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簃诗汇》研究

《晚晴簃诗汇》研究

ID:34116877

大小:3.54 MB

页数:96页

时间:2019-03-03

上传者:U-24835
《晚晴簃诗汇》研究_第1页
《晚晴簃诗汇》研究_第2页
《晚晴簃诗汇》研究_第3页
《晚晴簃诗汇》研究_第4页
《晚晴簃诗汇》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晚晴簃诗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晚晴簃诗汇》研究研究生姓名陆瑶指导教师姓名涂小马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3月 《晚晴簃诗汇》研究中文提要《晚晴簃诗汇》研究中文提要清诗总集数量庞大,有清人自选清诗,比如沈德潜的《清诗别裁集》;有民国人物所辑之清诗,比如陈衍的《近代诗抄》;也有后人跳出历史的藩篱编纂清诗总集,比如钱仲联的《清诗精华录》。所选清诗各有侧重,不能不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厚的文学文化遗产。而清诗总集的浩瀚书海中,本文所探讨的《晚晴簃诗汇》自有其特殊之处。《晚晴簃诗汇》是民国总统徐世昌集其门人幕客之力编纂的,全书计收诗人除御制以外,共六千一百五十九家,得诗二万七千余首,就得人之众、收诗之多两方面而言,均称得上是现存所有单种清诗总集之翘楚。其丰富的清诗资料、详细的诗人小传和独到的诗话评价都为后人阅读和研究清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文史价值并存。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包括考证其编选人员及其职责分配情况,并考证这些编纂者的诗学倾向,在这一章中详述了编者晚清遗老的身份和他们与“桐城派”的渊源。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和倾向,主要是从几个方面所反映出的编者的正统儒家思想,中正平和的诗学观,好以学问入诗的理念和相对保守的诗学态度。并利用统计的方法统计出《晚晴簃诗汇》中收诗数量较多、较少和未收之诗人,从而得出编者的一些诗学理念。由于《晚晴簃诗汇》在很多地方都流露出了效仿《明诗综》的想法,因而在第三章,笔者将《晚晴簃诗汇》在编者、体例和诗学思想上与朱彝尊的《明诗综》进行了比较。《晚晴簃诗汇》中的诗话是一大亮点,加之傅卜棠在2009年将《晚晴簃诗话》抽出,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单独印行,因此第四章着重介绍了《晚晴簃诗汇》的诗话,其中包括徐世昌亲撰的诗话,门人所撰之诗话和笔者对诗话的一些浅见。在第五章,本文详细介绍了《晚晴簃诗汇》这部鸿篇巨制编纂的目的、意义、价值和影响,也将《晚晴簃诗汇》和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所I 中文提要《晚晴簃诗汇》研究编之《清诗选》,钱仲联所编之《清诗精华录》和《清诗三百首》进行了比较,从比较中探索《晚晴簃诗汇》的编成对后世编纂清诗的影响。关键词: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清诗汇》;《晚晴簃诗话》;《明诗综》;桐城派作者:陆瑶指导教师:涂小马II ResearchonPoetrysinksofwanqingyiAbstractResearchonPoetrysinksofwanqingyiAbstractThereisahugenumberofQingPoetryCollections.IncludetheQingPoetryCollectionsselectedbytheQingdynastyperson.suchas"thePoemsintheQingset"writtenbyShendeqian;thereareQingPoetryCollectionscompilebyrepublicofchina,suchas“Modernpoems”compiledbyChenyan;TherearepeoplejumpoutofthehistoryfenceandcompileQingpoetrycollections,suchas“Qingpoetryessence”writtenbyQianzhonglian.TheQingpoetrycollectionhaveeachemphasis,havetosaytheyareleftforfuturegenerationsarichliteraryheritage.InthethevastseaofQingpoetrybooks,“Poetrysinksofwanqingyi”hasitsSpecialpoints.“Poetrysinksofwanqingyi”iscompiledbyPresidentoftheRepublicofXuShichangandhisaidesandstaff,ExceptforEmperors,thebookcollectsixthousandonehundredandfifty-ninepoetsintotal,inclued27000poems,so,ItisthekindofQingpoetrycollectionsinthenumberofpoetryanpoem.“Poetrysinksofwanqingyi”hasabundantinformationofQingPoetry,detailedbiographyofthepoetandUniquePoetryevaluation,whichprovideagreathelpforpeopletoreadandstudyofQingpoetry,literatureandhistoryvaluecoexist.Thispaperconsistsoffivechapters,Thefirstchapterintroducesthecompilesituationof“Poetrysinksofwanqingyi”,includeresearchtheeditorialstaffandtheirjobsandresearchtheeditors’Poeticphilosophy.Inthischapter,Iintroducedtheeditors’identity,asaoldpersonlivedinQingdynasty.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ditorsandthe“Tongchengschool”indetail.ThesecondchapterintroducesthePoetictheoryandtendencyof“Poetrysinksofwanqingyi”,therearesomesidesreflecttheeditor'sorthodoxConfucianthought,moderatepoetics,loveinthepoemsintotheknowledgeandtheattitudeofpoeticsisconservative.then,IusedthestatisticalmethodtofindoutsomepoetryIII AbstractResearchonPoetrysinksofwanqingyihavemangpoems,somepoetryhavelittlepoemsandsomepoetryhavenopoeminthebook,so,IgettheconclusionaboutthePoeticphilosophy.“Poetrysinksofwanqingyi”showitsideatofollow"Mingpoetryensemble"inalotofplaces,so,inthethirdchapter,TheauthorContrast.theeditor,styleandpoeticthoughtswithZhuYizun's"Mingpoetryensemble".Thepoetryevaluationof“Poetrysinksofwanqingyi”isamajorbrightspot,,Fubotangextractthepoetryevaluationfrom“Poetrysinksofwanqingyi”,andpublishedb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press,so,theforthchapterintroducedthepoetryevaluationof“Poetrysinksofwanqingyi”emphatically,whichincludethepoetryevaluationwrittenbyXushichang,poetryevaluationwrittenbyXu’saidesandstaffangauthor’ssuperficialviewofthepoetryevaluation.Inthefifthchapter,authorintroducethemeaning、purpose、valueandInfluenceof“Poetrysinksofwanqingyi”,atthesametime,authorcontrastthe“Poetrysinksofwanqingyi”with"Qingpoems",whichcompiledbyDepartmentofclassicalliteratureinFujianNormalUniversityChinese,andwith"Qingpoetryessence"and“threehundredQingpoems”compiledbyQianzhonglian,fromthecomparison,wecanexplorehowcanthe“Poetrysinksofwanqingyi”effectonlatercompilationofQingpoetry.Keywords:XuShichang;Poetrysinksofwanqingyi;PoetrysinksofQing;Mingpoetryensemble;TongchengschoolWrittenby:LuYaoSupervisedby:TuXiaomaIV 目录引言..............................................................................................................................1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3第一节参与《晚晴簃诗汇》编选的人员...............................................................3第二节《晚晴簃诗汇》编选人员职责分配情况....................................................7第二节《晚晴簃诗汇》的编选人员与桐城派的关系...........................................11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16第一节从《晚晴簃诗汇》中布局的安排看其正统观念......................................16(一)尊重政治地位高者................................................................................16(二)将从祀孔庙的诸儒位列众诗人之前.....................................................18(三)先道士后和尚,先道姑后尼姑.............................................................21第二节从《晚晴簃诗汇》选诗看其中正平和的诗学理念...................................22(一)从单独为卷之诗人看其中正平和之理念.............................................22(二)、从选诗数目较多之诗人看其中正平和之理念.......................................26(三)、从选诗数目较少之诗人看其中正平和之理念.......................................28第三节从偏爱经史学家看其重学人之诗.............................................................30第四节从未收之诗人看其保守的诗学态度..........................................................33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35第一节《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编者的比较..............................................35(一)徐世昌的生平及其诗学思想................................................................35(二)朱彝尊的生平及其诗学思想................................................................36第二节《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体例之比较..............................................38第二节《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编纂思想之比较......................................41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46第一节徐世昌亲撰的诗话.....................................................................................46第二节门人幕僚所撰之诗话.................................................................................49第三节《晚晴簃诗话》的价值评价.....................................................................51 