而达到研究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化思想,其中的史料分析和考证也为本文相关思想研究提供了有利资料来源。魏明孔主编蔡峰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则是利用经济学与历史学的方法,从经济史与手工业史结合的角度,对先秦以及秦汉时期手工业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且初步建立了手工①[西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②[东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③[刘宋]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本,2000.④[宋]徐天麟.两汉会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⑤[宋]杨侃.两汉博闻[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⑥[宋]李昉.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1960.2 硕士学位论文业经济史基本理论框架和手工业发展变化的动态体系。其中的部分史料分析可作为本文的参考。而李淞《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中对于秦汉时期进入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全面繁荣通过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结果进行了说明。另外还有如: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李砚祖的《工艺美术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朱和平的《中国设计艺术史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夏燕靖的《中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高丰的《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和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等。这些著作当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设计史料,但仅仅是对设计史料的简单利用。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杭间主编的《设计史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一书中所收录的尚刚所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的史料和史学》一文。该文从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史料搜集、史料鉴别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史料问题,并认为“全面搜集真实的史料意义重大,唯此方能深入理解工艺美术现象”。文中关于史料鉴别、史料搜集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文物考古资料研究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文物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这对研究两汉设计史料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资料,而将设计史料和文物考古资料结合起来,则能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设计艺术的发展和特点。这类的文献资料多来自于发掘报告和考古研①②③究;如《广州汉墓》、《满城汉墓发掘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洛④⑤阳烧沟汉墓》、《霍去病墓石刻》等,这些发掘报告从考古学的角度探讨了其中发掘文物、陪葬制度、陵墓规格等方面的问题,并加以史料佐证。除了考古发掘报告外还有来自考古研究中的资料:如《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⑥文集》中就收录了学术论文50余篇。其论文的内容,主要涉及秦汉城址、墓葬、文化遗物、汉文化等方面的有关研究,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汉代考古和汉文化研究①广州汉墓[M].文物出版社,1981.②姚苑真.满城汉墓[J].考古,1981,6.③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M].文物出版社,1973.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M].科学出版社,1959.⑤陕西省博物馆.霍去病墓石刻[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员会.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齐鲁书社,2006.3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①的现状。《山东省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考古学研究》中对迄今为止临淄发现的汉代陶质镜范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学记述;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对镜范的检测,就临淄镜范的类型、年代、特征、制作和使用、铜镜铸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考察;进而结合汉代铜镜的收集整理,就汉代临淄铜镜的生产和流通等进行了探讨。吴小平的《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5)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目前已知的汉代青铜器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梳理。另外还有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综合研究》(作家出版社,2007)其中的第一部分:以传世与出土的汉代铜器铭文为材料,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充分吸收前时贤成果,对汉代铜器铭文内容进行综合研究。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物勒工名”制度,纪年与断代问题;器类、器名与制作地、制作机构,器物制作数量与编号,度量衡问题;器物的转送与买卖,器铭所见宫观、共厨、国邑。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纠正文献错误,给学术界提供一份真实、系统、准确的汉代铜器铭文材料。张卓远的《汉代画像砖石墓葬的建筑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按照墓葬的结构类型和装饰形式,对从1954年开始至2009年间发表的汉代画像砖石墓葬进行了分类,并从中挑选158座墓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剖,其中壁画墓29座、画像砖墓30座、画像石椁墓15座、画像石墓64座、壁画及画像砖石混合形式的墓葬20座,力求尽可能完美地展现每类墓葬的结构形式及其发展演变规律。除了这些文物考古图书外,还有部分有关两汉时期考古发现的论文,这些大量的文字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实物发现和史料佐证能或多或少的为本文的写作提供部分参考资料。3、图像资料研究汉代的图像资料大多以两汉时期的绘画(帛画、壁画、漆画为主)、画像石、画像砖为主。据不完全统计,自清代至今所发表的有关画像石研究方面的发掘报告、论述、考释文章等近1000篇,出版的画像图录约有50多册,出版的研究画像石的专著50多部,其中关画像石研究综述性的著述如:俞伟超《中国画②③像石概论》;信立祥《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简史》;蒋英炬、杨爱国《汉①白云翔.山东省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考古学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②俞伟超.中国画像石全集1[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③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一章[M].文物出版社,2000.4 硕士学位论文①②代画像石与画像砖》;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刘太祥《汉代画像石③研究综述》等。而有关帛画的研究情况,则可以参考于刘晓路《中国帛画研究④50年》。明清以后特别是清末以来学术性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滕固《南阳⑤⑥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容庚《汉武梁祠画像录》都运用了比较⑦研究的方法,思路较为开阔。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则是较深入的对⑧画像石进行专项研究。陈履生《汉画主神研究》借鉴了西方的理论,并对两对主神(西王母与东王公、伏羲与女娲)作了各自图像志式的考察,且进行了比较⑨研究。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则是运用了图像学的方法,对画像石、画像砖、铜镜、铜摇钱树、壁画、玉器和漆画等众多艺术实物中的有关西王⑩母图像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顾森《秦汉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是以“汉画像的遗存”来概括画像石、画像砖的,又将其称为“砖石艺术”,⑪并且考虑到了汉代艺术式样的独特性。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也是早期对汉代器物综合性、资料性的研究,并结合了考古成果,广泛考察了汉代舆服、陶器、家具、纺织、玉器、餐具、灯具、建筑等方面的制作、由来。以上研究说明,这一时期的典籍从方法到结论都对本文汉代图像资料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以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或是从史学角度出发,发掘两汉时期设计艺术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或是从文学角度出发,探讨两汉时期设计艺术的思想和历程;又或是从设计艺术或工艺美术的角度,探讨两汉时期设计艺术在造型、纹样等方面的设计艺术价值。整体来看,其相关研究成果多停留在文献的整理、设计造型和文学角度的研究,涉及到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①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文物出版社,2001.②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M].文物出版社,2002.③刘太祥.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2002,3:8—18.④刘晓路.中国帛画研究50年[J].造型艺术研究,1996,1.⑤胡适.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文集[M].商务印书馆.2012.⑥容庚.汉武梁祠画像录[M].燕京大学考古社.1932.⑦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0.⑧陈履生.汉画主神研究[M].紫禁城出版社,1987.⑨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M].湖南教育出版社,1900.⑩顾森.秦汉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⑪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文物出版社,1991.5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有关两汉时期的造物、装饰、建筑等艺术吸引了世界学者的兴趣。国外学者对两汉时期器物设计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特别是日本学者对于汉画像砖石、铜镜、印章、漆器等方面的文化涵义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如日本的福冈谦藏在他的①《古镜の研究》一书中对汉代的铜镜作了比较详细的形态研究。后藤守一的《汉②式镜》对汉代铜镜作了进一步的分类学和年代学研究。而对汉画像砖、画像石③的研究则有,林巳奈夫《后汉时代の车马行列》就是对汉代画像和画像砖石在④文化学上进行考证。长广敏雄主编的《汉代画像の研究》,中收录了其他国家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墓室壁画的综合研究。曾布川宽《汉·三国佛教遗物的⑤图像学——西王母和佛》,此文通过专题研究,对西汉的墓室壁画、帛画和棺画进行了综合比较,并且分析了昆仑山图像、升仙主题和楚文化的相互关系。林⑥巳奈夫《汉代の神神》从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对汉画像石中的鬼神信仰进行了综合研究。欧美学者对汉代艺术设计也相当关注,罗森在《论一组汉代刻纹青铜⑦器和相关的陶瓷器》中论证了有关汉代青铜器与陶瓷器之间的关系。英国学者洛伊在他的《汉代人的心理结构》中主要阐释了汉代人的阴阳五行、生死观念、灾异思想的基本看法及此看法对汉代装饰题材的影响。这都表明两汉时期的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总体上看,上述这些国外两汉时期设计艺术的研究成果同西方学术界在多元化氛围中开始较多关注文化多样性的总体趋势一致,其中隐含着某种力图寻求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经验,或者通过古代文明与现代性的比较研究框架以揭示汉民族历史文化特性的隐蔽动机。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少有涉及到设计史料,但在某种程度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某些依据和启发。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2.1研究目的通过查阅相关两汉时期史料中的的设计史料,对史料中所涵括的不同门类的①(日)福冈谦藏.古镜の研究[M].雄山閣,1935.②(日)后藤守一.汉式镜[M].雄山閣,1926.③(日)林巳奈夫.后汉时代の车马行列[J].考古学杂志,1964.④(日)长广敏雄.汉代画像の研究[M].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65.⑤(日)曾布川宽.汉·三国佛教遗物的图像学——西王母和佛[J].东南文化,1995,2.⑥(日)林巳奈夫.汉代の神神[M].临川书店,1989.⑦(英)杰西卡.罗森.中国考古艺术文集[M].三联书店,2011.6 硕士学位论文设计史料,进行去伪存真、分门别类、去粗取精的研究,以期挖掘出两汉设计史料基本规律与学术价值,探讨如何利用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研究两汉设计史,并为后来的研究者进行相关两汉时期设计艺术史提供某些史料上的参考依据和途径。1.2.2研究意义第一,有助于两汉时期设计史料学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第二,有助于深化两汉时期设计发展情况及其规律的研究。第三,有助于从史料方面完善两汉设计史的研究。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研究思路本论文拟从史料学角度入手,阐释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辨析方法,探索设计史料的价值,结合史料学的特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1、分析和确立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类别由于两汉设计史料内容包罗万象,有建筑、雕塑、漆器、瓷器、青铜器等等,同时,史料学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对构建各种历史体系的史料的专门性研究,所以一方面要求我们对史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对史料作必要的辨析,以明辨史料条目的可靠性,进而探索设计史料的价值和运用方法。因此对设计史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和分类,既是设计史料学范畴下所要求完成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研究任务,也是本文探讨设计史料的价值和运用方法所必须解决一个重要问题。2、对两汉时期设计史史料进行全面辨析对两汉时期的史料进行辨析,以达到取其精华、辨别真伪的目的,确保整理出来的实际史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类辨析、二重考据、文献对照、考古学、图像学等方法,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真伪进行辨析。3、探索两汉时期设计史料价值与设计史料思想。实物虽然是设计史料的一个核心问题,但是,文献不可或缺,并且在中国设计史的研究中,对文献的探讨特别重要。因此文献既是解说实物的依据,又是补7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充实物欠缺的重要来源。因此,通过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整理、分类,解读设计史料的思想,总结其共性规律,揭示设计史料的价值。1.3.2研究方法从以往中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两汉设计史的研究大多是以单个器物的设计或是史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较为丰富,从史料学的角度阐释的论著相对较少。本课题从设计史料学的角度出发,兼顾史学、人文艺术、哲学思想、造型美学等角度对两汉时期的艺术设计进行多层次的研究。根据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研究特点,为了更好地达到研究目的,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根据两汉时期前后文献的记载进行比较对照,多角度、全方位审视、甄别史料的历史时代及依据。(2)二重考据法:在“乾嘉考据学”的基础上,注意文献与实物的结合,运用“多重考据法”,将出土的两汉时期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互参,确保史料真实可靠。(3)图像学研究法:通过对两汉时期有关图形、图像资料的准确释读,可以与两汉时期设计史料进行互证,进而确保设计史料的真伪性。1.4研究的主要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4.1研究重点(1)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进行全面辨析。对两汉时期的史料进行辨析,以达到取其精华、辨别真伪的目的,确保整理出来的实际史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必须使用分类辨析、二重考据等方法,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真伪进行辨析。(2)探索两汉时期设计史料价值与设计思想。通过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整理、分类,解读设计史料的思想,总结其共性规律,揭示设计史料的价值。1.4.2研究难点本课题着重与对两汉设计史料价值和思想的发掘,而前人对此研究相对较少,所以研究的难点颇多,其中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 硕士学位论文一、对两汉的史料文献、实物、图像资料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二、对两汉后期各朝代相关文献资料的汇总和分类三、对古代历史文献中某一类别设计史料的理解和取舍。1.4.3研究创新点(1)将设计学与史料学进行交叉研究,构建一个系统、合理的学科体系,力图从体系、结构到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进行整体性研究。(2)本文注重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在文献来源、价值和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辨明史料的真伪、谬误、源流、价值和形成时间。(3)在现代经济和技术背景下,两汉时期的传统设计既体现了汉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同时也反映了技术传承和演变的规律,试图通过当代设计和传统设计内在演变规律的相互关照,在宏观视野下,对微观史料作有序呈现。