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

ID:34120106

大小:65.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3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_第1页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_第2页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_第3页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_第4页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微调查”说起电视新闻中的调查类节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央视名牌栏目《新闻调查》。该栏目自1996年开播以来,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社会敏感问题进行调查取证、分析和透视,资深的记者队伍,娴熟的电视手法,使其一度成为国内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一面旗帜。不过,电视新闻调查并非只有这一种模式。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不断出现,需要媒体,特别是城市台、地面频道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快速反应,迅速解读,深挖观众需要的内容,为受众提供“快消品”。相对于央视的《新闻调查》而言,“快消品”式调查只是“微型”的,情节

2、结构相对简单,且只针对某一重大新闻话题中的特定事件、特定环节,我们姑且称之为“微调查”。“微调查”是一种以短消息、长消息、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出现的新闻调查,因其体裁灵活,占时不长,在日常新闻中有了发展空间。“微调查”让日常动态新闻更有力度当前媒体竞争十分激烈,想要独家报道很难,因而体现媒体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你有没有更强的调查能力。“微调查”的运用,即为媒体调查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能让你的新闻胜人一筹。《零距离》栏目在这方面就有不错的实践。在引起全国关注的“南京彭宇案”的报道中,彭宇是否撞了徐老太、徐老太究

3、竟为何受伤、警方出警后询问笔录为何消失、手机拍摄的笔录是否真实,这些问题一开始都是扑朔迷离。出于各自利益考量,彭宇和徐老太都会竭力为自己辩护,他们单方面的证词都无法让人信服。而要将真相逐一还原,将事件经过以及最后法庭裁决结果及变化,这件事造成的社会影响等进行充分调查、全程展示,需要相当长的制作周期。在南京这一都市类媒体十分发达的城市,激烈的媒体竞争容不得你四平八稳地慢慢来做。我们意识到,这件事的关键是第三方证明,以及事件中物证的真伪。《零距离》栏目正是通过记者对这两个关键点的“微调查”,得出了两个关键结果:1・

4、有目击者出面证明彭宇没有撞人;2•通过技术分析,徐老太一方提供的笔录照片来源大有问题,难以令人采信。“微调查”而来的证人证据,使得节目有了一定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结构的封闭和完整。而连续多日的持续跟踪报道,也让节目变得相对完整,引发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思考。“彭宇案”之后南京又出了另一位“徐老太”。多名乘客出面证明:公交车根本没有开动,是老太自己摔倒。这件事在南京又引起不少人关注。真相究竟如何,公交车究竟有没有开动?老太究竟为何摔倒?这些乘客为何出面证明?……可以问的问题一大堆,折射的社会现象也非三言两语可以

5、涵盖。记者在完成当天的客观现象报道后,第二天通过对司机的采访,又做了一个成功的“微调查”:经过一夜的思考,司机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承认:当时车辆已经滑行,而老太处在司机视线的盲点,没有发现老太想要上车导致老太摔倒,随后对老人的采访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众多乘客的证词,原来也并不完全真实,存在主观片面,反映了“彭宇案”对社会的另一种负面影响。关键人物的关键证词的取得,使得《零距离》没有人云亦云,报道在同城媒体中也显得更为客观公正。“微调查”被冠以“微”字,并非说其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是指它通过小角度的切入却能直击问题的

6、核心,“微言”蕴含着“大义”。二、“微调查”的做法:直击问题核心新闻事件发生后,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甚至出于某些偏见和误解,真相起初经常会被相关各方有意无意地模糊化。真相消费也因此成为一种“奢侈品”消费。这就需要记者揭开层层迷雾,将事实尽可能完整深入地还原给受众。央视《新闻调查》要求记者必须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记者进行“微调查”,同样要有这样的态度和作风。“微调查”的篇幅和制作周期有限,更需要记者有快刀斩乱麻、直达问题核心的能力。《零距离》XX年8月7日播出的新闻《鱼塘承包人:花了十

7、万元鱼塘仍不见踪影》,起因是一名鱼塘承包人投诉,社区书记承诺让他承包鱼塘,让他送礼送钱,却又迟迟不肯兑现承诺。记者与当事人宋书记第一次接触时,对方根本不承认,投诉人也没有任何证据,采访陷入了死胡同。究竟是继续追问鱼塘能否承包,还是追查宋书记表态的真假呢?显然,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作为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宋书记有没有廉洁从政,才是最有新闻价值的地方。记者没有死心,下午与投诉人再次找到这位书记,终于获取了能充分证明这个书记有经济问题的证据。深入调查,直击问题核心,需要记者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善于分析问题

8、、认识问题、把握分寸的能力。当然,记者并非在每一方面都是专家,为确保准确地击中核心问题,记者可以借助多方力量,如借助执法人员的调查、志愿者的调查、技术专家的测试等等。《零距离》做过一期南京“天价路牌”的报道。一块路牌报价3000元,大家都觉得贵,但究竟贵到什么程度,外行人根本说不清。记者走访业内人士,多方询价,并找到工程材料方面的专家,对所谓的“新型材料”进行剖析,终于得出“天价路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