第四节《晚晴簃诗话》之闺秀、方外、属国篇..................................................53(一)闺秀诗人之诗话....................................................................................54(二)方外诗人之诗话....................................................................................56(三)属国诗人之诗话....................................................................................57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59第一节《晚晴簃诗汇》的编纂目的.....................................................................59第二节《晚晴簃诗汇》对于其他清诗总集的影响..............................................63第三节《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意义.....................................................................65结语............................................................................................................................69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71参考文献........................................................................................................................81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87后记............................................................................................................................88 《晚晴簃诗汇》研究引言引言清诗选本数目繁多,仅清代前期,较为出名的就有钱谦益的《吾炙集》、沈德潜的《清诗别裁集》、冯舒的《怀旧集》、陈维崧的《箧衍集》、卓尔堪的《遗民诗》等等,今人谢正光、佘余丰编著的《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网罗了55种清初诗歌选本,并附录了23种见诸记载而待访的清初诗歌选本,潘承玉《<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六补》又补录了他所见的另6种清初诗歌选本,另外,朱则杰在《<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待访书目”补遗》中又列出了新补的数十种清诗集。由此可见,现存的清初诗选本的数量是颇多的。除了清初诗选本以外,清中期和末期的诗歌总集也不胜枚举,另外还有许多地方性清诗总集,比如阮元辑《两浙輶轩录》及《淮海英灵集》,王豫辑《江苏诗征》等。再者,还有以类型编选的总集,比如酬唱类的,题咏类的,再有以人群为划分的清诗总集,比如闺秀类的、方外类的等等。除了清人选清诗之外,还有许多后人编纂的清诗总集和选集,比如陈衍辑《近代诗钞》,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以及丁力、王镇远、乔万民三位先生各自编选的四部《清诗选》,陈祥耀先生所辑《清诗精华》,钱仲联先生所辑《清诗精华录》及其与钱学增先生合辑《清诗三百首》,刘世南先生所辑《清诗三百首详注》,王英志先生所辑《新编清诗三百首》与《清人绝句五十家掇英》,陈友琴先生所辑《千首清人绝句》,程芳银先生所辑《清诗撷英》,朱则杰先生辑《清诗选评》等。但是,《晚晴簃诗汇》是目前为止体量最大的清诗总集,包含从明末遗民至民国初年六千一百余家诗人的二万七千余首诗,并附有诗人小传、诗话,并有选择性地采用了一些他人对于该诗人的评价资料。《晚晴簃诗汇》目前的最早的版本为1929年退耕堂的刊本,后来于1931年又重新进行了刊刻印行,并附上了1929年版本所没有的闵尔昌的一篇序文《记<晚晴簃诗汇>》,而此后的各种版本都是以这两个版本为基础的,退耕堂实际上是民国十七年(1928)就完成雕版了,而印行是在次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书店和其他的出版社在影印退耕堂本的时候说是“根据退耕堂民国十七年雕版”,而徐世昌的序言落款则是民国十八年。中国书店在80年代初期即影印了1929年退耕堂版的16开线装《晚晴簃诗汇》,全十函共80册。1988年,中国书店又据退耕堂1929年刊本影印,缩印1 引言《晚晴簃诗汇》研究为精装四册,每册50卷,字体较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也影印了退耕堂版的《晚晴簃诗汇》,上下两册精装,但这次影印的版本是以1931年重新刊刻的版本为底本的,因而比其他的版本多了一篇闵尔昌的序言。而李佳行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中说中国书店和上海三联书店两个版本都是1988年出的,实际上并不正确。1990年闻石对《晚晴簃诗汇》进行了点校,由中华书局出版,仍是以1929年退耕堂版作为底本,改正了书中的异体字、避讳字和明显的讹误,闻石还在诗人小传前加上了作者的名字,也为篇首的帝王们加上了本名,并于书后附上了人名及字号索引。北京出版社1996年据退耕堂1929年本影印出版,更名为《清诗汇》。《续修四库全书》亦据退耕堂1929年本影印出版。目前针对《晚晴簃诗汇》的研究,专论只有一篇北京大学李佳行的硕士毕业论文《<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对《晚晴簃诗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晚晴簃诗汇》的编纂背景、成书过程、参与人员等的研究,还将《晚晴簃诗汇》与《清诗别裁集》和《近代诗抄》进行了比较,并对《晚晴簃诗汇》所做的重点诗人的诗话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的其他对《晚晴簃诗汇》的研究、评论都散落在一些并非针对《晚晴簃诗汇》的论文或著作中,或者在一些清诗史类的著作中涉及到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在文学文献学类的著作中被简单论述,如金开诚、葛兆光先生的《古诗文要籍叙录》;但大多系统性不够。本文将针对《<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中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或者已经研究但仍然存在不足的问题进行探讨。2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晚晴簃诗汇》是一部收录有清一代诗人之诗的清诗总集,将明末遗民至民国初年六千一百余家诗人的二万七千余首诗全部囊括在内,并附有诗人小传、诗话和他人对于该诗人的评价,其文献价值之高毋庸置疑。《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后以采入民国诸人之作,而改为《晚晴簃诗汇》,是时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及其门客、幕僚编选的。“晚晴簃”是徐世昌府邸集灵囿里的一个亭子的名字,后徐世昌的门客幕僚们在徐府的集灵囿设立诗社,乃称“晚晴簃诗社”,该诗社成员后来共同编就了《晚晴簃诗汇》,可见,这部清诗总集的作者虽然是徐世昌,但它成于众手,徐氏的门客幕僚对《晚晴簃诗汇》的编成印行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此,本文对曾经参与《晚晴簃诗汇》编纂工作的人员进行了考订,肯定他们的价值。与此同时,了解他们的生平与诗学理念,对《晚晴簃诗汇》的选诗标准和审美取向也有很大的帮助。北京大学李佳行的硕士毕业论文《<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曾经简略地介绍过《晚晴簃诗汇》的编者,但由于考证出的人太少而且没有对他们的分工进行探究,因此,本文将对《晚晴簃诗汇》的编选人员和职责分配的考证置诸篇首。第一节参与《晚晴簃诗汇》编选的人员《晚晴簃诗汇》历来为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成于众手,没有完全统一的编选原则,或者说,即使有统一的编选原则,也难以贯彻执行。关于参与《晚晴簃诗汇》的编选人员,历来没有专门的文献详细记录,我们仅可以从一些资料的片段中推测出一部分的参与人员。民国八年四月一日的《晨报》【集灵囿设立晚晴簃诗社】中有记载:兹闻总统现已在集灵囿设立诗社一所,名曰:“晚晴簃诗社”。并刊印诗词章程、凡例十条,如王晋卿1、樊樊山2等名流皆在其中;并闻总统已行文各省,饬征集一切之钜制。唯目下总统主张征集诗词以已死前清之名流隐逸著作为限,以蔚为一代之钜制。而樊山等人则偏欲并未死之名流著作,一并列入其意,专在将自己著作列入清选,1王树楠(1851—1936),字晋卿,河北新城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民国任清史馆总纂,国史馆总纂。2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人。3 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晚晴簃诗汇》研究3因之刻下关于征集界限尚未定。《晨报》中华民国八年四月二日【今日何时尚能谈诗耶】中也有记载:总统组织诗社昨已报告,兹将公府秘书厅《佂诗通启》及社中人物略志如下:秘书厅之通启略云:公府秘书厅分咨各省佂诗之通启略云:清代诗家,名辈锺望,其所撰述足以洋风雅而备掌故者,卷帙之繁,诚虽缕述。大总统发潜阐幽之心,为拾遗订坠之举,设选诗社于灵囿之晚晴簃,延聘樊云门、王晋卿等分任选政,所有征求清代诗集启及简例,饬即由本厅颁行各省区民政长官转发所属道县一体征集,设若不敷分布,即由各该省区补印颁发都邑,英彦岩谷隐逸,各使知闻,俾尽收采,以供甄录云。45延聘人物:现在延聘未齐,今先列之如下,樊云门、王晋卿、易实甫、周少朴、柯67891011121314凤孙、郭春榆、秦佑衡、徐又铮、曹理斋、赵湘帆、吴季白、张贞午。由此可以总结出第一批正式延聘的人员有樊增祥、王树楠、易顺鼎、周树模、柯邵忞、郭曾炘、秦树声、徐树铮、曹秉章、赵衡、吴传绮、张元奇,但这里所列举的15人员并不十分周详,闵尔昌的《记<晚晴簃诗汇>》中记载到:天津徐公以民国七年任大总统。