9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第二章两汉设计史料概述我们知道,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立国到魏文帝曹丕于公元220年建立魏的400多年间,史学家称其为“两汉”。在两汉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文化科学异常活跃,特别是汉武帝时的张骞和汉明帝时的班超出使西域。开辟和巩固了“丝绸之路”,使得两汉时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将包括丝绸等造物艺术在内的汉文化传播到了欧亚各国,而且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的艺术。正因为两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对外交流的频繁使得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史前以来的设计艺术也在这种繁荣的历史景象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文化艺术发展的汉式风格。因此就此角度而言,展开对两汉设计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的史料挖掘、整理和辨析,就显得尤为有意义和价值了。本章拟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三方面,对两汉的设计史料作一简述。2.1两汉文献设计史料文献史料是设计史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设计相关的诸如服饰、车舆、建筑、以及其它器物都在其中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如果说先秦时期的文献设计史料。除《考工记》以外,还只是只言片语的散佚在一些诸子说的论著中出现,那么,两汉时期的文献设计史料则开始出现在正史、野史、杂记等文献中。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汉朝时文史学、文学等获得了发展。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众多文献都记载了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其中西汉设计史料文献中较为集中地有《史记》、《汉纪》、《三辅黄图》、《西汉会要》、《两汉博文》、《历代笔记小说大观》、《西京杂记》、《方言》等;东汉设计文献史料较为集中地有《汉书》、《后汉书》、《越绝书》、《三辅決录》、《东观汉记》、《风俗通义》、《古玉图考》、《长安获古编》、《陶斋古玉图》、《释名》、《三秦记》等;汉以后的史料文献主要集中在《两汉会要》、《两汉博文》、《太平御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荆楚岁时记》还有金石学《金石录》、《隶释》、《隶续》等。这些古籍10 硕士学位论文文书其中亦不乏设计史料的记载,不仅保存了有关于器物、服饰、建筑等在使用方面的制度,还对与名物制度相关的诸如服饰、建筑、乐器、生活用具等在内的设计特征进行了诸多的记载。2.1.1西汉文献设计史料:有关西汉的文献相对较少,其中记有与设计相关史料的文献更少。两汉时期主要文献所记设计史料的主要内容在时间跨度上大致含括两方面:一是两汉之前的设计史料,包括三皇五帝商周秦的。二是两汉一代的设计史料。为了便于查阅和检索,将西汉时期主要典籍文献及设计史料分布以列表2—1的形式罗列如下:典籍名称典籍作者备注卷六、卷二十八、卷六十五记载了汉代的服饰的设计史料;《史记》司马迁卷三、卷五、卷八、卷二十九记载了与园林凿渠等建筑相关的设计史料。《汉纪》荀悦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历代笔记小《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神异经》中介绍了男女服饰方东方朔说大观》面的内容。书中记述的是西汉时期的杂史,书中介绍了当时男女服饰以《西京杂记》刘歆及提到纺织品,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部分男女服饰的相关内容。《论衡》王充《论衡·量知》提及纺纱、织锦工艺以及建筑的相关内容。卷四、卷五详细的介绍了服饰、家具、器皿,其他部分章节《方言》扬雄业零星的记载了车马舟船的相关内容。《淮南子·览冥训》中“后羿射日”等故事。可以与古代《淮南子》刘安图像史料相互佐证,确保图像设计史料的真实性。表2—12.1.2东汉文献设计史料:相比西汉时期文献设计史料相对较少的情况,东汉时期则情况相反,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有所增加。这一方面是受史学、文学发展下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造纸、制笔等书写工具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下将东汉时期主要典籍文献及设计史料分布以列表2—2的形式罗列如下:11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典籍文献典籍作者备注《汉书》卷二十五到卷二十七记录了服饰制度,《汉书·食货志》、《汉书·郊祀志》中提及建筑史料,以及西域传《汉书》班固中记载了桑麻、竹藤等材料,《刘敬传》、《匈奴传》中记载了当时的交通史料条目,和其他列传涉及黄钟、钟鼓等乐器的记录。《后汉书·舆服志》、《后汉书·宦者传》中对于汉代的《后汉书》范晔服饰、车舆制度还有手工业的生产状况的记载,都是属于两汉时期艺术设计的重要史料记载典籍。《越绝书》中卷七、卷八中则多记生活器具、兵器等有关的内容;卷三、卷五、卷十三等卷记有服饰的相关设《越绝书》袁康计史料,卷二至卷十二中则保存了许多与园林、宫殿、寺庙等建筑营造相关的史料条目。其中收录了记述古长安自然和人文情况的十余部经典文献,以丰富的资料展现了古长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街市《三辅決录》赵岐坊里、道路交通、城隍塔寺、井渠池陂、河湖变迁、山川名胜、关塞险要、宫殿园囿、风土名物、人物掌故、逸闻趣事等。全书共二十八卷,记载了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东观汉记》刘珍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汉代的社会生活还有风俗及礼仪,其中也有《风俗通义》应劭相关于乐器、地理等的资料。《释名》刘熙书中记录了与古代器物相关的史料条目《白虎通义》班固全书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等各个方面表2—22.1.3汉以后的文献设计史料:除了两汉时期的文献典籍中记载有两汉设计内容以外,事实上在汉以后的文献著述中也有记载。诚然按照时间来,汉代的文献设计史料在说明设计史的问题12 硕士学位论文上更接近历史原貌,史料真实性也更高。然而,在汉以后正史、野史,特别是在一些杂记和宋以后古器物的著述中的有关两汉时的设计史料还是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一方面后世作者和宋时的作者在记有两汉设计史实时,多在抱着严谨的论史态度,加强对史料内容的考订,因而可信度高。另一方面古器物著述中,多是对挖掘出的实物进行的记述和诠释,所以真实性也很高。本节将这些史料书籍罗列如下表2—3,以供检索:典籍文献典籍作者备注全书分十五门:帝系、礼、乐、舆服等,其中舆服、职《西汉会要》徐天麟官等子目中涉及设计史料的记载。其中也涉及到两汉时期的礼、乐、风俗、社会、经济制《东汉会要》徐天麟度等方面。对研究东汉王朝的典章制度及其演变,有一定的参考仅值。《两汉博文》杨侃收录两汉时期的礼、乐、风俗、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采以群书类集之,共分55部、550门。其中卷246—卷267《职官部》收录官员着衣名称及服色描述、卷373—《太平御览》李昉卷491《人事部》记载髻、着装等资料、卷761—卷765《器物部》收录有关各种器物的相关记载、卷814—卷826《布帛部》、《资产部》收录有关纺织品记载。收录秦汉青铜器六十三件,每类器物都有总说、基绘图、《考古图》吕大临铭文拓本及释文,并记有器物尺寸、重量、容量,对器物可考的出土地点、收藏者,也加注明。《宣和博古收铜器八百九十三器,分为二十大类,其中有部分是对王翻图》汉代器物的著录,有器形图,尺寸说明等。《金石录》赵明诚记载了山东嘉样武氏祠汉代画像砖石、榜题。是一部汉魏隶书石刻著录,二十七卷。共收汉碑碑文、《隶释》洪适碑阴等258种。在《隶释》的基础上续录二十一卷。对每一碑刻的文字《隶续》洪适都依其字画写定,再将以某字为某字注明于后。碑文之后附有较好的考证,对有关史事作了考释。13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秦汉瓦图其中卷二至卷四收录了两汉时期汉朝各个宫殿有关汉瓦朱枫记》的图记。共收录砖文124块,其中有汉晋北朝墓记砖11块。全书《陶斋藏砖端方条目按年代先后排序,每一条目下详记砖之名称、尺寸、记》字径大小、书体、录文和带考释性质的跋语。《陶斋古玉分门别类的研究玉器、印章,其中不少涉及汉代器物的端方图》著录研究。《药清馆金其中第五卷所收三分之一为秦汉唐器。有器形图,有尺吴荣光石》寸说明,有释文,有考证文字。《集古斋撞鼎卷九、十为秦汉魏晋器,有器形图、尺寸说明、释文、阮元彝器款识》考证文字。《恒轩所见所吴大微辑录商周秦汉青铜器,摹绘文字和绘制图形。藏吉金录》收录有汉代玉器,采用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古《古玉图考》吴大微玉,具有文化学的意义。《长安获古汉器十二、杂器十八、瓦当二件、封泥、印章为补编,刘喜海编》摹绘器形,著录铭文并释文。表2—32.2两汉时期设计实物史料实物是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者。我们所说的实物史料,主要是指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由人类遗留下来的(包括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迹(宫殿、居址、墓地等)、遗物(劳动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等)。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认为:“直接史料的出处大致有二:一是地下,二是传世。”实物资料具有极强地传承性,但由于历史悠久,今天所能见到两汉时期的设计实物史料不外乎传世实物和出土实物两大类。两汉时期出土的实物主要集中在湖南、河南洛阳等地发掘的多座汉墓葬,并先后有多篇汉墓的发掘报告发表。如1996年在江汉考古上发表的《1992辛冲汉墓群发掘简报》、1996年发表的《老河口市百花山西汉墓清理简报》、1998年14 硕士学位论文发表的《湖北黄州汪家冲西汉墓葬》、2005年在文物上发表的《洛阳西汉张就墓发掘简报》、2008年发表的《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1994年在华夏考古发表的《洛阳孟津汉墓发掘简报》以及2000年在南方文物发表的《浙江地区西汉墓葬的分期》等,在这些发掘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与设计相关的实物史料介绍,在随葬器物中出土的以弦纹、方格纹等为纹饰的陶器为主的生活器具出土物。如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步兵和骑兵俑,人物身着铠甲,或手握缰绳,或高举兵器,形象生动,气势庄严,有洗练的写实风格,一定程度上为研究汉代军人服饰发展史提供史料。除了两汉时期出土的实物外,还有许多古代文献收录了汉代生活器具,如《考古图》、《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等收录了汉代的青铜容器,详见表表2—4:文献名称青铜容器(单位:件)鼎3钫2壶2洗4刁斗1蒜头壶1銗镂5《考古图》鐎壶2《续考古图》釜2钫1壶1洗2鼎1蒜头壶12鐎壶3鋞2钫9壶31扁壶7《西清续鉴》甲编杯形壶1銗镂5釜4樽2鼎23鐎斗1刁斗2洗26鼎14壶27扁壶14钫16蒜头壶5釜2《西清续鉴》乙编洗21鍪3鐎壶1樽2鉴3鋞2《恒轩所见所藏吉鼎6壶4钫2洗4甑1蒜头壶1金路》《两罍轩彝器图释》鼎1洗2刁斗1《怀米山房吉金录》壶5《十六长乐堂古器洗2款识考》《长安获古篇》鼎5鍪1盆1鋗15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文献名称青铜容器(单位:件)《贞松堂吉金图》钫2壶1鼎6扁壶1蒜头壶1洗2鍪2《颂斋吉金图录》釜甑1洗2鼎1《海外吉金图录》鐎斗1樽1盆1《宝蕴楼彝器图录》釜甑1洗1《陶斋吉金录》鐎斗1壶8钫7洗12鍪1鋗1鼎22鼎2蒜头壶4扁壶6壶14樽4洗6盆3《宁寿鉴古》长颈壶1鐎壶2鋞2表2—4上述所举仅为两汉时期的青铜实物史料,其实在现今全国各地所发掘的两汉时的考古实物涉及到两汉设计的方方面面。如陶器、青瓷、漆器、铜器、服饰、家具、编织器等,这些实物当中既有礼仪用具,也有生活用器,是研究两汉设计的重要史料。限于篇幅问题,这里不过多罗列。2.3两汉时期设计图像史料与造物思想不同,图像内容涉猎范畴各异。目前来看,人们通过田野考古将其划分为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卷轴画、帛画等图像,其中涉及设计史料有服饰设计、建筑设计、生活用器、乐器设计、兵器设计等许多方面。具体来说,两汉时期设计图像史料我们可以归纳如下:2.3.1墓室壁画墓室壁画的内容大多是描绘人们的生活场景,迄今为止发现汉代壁画墓高达40余座,分布于全国不同区域,总括而言此时期的墓室壁画囊括了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及周边地区、北方河北中部及内蒙古南部地区、西北甘肃河西地区、东北辽阳地区、西南四川等五大区域。其中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及周边地区发现壁画①②③有河南洛阳机工厂壁画墓、偃师杏园村壁画墓、荥阳苌村壁画墓;内蒙古托④①克托壁画墓、林格尔新店子壁画墓;西北甘肃河西地区壁画有武威磨嘴子壁画①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机工厂东汉壁画墓[J].文物,1992,3.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J].考古,1985,1.③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荥阳苌村汉代壁画墓调查[J].文物,1996,3.④罗福颐.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新发现的汉墓壁画[J].文物参考资料,1956,9.16 硕士学位论文②③墓、民乐八挂营1、2、3号壁画墓;东北辽阳地区墓室壁画有太子河迎水寺壁④⑤⑥⑦画墓、南林子壁画墓、棒台子屯1、2号壁画墓、辽阳三道壕墓3号壁画墓、⑧南雪梅村壁画墓等。相比之下墓室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设计内容更多的是服饰、生活用具等。其中尤其是在服饰方面体现的更多是上层贵族妇女的着装特点。这种形成特点是受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影响所致。从西汉时期壁画内容中所示图像内容来看,当时的妇女服饰以束裹的深衣形式为主,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和裙尾等处制作或绣制装饰性的花边;服装的袖筒也一般被制成宽窄两种式样。壁画中所见西汉时贵族服装的风格呈现为束裹的衣裙,配以相对松散的发髻,形成了一种柔美的视觉感受,展示了一种庄重、雅致的视觉效果,虽显华丽但整体中仍略显沉闷。末期,服饰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一改前中期服饰严禁、拘谨的风格。从东汉时的墓室壁画来看,其服饰或样式延续了西汉时的特点,但也有革新和变化。其贵妇的服装多以相对宽松的裙或衣袍为主,衣袖肥大,裙摆展开,改变了西汉以来那种紧身束裹的形式,显得轻松飘逸。与此同时,也在西汉的基础之上,增多了服装服饰的款式,并进一步丰富了服装的颜色体系。在发式的妆配上也较多样,有带红布条,或插替花和带步摇等。除此之外壁画中也反映了士兵着装和男士的服饰,如1931年发现于辽宁营金县营城子的东汉汉墓壁画,绘画中两个武士手持兵器,绘有两个手持刀戟的武士,墓室北壁绘头戴方巾身着长袍立于云端的方士。此外东汉晚期的朱村汉墓壁画《墓主夫妇宴饮图》,墓主男者居左,头戴赭色进贤冠,身穿黑色长袍,右衽,双手拢于袖中等,都是反映两汉时期服饰的基本情况。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除服饰外,还体现在生活用具、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东汉晚期棒台子屯一号汉墓壁画中的《庖厨图》,描绘的是人们在厨房忙碌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汉代这些地区的饮食习俗,从壁画上所描绘的器物形象来看,①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壁[J].文物,1974,1.②党寿山.武威磨嘴子发现一座东汉壁画墓[J].考古,1995,1.③施爱民.民乐清理汉代壁画墓[J].中国文物报,1993,5.④塜本靖.辽阳太子河附近壁画古坟[M].考古学杂志,1921:371-374.⑤驹井和爱.南满洲辽阳古迹调查[M].考古学额杂志,1942:88-89.⑥王增新.辽阳棒台子二号壁画墓[J].考古,1960,1.⑦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发现三座壁画墓[J].考古,1980,1.⑧王增新.辽宁辽阳县南雪梅村壁画墓及石墓[J].考古,1960,1.17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东汉的主要炊具有灶、甑、壶、盆、筐等。而关于汉时的车马器在壁画《车马出行图》中也有描绘。如壁画中就绘有墓主人乘坐轺车的情景,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使用车马器的场景。与此相关的形象在《使持节护乌桓校尉车马出行图》中也有体现。此画中描绘了三匹饰有红缨的黑马驾车,从细节来看车后有赤节。所以说这些生活用具、服饰、兵器、交通工具都属于两汉时期要研究的设计史料的范畴。除了墓室壁画中提及的图像资料外,还有汉代开凿的洞窟壁画,作为最为丰富鲜活的古代图像资料库,也为两汉设计史的研究提供了博大而形象的史料来源。2.3.2画像砖、画像石两汉时期的另外一种极具史料价值的图像史料是画像石、画像砖。这种图像可谓是汉代绘画艺术中的一种代表。一般多出现在墓室、庙宇、墓阙等建筑构造中。从众多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来看,其所描绘的内容中无不含括了与设计相关的如服饰、建筑、生活用器、车马器、兵器等内容。是我们研究两汉设计史必须予以重视的史料。所谓画像砖是指模印有图像或纹样并经烧制而成的墓葬建筑构件。据相关研究成果表明:画像砖始于战国,至两汉达到鼎盛。两汉画像砖在表现内容上涉及到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据考古发现的情况,两汉时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四川的成都、广汉、德阳等地。在河南的南阳、郑州、洛阳、南阳一带也有发现,其内容有舞乐、百戏、车骑出行、祥瑞、战争、甲第、宴饮、门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如河南南阳新野樊集空心画像砖墓中的画像题材十分丰富,有人物、建筑、狩猎、车马交通等;此外还有成都扬子山出土的丸剑舞乐画像砖,表现的是贵族男女宴饮舞乐的一种生活情境这些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对研究两汉时期的图像史料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画像石则主要是指附在建筑墓穴壁面和楣楹碑阙上的装饰性建筑辅材。画像石上所绘的题材极为广泛,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日常生活场景。两汉时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江苏和四川等地。最具代表性的有山东嘉祥武梁祠、肥城郭巨祠、两城山、沂南、河南南阳、新安、洛阳、江苏徐州和沛县;陕北绥德等,现重点介绍山东地区与苏北徐州地区的画像石作品: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兴盛于东汉中期。在汉和帝以后,18 硕士学位论文厚葬之风极盛,因而社会的制作也极为流行。画像石表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阴线刻,平面剔地刻,以及平面剔地加法等。山东肥城孝堂山是画像石的集中地,郭巨祠堂后壁的墙面上,前面刻有人物车骑的画像,击鼓奏乐的车,图中四座楼亭之间的三座楼阁,体现《泗水捞鼎》画像石,图中有一拱形桥,一辆乘坐官吏的车从一端驶上桥头,拉车的辕马在引颈嘶呜,显然是受到惊吓而咆哮动怒。桥的正中两名鼓手振臂击鼓。在桥的栏杆处有几人在奋力向上拉绳,绳子的下部已有缺口,表示断裂。桥下数只舟船都乘坐着手举套圈的捞鼎人。舟船下有龙头跃出水面,龙头一边有一倾斜着的大鼎,鼎的下部连着断裂绳子的另一端,象征着龙齿咬断了绳子。这些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楼阁建筑是对汉代贵族生活的写实表现;1954年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出土的《宴享画像石》,这块画像石中有粮堆和运粮车,右边是厨房、灶及各式各样的器皿,多人杀猪宰羊,炒菜蒸饭,画面反映了大族家的饮食生活。汉代画像石中多有反映牛耕内容的画面,汉代的牛耕形式是二牛抬杠式。如1952年在江苏睢宁双沟镇出土的牛耕画像石拓片中就有所体现:即两头牛仔前面拉着犁,农夫在后扶犁并驱赶牛。从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的农具也有很大的发展。苏北徐州铜山洪楼村所出的纺织画像石,画中清楚的描绘汉代纺织的基本工序,其中的纺车是手摇纺车;1974年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刻有一脚踏纺车图,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染织工艺方面的可贵资料。从出土图像资料的阐述中,不难发现考古发现的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石,包含其画砖所描绘的图像形象,含括了许多两汉时期的设计物形象。如服饰、兵器、车马器、建筑等。既反映了汉代的具体社会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两汉设计物的直观形象。当然。这一类图像史料在设计史研究中也存在有弊端,如不能体现出设计物的用材特点和制作工序。如果利用此类图像史料,有必要同时观照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2.3.3陶俑、木俑、铜俑除上述外,关于两汉时期的图像史料还有一类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陶俑、木俑和铜俑等雕塑式图像史料。此类史料中也均出土于墓葬中。所谓俑,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小型人像,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目前常见的俑主要为陶俑、铜俑和木俑。这些俑的出土都反映了汉代殡葬制度的习俗,同时对研究两汉服饰、农具、兵器具有极高的图像史料价值。19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本节对这些出土的各种俑类罗列如下表2—5:类出土年代出土地点备注别1969年11河南省济陶舞乐俑头顶梳发髻,面涂白彩,身穿红色长袍。月源泗涧沟俑河南省济源泗涧沟陶1969年俑头高高扬起,戴扁形圆顶帽,耳塞圆形饰。出土的红俑绿釉河南省尉陶舞蹈女俑头发中分,后梳圆髻,五官模糊,身穿宽袖长袍氏县俑曳地。1978年陕西勉县陶陶俑手中拿着锸。用于深耕起土工具。老道寺俑1952年四川成都陶陶俑持锄的残片。青杠坡俑济南无影陶乐舞杂技俑。山汉墓俑广东陶兵器、乐器、交通工具等实物的描绘。佛山俑1996年云南晋宁铜执伞男俑,双手持伞,头顶饰螺髻,披戴项链,腰边束带,石寨山俑左边佩一短剑,腹部挂一圆形扣饰。1976年湖南衡阳铜铜牵马俑,俑戴帽着履,穿右衽紧袖长袍,细腰束带。20 硕士学位论文道子坪俑1990年四川绵阳铜铜马及牵马的俑,戴帽着履,穿右衽宽带齐膝袍。市何家山俑1979年神居山二木三叟戏乐俑三位老者并肩而坐,神采飞扬,一位击鼓,一号墓俑位弄琴,一位扶杖。江苏仪征仪仪仗俑19件。头部高髻,身穿短袍。1985年烟袋山墓仗俑江苏仪征立立侍俑53件俑头部小高髻,身穿长袖连衣裙,裙边较长,1985年烟袋山墓侍拖地。俑江苏仪征坐小圆髻,刀刻发状纹,后脑后有一小圆髻。1985年烟袋山侍俑1990年仪征张集木女木俑8件。平髻,衣服右衽,双手拢袖,长裙较长拽地。团山1号墓俑1990年仪征张集木木女俑4件,与1号墓的女俑相比,其腰部较细,下裙摆较团山2号墓俑款。表2—521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第三章两汉设计史料的内容阐述前文中,我们就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从文献、实物、图像三个方面作了阐述,介绍了两汉设计史料的类型和主要分布,为我们检索和搜集设计史料提供了指示线索。从众多史料来看,两汉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包括手工业生产在内的社会经济有着全面的发展。通过翻检和搜集大量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其中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以及纺织等都在两汉时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能够更为全面、清晰地认知和运用两汉设计史料,本章拟对笔者所掌握的史料进行内容的剖析。3.1两汉设计史料的种类本节所指的两汉设计史料主要是针对中原地区汉民族所言的,不包括边疆地区和域内少数民族所有设计史料。相比周边的少数民族,作为汉王朝统治下的汉民族区域的造物艺术要发达的多,不仅种类繁多,而是在设计的巧妙性和工艺制作的精良性都是其后少数民族不可比拟的。这些设计内容既在正史、野史、文学诗词等文献史料中有充分的体现,也更在出土的实物史料和发现的图像史料中反映出来。由于涉及内容众多,本节仅就设计艺术史上常被探讨的青铜器、陶瓷器、漆器、金银器等作一阐述。3.1.1青铜器设计艺术从目前所翻检和收集的两汉设计史料来看,不难发现,在两汉设计艺术中青铜器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虽然青铜器的发展高峰是在称为青铜时代的夏商西周三代,但是从考古出土的发现来看,在两汉时期青铜器仍作为主要的器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已不同于三代时期的祭祀功用,而是回归了“人性”,重新成为了用于生活实际的一类实用用具。有关于两汉时期的青铜器,目前我们所掌握的主要是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在两汉时期的文献和图像中少有见到。不过,必须要指出来的是:在宋以后的诸多古器物文献著录中记有关于两汉青铜器的情况,如《考古图》、《续考古图》、22 硕士学位论文《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恒轩所见藏古金录》、《两罍轩彝器图录》、《怀米山房吉金录》、《十六长乐堂古款识考》、《长安获古篇》、《贞松堂吉金图》、《颂斋吉金图录》、《宁寿古鉴》等中均或多多少的录有两汉时期的青铜器图像,并进行了相关的文字说明。其中像吕大临的《考古图》就记有两汉时期的鼎三个、钫两个、洗四个、刁斗一个、蒜头壶一个、銗镂两个、鐎壶两个。这些文献和图录对我们研究两汉时期的青铜器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即便如此,我们在研究两汉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是要以考古发掘的实物为主。这是因为宋以后的古器物图录中所记汉代铜器的内容还是有限,只能作为辅证材料。因此,如若要展开对两汉时期的青铜器设计艺术的研究和文化阐释,主要是要利用实物史料,再加以文献或者图像方面的史料辅助进行阐释。以下我们根据考古发现的青铜实物,就两汉时期的青铜器设计艺术做一简要说明:汉代制作的青铜器种类很多,除一部分传统器皿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食器有鼎、豆、鼎、釜、甑等,豆已少见;酒器有壶、钫、耳杯、樽等;水器有盘、洗、盆、匜等;乐器有钟、铃、鼓;灯具等。其中产量较大、制作精美的主要品种有灯、炉、壶、洗、镜、奁等。首先,关于铜灯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为其铸造的鼎盛时期。在诸多文献当中多有记载,例如《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各地的汉墓当中,出土有制式多样的铜灯,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形象的古代灯具资料。较为典型者有如下表3—1所列:出土年代出土地点出土物备注整体造型为一优美的侍女形象,左河北满城西汉手托灯、右手提灯罩,此灯可随意1968年中山靖王刘胜长信宫灯调节光照方向。整体造型设计充分及其妻墓注意了环保要求,体现出实用与审美的结合。安徽寿县马家灯体呈耳杯状的盒形,盒盖有一半1966年铜灯古堆装置有活纽,翻上即是灯盏。23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两角顺背向上作成虹管,有一向下1949年长沙桂花园牛灯碗装灯罩便于吸收灯烟。牛背部有灯盏,盏上有镂空菱格形江苏邗江甘泉瓦状灯罩,上有穹顶形盖,连接虹1980年牛形灯二号汉墓管同乡牛头,使得灯烟收集至牛腹。器表有错银装饰有云纹,制作精美。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凤鸟全身细刻羽毛,背有一圆孔,放置带鋬灯盘,颈长伸而向后弯转,回首1971年广州合浦青铜凤鸟灯衔一喇叭形灯罩,罩通颈,腹部中空,凤尾下垂及地,与站立的双足保持器身平衡。表3—1通过以上所列,值得指出的是,两汉时的灯具类设计,不仅造型独特、灯体优美、形象生动,而且符合科学原理,既可做灯满足基本实用要求,又可做室内陈设艺术品,做到了设计物的多用化,实现了实用与审美有机融合,对这些实物史料的掌握无疑为研究古代灯具的设计提供史料依据。其次,关于设计史料中的铜炉。铜炉是两汉时期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其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有博山炉、温火炉、温酒炉等几类:(1)博山炉,炉体呈豆形,上有盖且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故此得名。吕大临曾在《考古图》中记载:“香炉象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四环”。《西京杂记》载:“长安巧手丁缓者,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为机环转之者,运四周”。又曰“丁缓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从文献史料所记关于博山炉来看,其制作应十分精巧,且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工艺,这也确实得到了实物的印证。以下就有关出土实物列于下以供参考。河北满城汉墓出土有错金银博山炉一件,其整体造型端庄饱满,线条柔美,炉柄部作镂空处理,炉体错金装饰以云气纹样,较为典型。陕西兴平茂陵附近一号无名冢,于1981年出土有一件西汉时期的鎏金银竹24 硕士学位论文节高柄铜熏炉。其通高58厘米。炉柄为竹节形共计五节,且节上有竹枝。有一圆形底座,塑有蟠龙,龙口衔竹节柄。竹节顶端也雕塑有三只蟠龙,承托起炉体。炉体下部有十组三角形,内饰有龙纹,中为银带,装饰有四条金龙。盖部位山峦形,云雾缭绕。盖口刻有铭文“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官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该熏炉造型特殊,实属罕见。(2)温手炉,主要用于取暖,其炉体侧壁和上部均做镂空处理,以便于散出热气,有一手柄便于持拿。关于温酒炉虽在文献史料少有提及,但在陕西兴平西汉墓于1981年就出土了一件提链铜炉,通高37.4厘米,炉为圆鼎形,体壁有九条直线孔,炉身有两链条,其下部为三蹄状高足,刻有铭文“阳信家铜炉,容斗五升”,整体形制也较为特别。(3)温酒炉,炉体多作长圆形,其上可放置耳杯以便于温酒。炉体上部镂空处理,有的还雕刻有四神或者其他动物纹样,另有一手柄,便于持拿。山西浑源毕村汉墓及山西咸阳马阳汉墓具有类似器形出土。再次,关于史料中所见的铜壶。两汉对铜壶在造型样式上来看,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基本继承了传统式样,只是圆弧称为钟,方壶则称为钫。一般作酒水器,也有用作量器。较为典型者有如下表3—2所列:出土年代出土地点出土物备注器身满饰有方格纹,并作鎏金处理,长乐宫钟方格内嵌饰有淡蓝色琉璃,形成鲜河北满城西汉中明的色彩对比。1968年山靖王刘胜及其通体布满纤细流畅的鸟虫文字,铭妻墓错金银鸟篆文壶文为:“心佳都虬,盛兄盛味,口味充闾,益肤延寿”。私营作坊制作,底部铸有“大吉”1960年河南省桐柏县汉代铜壶二字,口沿上有后刻的“张伯景、刘春”五字。长沙烈士公园3西汉晚期提梁锁其腹部两侧有两个铺首衔环,环上1958年号墓链壶结链索,链索又穿过器盖两侧的环,25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①上接璜形的提梁。这种设计满足了便于提携的功能。该壶有提梁,有盖,盖顶的钮孔内套一小环。设计巧妙之处在于,盖贵州清镇平坝汉1954年青铜扁壶两侧有链环,并下垂至肩部与铺首墓连接,方便提携同时可使壶盖紧扣壶身。表3—2最后,关于铜镜。铜镜在两汉时期应有专门官员进行管理,如《后汉书》就载:“尚方…掌上手工作御刀剑玩好器物。“这一时期的铜镜是继战国后的又一次发展,其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的特点。如:1992年湖北荆州高台出土有铜镜一件,直径13.5厘米,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外装饰有八连弧纹,其外饰有三条收尾相接的龙纹,龙躯由菱形纹组成。现藏于②湖北荆州市博物馆。1999年湖北沙市出土西汉时期铜镜一件,直径14.3厘米,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外装饰有宽面向内八连弧纹,连弧纹外角尖长,正对四角③装饰有鸟形纹。两汉时期青铜器设计艺术的种类繁多,除上述所列几类之外,还有很多优秀作品,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举列。整体来看,两汉时期青铜器的使用范畴已从礼仪器回归了实用。这从大量的实物出土铜器史料和一些文献记载中即可体现。3.1.2陶瓷设计艺术从考古出土的实物史料来看,两汉时期的陶瓷工艺,在史前以来发展的基础上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到了东汉晚期青瓷的出现,使得陶瓷器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其品种日益繁多、装饰方法日趋丰富。虽然有关两汉时期陶器的史料,主要得益于考古的发现,但是在明清以后的清代的诸多陶瓷专门著录中记有关于两汉陶器的情况,如《陶说》、《景德镇陶录》、《淘雅》、《古窑器考》、《说瓷》等陶瓷文献中就不同程度的记述有关于两汉制陶的内容。有些甚至还描绘有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1957:11-112.②张正明.长江流域古代美术[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23.③张正明.长江流域古代美术[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23.26 硕士学位论文图像。这些文献和图录对我们研究两汉时期的陶器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从出土的陶瓷器实物来看,两汉时期的陶瓷器在种类上有四大类:一类是生活日用器,如盆、壶等,二类是明器,此类所占比例较大,多是壶、尊、罐之类的器皿。三类是一些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器物,如建筑物、灶台、车马、奴仆等等。还有一类则是现实生活中所需的建筑用材,如瓦、砖等。就制作工艺而言,两汉时的陶瓷器工艺应是承上启下的,一方面继承了史前以来的工艺制作技术,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发展了硬陶、釉陶的技术,并在东汉晚期创造性的发明了青瓷。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绿釉陶熊灯”,设计者没有拘泥于自然,而是把形体概括成团块,使之更趋于完整、凝重,因而更具稳定性。1961年出土于北京古西柏店,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绿釉九连陶灯台”,此灯设计立意新巧,整个灯台像株仙树,瑞鸟--仙树构筑了一个有浓郁神话色彩的意境。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釉扁壶,扁腹,足部呈长方①形斗状,肩部上腹两侧有对称的贴塑衔环耳。整体来看,该件扁壶式容器造型设计独特、图装饰精美,是东汉青瓷器初创时期所见瓷质容器中的罕见艺术品。值得注意的是,除青瓷以外,还制成了早期的黑瓷。浙江上虞张子山瓷窑在1972年至1977年间就曾多次发现诸如黑瓷壶、黑瓷双耳罐等一类的黑瓷器皿。这一重要发现将黑瓷的历史向前提早了几百年。3.1.3漆器设计艺术通过翻阅大量的两汉设计史料,不难发现,在两汉设计艺术中漆器艺术是我国漆器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两汉时期的漆器设计较之战国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此时同样有专门机构,管理漆器的生产。如《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汉代在广汉郡、蜀郡、河南郡、济南郡等地设有专门管理漆器生产的机构。以下我们列举考古出土的漆器实物,作简表如下表3—3:①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文物出版社,2008:148.27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出土年代出土地点出土物备注食品类奁式漆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篆书有私人漆①器器作坊之主“桥氏”二字。出土时内装有栗子、枣子、杏子和五个1973年海州西汉霍贺墓耳杯,奁上覆盖一漆碗,实属组合食用漆樽漆器具。该件食樽,为圆形直口,人头形三足,器内底部正中墨线绘形似长方②印章,篆书漆工“桥氏”的印记。该黑色漆奁分上下两层,内设五个长短大小不等的方格,其中长条形的方格中放置了《导引图》、《老子》甲本及卷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漆奁古佚书四种、《春秋事语》和竹简“医书”四种,其余帛书则呈长方形叠放于③另一大方格中。由此推断,此时漆器还具有简易的包装功能。为夹纻胎,造型呈圆筒形,有盖,器身安徽天长县三角1991年果盒内分制大、中、小三个四出弧曲椭圆形圩西汉墓④凹槽盒,槽内各装一个椭圆形果盒。其为木胎,椭圆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盒内套装耳杯七西汉早期漆耳件,其中六件顺叠,一件反扣。反扣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杯盒为重沿,两耳断面三角形,恰巧与六件顺叠杯相扣合,可谓设计奇特,制作精⑤巧。表3—3①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J].考古,1974,3.②南京博物馆院、连云港市博物馆.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J].考古,1974,3.③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田野考古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4:87.④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J].文物,1993,9.⑤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册)[M].文物出版社,1973:83.28 硕士学位论文漆器出土最具代表性的非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莫属。1972年至1974年发掘期间,一号汉墓出土漆器184件,三号汉墓出土漆器316件,总共500余件。其①制作精美、品种齐全,为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一批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3.1.4金银器设计艺术据史料记载,我们祖先约从春秋时期便已懂得冶炼金银,并开始制作器物。至战国时期,采矿业的的进一步发展,金银产量增加。两汉时期,除锌以外,人们已懂得八种冶炼工艺,至此已成为独立的金银细工。其加工制作工艺基本上为中国传统的造型、装饰风格。同时,因丝绸之路的开启,受到一定域外风格的影响。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汉魏时期相关文献史料显示,两汉时期的金银器主要以生活用具为主,金银在汉代被广泛认为是可以养生的。《史记•孝武本纪》中就曾载录方士李少君对汉武帝说:“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②此后这一观点得以流行,使得金银用于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方面有了思想基础,从而也推动了金银容器的发展。为了便于直观地了解两汉金银器的设计情况,这里我们以表格方式,列举有关考古出土实物,作简表如下表3—4:出土年代出土地点出土物备注似豆形,弧形盖,子母口曲腹高圈足,山东淄博市临淄喇叭形铜座,盖上饰有三个铜兽钮,1978年区大武乡窝托村银盒盒身外壁和器盖上均饰凸花瓣形纹西汉齐王墓③。器高12.5厘米,口径14厘米,盒身与器盖均作半球状,相互扣合后则成球状,器口为直口、鼓腹、平底、圈云南晋宁石寨的1959年三兽镀锡铜盒足。腹部及器盖表面皆有凸起的尖瓣西汉滇国墓纹一周,盖上有3只小动物(从形状看认为是豹子)。①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4:152.②[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M].中华书局,1982:455.③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J].考古学报,1985,2.29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造型大体与三兽镀锡铜盒相同,器高12.5厘米,口径13.4厘米,盒三鸳鸯镀锡铜盒盖上装饰有3只小鸟(有学者认为这3只小鸟是鸳鸯)。车饰通长26.5厘米、直径3.6厘米。错金银狩猎纹铜错金银装饰有以狩猎纹,且嵌饰有菱1965年河北定县车饰形、圆形绿松石,制作十分生动灵巧。①通高16.7里面,猿身贴金,两目嵌山东曲阜鲁国故1977年猿形银饰蓝料珠,猿身微作拱形,背面一圆钮,城遗址应为带钩一类器物。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江苏盱眙西汉窑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1982年金兽藏体锤饰圆形斑纹,这种制造办法至仍为孤例。山东西汉齐王刘出土有131件金1983年②襄墓银器最大的一枚是龙钮金印,文曰“文帝金印广州南越王赵睐行玺”,可确定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1983年③④,墓其中曾保存有半盒药丸据此推断此凸瓣形纹银盒件银盒应用于盛装药物。