公笃于故旧雅好艺文,其明年遂有“晚晴簃诗社”之举。“晚晴簃”者,集灵囿西花园之一坐落也,被邀入社者,厥初为恩施樊君云门、16郊县柯君凤孙、新城王君晋卿、醴泉宋君芝洞、闽侯郭君春榆、天门周君少朴、闽17侯张君贞午、固始秦君佑衡、汉寿易君实甫、汾阳王君书衡,尚有数君,以征不复3《晨报》,人民出版社,1980,中华民国八年四月一日,第六版,本京新闻。4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5周树模(1860-1925),湖北天门人,字少模,号沈观,室名沈观斋,官至黑龙江巡抚,着有《谏垣奏稿》、《抚江奏稿》等。6柯邵忞(1848-1933),字凤孙,又号寥园,近代史学家,山东胶州人。7郭曾炘(1855-1928),原名曾炬,字春榆,号匏庵,晚号福庐山人,有《匏庵诗存》、《楼居茶记》。8秦树声(1861-1926年),字佑衡、宥横,号乘庵,河南信阳固始县,双科进士,着有《南北史》、《唐书》、《刑法会要》、《乘庵文录》、《清地理志》、《西洋史》、《续修河南新志》等。9徐树铮(1880年-1925),字又铮,号铁珊,自号则林,安徽省萧县人阀皖系将领,陆军上将、远威将军。有《建国铨真》、《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10曹秉章(1866-?),号理斋,浙江嘉善人。11赵衡(1865-1928),字湘帆,河北冀县人,国学大家,着有《叙异斋文集》等。12吴传绮,字季白,安徽人,曾任湘西直隶州同知。13张元奇(1858~1922年),字贞午,闽侯县人,着有《远东集》、《兰台集》、《知稼轩》等。14《晨报》,人民出版社,1980,中华民国八年四月二日,第六版,本京新闻。15闵尔昌(1872—1948),初名真,字葆之,号黄山,晚号复翁,江苏江都人,文史名家。16宋伯鲁(1854~1932),字芝栋,亦作子钝、芝洞、子栋;号芝田,晚年又号钝叟,笔名别号九山樵、瓶园老人、心太平轩老人。17王式通(1864—1931),又名王仪通,字书衡,山西汾阳人,原籍浙江绍兴。光绪戊戌科进士,历任编书局、学务处等职。曾任清史馆编修,自着《志盦诗文集》、《刑法志》、《邦交志》、《弭兵古义》,修撰国史、清史,四库书目等,又从徐世昌撰辑《清学儒案》、《清诗钞》等。4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18至、不常至,不备举。文中提到的王式通(书衡)就是《晚晴簃诗汇》的主要参与者,宋伯鲁也参与19了具体的编选事务。另外其他较为重要的参与人员还有陈田,《晨报》中华民国八年四月八日【公府昨日之宴会】中记载:总统昨日午刻在集灵囿西花园设备午餐,宴请晚晴簃诗社社员,计与宴者为樊樊20山、陈田、柯邵忞、秦树声等十三人,席间谈论诗文,颇一时之盛云。211919年的《交通丛报》记录了几篇晚晴簃诗社诸君为大总统徐世昌补祝生辰的诗篇,其中有3首署名石甫,分别为《晚晴簃社诸君子置酒为大总统补祝生辰忝列坐末敬赋》、《前诗意有未尽再呈一首》和《题沈观薑斋试院唱和集即和沈观九日有怀韵》,另外一篇署名沈观题为《九日有怀晚晴簃诸公》。石甫即易顺鼎,沈观为周树模之号。2223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诗话》中曾提到:“余设晚晴簃诗社,澹堪入社谭诗,同辈交重。”可见陈田、成多禄也是晚晴簃诗社的社员,极有可能也参与了《晚晴簃诗话》的编纂工作。笔者在付幸《徐世昌手札》一文的影印资料中看到,徐氏的信件2425中还提及了董受金、郭则澐二人也参与了《晚晴簃诗汇》的相关工作:金由津返京,作数日留。属其昭执事,酌商刻书及诗版格式诸事。至诗选将来刻印时,皆用绵连纸,自己收藏,或用榜纸。印数、字体、版式,请与受金即酌定。昨啸麓来言,斟酌诗集名目。诸吟坛说商均极周至。鄙意亦拟一名,同《晚晴簃诗选》。极空间,极涵盖。名称其实与诸公所筹商皆不触不背,请卓裁。如用此目,26则诗话仍用晚晴簃字样。由此可见,董受金、郭则澐也参与了《晚晴簃诗汇》的编选工作。李佳行在其《<27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中写道:18徐世昌,《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9陈田(1849-1921),贵州贵阳人,字松山,号嵩山、黔山樵、听诗斋主,室名听诗斋,光绪12年进士,有《黔诗终纪略后编·补编》。20《晨报》,人民出版社,1980,中华民国八年四月八日,第六版,本京新闻。21《交通丛报》,1919年,第63期,第9页。2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75卷,第7644页。23成多禄,字竹山,号澹堪,吉林人。光绪乙酉拔贡,历官绥化知府。有《澹堪诗草》。24董受金即董康,字绶经,又字绶金,自属诵芬主人,江苏武进人。光绪戊戌进士。着有《书舶庸谭》、《追记前清考试制度》等。25郭则澐(1882~1946年),字蛰云、养云、养洪,号啸麓,别号孑厂,浙江台山人。26付幸,《徐世昌手札》,《收藏家》,2003,第12期,第53页。27李佳行,《<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5 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晚晴簃诗汇》研究28当时晚晴簃诗社主要成员包括:林纾(琴南)、樊增祥(樊山)、易顺鼎(实甫)、2930严修(范孙)、赵衡(湘帆)、高步瀛(阆仙)、王式通、柯邵忞(凤孙)等人,皆为一时人才之表率,也充分体现了徐世昌爱才之心。31另外,付幸在《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中关于晚晴簃诗社的注释中写道:“当时诗社的主要成员有林纾、樊增祥、易顺鼎、严修、赵湘帆、王式通、柯32劭忞、吴延燮等。”说明林纾、严修、吴延燮都参与了《晚晴簃诗汇》的编纂,而高步瀛是否确为晚晴簃诗汇的编纂人员,笔者暂时未能找到可靠的文献来源。徐世昌在3334其手札中还曾经交代:“鹿学尊官山西某县,已嘱铁林函询其家人。”又说:“鹿学35尊所宰山西某县,昨已开来,已交铁林寄去,可补入小传中。”由此可见,郭树声也36参与了具体的编纂事宜。董受金不在期间,徐世昌曾提到“陶湘刻书亦甚精工,与37受金亦至契,可与一商。”说明陶湘也参与了具体的刻印工作。徐世昌下野以后,晚晴簃诗社曾一度闲置,《蛰存斋笔记》中说:徐氏与郑孝胥均奉满洲国召人入内阁认要职,闻徐氏曾婉辞未往,仍蛰居津埠,38年已逾八十,而当日所谓晚晴簃者,早风流云散矣。可见,到了后期,《晚晴簃诗汇》的编纂人员已经不再是以往的诗社成员了,关于后期参与《晚晴簃诗汇》的人员,闵尔昌在《记<晚晴簃诗汇>》一文中有详细的记录:394041府秘书同人继续入社者为绍兴沈君吕生、长沙郑君叔进、镇江丁君闇公及尔28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29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30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教育家、学者。31转引自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附录二·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533页。32吴延燮,字向之,江宁人。著有《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明督抚年表》等。33鹿学尊,字杏侪,号艾声。定兴人,有《艾声诗草》。34铁林,即郭树声,号铁林。河南洛阳人。善画,花卉、鸟兽、松石、器物、博古,无所不能。35转引自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附录二·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534-1535页。36陶湘,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同治九年生人。37转引自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附录二·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539页。38蔡选青,《五云日升楼·蛰存斋笔记·晚晴簃之徐世昌》,1941,第2卷第11期,第22-23页。39沈祖宪(1852-1932),字吕生,祖籍浙江绍兴,同治年间优贡出身,曾任袁世凯幕二十余年,因拥“溥仪复辟”,而臭名昭著。40郑沅(?-1940年之后),湖南长沙人,字叔进,号习叟,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民国后曾任总统府秘书。41丁传靖(1870-1930),字秀甫,一字岱思,号湘舲、闇公,别号沧桑词客,又有鹤睫、鬼车子、招隐行脚僧等别号。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近代藏书家、学者。6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424344昌,此外则吉林成君祝三、长沙章君曼仙、南海关君颖人也〃〃〃〃〃〃十二年,理斋4546承公命商量续选,旧友乃约书衡与尔昌,别邀江阴夏君闰枝、杭县吴君印丞、嘉兴474849金君篯孙入社,假江安傅君沅叔藏园,仍月四五集。也就是说,后期参与人员包括沈祖宪、郑沅、丁传靖、闵尔昌、成祝三、章华、关赓麟等人,到1923年重新开始已经中断了的选诗任务时,夏孙桐、吴昌绶、金兆蕃、傅增湘等人也参与了选诗工作。因此,根据上文所述,可考证出的参与《晚晴簃诗汇》的编选人员的有樊增祥、王树楠、易顺鼎、周树模、柯邵忞、郭曾炘、秦树声、徐树铮、曹秉章、赵衡、吴传绮、张元奇、王式通、宋伯鲁、陈田、成多禄、董受金、郭则澐、林纾、严修、高步瀛、吴延燮、郭树声、陶湘、沈祖宪、郑沅、丁传靖、闵尔昌、章华、关赓麟、夏孙桐、吴昌绶、金兆蕃、傅增湘。这里所列举的参与《晚晴簃诗汇》编选的人员只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另外还有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编选的人员,因为笔者掌握的资料有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第二节《晚晴簃诗汇》编选人员职责分配情况关于《晚晴簃诗汇》参与人员的职责分配情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的五册《弢师手札》里有一些反映:未选各诗,应先将顺、康、雍三朝各专集分发各君选完,再发乾隆朝,庶有次序,50以免紊乱,请酌裁。42成祝三,即成多禄。43章华,字曼仙或缦仙,湖南长沙人,着有《倚山阁诗》等。44关赓麟(1880-1962),字颖人、伯辰,广东南海人。光绪十三年进士,历任财务部秘书、交通部路政司司长、京汉铁路会办、总办、局长等职,工诗词,着有《灜谈》。45夏孙桐(1856-1941),字闰枝,又字悔生,晚号闰庵,别号悔龛,室名观所尚斋,江苏江阴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民国初入清史馆,着有《悔龛词》,《观所尚斋文存》。46吴昌绶(?-1918)字伯宛,号词山、松邻、印丞、印臣、印存。浙江杭州人,刻书家,有《松邻遗集》。47金兆蕃(1868-1951),字篯孙,别号药梦、安乐乡人,浙江嘉兴人,着有《药梦词》。48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号藏园居士,四川江安县人。清末翰林,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后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著名学者,藏书家。49徐世昌,《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50见图2,付幸,《徐世昌手札》,《收藏家》,2003年第12期,第50页。7 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晚晴簃诗汇》研究图1图2这里明确说了“分发各君选完”,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是由一个人或数人选的,又或者是某一个阶段中某些部分是由一人编选的,因为有不少编选者只是象征性地参与了编选工作,而有些编选者的工作量也较少,仅录一两家而已,而考察出哪一个阶段系谁选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晚晴簃诗汇》及其每一阶段不同的选诗原则。由于《晚晴簃诗汇》从卷一百六十一到卷一百八十二所收诗人为同治、光绪时期的,而其中仅有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八十一无可考证的徐世昌亲撰的诗话,我们可以推测出同治、光绪两朝的诗人之诗话可能51由徐世昌亲自撰写,选诗也有可能是徐氏亲选的。同时,《记<晚晴簃诗汇>》一文中就记载了樊增祥、闵尔昌等人的选诗任务:云门年辈高,则推其选《初学》、《有学》两集;春榆、芝洞、书衡,尚乐于从事;予则偶录一二家而已,写成者不过百数十家……同人分事搜采,以尔昌于清人事迹向52尝究心,属为采正邑里、时代、科分、官职,而因此与同人乃不能无违迕焉。由此可见,樊樊山选钱谦益的《初学集》、《有学集》,闵尔昌选诗也不多,写成53诗话大概一百多家。徐世昌在其手札中曾提到“高蔚然树有兄昔年官涞水县。如有诗集,可托沅叔索来一选。”可见,光绪这一阶段的选书人物可能是由傅增湘来完成的,或者,傅增湘主要负责索书的任务,在《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期间,傅增湘曾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因其职务之便,索书之事自然便利不少。每一阶段可能由一个人编纂,同时,对于整体的编选事务也需要有人进行整体把51参考下文徐氏亲撰之诗话一节。52徐世昌,《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53高树,字蔚然,号珠岩。四川泸州人,光绪八年举人。8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握和再一次的查阅,《徐世昌手札》札文中又云:樊山、风孙:两公覆阅,即请两公为总校阅,期以一年观成,至盼至荷。——水54竹村人闵尔昌在《记<晚晴簃诗汇>》一文中又提到:“嘉善曹君理斋司收掌、交际等事。”55由此可见,樊增祥和柯邵忞是总校阅,曹理斋是专管收掌、交际的。《徐世昌手札》云:图3图4已选已缮各家抄目录,复阅各处前携去各集,未选者速请查。电报稿速阅发刻。56速催缮说文已得若干,埙谱叙文作得否?可先发刻。书衡请即到社着手进行。统论有清一代各诗家,律诗擅长者最多。古体除诸大家分音节,多不能入古,且时有律白羼入。选诗者应留意。七绝有擅长者,五绝最难入选。此致理斋、叔衡两吟57坛卓裁。第十次各册似叔衡多未阅过者。兄粗阅一过,恐尚有须删润者,仍请叔衡校定,小传诗话亦请斟酌,以归一律。王拯一册,兄尚未阅。俟叔衡酌定后,再送阅为属。十次各册中,选诗稍多,请叔衡再阅,如有过多者,仍可酌删。王拯一册,叔衡阅过58即寄回津,再看。刻诗即须计划,受金如一时不来,如何办理,可以沅叔熟商,即动手筹划。陶湘54付幸,《徐世昌手札》,《收藏家》,2003,第12期,第50页。55徐世昌,《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56付幸,《徐世昌手札》,《收藏家》,2003,第12期,第50页。57见图3,付幸,《徐世昌手札》,《收藏家》,2003,第12期,第51页。58见图4,付幸,《徐世昌手札》,《收藏家》,2003,第12期,第52页。9 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晚晴簃诗汇》研究59刻书亦甚精工,与受金亦至契,可与一商。董受金由津返京,作数日留。属其昭执事,酌商刻书及诗版格式诸事。至诗选将来60刻印时,皆用绵连纸,自己收藏,或用榜纸。印数、字体、版式,请与受金即酌定。由此可见,有关刻印的事宜是由王式通主管的,而包括刻印用什么纸,格式怎样,手印多少本,用何种字体等在内的工作都是要和董受金商量办理的。上文《弢师手札》中也提及董受金也参与了相关的刻印工作,董受金不在,刻印工作由傅增湘负责,具体刻印之事由陶湘代劳。对所选之诗进行复阅的工作也是曹理斋、王式通二人完成的,并经过他们阅过再转给徐世昌看,与徐世昌联系最多的也就是王式通和曹理斋,徐世昌的意见是也通过他们传达下去的,并不与所有参与编选人员都有直接的意见交流,另外《晚晴簃诗汇》中曾多处出现“嘉善曹秉章填讳”的字样,比如卷七十五徐金楷61的小传后面就有“嘉善曹秉章填讳”,因为徐金凯是徐世昌的六世祖,徐本人出于避讳而请曹秉章代劳,而且仅限于小传,诗话由徐世昌亲纂,因此,笔者推测小传或者部分小传是曹秉章负责网罗搜集的。《晚晴簃诗汇》的编选从晚晴簃诗社成立开始到1922年徐世昌下野中断,到1923年,曹理斋、王式通受命于徐世昌又重新开始已经搁置的编选工作,前后参与选诗的人员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动,到1924年,《晚晴簃诗汇》的收尾工作仅由几人完成,并且大多数诗话经由王书衡润色,由闵尔昌《记<晚晴簃诗汇>》中的相关记载就可见一斑:6263十三年印丞物故,尔昌亦辞去,仅夏、王、金、曹四人完成其事。序为王书衡手笔,诗话同人固各有所作,大半亦书衡润色。文章尔雅,方诸静志居,庶嗣其响焉。64由此可见,王式通和曹理斋二人是贯穿《晚晴簃诗汇》编选始终的人物,到收尾工作时,之前的大部分参与者都已离去,仅有新加入的夏闰枝、金篯孙二人,合王、曹二人共同完成。59转引自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附录二·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539页。60付幸,《徐世昌手札》,《收藏家》,2003,第12期,第53页。61旧时子孙为祖先撰写行状碑志等文字,请人代写祖先名号,称填讳。62印丞即吴昌绶。63即夏闰枝、王式通、金篯孙和曹理斋。64徐世昌,《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0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第二节《晚晴簃诗汇》的编选人员与桐城派的关系晚晴簃诗社成立于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因此,《晚晴簃诗汇》编纂的历史背景是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五四”运动的爆发,当时革命共和与振兴中华成为新的主流思潮,新派文人到处鼓吹新思想、新观念,而当时的学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贯穿着反帝反封建思想与维新革命主张的诗作先后问世,新、旧两派之间矛盾冲突也变得异常激烈。汪中《晚晴簃诗社》一文记录:当时有人提议前清钦定全唐诗文,是一朝盛事。现在民国宜将前清诗文,加以整理,以成一代钜制。于是从选定前清诗文办起。不意是时新文化运动勃兴,与晚晴簃65诗社背道而驰。一般社员除作几首感慨诗外,无法制之。而参与《晚晴簃诗汇》编纂的人员大多是清廷遗老,秉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恪守桐城宗统,宣扬桐城诗法,宣扬其心目中的诗学正宗,以对抗、消除新文化运动的“恶劣”影响,因此,当时的桐城派也受到了选派后劲刘师培、黄侃等人对桐城派“体与辞”的批评,“五四”新文学先驱胡适、陈独秀等人对桐城派的价值否定和戊戌变法时期改良主义文学家梁启超发动的“文界革命”,锻造“新文体”的挑战。《晚晴簃诗汇》的编者所恪守的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由于该派的核心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把他们及其追随者称为桐城派。桐城派继承了从唐宋八大家到归有光的古文传统,提出了以“义法”为核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的文章理论。他们主张文章的风格或阳刚或阴柔,语言要做到雅洁清澄,并以此作为评判散文成就的高低标准。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戴名世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方苞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即散文要做到“言有物”和“言有序”,“言有物”就是在思想内容上要符合儒家思想,“言有序”就是在形式上要以儒家经典为典范。刘大櫆又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其徒有阳湖陆补孙、陆邵人、董估成、董思诚、张琦、武进董士锡、谢士元等数十人,自称“阳湖派”,“阳湖派”实为桐城派初创期的别支。乾隆间是桐城派的兴盛时期,姚鼐成为桐城派集大成人物,他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65汪中,《国讯·民国史料》,上海图书馆馆藏,1936,第128期,第439-440页。11 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晚晴簃诗汇》研究中打出了桐城派的旗号,阐述了方苞、刘大櫆以及姚鼐之间理论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桐城派虽然影响深远,但后人对其评价始终莫衷一是,毁誉参半,梁启超就认为:平心论之,“桐城”开派诸人,本狷洁自好、当“汉学”全盛时而奋然与抗,亦可谓有勇。不能以其末流之堕落归罪于作始。然此派者,以文而论,因袭娇柔,无所取材;以学而论,则奖空疏,阏创获,无益于社会。且其在清代学界,始终未尝占重66要位臵,今后亦断不复能自存,臵之不论焉可耳。到了鸦片战争以后,桐城派声势有所削弱,曾国藩曾自称私淑姚鼐,创立了“湘乡派”,实则为桐城派的变体。李详首先在其《药裹慵谈》卷三《拭觚下·曾国藩古67文派别》中提出了“湘乡派”的说法,后又在其《论桐城派》中提出:至道光中叶以后,姬传弟子,仅梅伯言郎中一人,同时好为古文者,群尊郎中为师,姚氏之薪火,于是烈焉。复有朱伯韩、龙翰臣、王定甫、曾文正之徒,相与附丽,俨然各有一桐城在其胸中。〃〃〃〃〃〃文正之文,虽从姬传入手,后盖探源扬、马,专宗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词,杂厕其间,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此又文正自为一派,可名湘乡派,而桐城久在祧列。其门下则有张廉卿裕钊、吴挚甫汝纶、68黎莼斋庶昌、薛叔耘福成,亦如姬传先生之四大弟子,要皆湘乡派中人也。”“湘乡派”之名由此开始在学界流传,曾国藩在提倡桐城之学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桐城派的地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提到:咸同间,曾国藩善为文而极尊“桐城”,尝为《圣哲画像赞》,至跻姚鼐与周公、孔子并列。国藩功业既焜耀一世,“桐城”亦缘以增重,至今犹有挟之以媚权贵欺流69俗者。侯官严复、林纾、陈衍、吴宗祺等,时称“侯官派”,实为桐城派末期支流。继曾国藩“四大弟子”之后,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总而言之,在桐城派的发展脉络中产生了不少枝桠流派,但总体上都属于桐城派,《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就有不少是桐城派人物,有些参与者虽然不属于桐城派,却也受到了桐城派不少的影响。6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31节,第69页。67李祥,《药裹慵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55页。68李祥,《国粹学报·论桐城派》,1911年,第4卷,第12号,第1页。6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31节,第68页。12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晚晴簃诗汇》的编纂者徐世昌就与桐城派学者关系密切,其诗学思想也在一定70程度上受桐城派影响。曾为徐世昌编订《徐世昌年谱》(《水竹邨人年谱》)的桐城派末期诗人贺培新乃桐城派古文家贺涛之孙,徐世昌与贺涛(松坡)同年进士,徐贺两家为世交,二人关系甚笃。从徐世昌在1914年所写的《贺先生文集序》中就可见一斑:世昌辱与君同年,相交最笃以久。君既逝世,文集未出,恐久且蘦落,乃以赀属71君子葆真与君门人吴闿生,校定稿本而刊行之,并识其缘起如此。贺葆真在《贺先生文集》最后附言中对此也有交待:“今相国天津徐公为先君生平知己石交,乃笃念旧好,招葆真至都下,殷殷垂询先集,饷以巨资促其锓板,且撰序文,推阐先君志学甚具。”徐世昌还专为贺涛文集题诗一首,表达了对挚友学业之颂扬及深深的怀念之情:蔚起桐城后,斯人去不留。奇文追史汉,大业继韩欧。待客曾悬榻,藏书正起楼。72凤毛能似续,琴剑复从游。徐世昌在这首诗里盛赞了贺涛的文采,从诗中也可得知贺松坡也是桐城派后期重要的作家,徐世昌受其影响颇深。