该壶造型与长颈铜壶类似,口、腹、底部有三组错金纹带,口部饰有钩东汉末期的长颈1979年上孙家寨汉晋墓纹、腹部纹带由六朵不同形状的花朵⑤鼓腹银壶组成,底饰三角纹,是一件典型的本土文化影响下的银制器物。表3—4①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4:133.②徐龙国.大武西汉齐王墓[J].管子学刊,1990,1.③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J].考古,1984,3.④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汉南越王墓(上)[M].文物出版社,1991:210.⑤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M].文物出版社,1993:160—209.30 硕士学位论文3.1.5其它设计种类从目前所掌握的的汉代设计史料来看,除上述所列之外,还存在其他设计种类,包括丝织、玉器等都各具特色,这些设计内容不仅在两汉时期及其之后时代的诸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论衡》、《汉书•禹贡传》、《前汉书•张汤传》、《西京杂记》、《后汉书•东夷传》、《南蛮传》、《东观汉记》、《古玉图考》、《考古图》、《后汉书•礼仪志》等文献史料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之外,在发掘的汉墓中出土不少。关于两汉的丝织品的制作,是两汉时期,纺织业有了明显进步,无论是生产①规模亦是在制造技术上。目前所见丝织实物品中,尤以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种类最为繁多。如马王堆汉墓中就曾出土有数件丝织香囊,其中一号汉墓出土了4件形制相同的香囊,一件全装茅香根茎,一件全装花椒,两个装有茅香和②辛夷等。这四件香囊包裹药物的方式设计基本相同,腰部均设置有带,以起到捆扎香囊的作用;腰部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一件用香色罗绮外,其他囊均用“信期绣”缝制,由此足见其贵族丝织品之奢华。另外在两汉时期,还有不少关于玉器的设计史料的发现。目前考古所掌握的资料显示,虽然玉器在两汉时期大量出现,多为玉雕工艺品,玉质容器则十分少见,汉代玉质容器仅一件。如为广西南越王墓所出土的一件玉盒。该玉盒为青玉,呈青黄色,盒身深圆圜底,下附小圈足,其盖口和器口上均作字母口;器盖漫圆,中央隆起,顶端有桥形立钮,内扣绞索纹圆环,环可转动;器盖外沿有4个小圆③孔,成两对,但孔位不等分。整体看来,该件玉质器物不仅色泽漂亮,造型美观,而且密封性能很好。考古发现的诸多汉墓中还发现有不少玉卮、玉杯一类的日用容器,且铸造工艺及其纹饰题材等都可划归到我国玉器自身发展的序列之中。即便玉质容器十分少见,但是有关礼仪的玉璋、玉璜等十分常见,在此就不再赘举。①文物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简报[M].文物出版社,1972,7.②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册)[M].文物出版社,1973:71.③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上)[M].文物出版社,1991:202-204.31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3.2两汉其他少数民族的设计史料两汉时期,在中原王朝周边生活着匈奴、乌桓、鲜卑、羌、氐、西南夷、西域、南越、巴蜀等诸族。随着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这些生活于不同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与两汉的交往也比先秦时期更为密切,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中原各种设计艺术争奇斗艳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的设计艺术也如绚烂鲜花,竞相开放。就目前所翻检和搜集的设计史料来看,这些少数民族的陶器、漆器、青铜器及丝织品等设计艺术,在与中原汉王朝的不断交流当中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因此,这些设计艺术作品既富有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中原文化长期交流与相互影响的格局,在风格上有相互撷纳之势。具体在文献设计史料当中少有提及,但从所发掘的考古实物设计史料来看,在众多两汉时期的少数民族中,其设计艺术的发展尤以匈奴、西域、南越、巴蜀等四个地区和民族的最具特色。3.2.1匈奴民族的设计匈奴作为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长期活跃于漠北蒙古高原,因而其设计艺术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充分地反映出了游牧民族生活习性的特点。据史料记载匈奴与汉民族通过战争、和亲、贡纳和赏赐、互市等几种交流途①径,使汉匈之间的物质交流频繁,进而中原的制陶技术、铸铜技术等手工业技术相继传入匈奴。汉族的一些审美观念对匈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其设计艺术作品在撷纳大汉民族优秀的文化的同时,仍旧保留着其游牧民族文化的特色。首先,在陶器设计方面。尽管两汉时期中原汉民族的制陶工艺传入匈奴,但其陶器不论是在数量、种类上,还是在用材、装饰上,均逊色于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陶器。因此,整体看来匈奴的制陶业仍相对落后。就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看,绝大多数匈奴墓葬中都随葬有陶器,但种类较少,器形单一,多以罐式容器为主。据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匈奴的陶罐造型独特而统一,其典型特点是把磨光的暗条纹、弦纹和波纹图案结合起来装饰于器表,形成明显区别于其他草原文化的陶器②风格。一般而言,这类罐式陶器近底部的器壁上设计有一小孔,以穿扎提绳。①田继周.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秦汉民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141.②单月英.匈奴墓葬研究[J].考古学报,2009,1.32 硕士学位论文除罐式以外,还出现了一种受汉文化影响而产生的陶樽一类陶器。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汉代匈奴的黄釉浮雕陶樽。该件陶奁在造型上与汉代中原地区的陶樽相似,呈圆柱形,上有尖锥形盖,黄釉,盖和罐四周布满凶禽猛兽纹样。不过从陶奁上所装饰的兽纹来看,却有别于汉代的装饰风格,而与匈奴民族崇尚虎、鹰等猛虎猛禽的心理特征相符合,是典型的匈奴民族的装饰风格。其次,在青铜器方面。随着汉匈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汉代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和漆器制作工艺相继被传入匈奴民族,但其并未生产出一批如汉代一般的造型美观、结构巧妙、装饰精美的青铜器。这在出土的青铜实物中就可见,就考古出土实物史料来看,两汉时期匈奴民族的青铜器生产多是饰牌、兵器、工具、车马器具等一类的产品。截至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青铜容器主要为用于盛水的青①铜鍑、盆、壶等几类形制。如内蒙古自治区伊克盟准格尔旗汉代匈奴墓出土了一件双系铜扁壶,其呈扁壶直口,扁圆腹,椭圆足,肩部两侧各有一环,便于穿②系绳携带,是典型的游牧文化的青铜容器。另外,尽管在匈奴墓葬中偶有发现壶一类的青铜器,但是数量极少,并未普遍流行。再次,在漆器设计方面。众多史料反映汉时的匈奴族在汉朝的影响下开始使用漆器了,但是匈奴的漆器基本上是在汉民族直接引进的,而且多是些耳杯、几③案一类的产品。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中仅见漆奁一类的器物,如扎赍诺尔古墓群即发现一件与中原地区汉代漆器相同的漆奁,④但已残损。最后,关于在匈奴族自身民族器物方面,则主要是天然材料的制品。从众多实物来看,匈奴人喜好利用大量天然材料来制作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如兽皮、树皮等。这两类器物在匈奴运用十分广泛,如宁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发现了一件被腐蚀的皮囊,其为皮革缝制,内衬织物。不过,据考古资料显示,这件皮囊⑤极有可能是装钱用具。此外,最具匈奴民族特色的当属桦树皮器物。桦树材料①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74—75.②王永强史卫民谢建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北方卷上[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62.③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89.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扎赍诺尔古墓群(上),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105—106.⑤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宁夏同心县倒墩子汉代匈奴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71.33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除了普遍被匈奴人用来制作生活工具、军事器具以外,还广泛被用来制作容器。如扎赍诺尔古墓群发现了一件长9.2厘米,宽32厘米的桦皮弓衣,内置一张桦①木弓。该件桦皮弓衣,用桦树皮卷曲成长扁筒形,两端衔接处用针线缝合。3.2.2西域民族的设计西域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故其设计艺术品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征。在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随之开通,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交流,而且更为关键地是使大量的名贵丝织品和纺织工艺、漆器和漆器制作工艺等传入西域,从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通过翻检大量此时的设计史料不难发现,其中尤其以丝织品、漆器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一,丝织品。从考古所出土的两汉时期西域丝织品题记来看,多产自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中原地域。从目前所发掘的丝织品实物来看,其在当时多运用于盛装生活日用品和化妆用品。如新疆民丰尼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②墓葬区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君宜高官”铜镜和绣花镜袋。该件绣花袋呈圆形,为提袋形式,开口,底面圆形,立边上缝缀两条绛紫色的宽绢带,作提携用。镜袋底面是绣绮,白绢衬里,中间夹放丝绵,显得比较厚。绣绮为绿地,用锁针③绣绣出天青、绛紫、葡萄紫及白色的卷草图纹。从镜袋大小来看,其与内装的“君宜高官”铜镜基本切合,既美观又实用,足以见得其设计之精致。④除此以外,新疆还发现有东汉时期的织锦梳篦袋,绿边镶嵌,中间有一条黄色的系带。图案以动物为主,有孔雀、仙鹤、辟邪、夔农和虎等祥瑞禽兽。质地厚实,图案纹样华丽流畅。一般来说,这类用于放置梳篦的梳妆袋,对折近似方形,展开则为长方形,其里面两侧一般各有一袋口,成对称形式。梳篦袋,不仅刺绣工艺精湛,而且结构形体与内装物梳篦恰好吻合,充分体现了两汉时期西域地区丝织品制作工艺的精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东汉时期西域的丝织品的发①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扎赍诺尔古墓群(上)[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113.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葬清理简报[J].文物,1960,6.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委员会.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画册[M].香港金版文化出版社,2005:83.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1.该墓葬中发现四件毛布袋,有两种,一种袋内一般盛放纺轮或芦苇束捆,属生活日用器具包装范畴,另一种则是梳妆袋,一般用来放置梳和镜。34 硕士学位论文展已十分成熟,这应该是与西汉张骞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莫大关系。第二,木器。西域的木器艺术历史悠久,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木器实物史料来看,其主要有盒、奁等几种形制。其中以新疆尉梨县营盘墓地7号墓出土的粉盒①为代表。该粉盒胎体为旋制,有盖,子母口扣合,出土时内盛料珠、绢片,绢片上还插有一枚缝衣铁针。这种盒式木器,在制作方法上,与汉代中原地区的盒式漆器包装有类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此件木盒没有涂漆,装潢也不显富丽,仅在钮顶、上腹部分别刻划四道和五道弦纹。在新疆营盘墓地的6号墓中,则发现②了一件木制木刻长方形盒和一件小圆盒。堪称经典的应属1996年在新疆且末扎③滚鲁克1号墓地中M24和M64出土的两件长方形木盒。盒子用“开半对连”技巧合为一体,并且盖子可以滑动。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来看,木奁式样与中原地区的漆奁不无差异,但尚未发现有多子木奁。如新疆尉梨县营盘墓地7号墓和8号墓所出土的两件木奁,④其中一件是椭圆形奁,一件是圆奁,出土时均已残破。椭圆形奁有盖,字母口,器壁用薄木片弯成,连接处用皮条固定,这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做法。从上,我们不难看出,西域木器有别于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第三,漆器。与两汉时期其它少数民族政权一样,西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政权,一方面撷取汉王朝中原地区设计艺术的构成元素,制作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器物艺术;另一方面则继续发展具有民族文化个性的艺术品。器物中既有汉文化的内容,也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只是呈现内容的少与多的问题。据考古资料显示,西域地区所发现的漆器尤以奁式最为常见,少见有其它式样的漆器包装。1999年新疆尉梨县营盘墓地所发掘的一批东汉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漆器,其中6号、8号、13号、42号、59号墓葬中均发现有漆奁。⑤不过,这几件漆奁的器形完全相同,只是在大小和纹饰上有所区别。这几件漆奁均为带尖顶盖,子母口,器身直壁,平底,除底板以外的器表髹黑漆。由此可知,西域地区的漆器结构造型既有类似于中原地区的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方面。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梨县营盘墓地1999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6.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梨县营盘墓地1999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6.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1.④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梨县营盘墓地1999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6.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梨县营盘墓地1999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6.35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第四,皮革器物。西域各少数民族政权也拥有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日用艺术品,如毛皮制品、藤条包装等天然材料器物。在考古发现中时有发现,如箭筒、皮囊等,均为毛皮所制。箭筒属军用器物范畴,而皮囊则多用于盛装日常生活用品,属于日用器具范畴。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发现了一件东汉的皮革箭①筒,内装木箭4根。1995年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3号墓也出土了一件东汉②时期的皮革箭筒。3.2.3南越民族的设计越国地处岭南,偏居一隅,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器物设计受到东南少数民族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汉族的影响。南越地区一直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这一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深受汉文化影响,岭南地区处于不断被汉化的格局。两汉时期,南越地区的器物以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纺织品和自然植物等为主。下面我们根据考古出土实物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对器物分类别进行介绍和阐述。第一,陶器。通过查阅诸多考古发掘报告可以发现,在南越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多达数万件。例如广东番禹南越王墓就出土了900多件陶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储容器、炊煮器、日用器等,这些陶器造型匀称精美,器形多种,风格独③特。陶器造型自成一体、生动有趣,有别于其他中原器物样式,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具有南越少数民族浓郁的特色。尤为经典的是,南越国时期的陶套盒,亦称“子母盒”。如广州市先烈南路大宝岗出土的陶套盒,其器表施青褐薄釉,圆筒形,腹上半做成子口,与盖相合,类似于这一时期的漆奁式样。不同的是,④其器底附帖三颗乳状小足。两汉时期,岭南地区出土了不少陶罐,是数量最多和最常见的器形。作为器物实用的陶罐可用来储物。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是,岭南地区出土的南越民族罐式陶质容器极具地方特色,如把多个大小不一的小陶盒、罐连在一起的双联罐、三连罐、四连罐(盒)、五连罐、八连盒等。其中以五联罐最普遍,造型相当别致,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J].文物,1960,6.②祁小山.西域国宝录:汉日对照[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67.③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上)[M].文物出版社,1991.④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M].文物出版社,2005:46.36 硕士学位论文四个较大呈“田”字型排列,中心位置安放一较小的罐。如广州西村出土的联罐,全器由五个小罐联成,周四个较大的罐并连,一个小罐居中罐的形制基本相同,①外围四罐底部各附一足。在日常生活中,匏瓜常被用作盛酒或水的容器。据《盐铁论•散不足篇》载:②“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而已”,说明匏壶是当时普遍使用的器物。如广州市农③林东路24号大院即出土了一件陶匏壶。第二,青铜器。两汉时期,南越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采用的仍是中原东周时期的传统工艺,如两分范合铸容器、活芯垫控制器壁厚度,以及圈足器的浇口设在器底中部的技术,工艺上较为滞后。值得指出的是,南越王墓出土的陶器与青铜器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汉、越文化两类器物并存,不同的是青铜器中以汉式器物为多,陶器以越式器物为多。铜筒是岭南地区土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青铜,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风格。这类铜桶,都是圆筒形的,器身上口稍大,中腰以下微收缩,底部留出矮圈足。但有的口部稍敛,中腰微鼓,底部略收缩。一般口沿作直口,器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可系绳索的半环状直耳,直耳基部中间有一个筒形贯耳,或将筒形贯耳简化为圆柱形实鼻。口上盖有覆盘形木盖,筒形贯耳用于穿绳拴系木盖。