另外,从徐世昌纂录的《明清八家文钞》可以看出,徐氏对于桐城派的青睐,《明清八家文钞》含《归震川先生文钞》二卷、《方望溪先生文》二卷、《姚姬传先生文》二卷、《梅伯言先生文抄》二卷、《曾涤生先生文》四卷、《张廉卿先生文》二卷、《吴挚甫先生文》四卷、《贺松坡先生文》二卷凡八种,文数百篇,旨在“存先正之典型,树后学之模范。”而归有光、方苞、姚鼐、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张裕钊、贺涛等人乃是桐城派各阶段重要的代表人物,徐世昌以他们为作文的典型可见其对桐城派文风的赞赏与认同。此外,徐世昌曾在其手札中曾提到:“先外祖诗应请多选数首,小传、诗话亦请注意。”付幸在整理时对“先外祖”作了注释“刘大櫆为徐世昌外祖父。”而刘大櫆又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桐城三祖”之一,陆继辂在《士家文抄序》中曾有叙述“我朝自望溪方氏别裁诸伪体,一传而为刘海峰,再传而为姚惜抱。”可见在当时70《水竹邨人年谱》(上下卷)经吴思鸥整理后,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室编辑的《近代史资料》总69、70号上以《徐世昌年谱》为题发表。71徐世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贺先生文集·序》,文海出版社影印1914年版,第93本,第3页。72徐世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水竹邨人诗集·题贺松坡文集》,文海出版社影印1920年版,第2卷,第663本,第145页。13 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晚晴簃诗汇》研究的文人心中,刘大櫆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已然不可撼动,有这样一个桐城派“鼻祖”的外祖父,徐世昌自然从小受到家学渊源的熏陶,不仅与不少桐城派中人熟稔,为文作诗也深受桐城派的影响。再者,《晚晴簃诗汇》的不少编者或是桐城派中人或是和桐城派有着不解的渊源。据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论述:“徐树铮„„肆力文学,笃嗜古文辞类,纂集录73归有光、方苞、梅曾亮、曾国藩、张裕钊、吴汝纶诸家之说,为之标注。”可见徐树铮被归于桐城一派,同时《桐城文学渊源考》还考证出曾参与《晚晴簃诗汇》编纂的赵衡、高步瀛、傅增湘三人也都是桐城末流之人,其中高步瀛作为桐城派后期古文家吴汝纶的学生,其与桐城派的关系较近,为文作诗受桐城影响颇深。除此之外,一直以来也被指为“桐城谬种”的林纾,虽然是否真正属于桐城派这一问题争议较大,但其与桐城派的渊源颇深,钱基博在其《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说得很详细:初„林‟纾论文持唐宋,顾亦未尝薄魏晋。及入„北京‟大学,桐城马其昶、姚永概继之;其昶尤„吴‟汝纶高第弟子,号为能绍述桐城家言者,咸与纾欢好。而纾74亦以得桐城学者之盼睐为幸;遂为桐城张目,而持韩柳欧苏之说益力!可见林纾与“桐城派”的关系甚密,同时,林纾与严复、陈衍、吴宗祺等人同称为“侯官派”,上文已经述及“侯官派”属于“桐城派”末期支流,因此林纾与桐城派实在有理不清的头绪。王镇远在《桐城派》一书中曾明确指出,“严复与林纾都以译书闻名于世,对当时西方文化的传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又都服膺桐城古75文,坚持以古文进行写作和翻译,故学者往往将他们归入桐城派。”《晚晴簃诗汇》的另一重要编者易顺鼎也是“湘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上文已经论述“湘乡派”实乃“桐城派”的支流,诗风文风难免受到桐城派的影响。除此之外,樊增祥、王树楠等人或为曾国藩的门人,或为张之洞的幕僚,而曾国藩和张之洞本身就是“桐城派”中兴的扛旗手,胡适也说:古文到了道光、咸丰的时代,空疏的方、姚派,怪癖的龚自珍,都出来了,曾国藩一班人居然能使桐城派的古文忽然得一支生力军,忽然做到中兴的地位。……曾国76藩的魄力与经验确然可算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大将。”73刘声木撰、徐天祥瑞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第187页。74钱基博著,傅道彬点校,《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71页。75王镇远,《桐城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31页。76胡适,《胡适文集·胡适文存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00页。14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一章《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因而,其门人大多也是“桐城派”追逐者或者也受到其影响,特别是王树楠,作为负责《晚晴簃诗汇》早期选诗任务的“开山始祖”之一的他,也被称为“直隶桐城古文学派”的人俊,王树楠幼年随读于保定的莲池书院,而莲池书院素来被称为桐城派在直隶的摇篮,王树楠自己也说:自张、吴两先生主讲保定之池莲书院,先后十余载,北方学者多出于其门,此两77先生者,皆尝亲承绪论于曾氏,……于是燕蓟之间始有桐城之学。除了王树楠以外,《晚晴簃诗汇》的另一编者傅增湘也曾为莲池书院知名弟子,受莲池书院桐城文风耳濡目染,学诗、论诗自然受到桐城一派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来说,任何清诗总集的编者均生活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之内,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着时代的熏陶、师友的影响,因此这些与桐城派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编纂者们也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晚晴簃诗社里的其他成员,同时也必然将桐城派的诗风、文风和审美取向渗透进了《晚晴簃诗汇》的选诗。77钟广生,《近代中国史料丛刊·陶庐文集·序》,文海出版社,第28辑,第17页。15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在一部诗歌总集中,无论入围作者的遴选、诗人座次的安排、诗歌篇目的斟酌、收诗数量的多寡,还是针对这些作者作品的相关评论、注释,乃至序跋、凡例等,都会或多或少折射出编者的审美旨趣、诗学主张,因此,这一章将主要从《晚晴簃诗汇》的种种安排讨论其诗学理念和审美取向。第一节从《晚晴簃诗汇》中布局的安排看其正统观念《晚晴簃诗汇》的编者是徐世昌,但是大部分的编选工作是由其幕僚完成的,但这并不能抹杀徐世昌作为总编的功劳,具体情况下文自有分解。由幕僚完成的《晚晴簃诗汇》始终都贯穿了作为总编的徐氏的观念。徐世昌出生于累世仕宦的官僚家庭,先中举人后中进士,进入官场摸爬滚打,曾任清翰林院编修,他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走的是儒家正统的入世道路。他推行文治,在军阀混战时期推行“偃武修文”的方针,下令停战,总统任内,曾成立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即后来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为了阻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徐世昌又极力鼓吹“尊孔读经”以为抵制“德先生、赛先生”。退出政界后,徐世昌于天津“退耕堂”过上了隐逸生活,借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20余种,晚年,日本人尝试邀他出任华北政府职务,他拒绝参加日军组7879建的华北傀儡政府,保持了民族气节,这些都体现了他文化气质和正统的儒家思想,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儒家积极入世与坦然出世的心境。《晚晴簃诗汇》中就无处不体现着徐氏正统的儒家观念。(一)尊重政治地位高者我们从《凡例》中可知,《晚晴簃诗汇》所收诗人的先后次序是以各帝所作诗置篇首,各亲王附诸帝后,至于宗室则中叶以前者列在亲王后,中叶以后者依行辈人各成编,其余则有科目则依科目,无科目者依时代,以次排列。而原本《晚晴簃诗汇》在体例上效仿的《明诗综》将诸王列诸家前,宗人列诸家后,《晚晴簃诗汇》认为其隔越太远,而改参《文颖》、《雅颂集》例,先收录诸皇子,即继之以王公,而凡是宗78参考林开明等,《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79参考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16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人受爵及未登仕籍者都收入其中。徐氏选诗先列清代九位帝王的御制诗,其次列诸王之诗,继以王公和宗人之诗,作为满清的臣子,在其心中,皇权至高无上,不容颠仆,这种思想也让他将帝王皇亲们原本质量并不高的诗作贯在全书之首,而让有科名的,有政治地位的人位列未得功名的寒儒之前。但《晚晴簃诗汇》为了遵循儒家传统,既要兼顾功名、地位的高低,又要兼顾长幼之序,这就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将各家安排的次序显得有些杂乱,比如纳兰性德是明珠之子,但纳兰性德入三十七卷而明珠乃在80三十八卷。此外,这种尊重有政治地位之人的思想除了在诗人次序的先后上,还体现在收诗的多寡上。比如《晚晴簃诗汇》单独列张之洞为一卷,选张之洞诗69首,位列第五,超过了包括吴伟业、龚鼎孳在内的许多诗人。而事实上张之洞的诗歌成就并没有巨大到要单独为卷的地步,张之洞作为晚清叱咤风云、权倾一时的重臣,其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但作为一个诗人,称其为诗坛巨擘不免有夸大之嫌。因此,钱仲联先生《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将他比之为“天竞星船火儿张横”,说:“近百年诗坛,足当梁山旧头领者,汪国垣以属王闿运,陈衍不谓然,以为当属张之洞。余意不81敢附和„„”。张之洞由于为官久、官位高,诗中不免多纱帽气,为人诟病。《光宣诗坛点将录》所附章士钊《论近代诗家绝句》评论张之洞诗一首“使尽平生纱帽气,82耗尽眉间精悍色。搜罗少作付磨光,一笔稿成才易箦。”《近代诗派与地域》中也说8384“散原亦不喜广雅诗,尝云:‘张诗语不离节镇,此纱帽气也。’”而《晚晴簃诗汇·诗话》云:文襄诗不苟作,自订集仅二百余首,瑰章大句,魄力浑厚,与玉局为近。晚喜香山,有句“能将宋意入唐格”,盖自道其所得也。平生不喜昌谷,谓其才短,非其格高。亦不嗜山谷之诗,其《咏摩围阁》云:“黄诗多槎枒,吐语无平直。三反信难晓,读之鲠胸臆。如佩玉琼琚,舍车行荆棘。又如佳茶荈,可啜不可食。”公诗皆黄钟大85吕之音,无一生涩纤秾、枯瘦寒俭之气,故其所论如此。”《晚晴簃诗汇》对于张之洞的评价带有明显的偏私,至于编选者推崇张之洞的原80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7-18页。81钱仲联,《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82汪辟疆撰,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中华书局,2008,第119页83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84汪辟疆,《汪辟疆文集·近代诗派与地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305页。85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62卷,第7050页。17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因一方面是因为张之洞是桐城派中的人物,另一方面是张之洞与《晚晴簃诗汇》的编选者私交甚笃。樊增祥曾到张之洞幕府充当幕僚,并尊张之洞为师。易顺鼎曾被两湖总督张之洞招入幕府,并聘其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据袁澍《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一文中的论述,张之洞素知王树楠的才干,聘其为幕宾,协助办理洋务、防务及文案折奏,不久又给王树楠创造机会,命其从上海解运军火到甘肃,王树楠游仕生涯从此从西南转到西北,并与张之洞结下不解之缘。王86树楠也曾受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聘请,至两湖、经心、江汉,蒙泉等书院讲学。由此可见,由于张之洞的政治地位较高,《晚晴簃诗汇》的编选者不少人都受过张之洞的提携奖掖,因而,他们推崇张之洞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除了张之洞,《晚晴簃诗汇》选李鸿章的诗共44首,超过同时期的魏源(26首)和龚自珍(36首),而事实上,李鸿章在清代诗坛上难以占据一席之地,他能入选这么多诗大抵由于他的政治地位。无独有偶,正是因为编者对李鸿章的青睐,使得李鸿章的诗收录了不少,而同时,李鸿章的诗当今少有选本选入,选入数量如此之多就更为少见,因为,这部分资料对于李鸿章诗歌的研究也是极为重要的。(二)将从祀孔庙的诸儒位列众诗人之前《晚晴簃诗汇》中位列于帝王、皇子、王公、宗人之后的是从祀孔庙的诸儒,将这七人别为一卷,位列其他一众诗人之首的原因不是这七人的作品价值高,而是因为他们是儒学大家,得以从祀孔庙,在传统意义上的地位较高。文庙从祀制度是指以孔门弟子及后世儒家圣贤附祭文庙,从而彰显国家对孔子、儒学的尊崇,这同时对从祀之人也是莫大的认可。据《后汉书》记载:三月,征琅邪王京会良成,征东平王苍会阳都,又征广陵侯及其三弟会鲁。祠东海恭王陵。还,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87又幸东平。辛卯,进幸大梁,至定陶,祠定陶恭王陵。夏四月庚子,车驾还宫。因此孔庙祭祀的从祀,始于东汉永平十五年,即公元72年,当时从祀者为七十二弟子。唐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停祭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左丘明、公羊高等二十二人配享,首开先儒从祀于国学的先例,到民国期间,孔庙配享的先贤、先86袁澍,《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22卷,第1期,第49页。87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第2卷,第71页。18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儒已达到172人,都是历代儒家学派中的著名人物。按照和孔子关系的远近和对儒学发展贡献的大小,文庙从祀可以分为“配享”、“配祀”、“从祀”三个位阶,“配享”者四人,分别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配祀”者为十二哲: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子若、伯牛、子我、子有、子游、子张和朱熹,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从祀”分为东西两庑先贤和东88西两庑先儒,《晚晴簃诗汇》中所列的从祀孔庙的儒者都是两庑先儒。孔庙从祀这一制度的形成,既有上古礼制为依据,又有政治势力特别是皇权的介入士和大夫阶层的推动,这使得这一制度从本质上代表了儒家道统的延续。先儒主要是指在历史上对儒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者,于诗上成就未必非凡。王夫之等人之所以能从祀孔庙也因为他们皓首穷经以治儒学,《清史稿》中有此记载:御史赵启霖请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下部议。先是署礼部侍郎郭嵩焘、湖北学政孔祥霖请夫之从祀,江西学政陈宝琛请宗羲、炎武从祀,并被驳。至是部议谓:“三人生当明季,毅然以穷经为天下倡,德性问学,尊道并行,第夫之《黄书》,《原极》诸篇,讬旨《春秋》;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臣》诸篇,取义《孟子》,89似近偏激。惟炎武醇乎其醇,应允炎武从祀,夫之、宗羲候裁定。”帝命并祀之。由此可见,评判有无资格如祀孔庙主要在于其对传统儒学是否遵循,与诗名无关。90《晚晴簃诗话》评价黄宗羲时也说他“受业蕺山之门,于学无所不通,诗其余事”。再说孙奇逢,在清代学者全祖望的笔下,孙奇逢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以慎独为宗旨,以体察认识天理为要务,以日常所用伦常为实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孙奇逢:“夏峰是一位有肝胆有气骨有才略的人,晚年加以学养,越发形成他的人格91之尊严,所以感化力极大,屹然成为北学重镇。”但其诗歌成就并不显著,连《晚晴92簃诗话》也评价他“理学大儒,不以诗名”。再如颜元,他是清初思想家、颜李学派创始人,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在诗学上用力并不深,而学重六艺,徐世昌将颜元放在从祀孔庙的七儒中还有自己的个人喜好,《晚晴簃诗汇》在颜元的诗话中88房伟,《文庙从祀制度考论》,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第3期,第112页。89赵尔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清史稿·志六十六·礼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90卷,第158页。90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1卷,第232页。9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47页。9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1卷,第210页。19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曾说:93习斋著书繁富,其要旨则在存人、存性、存学、存治。陆桴亭学重六艺,习斋喜其同志,更躬行实践以昌大之。尝谓宋人好言习静,今日正当习动。盖其学以经世为宗,切实可行,不囿於汉宋家言。余服膺顏李之学,曾作两先生《语要》及《师承94记》。比年京师设四存学会,附设四存学校,复汇刻《顏李丛书》,闻风兴起。徐氏因服膺颜氏之学,不仅做《语要》和《师承记》,还特编《颜李遗书》鼓吹其学说。《晚晴簃诗汇》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不以作品的优劣或者作者的名声地位论资排辈,反而将对儒学做出较大贡献而从祀孔庙的七位先儒孙奇逢、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陆世仪、张履祥和颜元位列于前,足以证明徐世昌及其身后团队所秉持的正统儒学思想。《晚晴簃诗汇》中所收清代从祀孔庙的先儒并不止七位,还包括陆陇其、汤斌、张伯行等人,编者却将孙奇逢等七位单独为篇,必有其推崇此七位先儒的道理。将单独为篇的七位从祀孔庙的先儒们的生平经历相比较就能发现,这七位先儒除了才学过人之外,都没有在清朝当过官,由明入清后,或坚持抗清斗争或洁身自好,拒绝出世。而汤斌、陆陇其、张伯行都在清廷任有官职。位列篇首的孙奇逢17岁中举,之后未曾入仕,但明末政局动荡,天启年间,魏阉乱政,四年(1624),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人先后下狱,孙奇逢与鹿正(鹿善继父)、张果中等人倡义醵金营救,安顿诸人子弟,并函请督师山海关的蓟辽总督孙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对魏忠贤施以威慑。一时义声震动儒林,誉为“范阳三烈士”。黄宗羲也是明末抗清义士,曾变卖家产,组织“世忠营”抗清,多次被通缉,于兵败后隐居。王夫之、张履祥也都是拒绝出仕,隐居避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汤斌的急于出仕,为清廷效命,清圣祖玄烨为了更有效地笼络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决定举办博学鸿词科,开始时,反清复明的风气正盛,汉人应者寥寥,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仍然坚持不与清廷合作,95然而汤斌等人却急于应试做官。《晚晴簃诗汇》编纂时的整个大的背景也出于内忧外患、家国动荡之秋,一众编者也欲借此树立典型,引起后人的效仿。从徐世昌本人的立场和行事作风来看,他不93颜元,初名园,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人。诸生,弟子私諡文孝先生。94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1卷,第248页。95参见赵尔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清史稿·儒林传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86卷,第187-204页。20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仅推行文治,从内心也赞赏这样拒绝强权、不汲汲于出仕,皓首穷经以为余生之乐,在民族危难时又能出山力挽狂澜之人,徐世昌本人在遭遇官场沉浮时也曾将隐居作为避祸的选择。他以自己的选择践行了正统儒家出仕和隐退的观念。《晚晴簃诗汇》的编者重视儒学还表现在徐世昌所辑另一著作《清儒学案》,正如《清儒学案·凡例》所言“是编以从祀两庑十一人居前,崇圣道也。自高汇旃以下96则以生年为次。,开篇第一人就是孙奇逢,而孙奇逢在《明儒学案》中已然被收录,徐氏还是将其纳于《清儒学案》,弁冠群伦。(三)先道士后和尚,先道姑后尼姑从《晚晴簃诗汇》先道士后和尚,先道姑后尼姑的安排来看,这种做法有着很明显的中国正统观念。从传播范围和影响来看,佛教相对道教要广,但基于佛教是由西方传入而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在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里,道教才是扎入中国文化骨髓的教派;是土生土长,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渗透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中的教派;是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习俗都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教派。鲁迅曾在《致许寿裳》的信件中说:“前言中国根底全在道教,97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较为中肯的评价。由此看来,《晚晴簃诗汇》中先道后佛德思想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根基。徐世昌本人也是重视无为而治,不扰民的道学家,他幼年时扶乩灵验,所以很信道家那一套。他当大总统时,白云观方丈陈明霦开坛说戒,他特赐匾额“葆素涵真”。从民国政府退职去天津当寓公后,徐世昌在家里供起了吕洞宾,每天午睡后都要在吕祖面前叩首,而在他的《海西草堂集》中,思玄慕道的诗也不少。此外,徐世昌作为虔诚的信徒为道教也做了一些事,“昔年傅增湘创议影印《正统道藏》,历时四载,奔走南北,譬解疏通,乃得定议,允假出照片。旋由东海助资,贵馆协力,卒以告成。”9896徐世昌,《清儒学案·凡例》,中华书局,2008,第1页。97鲁迅,《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上卷,第266页。98陈晓维,《好书之徒·商务印书馆旧档漫谈之一——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二三事》,中华书局,2011。21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节从《晚晴簃诗汇》选诗看其中正平和的诗学理念99《晚晴簃诗汇》采用“一代之中,各家俱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的方法,较为公允,选录了清代几乎全部著名诗人的一些代表作,甚至包括一些流传不广的难见作品和一些不知名诗人的资料,其用力在于“全”和“广”,虽然在《凡例》中已经说明了“诗家派别纷歧,历来操选政者意为爱憎,遂不免有所轩轾。