如广州4013号墓(东汉前期)出土一件陶提筒,筒内尚存高粱近半筒,器盖里面墨书④“藏酒十石,令兴寿至三百岁”。可见其专供南越国时期的高级贵族饮宴的藏酒、酿酒所用。除此之外,青铜器还有1976年贵县贵城镇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⑤杯子形铜壶、蒜头扁壶、提梁漆绘铜壶等。第三,漆器。有关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发现漆器的数量甚多。如广东省出土的⑥一件秦代椭圆形漆奁,也已破损严重,盖面有云纹,有“番禺”两字烙印。“蕃禺”就是“番禺”,汉代的“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布山”是南越国治下桂林郡首府。既然漆器上有“蕃禺”、“布山”等字样,说明这些漆器是在番禺或布山生产的。同时表明南越国时至少在以上两地存在着制作漆器的手工作坊。①广州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穗港汉墓出土文物[M].香港中文大学,1983:42.②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M].中华书局,1992:351.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M].文物出版社,2005:10.④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上)[M].文物出版社,1981:322.⑤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文物出版社,1988:36.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上)[M].文物出版社,1981:175.37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据考古资料显示,南越民族的漆器主要有日用的盒、奁、壶等不同种类。如南越王墓中曾出土5件漆盒,其中一件盛树脂和漆算筹一类的物品,有2件圆盒①则内盛置彩绘铜镜,还有一件出土时内盛漆卮5件,象牙卮1件,银卮1件。最后漆奁也是当时重要的漆器。如1982年广州瑶台柳园岗西汉墓群,出土一件漆奁,木胎,红漆,外部饰有黑、黄色卷云纹,奁内置四山纹铜镜一件和木②梳一件。整体看来,南越民族的奁式漆器,不论是在结构和造型的设计上,还是在器形种类上均要比同时期江淮、两湖地区的要逊色很多。第四,金银器就目前考古资料来看,仅在南越王墓中发现了一件盛药的银制药品盒和归属不明的盒式玉质容器。银盒,盖身相合呈扁球形,盖面隆圆,顶部有两圈凹线弦纹,构成一圈宽带。盖的外周为对向交错的蒜头形凸纹。腹部自口沿以下亦有同样的凸纹。纹样是用模子压着锤鍱而成,每个蒜头形外凸内凹。器身有子口,微内敛,底部亦微向里凹入。盖与身相合处的上下边缘各饰一匝穗状纹带,谷粒样凸起,因系錾刻而出,故内壁相对部位光平。此盒是依照中国汉代盒形盖上有钮饰,器底附圈足的特点设计的,可见这是为符合时人的生活方式而进行的设计改进。银盒极有可能是海外的舶来品,而后焊接的盖钮和器座则应是③流入南越国后附加上去的。第五,丝织品。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与长沙之间在丝绸纺织业方面,交流频繁。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中发现了一大批丝织品。从出土的超细绢、云母砑光绢、黑油绢看,南越国的缫丝、织造等工艺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南越王墓出土织物的原料、色泽、图案、工艺大部分与中原同期织物十分相似。出土织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原匹织物;二、包裹各类器物用的织物,其中铜器、玉器百分之七八十用绢包裹捆扎;三、穿系随葬物品的织物,如铜镜和玉璧的绶带等。据统计,南越王墓中用绢来包裹铜器的有110件,占出土铜器种类的88%;裹包铁器30件,占出土铁器30%;包裹车马器12类,164件,约占车马器的12.8%;④包裹玉石器7种73件,占玉石器的78.7%;包裹陶器仅1件,占陶器的2.8%。3.2.3巴蜀民族的设计①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上)[M].文物出版社,1991:135.②黄淼章.广州瑶台柳园岗西汉墓群发掘纪要,广州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穗港汉墓出土文物[M].香港中文大学,1983:2.③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上)[M].文物出版社,1991:209-210页.④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上)[M].文物出版社,1991:137页.38 硕士学位论文自古以来,巴蜀地区就是生漆的重要产地,我们从古文献不难发现巴蜀地区漆器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地盛产“丹漆”。《蜀志》也说蜀有“漆、麻纻之绕”。《史记•货殖列传》称巴蜀沃野,盛产“竹、木之器”。寻古溯源,巴蜀漆器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三星堆髹漆雕花木器,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汉为巴蜀漆器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漆器既继承了先秦漆工艺优良传统,又开拓了新的漆工艺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征。汉代文献记载,全国最著名的漆器产地有九个郡,其中蜀郡、广汉郡举世闻名。那时大量署有“蜀郡工官”(西汉时成都、郫县皆属蜀郡)和“广汉郡工官”的漆器蜚声国内。漆器包装精美,数量很多。类型也比东周时增多,主要有圆盒、奁盒、小盒盖、扁壶、箭箙等。这时期巴蜀漆器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漆盒在巴蜀地区从战国早期至汉代都有发现,荥经曾家沟12号春秋战国墓①中出土的双耳长盒,是当时巴蜀地区流行的漆器。其一般为厚木胎,由器盖与器身子木榫扣合而成,圆形,两端有方形器耳。底两端有一双半圆形小圈足。圆形格盒也是巴蜀漆盒的一种样式。成都商业街2号战国早期船棺出土1件圆形格盒。盖与器身形制相同作子母口,圆口,底平,两侧有对称虎头双耳,器内各有②五格。这种多格盒开创了后世晋墓漆攒盒的先河。巴蜀地域还出土了很多圆形盒,如青川县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3件:厚木胎,子母口扣合。黑漆朱绘曲折纹、圆点花草、变形鱼纹、变形凤纹、花瓣纹、云纹等。奁式、壶式等漆器在巴蜀区域也十分繁盛,基本形制与两汉中原地区的式样相差无几,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举的漆器大多体现了两汉统一西南后,汉帝国在物质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都对巴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交流越来越频繁巴蜀漆器本身固有的特点也消失殆尽,到了东汉后,巴蜀漆器几乎与中原相差无二。除了漆器,此时期巴蜀的织造业发展也尤为兴盛,主要以织锦而著名。汉朝扬雄《蜀都赋》记载:“若挥锦布绣,望茫兮无幅”。可见蜀地织锦业的繁荣,为后世蜀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相关出土实物较少,我们很难详细描述当时巴蜀的丝织品。另外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等手工业都在这个时期均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出土实物史料太少且保存情况不是很乐观,损毁较严重,所以不再进行①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第一、二次发掘[J].考古,1984,12.②陆锡兴.从樏到攒盒[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3.39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阐述。40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两汉设计史料搜集与利用的方法阐释设计史料的研究是对设计历史记载资料的整理、归类、分析,目的性、针对性、实用性较强,旨在为设计及设计研究服务,便于查找、组织、利用材料。因此,设计史料的研究应避免综合性研究中因研究范围过宽而带来的一些问题和弊病,在利用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时,应根据各种史料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有所取舍,取长补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在进行资料的搜集时应该把设计史料的专项研究放到当时历史时期的大背景中,综合考察,明确设计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族生活的种种复杂关系,揭示其内在特点,而且要改进以往史料研究中仅做介绍、描述的方法,善于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对史料的内容构成、价值结构、信息功能、流传机制等,做出切实的探讨。4.1两汉设计史料的搜集4.1.1两汉文献史料的搜集关于文献史料的搜集,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但是由于两汉时期文献典籍还没有后世丰富,因此在爬梳文献设计史料方面要较翻检后世朝代容易。困难之处主要是在对汉以后文献典籍中所记的与汉代设计相关的史料。因此,为了做到在方法论的层面,认识如何便于地搜集两汉时期的文献史料。我们综合各家方法,认为可以按一下程序展开对与汉代设计文献史料的收集。第一,是强化目录索引。目录索引是茫茫书海的航标,在方便搜集两汉史料之前一定要把有关两汉设计史料所需文献典籍的目录索引找出来,并按照研究所需编制出针对性的文献典籍目录索引。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文献典籍目录的制作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历史著作的概况,包括文献的出处、编撰者、时期、大概内容等。第二步,卡片式抄录。文献典籍目录索引编制好之后,就开始按图索骥,通过借阅、网络下载等手段获取文献典籍资料,充分利用卡片从文献典籍中抄录出有关两汉的设计史料。抄录史料时应完全忠实于原文,不能主观判断,更不能断41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章取义,任意改动。假若文献史料过长时可以节录,要在删节处加省略号。要注意对史料进行分类摘抄,并注明分类的主题或标题,如卡片积累较多,可进行类别编号,以免搞乱,便于使用时查找;一张卡片摘录一条史料,如果内容过长,需要多张卡片抄录,应在分类上注明内容序码,便于运用时将设计史料分类排列。抄录的每条设计史料都要注明出处、编撰者、文献典籍名、版本、页码等,以便核对原文。笔记、札记。在两汉设计史料的搜集过程中应保持写笔记和札记的习惯,随时摘录、积累与研究相关的设计史料,包括记录典籍中的文献材料、汉以后史家的不同认识,此外,即及时记录下本人翻阅两汉史料过程中的某些看法或存疑之处。在做关于两汉设计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中,应该准备多本笔记本,或可按史料分类来记,或可按所读之书的不同来记,总之要分门别类地记写,研究对象分类整理和查阅。剪辑、复印。将从文献上查阅、搜集到的有用的设计史料或复印或剪辑下来,分类贴在不同的本子或卡片上,以免给使用带来麻烦,这是搜集史料的有效方法,既节约时间又可避免抄录中的错误。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利用这种方法收集古代两汉时设计史料,要注意剪辑,不能抄古籍文献,最好是复印件的文献。对于电子书目,也可以采用电子文本的抄写、复制等方法,将更为便捷、省时、省资源,但一定要仔细检查、核对,保证抄录准确无误,同时,电子资料一定要来源于权威的官方网站。4.1.2两汉实物、图像史料的搜集在两汉设计史料的收集过程中有些实物史料难以变成文字史料,或文字描述难以如实物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在理解上难免存在偏颇;有些两汉实物甚至重要文献典籍等限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一般是不能直接看到,一般要采用绘图、照像或录像等办法才能实现对实物史料的采集目的。特别在两汉设计史料的研究中,利用绘图、摄影、拍照、录像等法搜集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显得更为重要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手段搜集年代久远的实物史料,不仅可以使设计史料图文并茂,而且图片、缩微胶卷和音像制品等更便于资料的收集、保存、查找和利用,发挥了文字难以表达的特殊作用。42 硕士学位论文4.2两汉设计史料可信度的考析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史料的可信度是保证历史研究结论的可靠依据。然而由于史料的庞杂,致使很多史料在史料来源和史料记事的真实性上存在疑问。特别是记事之上极可能存在有真伪参杂,相互矛盾的情况。很显然如若对史料不加以可信度的评估或者其他的辨析,那么所获得研究结论必然也是错误的。因此,对史料做辨伪存真的工作,是史料学的第一要务,作为专门史研究的设计史论研究自然也是如此。正如顾颉刚先生在《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辨伪》一文中所言:“研究历史,第一步工作是审查史料。有了正确的史料做基础,方可①希望有正确的历史著作。”这说明史学研究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当时辨析史料的真伪,如真伪未能辨清,就糊涂的运用史料,那么所得研究结论可能也将是错误的。不论是对史料可信度的辨析,还是对设计史上研究问题的探讨,很大程度上都应运用考证的方法。正如史料学研究学者安作璋所说:“考证,要根据资料反复研究,才能做出结论,故必须重视材料的占有。考证某一问题,必须把有关这一②问题的资料全部搜集到手,做到不漏一条”。由此来看,关于设计史料可信度辨析的方式方法,研究者也曾提到应该运用“分类辨析、二重考据、文献对照、③考古学、图像学等方法和学科知识”。史料真伪的辨析需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可谓是要求研究研究者博闻善择。因此我们对两汉设计史料真伪的考订,必须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图像与文献与实物中与设计史料相关的问题予以考证,尽可能对史实予以正确定位。4.2.1文献设计史料真伪的审查在有文字的历史时期,要构建其设计历史的框架体系,特别是挖掘其设计艺术形成的历史原因、设计体系以及设计的审美趣味,都需要征引文献史料来予以说明。然而,文献史料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或记事不详,或因记述者的偏见,在记事上带有了很强的主观色彩,又或因年代的跨度问题,在记事上还出现错误。就这一层面来讲,对文献设计史料的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关于文献设①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辨伪,古史辨,第七册上,第1页.②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520.③邓昶.宋代笔记设计史料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79.43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计史料的辨伪工作,可以从两大方面展开辨析:一是关于文献记事的材料来源,这其中要考虑文献作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是征引自前代的史籍文献。二是运用“各种考证法对文献多以详细的考订,如书证法、图证法、物证法、理证法等”①。书证举偶:汉代的棜案汉代的案有两种。一种是有足的案,即《周礼·掌次》所说“孤卿有事。则张幕设案”之案。这种案应属于家具类。另一种是承食器的无足或有很低的托梁之案,原名棜。《礼记·礼器》郑注:“谓之棜者,无足有似于禁。”又说:“上有四周”即案面四边起沿,汉代的无足案正是如此;为了与前一种相区别,可称之为棜案。它像大型的浅盘,可以连同放在上面的食器一道端起来。《史记·田叔列传》中说刘邦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汉书·外戚传》说宣帝许后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后汉书·梁鸿传》说:“妻为具食,举案齐眉。”说的都是棜案的使用情况。4.2.2实物设计史料可信度的辨析关于实物设计史料可信度的辨析是两汉设计史料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对两汉设计史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实物为核心。尽管在利用实物史料时我们可以以考古学的研究为基础,在年代上少有存在问题。但是极有可能会因为某两类实物存在风格类似或是因某区域与某区域的实物混淆之后,造成对实物利用的错误。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有必须在利用史料之前,强化类型学、考据学等方式方法加以辨析,其中尤其是类型学的运用。类型学即为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学可以用于各种变量和转变中的各种情势的研究,并根据研究者的目的和所要研究的现象,引出一种特殊的次序,而这种次序能对解释各种数据的方法有所限制。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类型学体系可以建立在人工制品、绘画、建筑、埋葬风俗、社会制度或思想意识的各种变化因素的基础之上。除了器物类型学的方式方法以外,对两汉实物设计史料可信度的辨析,还要运用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的二重考据法。二重考据法里来受到美术考古学家和其他考古学家的重视。关于这种方法,已有诸多学者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是考证法的首要之先。在两汉设计史料的考辩中,当然要加以重视。只是以这种方法来①邓昶.宋代笔记设计史料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79—93.44 硕士学位论文考析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主要是运用在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中的服饰史料中。因为图像史料按类型来分,所反映的形象和服饰实物史料很难展开辨析。其中特别是服饰实物史料,由于年代久远,两汉时期保存下来的服饰实物极少,更多的是文献中关于服饰的记载。因此要论证服饰实物的真伪,就更要运用“二重考据法”了。物证举偶:汉代妇女的耳珰两汉时期的珰多作腰鼓形,一端较粗,且常凸起呈半球状。戴的时候以细端塞①入耳垂的穿孔中,《释名·释首饰》中记载:“穿耳施珠曰珰。”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所出土的跪坐木俑,耳垂贯有竹棒,即代表耳珰;可见战国时已戴此式②珰。汉代的耳珰还有在其中心钻孔穿线系坠饰的,也有将坠饰横系在珰腰之中的。《苍颉篇》:“耳珰垂珠者曰珥”(《玄应音义》卷八引)。则系坠者又可称为珥。珥上的坠饰名玑。《史记·李斯列传》:“傅璣之珥。”索引:“傅璣者,以璣傅著于珥。”汉墓中曾发现过从珥上脱下的珠玑类坠饰。还有一种环状耳饰,见于广州所出陶舞俑。这种耳饰与长沙树木岺1号楚墓中所出铜匕首柄上的人物所戴者③相似。云南古滇国墓以至越南东山文化的遗物中,都曾发现戴这类环状耳饰的④人像。它应是流行于西南和南方各民族中的耳璩。《山海经·中山经》:“穿耳以璩。”《魏都赋》:“璩耳之傑。”均指此物。《说文·玉部》新附字:“璩,环属。”解释得也很得要领。4.2.3图像设计史料真实性的考究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两汉时期的图像史料主要集中在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诸多陶俑、木俑和铜俑中。这些图像史料固然为我们研究两汉设计史提供了很多有视觉形象的资料,特别是为我们提供了那些难以保存以至消失了的由某种材料所造的器物形象。这些器物形象多半在文献中有所提及,仍却没有实物的发掘或留有下来。这种情况之下,图像史料就显得弥足珍贵了。然而,图像也有可能存在传递信息失误的情况。譬如,将秦代的服饰形象保存在了画像砖上,却被人误以为是汉式服装。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在运用图像史料时一定①(汉)刘熙.释名·释首饰[M].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本,1985.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文物出版社,1986:59.③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树木岭战国墓阿弥岭西汉墓[J].考古,1984,9.④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J].考古,1961,9.黎文兰、范文耿、阮灵.《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河内,1963.45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要多加考究,确保多用图像的真实性。一般而言,对图像史料的真实性考究应紧密结合文献设计史料。对图像史料中的相关设计史料,如果不加证实,便加以利用,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图像史料在时间上具有严重的不确定性,毕竟社会生产、生活的图像化是建立在现实存在的基础之上。某种程度而言它只是将研究中所见设计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将两者结合,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将某一设计现象,特别是设计的具体形态作出清晰的勾勒。图列举偶:轓车轓车为有一对车耳的四面敞露之车。其中车耳是装在车輢上部用以遮住车轮顶部的挡泥板,多为长方形,外侧有垂下的边板。《汉书·景帝纪》曰:“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颜注引应劭曰:“车耳反出,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二千石双朱,其次乃偏其左,板以簟为之,或用革。”按《异经》说:“仕宦不止,车生耳,长六尺,法六律。六,阳数也。今其上作簟文。所以缺后者,月满则亏也(《御览》卷七七三引)。”《后汉书·舆服志》中也说到:“轓长六尺,下屈,广八寸,上业尺二寸,九文十二初。后谦一寸,若月初生,是不敢自满也。”两说正相符合。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4号车,其车①耳下垂之板后部有半月形缺口,即所谓缺后。而杨雄《太玄·积次四》也说:“君子积善,至于车耳。测曰:至于蕃也。”足证轓、蕃指车耳。汉代对车耳相当重视,汉镜铭中也有“作吏高迁车生耳”之语(罗振玉《古镜图录》卷中)。沂南东汉画像石墓中室西壁与北壁东段的横额上,刻出由十辆车组成的出行行列,其中第八辆为墓主所乘之主车,此车即有车耳。成都扬子山2号东汉墓所出车马过桥画像砖上亦有轓车的图像。4.3两汉设计史料的运用4.3.1文献史料的互证文献互证是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验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此方法一直是传统史学家所常用的。即是用正史、野史、杂史、诗词等文献史料与两汉时期设计史料有关的记载进行横向比较,从中找到某一文献记载的不实之①山东省临淄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J].考古学报,1985,2.46 硕士学位论文处。之所以能文献互证,是因为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诸多史料因王朝的变迁和典籍的散佚、遗失、刻误等诸多原因而出现大量的错误,而这其中又有大量的史料是不能以考古实物、图像史料来进行考证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文献互证的方式来考证文献史料中所记设计事实的的谬误之处。这种文献互证的方式在清代王鸣盛在其所著《十七史商榷》的自序中说得十分清楚。其云:“余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驳,以成是书,故曰商榷也。”“又搜罗偏霸杂史、稗官野乘、山经地志、谱牒薄录,以暨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释老异教,旁及于钟鼎尊彝之款识、山林冢墓祠庙伽蓝碑碣之文,书取以供佐证,参伍错综,比物连类,以互相检照,所谓考其典制事迹之实①也。”在设计史研究中对文献史料的运用之前,也有必要对史料进行此种方式的考订或者分析。两汉设计文献史料的研究也应该秉持这样的态度。书证举偶:绡头两汉时期男子以丝带或是布带束发。称之为绡头,也称为陌头、帞头、络头、缲头等。其扎法为从后而前,在头前额上打结。《释名·释首饰》中记载:“绡头,②绡,钞也,钞发使上从也。或曰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而汉乐府诗歌《陌上桑》中也提到:“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4.3.2文献与实物的互为诠释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互为诠释也是一种对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最有效的方法,文献史料是指文字记录的形式体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遗迹。文献主要通过文字符号提供历史信息,以来体现自己的史料价值。而实物史料,是指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由人类遗留下来的(包括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迹(宫殿、居址、墓地等)、遗物(劳动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等)称之为实物史料。实物是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者,也是历史资料的补充者,有时也称“史迹遗存”。而文献中所记各种设计史料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服饰、建筑、瓷器、文人用具等方面,因而对这些史料记事在材料来源、史料真伪、史料价值地探究,必须结合实物史料进行互补证明,进而构成文献设计史料的完整研究。举偶:长擿①(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上海文瑞楼版影印),1987.②(汉)刘熙.释名·释首饰[M].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本,1985.47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续汉书·舆服志》中云:“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墓主人发髻上的玳瑁质的长擿长19.5厘米,短于一尺,应是受其等级的限制。4.3.3图像史料的视觉印证图像史料是指各种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卷轴画等所有可视艺术品史料。它可清晰、直观、全面地了解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情景,这是任何华丽的辞藻都难以付诸于笔墨的。图像史料在中国古代设计史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代著名考古学者马衡曾说过:“画象造象不仅为美术品,实为重要之史料。如汉人所图秦以前之故事,虽未必尽合,而所图当时人之事实,凡宫宝、车马、①衣冠、礼乐、兵刃之属,无一非汉官旧仪。考古之资,孰有真干此者”。人们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虽很重视文字史料确也无法忽视图像史料的作用。它不但可补充文献史料的缺失,且在无文字记载的时代,我们对当时设计历史与生活的了解更需诉诸于图像,如若没有图像史料,何谈良渚文化,更无法很好地了解先秦设计史。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同样都承载着历史,图像史料不仅能补充中国各个朝代的设计史,就论其本身而言,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对中国古代设计史的研究更是离不开图像史料的,要不然设计史就将失去其本源,将永远沉静。是以同文字与口述证据一样,图像史料是研究古代设计历史的一种重要资料。图像举偶:桥汉代有木桥和石桥。木桥多为梁式桥。今本《三辅黄图》说渭水由750根木柱组成67个桥墩,共68跨。但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渭水桥,仅绘出6跨,每跨端点的连接处,各有由四根木柱组成的排架支承着,可能并非写实之作。在山东与苏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常看到这类多跨梁式桥。它们的两个边跨倾斜,中间诸跨离水面较高,以便行船。①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M].中华书局.2000.48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两汉设计史料的价值析微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重要价值,不仅主要表现在“秦制楚风”、“儒道并举”的秦汉设计制度、设计思想以及设计风格上,还体现在设计史料对设计史学研究的地位及作用上。毋庸置言,两汉设计史料的整理研究在设计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价值的探讨和挖掘将是开启系统研究两汉设计史大门的“金钥匙”。5.1两汉设计史料所蕴含的秦汉设计制度及思想研究史料除了要就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等方面进行讨论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挖掘史料的价值,尤其是史料在研究设计史艺术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前文中,我们在第三章中就两汉设计史料所涵括的设计内容进行了梳理,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囿于内容庞杂,在此仅从设计机构的设置、计量工具的统一、工匠部门的分工、器物设计的艺术特征以及审美好恶和风尚习俗上来阐释两汉设计史料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嬴秦在秦汉发展史上的年代跨度较小,将秦代设计制度纳入两汉设计的范畴之内,有利于对两汉设计思想的追本溯源和系统研究。5.1.1“秦制楚风”5.1.1.1“汉承秦制,计量分工”秦始皇灭六国后,开始加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即“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的文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一政策的实行有力地约束和规范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因素、社会民俗、生产生活等并影响到了器物设计的形制、装饰的变化以及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和时代风尚的变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污的之数。”①从这一条文献记载来看,不难看出在秦代设计的指导性特征当为“尚黑”、“德①[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M].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49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水”、“数六”。到了汉代,其设计风貌在秦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但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造物体系,尤其是两汉设计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基本源于秦制。以下我们仅从“统一计量单位”和“细化设计分工”方面来诠释。(1)统一计量单位秦统一六国后,颁布了计量工具的统一实行规范,从而奠定了后世封建社会计量工具的标准。计量单位的一致性确保了当时从设计实践活动中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也是两汉设计艺术得以继承秦制的一个重要前提。综观汉代度量器具的演变发展,汉初直至汉武帝时期,计量单位的标准基本稳定下来,只是到王莽新政时期,才作有别于前朝的改变。东汉时期计量工具在西汉的基础上制作更加精良。关于汉代度量器的设计与制作到了西汉末年,有一位叫刘安的人写了我国第一部以计量工具为主的专著,后录在了班固《汉书·律历志》中,书中全面梳理了先秦以来度量器具的发展及其演变。东汉时期对度量的管理较为严格,有专门的大司农掌管计量工具,并定期检查。《汉金文录》中就提到:“大司农以戊寅诏书,秋分之日,同度量,均衡石,桷斗桶,正权榘。”①班固所著《汉书·律历志》中也记载:“度量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从这几条文献史料来看两汉时期度量工具的设计制作和检查制度都较为完备,并且是极为严格的。两汉时期对计量单位及用具的统一,某种程度上说这度量器具的统一使得两汉设计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标准化实施。度、量、衡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计量工具,在计量单位使用上以及制作材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度”是计算长短的标尺,计量所使用的单位是分、寸、尺、丈、引,其单位换算为:“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②引,而五度审矣”,度的制作材质大多为铜、竹制品,但从已发现的实物设计史料来看,两汉时期量尺的材质主要有铜、竹,也偶见玉、骨、铁等材质;“量”是计算容积的工具,其单位主要为龠、合、升、斗、斛等,其单位换算为:“合③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从众多史料记载说明,两汉时的“衡”是计算重量的器具,有诸如铢、两、斤、钧、石等单位。单位换算则为:“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①[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卷二十一[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②[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卷二十一[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③[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卷二十一[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50 硕士学位论文①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可以说两汉时期这种度量计算计量单位的统一和确立,也推进了两汉艺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如器物的尺寸、材料的长短大小等都纳入统一规范的标准之中。(2)细化设计分工汉代初期仍然沿用了秦代的主体制度,爵位的分级也大致是按照秦时的百官体系设置的,即所谓的“汉承秦制”。两汉时期的设计生产和管理部门也因袭了秦朝的体系和模式。从两汉时期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上看,这一时期的工匠管②理主要集中在少府、司空、大司农的管理系统之中,而地方则是以地方工官为主的管理系统。少府主要负责舆服、漆器、青铜器等手工业部门,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③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与设计相关的部门为考工室、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其中考工,主作器械也,东园匠,主作陵内器物。大司农则是负责丝织印染以及其它杂器的生产部门。两汉时期的印染业由大司农属官平准令负责,其中《后汉书·百官三》记载:④“平准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知物贾,主练染,作采邑。”而《后汉书·百官三》中也有记载:“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⑤货币。”据《后汉书·百官三》载:“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丙署长七人。皆四百石,黄绶。”,“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中服御⑥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从《后汉书》中的记载看,负责印染的人员至少包括有画工、杂技师等。一般而言,印染程序中的画工一部分是属于宫廷画师。这些人除了按皇帝的要求创作绘画以外也与文人一起参与服饰、礼器、漆器等造物上图案纹样一类的设计工作。所谓司空事实上是中央设置专门掌管建筑、水利的①[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卷二十一[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②注: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公工,东汉时期也设有少府其中区别可对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即可看出。③[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④[刘宋]范晔.后汉书·百官三·志第二十六[M].中华书局本,2000.⑤[刘宋]范晔.后汉书·百官三·志第二十六[M].中华书局本,2000.⑥[刘宋]范晔.后汉书·百官三·志第二十六[M].中华书局本,2000.51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官职。《后汉书·百官四》记载:“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①房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地方工官则是两汉时期设在各个郡县的负责金银器、漆器、丝织品等生产、管理、税收的机构。诸多文献史料表明两汉时期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工官不下几百个,仅《汉书·地理志》中就有几十处记载有有关各地铁官、盐官、工官。这些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管理手工业市场贸易,制作漆器、铜器、服装、陶器、铁器、金银器等,其中部分郡县的工官机构则直接为宫廷进贡御用品。由上可见,虽然秦汉时期没有大规模的生产设计活动,但是细致的机构设置和生产分工得到充分的体现,表明两汉时期已经出现系统化、集约化分工生产的设计思想。5.1.1.2“楚韵遗风,恢弘浪漫”两汉设计在风格上显然是延续了“楚韵遗风”的浪漫主义形式,这在以棺椁画、画像砖、画像石为代表的图像史料和以青铜器、漆器、玉器为代表的实物史料中有鲜明的体现。从两汉时期包括设计制度在内的政策制度虽然是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但是两汉的设计在思想和表现形式上却是与楚文化一脉相承的,正如邓以蛰所说:“世人多言秦汉,殊不知秦所以结束三代文化,故凡秦之文献,虽至始皇力求变革,终属于周之系统也。至汉则焕然一新,迥然与周异趣者,孰使之然?吾敢断言其受‘楚风’之影响无疑,汉赋源于楚骚,汉画亦莫不源于‘楚风’也。何谓楚风,②即有别于三代之严格图案式,而为气韵生动之作风也。”这样来评价两汉时的设计艺术极为贴切。大量文献记述和图像、实物史料表明:自汉建国以来,代表楚文化的元素就被不同程度地运用到了不同的设计艺术中。两汉时期设计艺术就在楚文化这种浪漫的情调与中原文化的理性格调的交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从图像史料看。楚文化中对于神巫神秘气氛的表达尤为常见,如马王堆帛画上描绘的神异人物,以及漆棺上所绘的瑞兽以及其它器物装潢所描述的装饰题材。此外,楚人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纹样中善于运用图形、空间的变形和转化。《庄子》中所提的“其分也,成也,其成业,毁也。凡万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①[刘宋]范晔.后汉书·百官三·志第二十七[M].中华书局本,2000.②邓以蛰.邓以蛰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281.52 硕士学位论文①的观点最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出了楚人追求神秘气氛的设计思想。如江陵马山2号汉墓出土的彩绘漆盒上的变形龙纹、凤纹,制作者将龙凤这一整体形象打散,并采用四方连续的构成方法,使被打散的纹样形为有章的图形。不仅如此,还变的华美紧凑。两汉时期的建筑艺术也采用了这种带有神秘浪漫的风格特征。西汉初年,由萧何主持修建的未央宫,在其宫殿的东门以及北门建有阙,这里将阙建在东门就是受到楚人以东为尊风俗影响的典型例证。如《汉旧仪》中记载:“黄门令日暮②入对青琐、丹拜。”由大量史料表明,两汉时期的宫廷器物设计是受到了楚人“尚赤”传统的影响。除此之外,两汉时期的编织工艺在手法上不但继承了楚地的编织技法,如斜纹编织、长方形编织、盘缠编织等,而且也在工艺上做到了细致化和规范化。汉代漆器在继承楚地漆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功能上突破了楚时器物的单一性,开始向着一器多用的复合功能发展,且在装饰的纹样上也有更为细致的变化。从秦朝开始,直至汉中期以后,楚文化对外的传播和融合基本完成,特别是到了武帝时的“独尊儒术”,“改正朔,易服色,起明堂”的政策,则标志着楚文化和汉文化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自此之后,楚文化和其它的文化支脉便逐渐地融入到了整个汉民族文化体系中。因此两汉时期的设计艺术除了继承浪漫神秘的楚风外,也在以霍去病墓石刻、雕塑为代表的造型设计上展现了两汉时期所特有的恢弘、朴拙的风格。这种不同艺术表现形态的互融,就是两汉时期设计艺术对楚文化继承、融合与发展的直接表现。