兹所采录,不设成心,吴孟举所谓‘一代之中,各家具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良同此意。”但就在在这“全”与“广”之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晚晴簃诗汇》对于一个诗人所选诗篇的多寡看出编者的诗学理念。此外,《晚晴簃诗汇》虽然是迄今为止所收诗人最为全面的一部清诗巨制,但仍然有一些诗人未被收录,特别是某些诗学群体被过多地忽视甚至无视,从中,我们也可以推敲出《晚晴簃诗汇》编者的审美倾向。(一)从单独为卷之诗人看其中正平和之理念在《晚晴簃诗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将钱谦益、王士祯和施闰章这三个在诗坛鼎足称雄的人物单独为卷,优于其他一众诗人,而在整部《晚晴簃诗汇》中只有清高宗弘历、钱谦益、王士祯、施闰章和张之洞这五人是单独为卷的,由此可见,在编者的诗学观念里,钱谦益、王士祯和施闰章的诗学地位和建树是不可小觑的。关于清高宗弘历,众所周知,其诗数量甚巨,在帝王中较为突出,加之十全武功的地位,将之列为一卷可以理解。而张之洞,笔者在上一节已经探讨过。关于钱谦益,一直以来,我们论及清诗,必以“江左三大家”冠其首,于三家诗100之评骘,又多以“适当诗派中衰之际,实开熙朝风气之先”这些断语独尊钱谦益,认为他结明诗之末局,开清诗之先河。虽然严迪昌在《清诗史》中论及钱谦益时说:钱谦益没有也不可能“结明诗之局”,至少他自以为总结或了结的明诗格局,并未为诗界名宿所承认和接受,“三大家”中的吴梅村就是持异议的一个……既谈不上101结前朝诗歌之格局,自也无有开风气之实可言。尽管严迪昌否认了其“结明诗纸局”的重大历史意义,但朱则杰先生在其《清诗史》中云:“就主流而言,正是从钱谦益开始,明诗告退,清诗方滋,出现了诗歌历99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凡例》,中华书局,1990,第2页。100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点校,《钱牧斋全集·初学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2221页。101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356页。22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102史的新纪元。”钱谦益诗学上的建树也是不容置疑的,其弟子瞿式耜在《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中说:“先生之诗,以杜、韩为宗,而出入于香山、樊川、松陵,以迨东坡、放翁、遗山诸家,才气横放,无所不有。忠君忧国,感时叹世,采苓之怀103美人,风雨之思君子,饮食燕乐,风怀谑浪,未尝不三致意焉。”《清史稿·文苑传》序云:“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于104时,足负起衰之责。”这些评价都是极高的。105钱谦益的诗诗歌理论,概言之,有两点:一、诗言真性情。二、博学识变。其在《虞山诗约序》里论诗说:古之为诗者,必有深情蓄积于内,奇遇薄射于外,轮囷结墻,朦胧萌拆,如所谓惊澜奔湍,郁蔽而不得流;长鲸苍虬,偃蹇而不得伸;浑金璞玉,泥沙掩匿而不得用;明星皓月,云阴蒙蔽而不得出:于是乎不能不发之为诗,而其诗亦不得不工。其不然106者,不乐而笑、不哀而哭,文饰雕绘,词虽工,而行之不远,美先尽也。可见他所谓“真诗”是“深情”和“奇遇”的产物。在博学上,钱谦益在《黄孝翼蟫窠集序》中认为:“六经三史诸子别集之书,填塞腹笥,久之而有得焉。作为诗文,文从字顺,宏肆贯穿,如雨之膏也,如风之光也,107如川之壅而决也。”钱谦益虽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物,大家对其有辱晚节的政治举动颇有疑义,但对其诗学地位仍多尊崇,对其诗学成就也持肯定的态度。清人郑则厚曾高度评价他说:“虞山学问渊博,浩无涯涘。其诗博大宏肆,鲸铿春丽,一以少陵为宗,而出入于昌黎、香山、眉山、剑南以博其趣,于北地、信阳、王、李、钟、谭诸作者,尤排击不遗余力。萍浮草靡之徒,始稍稍旋其面目。本朝诗人辈出,要无108能出其范围。”《晚晴簃诗汇》因而遵循了较为普遍的说法,将钱谦益单独列为一卷,俨然推其为一代诗坛宗主,收录其诗70首,相较其他诗人入选的作品数量算比较多了,在《晚晴簃诗汇》中排名第四。《晚晴簃诗汇·诗话》说:102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第56页103瞿式耜,《牧斋初学集·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5页。104赵尔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清史稿·列传·文苑·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89卷,第247页。105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第67页。106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点校,《钱牧斋全集·初学集·虞山诗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923页。107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点校,《钱牧斋全集·初学集·虞山诗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934页。108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4页。23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牧斋才大学博,主持东南坛坫,为明清两代诗派一大关键。誉之者曰:“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毁之者曰:“记丑言博,党同伐异”。要其驱使百家,雕锼众象,非一丘一壑者比。所编《明列朝诗集》于北地、信阳过事裁抑,为后人所议。今录牧斋109诗,当蠲门户之见,以持其平焉。徐氏称自己“蠲门户之见,以持其平焉”,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钱谦益作为“虞山派”的代表诗人,“江左三大家”之一,在清朝的诗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席位,《晚晴簃诗汇》将其单独列出,合情合理,这也体现了编者中正平和的态度。在清代诗坛的衍变发展史上,王士祯本人也无疑为一代诗坛领袖,邓之诚《清诗记事初编》中说他:“洎乎晚岁,篇章愈富,海内能诗者几无不出其门下。主持风雅,110近五十年。过于钱吴远矣。”严迪昌在《清诗史》说其“神韵说”的盛行关系到一代诗歌的走向,使得甲申以来诗界千帆相竞的格局得以打破,继之以新的“神韵”、“醇雅”,一整诗坛风气,成为“绝世风流润太平”的骚坛宗主,也成为有清一代被111王朝政权认可的诗界“开国宗臣”。但袁枚认为:“本朝古文之有方望溪,犹诗之有阮亭,俱为一代正宗,而才力自薄。近人尊之者,诗文必弱,抵之者,诗文必粗。所谓侫佛者愚,辟佛者迂腐······或问:‘明七子摹仿唐人,王阮亭亦摹仿唐人。何以人爱阮亭者多,爱七子者少’,余告之曰:‘七子击鼓鸣钲,专唱宫商大调,易生人厌。阮亭善为角征之声,吹竹弹丝,易入人耳。然七子如李崆峒,虽无性情,尚有气魄。阮亭于气魄、性情,俱有所短:此其所以能取悦中人,而不能牢笼上智也。’”又说“我112奉渔洋如貌执,不相菲薄不相师。”由此可见,袁枚对于王士祯的评价并不高,即便如此,《晚晴簃诗汇》仍按照普遍的看法,单独列其为一卷,收其诗150首,位列所有诗人收诗数量之首,这一点毋庸置疑。《晚晴簃诗汇·诗话》云:“文简生当国家全盛之时,文教昌明之会,特擢清职,旷典易名,皆由于诗,故世奉为山斗。诗承明王李钟谭之后,独标神韵为宗旨,盖用以调剂矫正之。后来持异同者,遂成门户。然公诗于精能中见神韵,非专事蹈虚者。诗本于性情,出于才分,非尽关于学。以诗学113论,要不得不推为一代正宗也。”这样的评价足见《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对王士祯109同上110邓之诚,《清诗记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679页。111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421页。112袁枚著,顾颉刚点校,《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2卷,第48页。113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96页。24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诗坛泰斗之地位的肯定,无怪乎众多文学史对王士祯诗坛地位普遍肯定。施闰章与王士祯、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和宋琬并称“清初六大家”,王士祯在论康熙朝诗人时,又将他与宋琬合称“南施北宋”,认为他的诗“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甚至把施氏“秋风一夕起”律诗与“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114《古诗十九首》相提并论。王士祯《渔洋诗话》中又说:“余论当代诗人,目曰南115施北宋,施谓愚山,宋谓荔裳,二君集皆经余删定。”王士祯的首肯奠定了施闰章的诗坛地位。愚山有其专擅之美,功力坚实,但也未必像陈文述在《书施愚山诗钞后》中所褒奖的那样“国朝诗人,当以诗愚山第一,为其神骨俱清,气息穆静,非寻常嘲116117风弄月比也。”。赵翼就在《瓯北诗话》中讥刺他“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但《晚晴簃诗汇》仍遵大多数人推施闰章为诗坛霸才的理念,选愚山诗86首,仅次于王士祯,这里足见《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对于施闰章的喜爱。《晚晴簃诗汇·诗话》云:愚山治性理之学,出而莅政,廉明慈爱泽加于生民,其为湖西道,驻临江,江环城,而流民号曰“使君江”,以喻其清。在当时,实睢州、当湖一流人,特以夙负诗名,晚又以词科进,称之者遂详其文学,而行诣政事若稍略焉。其文学正与行诣政事相发,根柢深厚,为有德之言。洪昉思学诗于渔洋,尝就问焉,愚山谓“子师论诗如华岩楼阁,弹指即现;余则譬如作室瓴甓木石,一一俱从平地筑起”,渔洋亦心折其言。惟渔洋专称其五言近体,尝举”朔风一夜至”一篇,以为惊心动魄,不减十九首。《摘句图》所列,名篇略备,刘海峰论列历朝诗,亦但录五律之五十余篇。然愚山诗118精严坚栗,各体皆同,正不徒四十贤人,著一屠沽不得也。”诗话于其政绩大加赞赏,于其诗也甚多好评,说其诗“精严坚栗”还是比较中肯的,这也足见编者中正平和的意图。《晚晴簃诗汇》中单独成卷的,除清高宗弘历外,钱谦益、王士祯和施闰章都还名副其实,在《清诗别裁集》中,排名前五位的诗人分别是王士祯、钱谦益、施闰章、吴伟业和宋琬(吴伟业和宋琬虽然没有单独成卷但吴收诗五十二首,宋琬收诗六十首,都是数目颇多的),因为这几位作家正是今天我们书写的清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114王士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第11卷,第253-254页。115王士祯,《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渔洋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上,第840页。116钱仲联,《清诗纪事·顺治朝卷》,凤凰出版社,2004,第1725页。117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第146页。118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651页。25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而张之洞得以单独成卷的原因上文已经述及,可见,《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和大部分选家一样未必能跳过个人的喜好而去谋求文学史意义上的完全的公允。