5.1.2“儒道并举”从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来看,匠人多以器物的实用性为出发点,在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上则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受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的影响,在器物设计上不仅仅是关注设计物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注重设计物内在神韵。二是受儒家“繁礼貌饰”观念的影响,器物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尽量反映尊卑等级秩序的内容也相应增多。5.1.2.1“黄老思想,‘尚俭’‘形神’”①(战国)庄子.庄子·内篇·齐物论[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0.②[东汉]卫宏.汉旧仪[M].中华书局本,1985.53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道家“黄老”与“神仙”思想贯穿整个两汉时期,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将两汉设计史料视为“儒道并举”文化背景下设计思想的意识共存。汉初崇尚“黄老”思想,并实行“休养生息”的“无为”政策,其中“黄老之学”不仅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化艺术,特别是这一时期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黄老”道家思想对于空间的把握和对形神的探讨提升了这一时期汉代设计匠人的想象空间,使得他们在设计艺术的实践中与“黄老”思想相呼应,为汉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汉初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正处于缓慢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休养生息”等政策,加之黄老之学提倡清静自定、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的观念,使得这一时期青铜器、丝织品、漆器等器物的形态、装饰纹样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因此在汉代(尤其是汉初)设计思想中,凸显出来的是具有“黄老之学”特征的“尚俭”、“形神”观念。此外,汉代设计史料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神仙瑞兽题材,诸如西王母、东王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以及祥瑞龙凤、珍禽异兽等极为普遍,这是两汉“神仙”思想在装饰设计中的集中体现。(1)“尚俭”观陆贾在《新语·无为》中将秦朝灭亡概括为:“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①色,以乱制度。”由此可见汉代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奢侈生活所带来的只能是亡国之害。因此,在西汉初年,封建统治者尤其注重节俭,在制定政策时也多从抑制奢侈出发,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于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对“尚俭”的亲身实行:“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灵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戈梯,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账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②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从此文献中可以看出,汉文帝对于节欲崇俭政策的重视以及身体力行。目前,对霸陵的考古发掘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史料的可靠性,陵内的确没有使用华贵的金属材料,大部分如史料所载使用瓦器之类,在器物造型上也无特别的地方。文献记载中汉景帝“亲耕”、①[西汉]陆贾.新语·无为[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②[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卷四[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54 硕士学位论文“亲桑”,并批评设计活动中过度的装饰会影响到农业生产。《汉书·景帝纪》卷五载:“夏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①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从此文献可以看出汉景帝意识到器物和工具上的“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会影响到各类手工业的发展进而危及到生产者的创造力。“尚俭”不表示反对装饰和贵重材质的使用,更不表示不装饰以及不使用华贵材质,而是一种形式美的追求,且力求设计风格与时代风尚的契合。“尚俭”之风的盛行,使得厚葬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当时的王公贵族都不敢在墓室中违禁使用金银制品。同时,这一时期出土的汉代器物,造型简约,装饰所用的纹样较之前代也相对减少,特别是青铜器大多以素面为主,即使是皇室用具也不例外。例如山西浑源西汉墓出土的釜、甑、洗、钫、灯等都光素无纹,而满城中山王刘胜、广州南越王赵眜这样王侯身份的人,在其墓室中也几乎没有随葬金银制品。这种情况表明,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繁缛华丽的装饰艺术已经逐渐远离汉代人民的普适性审美要求,而简洁、朴实、尚俭已经变成了这一时期人们对设计的主流审美观。(2)“形神”观所谓“形神”,其中“形”即为器物的造型艺术,而“神”则是指艺术所表达出来的精神或意识。“形”、“神”属于中国艺术美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是“形而上”的外在表现。两汉时期的器物造型、装饰艺术中极为崇尚形神兼备。在汉代“形”与“神”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构成体,所谓“凡人所生者神也,②所托者形也。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就是此意。一般而言“形”是指生命存在的形式,而“神”则是构成生命的主体部分。两汉时期对于形神观念中二者关系的理解,必定是“神”重于“形”,《史记·太史公自序》③中载:“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这里强调了神的本体位置。在《淮南子·诠言训》中对于形、神的讨论,则肯定了“神”的重要性:“神贵于形,故④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书中为了进一步阐释“神”的重要性,因而又提出了作画应“碧玉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①[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卷五[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②[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M].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M].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④[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卷十四[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55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①焉”的原则。而神的主导作用则体现为:“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②所禀于地也。”在肯定了“神”这一观念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提出了形神有机统一的整体性的问题。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③敝,形神离则死。”此外还提到“气”与“形”“神”的关系:“夫形者,生之所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④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这些均表明了“形”和“神”是不可分割且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神”却是主体部分。由此可见,两汉设计史料记述了丰富的“形神”观念,且两汉器物造型艺术或是装饰纹样都向着彰显自然之性、以神写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设计特征发展。例如,汉代葬玉中的玉琀,多作蝉形,放入死者口中,其造型极为简洁,多用粗犷线条雕刻,通常用八刀刻成,俗称为“汉八刀”。这种只追求神似而忽略细致形态的表现形式,正是汉代“形神”观的体现。再如,汉代雕塑设计在造型上由秦代的写实逐渐向抽象过渡,且这种过渡到武帝时期得以完成,并形成了汉代雕塑独有的朴拙浑穆的风格特征。这种注重“神”表现且“形神兼备”的设计风格,在霍去病墓前所存石雕马踏匈奴、伏虎、跃马、卧牛、卧象等石雕中有所表现。有研究者指出:汉代雕刻之所以常把兽类形态设计成伏卧状,即使有少量站姿的兽类也独具匠心,就是为了弥补工艺技巧上的不足。马踏匈奴便是将匈奴兵士置于马蹄之下,利用四肢之间的空隙进行巧妙设计,不仅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而且弥补了工艺和形式造型上的不足。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汉代“形神”观也在雕塑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审美风尚的外在物化表现。5.1.2.2“教化仁义,‘因袭’‘创新’”大致来看,如果说西汉设计风格体现出来的是“尚俭”与“形神”,那么整个两汉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则是以“因袭”与“创新”为主导的设计思想。所谓“因袭”,是指汉代对儒家礼制的复兴,将“三代”仪礼加以继承以教化百姓,反映在设计之中,就是将设计的形制、规格、用途、装饰等进行规范并借鉴前人的已有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某种“定制”或“范式”。“创新”则是两①[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卷一[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②[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卷七[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M].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④[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卷一[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56 硕士学位论文汉设计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的主旋律,这与工艺、科技以及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是两汉设计的魅力所在。历经汉初的“休养生息”,武帝时期汉代开始步入全盛时期,《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①可食。”由此可以看出,汉初所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于扭转初汉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显然是卓有成效的。此时的“黄老之学”已然不能再满足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所以这个时候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弘传儒家思想,并着手对律历、舆服、计数等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了先秦以来影响设计艺术的很多固有观念,尤其是对服色、计数的改革,标志着汉代设计艺术形成了统一的体系和稳定的特征形式。汉代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宣扬“大一统”的思想和君权天授理论。提出了“人受命于天”的政治统制思想,说它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②二是树立儒家的权威地位,主张独尊儒术。同时,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强调等级秩序。三是强调礼治教化是维持统治之本。据《史记·儒林列传》载:“汉兴,③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可见当时研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时代风尚。这种文化背景下包括玉器、铜镜、瓦当、丝织等在内的汉代造物艺术,均体现出了这种强调尊卑等级的特点,其装饰题材的选择上往往也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而主要目的便是“成教化,助人伦”。两汉儒学宗教化,谶纬神学兴起,厚葬之风的盛行,追本溯源正是在“独尊儒术”这一文化思想下形成的,这从大量出土的两汉随葬物中可见一斑。两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大致历经了:由汉初的“薄葬”,到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中期持续时间较长的“厚葬”,再到东汉三国时期的“薄葬”这一发展过程。陶俑、木俑、陶楼等“明器”的设计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摒弃了前代盛行的人殉旧俗,并且这一时期的漆器、青铜器、陶瓷器、玉器、服饰等大量随葬,“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深入人心,马王堆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青铜器、葬玉、服饰等实物史料。西汉后期,皇室设有“东园匠令承主作陵内器物”的专门官吏和作坊,为帝王制造丧葬用品。此外,民间也有类似的作坊出现,并大造“明器”,以致陪葬珍宝、偶人、车马之风盛行。可以推测,当①[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卷二十四[M].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一·卷十九[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卷一百二十一[M].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57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时民间此类物品极有可能是以“商品”的形式售卖予丧家入葬,可见设计生产活动已经极为普遍,渗透到了下层社会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晚期青釉瓷的出现和造纸术的改良是两汉时期工艺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5.2两汉设计史料对设计史学研究的影响及启示5.2.1两汉设计史料是设计史料中“承上启下”的艺术宝藏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历经四百余年的大跨度发展,其社会发展趋于稳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设计艺术发展以及造物活动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两汉时期设计史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与累积。两汉上承“诸子百家”的“轴心时代”,下启“魏晋风度”的“玄学清谈”,不仅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两汉设计史料在中国古代设计史史料学的研究中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以宏观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史,客观来说,虽然嬴秦统一诸国,为后世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盛世却是两汉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史料难以保存,秦以降,两汉经学迅速发展,文献史料大量出现,又因为后世不断地注疏,也使得两汉时期的相关文献史料成为众多历史文献的源头。可以说,两汉文献史料的发展为这一时期的设计史料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财富。此外,随着20世纪下半叶汉墓的大量发现与发掘,出土了大批诸如陶器、铜镜、灯具、画像石、画像砖、漆器、舆服等实物史料,使得两汉设计史料进一步充实,蔚为大观,文献、图像、实物等遗存蕴藏丰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俗、艺术等的发展情况,因此两汉时期所产生的设计史料无疑最具继承与发展意义的。两汉时期的设计史料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设计状况,两汉设计史料尤以生活服饰、日常用器、居住行旅与民间工艺等几类的数量最为可观。很显然,这种情况与两汉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繁荣的经济贸易以及频繁的对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汉服饰制度和居住行旅的考释与记载是这一时期社会制度的缩影;生活日用器方面史料的记述,则是两汉时期市井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体现;此外,两汉史料中对于民间工艺的记载和对生产工具的记录,则是两汉时期民间设计、商业设计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与反应。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看,两汉时期的铜镜制造、漆器等工艺都达到了时代的巅峰。整体而言与先秦相比,两汉时期的造物艺术在功能实用性和人性化设计,强调人与器物之间的有机协调。58 硕士学位论文5.2.2纠谬、甄别、考订的史料功用对设计史学研究的辅助史料是史实的载体并与史实相互印证,能够更好地阐明某一时期设计艺术的发展特征。对两汉设计史料进行研究,除了先前章节提到的各种史籍文献外,像诸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也是不可忽视的辅助性研究资料,从现今文化和史学研究中大量引用《说文》便可窥见其在史料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设计实物与文献互证实际上就是文献与考古实物的双重验证,也即“二重证据法”,这种考据法在清末之后的历史学研究领域中得到较多运用,尤其是在美术考古领域中更是普遍使用的重要研究方法。二重考据是近代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乾嘉考据学风,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更为科学详尽的考据方法。这种方法最早为王国维提出,即以新发现的“地下史料”去印证已有的“纸上材料”。正如他在《古史新证》中所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①断言也。”可以说,由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突破了乾嘉考据学以文献为证的“一元”考订方法,发展出了文献与实物史料并重的“二元”考据研究法,这种方式不仅在研究某个具体历史事件中有很大作用,而且在探讨史料条目的可靠性方面亦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二重证据法”的系统运用,便于设计史学研究中的考订、纠谬、佐证是毋庸置疑的。诚然,某种情形下,设计史学研究中的“二重证据”已不足以佐证和得出确切的结论。正如杨向奎所言:“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②据。”在此,不论三重、四重,甚至更多重的考据方式是否得到普遍认可,多角度研究和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值得肯定。实物与文献互证举隅:山东省苍山县向城乡前姚村曾出土画像石《战车出行图》,画面中刻一桥,上有栏杆,下游斗拱支柱承重。水面上有一舟,一人划船,一人执罩捕鱼;桥两侧各可有一桃形顶望柱,桥上刻一安车,上乘坐一尊者,一人驾车,车后装有环形刀器,车后刻有三骑,二人持矛,一手持弩,呈现上桥状①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M].北平来薰阁,1935.②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9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态,右部刻重舆辎车,以示车队未尽;桥前刻汉人兵士,一人持刀,一人两手分别持刀、盾与匈奴士兵搏斗,其余四人均持刀、执盾准备下桥上前迎战;图左刻四胡人(当为匈奴)士兵,后二人搭弓射箭,前二人已躺倒在地,成战败状;图上部刻有二鹊,以象征战争的胜利。根据画像石所刻情景,并结合史料记载,可以断定此幅石刻当为记述汉与匈奴作战史实的《汉胡战争出行图》。据《礼记·曲礼》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释车》载:“安车,盖卑,坐乘,今吏所乘小车也。”可见,“安车”就是汉代出行乘坐的小车。《汉书·张良传》载,张亮对刘邦说:“上虽疾,疆载辎车,卧而护之。”据此说明辎车不仅用于载重,并可用于乘坐或卧息其中。再结合两汉时期,汉与匈奴之间发生多次战争,多数都以汉朝胜利,匈奴失败而告终,由此可以肯定画像石所刻记的真实内容,这是从实物出发结合史料相互佐证的典型例证。5.2.3对古代设计史料进行梳理利于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古代设计史料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史料内容,从先秦设计史料、秦汉设计史料、三国两晋南北朝设计史料、隋唐五代设计史料、宋元设计史料,直至明清设计史料,如此纷繁的设计史料在分别进行研究之后,再进一步整合研究,最终形成宏大的中国设计史史料学研究体系。两汉设计史料的系统整理研究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设计历史、工艺技术、设计艺术特征、文化交流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借鉴,并进一步丰富了设计史学和史料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多学科之间的多角度交叉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史史料学研究的研究主体主要是设计史,加之史料学又是历史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因而要在紧密结合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牵涉到考古学、目录学、训诂学、考据学、编纂学、校勘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提高研究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系统探析两汉时期设计史料的分类方法和辨伪,挖掘其历史、学术价值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将改变以往史料零碎的、个案式的研究,对系统地阐释和整理不同历史时期设计史料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从设计学的角度,对两汉时期的设计从不同类别从发,仔细分析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的材质、款式及其制作工艺,揭示其艺术风格、美学特征以及设计要义。各类设计史料不但记载着我国两汉时期的历史文明进程,也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对其的全面、系统地研究,达到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的。60 硕士学位论文结论在浩如烟海的两汉史料中,蕴藏着众多的设计史料,囿于史料学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对设计史料尤其是两汉设计史料的挖掘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化。本文通过两汉设计史料进行细致的梳理分类,将典型的两汉文献史料、实物资料以及图像史料进行列举,为后续进行更为详尽地研究提供“举一反三”的范例。根据这一时期设计史料的特点并结合两汉社会的环境、制度和时代风尚阐述青铜、陶瓷、漆器、金银器以及其它设计种类的史料内容,并展开了对匈奴、西域、南越等少数民族设计史料进行分析。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重新制定政治思想,开启新的设计观念,重点探讨了“秦制楚风”的设计艺术制度的建立和改变,到“儒道并举”确定了这一时期“无为而制”的政治政策,并根据两汉文献、实物、图像的史料内容阐释了两汉史料的价值,大量史料表明两汉设计的“恢弘”、“浪漫”、“尚俭”、“形神”的设计表现和设计观念。在两汉设计史料对设计史学研究的启示及影响中,突出了“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并对其纠谬、甄别、考订的史料功用对设计史学研究的辅助作用进行肯定,又提出了古代设计史料梳理对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设计艺术是根植于社会环境、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对于两汉时期设计思想的一个阐述,实际上也是对两汉设计史料的重新审视。在探讨两汉设计史料的内容、价值、来源、可靠性与真实性、运用方法以及其中的谬误时,文中列举了典型的例证进行解析。本文所论及的史料可能仍不全面,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并加以辨析和探讨,特别是在设计史料文献与其他文献、实物、图像的互证诠释等方面问题,均是我们后续研究所要关注的。法国史学家朗鲁瓦(Ch.V.Langlois)曾说:“历史由史料构成,史料乃往时①人类思想与行为所遗留之陈遗。”人类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精神和物质遗产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在设计已充斥我们生产生活的今天,如何创新设计,是摆在设计者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向前人、向历史学习,从历史上流传的设计中寻找可资人借鉴和学习的思想、观念、方法和形式。而这一切,离不开对历史时期设计史料的发掘和把握。向历史学习,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文明源源不断发展的基础和活力,是创新设计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必须从设计历史的发瓷中寻找灵感启发,用时代新的材料、工艺和新的设计艺术语言,满足今天人们物质生活的功能要求,设计出新的作品!①转引自(台)王尔敏.史学方法[M].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77:144.61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参考文献1、图书:[1](战国)庄子.庄子•内篇•齐物论[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0.[2](西汉)陆贾.新语•无为[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4](西汉)董仲舒撰.(清)苏舆义证.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5](西汉)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注[M].上海:中华书局,1936.[6](东汉)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7](东汉)王符著.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东汉)卫宏.汉旧仪[M].中华书局本,1985.[9](东汉)王充著.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1991,8.[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2](宋)徐天麟.东汉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3](宋)徐天麟.西汉会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上海文瑞楼版影印),1987.[15]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序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马非百注释.盐铁论简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17]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M].中华书局,1992,第351页.[18]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M].北平来薰阁,1935.[19]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M].中华书局,2000.[2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49.[21]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22]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7.[23]张正明.长江流域古代美术[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23.[24]邓以蛰.邓以蛰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281.[25]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6]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62 硕士学位论文[27]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28]陈高华,陈智超.中国古代史史料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09[29]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0]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31]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秦汉卷[M].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12[32]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33]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34]李淞.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00.[35]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36]陆锡兴.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37]董治安.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38]朱和平.中国设计艺术史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39]李正光主编.楚汉装饰艺术集,画像石画像砖帛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0]李正光主编.楚汉装饰艺术集,陶器玉器丝织品金银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1]李正光主编.楚汉装饰艺术集,漆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2]李正光主编.楚汉装饰艺术集,铜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3]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4](英)崔瑞德,鲁惟一著.剑桥中国秦汉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5]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5.[46]刘梦溪主编,彭德撰.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美术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47]王博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第八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8.[4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9]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50]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汉魏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M].科学出版社,1957:111-112.[5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文物出版社,1986:59.[53]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M].文物出版社,63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1973:83.[54]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M].文物出版社,1991:210.[55]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M].文物出版社,1993:160—209.[56]文物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简报[M].文物出版社.1972:7.[57]荥经古墓发掘小组.四川荥经古城坪秦汉墓.文物资料丛刊4[M].文物出版社,1981:70.[58]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M].文物出版社,1991:135.[59]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文物出版社,1988:36.[60]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考古五十年文选[M].广州出版社,2003:466.[61]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M].文物出版社,2005:4.[6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M].文物出版社,1981:107.[63]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1959:69.[64]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田野考古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4:87.[65]傅斯年.傅斯年全集·二[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2、期刊:[1]孟卫东.汉代瓦当的形式构成美[J].文艺研究,2010,11:153—154.[2]伊琳.汉代画像石的兴衰与汉代风俗制度[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7:25—27.[3]李良玉.史料学的内容与研究史料的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2—48.[4]赵兴兵.史料分类与文献分类[J].泰山学院学报,2004,5:77—81.[5]尚刚.实物史料略说[J].装饰,1998,3:57—58.[6]许大海.儒家思想于汉代器物设计[J].艺术百家,2007,5:141—145.[7]李波.汉代装饰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探析[J].艺海,2009,6:88—89.[8]潘天波、胡玉康.汉代造物设计地位锥指[J].唐都学刊,2011,2:49—52.[9]蒋树森.汉代漆器浅述[J].黑龙江史志,2010,13:24—25.[10]胡亚萍.汉代的美术教育及其影响[J].美术学刊,2010,2:66—68.64 硕士学位论文[11]张连生.重新审视“史料”的定义问题[J].河北学刊,2007,2:91—94.[12]李良玉.文献的史料学定义与利用问题[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7—93.[13]陈功文.汉代《礼仪》称名考略[J].兰台世界,2010,3:58—59.[14]叶颖博.符号学视野下的雕塑艺术研究—以汉代雕塑为例[J].艺术传媒,2009,12.[15]贺科伟.从文字瓦当看汉代农业习俗[J].农业考古,2009,3.[16]李虹.从“制器尚象”观念看汉代墓葬形制的变化[J].求索,2010,4:218—220.[17]姚苑真.满城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1,6:561—562.[18]李恒全.汉代私营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述论[J].学海,2002,2:125—129.[19]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1:85—109.[20]张民德.汉骑兵主战之例证——咸阳杨家湾汉墓骑兵俑[J].文博,1992,6:22—25.[21]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J].考古,1974,3:179—189.[22]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J].文物,1993,9.[23]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J].考古学报,1985,2:223—274.[24]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J].考古,1961,9:319—330.[25]南省博物馆.长沙树木岭战国墓阿弥岭西汉墓[J].考古,1984,9:790—798.[26]陆锡兴.从樏到攒盒[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3:102—107.[27]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第一、二次发掘[J].考古,1984,12:1072—1086.[28]聂菲.巴蜀地域出土漆器及相关问题探讨[J].四川文物,2004,4:41—52.[29]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涪陵东汉崖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4,12:1085—1091.[30]徐龙国.大武西汉齐王墓[J].管子学刊,1990,1:32.[31]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J].考古,1984,3:222—234.[32]单月英.匈奴墓葬研究[J].考古学报,2009,1.[33]王红星.谈实物史料的鉴别和运用[J].汉江考古,1997,2:67—72.65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3、学位论文:[1]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2]许禾惠.汉代造型艺术及其文化精神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3]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4]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要义[D].苏州大学,2005.[5]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6]袁路.论汉代服饰艺术[D].河北大学,2009.66 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试比较设计管理中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的重要[J].北京:商场现代化.2012.1067 两汉设计史料研究致谢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朱和平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朱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朱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学习生活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6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