(二)、从选诗数目较多之诗人看其中正平和之理念除清高宗弘历、钱谦益、王士祯、施闰章和张之洞这五人是单独为卷之外,《晚晴簃诗汇》中所收诗人之诗数目超过五十首的共有八人,分别是朱彝尊(72)、宋琬(60)、查慎行(57)、王又旦(55)、陈维崧(53)、吴伟业(52)、毛奇龄(51)、李慈铭(50)。清初诗坛能与王士祯齐名的便是朱彝尊,最早提到朱王并驱的是赵执信,他在《谈龙录》中说:“王才美于朱,而学足以济之;朱学博于王,而才足以举之。是真敌国119120矣。”薛雪评价朱彝尊说:“朱王两公,南北名家,骚坛宗匠。”朱彝尊与王士祯齐名一时,这种舆论在康乾时期几成诗界的共识,但实际上,朱彝尊虽年长于王士祯但诗名地位不及王士祯,且他并未将全部精力投诸诗歌,在词学上也用力颇深,这也妨碍了他在诗坛中的建树,因此,论诗,朱王难以匹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低估了朱彝尊的诗才。朱彝尊的诗歌理论,有对儒家传统诗教的继承与阐发,更有对历代诗121歌创作成败经验的总结。他不但主张“诗言志”也赞同“诗缘情”,将二者统一起来,反对一味地摹古,从而树立了“雅以醇,闳而不肆”的诗歌创作理论。朱彝尊既是“秀水派”的始祖,又是“浙派”的奠基人,其诗歌对于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在诗坛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晚晴簃诗汇》中选朱彝尊诗72首,位列王士祯之后是较为公允的。《晚晴簃诗汇·诗话》云:竹垞著述最富,初刻《文类》二十六卷,入翰林后为《腾笑集》八卷,晚乃编定《曝书亭集》。《四库提要》称其《永嘉诗》、《中南亭》、《西射堂》、《孤屿》、《瞿溪》诸篇规模王孟,未尽所长。中岁以还,学问愈博,风骨愈壮,长篇险韵出奇无穷。暮年老笔纵橫,天真烂漫,惟意所造,颇乏翦裁。晚景颓唐,杜陵不免,亦不能苛论。所编《明诗综》,里贯之下,各载诸家评论,以《静志居诗话》分附於后。隆、万后所收未免稍繁,然世远者篇章易佚,时近者部帙多存,当亦随所见闻,不尽出於标榜。119赵执信,《谈龙录·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9卷,第15页。120薛雪著、杜维沫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32章,第100页。121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第152页。26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归愚《別裁》谓集中诗不分唐宋界限,故各体俱备。长律议论正大,格律工整,步武少陵。《送曹侍郎备兵大同》诸篇,近李北地,应是中年之作。晚岁俱归流易,前贤122绪论玆为允矣。《斋中读书》十二首,足见平生为学宗旨,故备录之。诗话中认为竹垞早年的诗作并没有倾其所能,中年以后始发力为诗,且学问和风骨都见长,而到了老年,所做诗歌更是如行云流水,恣意纵然,却显得有些不加剪裁,学杜学的并不十分成功。整篇诗话对于朱彝尊并没有进行大家赞扬,而是适宜地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但朱彝尊本身作为清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树立在那里,《晚晴簃诗汇》的编者也就顺应“民意”,虽然未将其单独为篇,收诗却位列第二,可见其不以一己之见论长短,尊重前人评价,中肯持平的态度。再说宋琬,在文学史上,宋琬与王士祯、朱彝尊、査慎行、赵执信和施闰章并称“清初六大家”,同时王渔洋又推尊施闰章和宋琬为“南施北宋”,目之为诗坛巨老,在其《池北偶谈》中更是对宋琬大加赞赏:“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宣123城施闰章愚山、莱阳宋琬荔裳也。”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曾对宋碗的诗歌有这样的点评:“宋荔裳诗格老成,笔亦健举。七古法高、岑、王、李,整齐雅炼,时有124往往堕入空声,至其合作,固北地、信阳之侍也,所少者变化之妙耳。”朱氏认为宋琬之诗虽老成雅练,但缺乏变化。《晚晴簃诗汇·诗话》云:康熙初,传刻《燕台七子诗》,荔裳与愚山称最,因有南施北宋之目,海內推之无异辞。愚山诗朴秀深厚,味之弥永。荔裳则融才情於骚怨,音节动人。托体不同,要皆原本性情,力追正雅,此其所以并为大家也。《安雅堂集》乃在浙时所编,渔洋所定全集已佚,《未刻稿》出于后人搜辑,附《入蜀诗》一卷,乃晚作,雄健別开一125境。渔洋所谓“直闯杜韩”者,于此见之。《晚晴簃诗汇》收宋琬诗60首,虽然不能拔得头筹,但这样的数量也体现了宋琬在诗坛的地位,不算过多也不算过少,不算偏也不算倚,《晚晴簃诗汇》的编者给了宋琬一个中肯而恰当的诗坛地位。这一点在査慎行和吴伟业身上也十分明显。《晚晴簃诗汇》选査慎行诗57首,吴伟业诗52首,《晚晴簃诗汇·诗话》认为吴伟业:梅村年十四能属文,张西铭见而叹曰:“文章正印在此子矣。”遂受业西铭之门,12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676页。123王士禛,《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第11卷,第253-254页。124朱庭珍,《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筱园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24页。125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754页。27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专治《春秋》,熟于两《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作诗原本唐人,不涉宋以后一语。古胜于律,尤善歌行,胎息初唐,不囿于长庆。陈卧子谓其诗似李颀,又极称其《洛阳行》一篇,盖集中最深厚之作。他如《临江参军》、《遇南厢园叟》、《殿上行》、《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松山哀》、《雁门尚书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圆圆曲》、《思陵长公主挽诗》诸篇,皆志在以诗为史,而事实舛误,及俗调浮词亦所不免。后来摹拟成派,往往无病而呻,令人齿冷。甚至以委巷见闻形126容宫掖。谰言自喜,雅道荡然,则非梅村所及料也”。诗话中说他“事实舛误”或者可以理解,不能算是过分的评价,但说他“俗调浮词”未免过于苛刻,但即便《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对吴伟业的看法颇有微词,但从朱氏选诗较多可以看出,编者仍然秉持中正平和的态度,对其诗坛地位给予应有的认同。(三)、从选诗数目较少之诗人看其中正平和之理念《晚晴簃诗汇》中有不少诗人蜚声诗坛一时,为人赞誉,却收诗数量较少,甚至不如一些二流诗人,与其诗坛地位不甚相称,最突出的该数袁枚了。《晚晴簃诗汇》选袁枚诗四十一首,而选录诗学成就和诗坛地位都不如他的恽格诗四十四首,朱筠诗四十首,擅长古文而诗学造诣一般的姚鼐选诗四十八首,鲜有诗名的吴振棫选诗三十九首,政治地位较高的曾国藩选诗四十三首,李鸿章选诗四十四首,根据这样的数量,袁枚入选的诗作数量实在不算多。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其以“性灵”论诗为清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扫除拟古之作有积极作用。其诗多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或叹古讽今,往往随性而发,富于情趣与意境,追求明白晓畅、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严迪昌在《清诗史》中对袁枚大加称赞:“袁枚是清代诗史,也是整个中国封建诗史上最后一个全身心挽救诗的生命力的诗学改革家,127128而且是卓有建树,助益后世甚巨者。”钱仲联也推其为“诗坛盟主”。袁枚的性灵诗能表现市民意识,公然宣称自己好财好色,他自己也直白地说:“解好长卿色,亦129130营陶朱财”,“我有青蚨费处好,半寻烟水半寻花”。他认为“治世贵有道,行乐126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568页。127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739页。128钱仲联、严明,《袁枚和陈衍—论诗坛盟主对清诗发展的积极影响》,江海学刊,1995,第1期,第155页。129袁枚,《袁枚全集·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第197页。130袁枚,《袁枚全集·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第198页。28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131贵及辰。自活苟无才,何以活斯民?”。他喜爱写琐事,如在《留别苏州主人唐静涵》中说:“君家久住竟忘家,儿女声同唤阿爷,借惯旧书多脱线,代栽新树暂停花。132商量小食先呈谱,历乱飞棋更斗瓜。如此主宾能有几?戏将琐事记些些。”因此,不少文人都对其违背封建宗法礼仪的行为和宣言颇有微词,对其叛离名教纲常,大量并且广为制造舆论地招收女弟子表示了诘难,对其“直抒胸臆”的好货好色进行了批判,甚至对于其文学创作也不予肯定。比如钱钟书就说袁枚“子才妆点山133林,逢迎冠盖,其为人也,兼夸与谄,则其为书,不尽不实,复奚足怪。”也有很多正统的卫道士对袁枚进行了尖锐的攻击,比如黄培芳就说袁枚是“由其学轻浮,聪134俊少年喜其易入。盖子才之诗,用功一旬半月,即与之相肖。”朱庭珍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片洋洋洒洒的檄文来攻击袁枚,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干脆就说:“小仓山房诗,诗中异端也,稍有识者,无不吐弃之。然亦实有可鄙之道,不得谓鄙之者之135过”《晚晴簃诗汇·诗话》评价其:简斋诗本清超,特好以天资使其学力,往往傥荡,不自矜练,能状难显之境,写难喻之情,又好以通俗语入诗,以古今事供其玩弄,成如脱口,实亦由酝酿而来。晚节之受诟病,尤在《诗话》一编,所采诚多猥滥,论诗雅有深识,后来流为末派,自136是学者之过。兰泉持论特为平允。今即其经意之作,慎择以存一家体格。”《晚晴簃诗汇》选其之诗多经意之作,没有采入其通俗之作,为的只是一代清诗巨制的求全需要,为其存一家之体格,可见《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对袁枚实在是不怎么推崇。袁枚活跃乾嘉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很高成就。他的文学思想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着强大的冲击作用。他为人放荡不羁、不避世俗,他的诗也有很多是对身边琐事,风花雪月之类的吟哦,有些诗甚至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因此作为崇尚中正平和的《晚晴簃诗话》的编者自然对袁枚的评价也不甚高。而《晚晴簃诗汇》编者所持中正平和的诗学观念不仅能从其本身选择诗人诗作的131袁枚,《袁枚全集·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第279页。132袁枚,《袁枚全集·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第25卷《松下作》,第541页。133钱钟书,《钱钟书集·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772页。134黄培芳,《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香石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2卷,第134页。13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10卷,第238页。136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76卷,第3162页。29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多寡中体现出来,也能从其诗话中体现出来,特别是徐世昌的门人幕客所作诗话,大多评论平和,吸收前人已有的评价,综合采纳而成之,这一点下文自有论评,在此不复赘述。第三节从偏爱经史学家看其重学人之诗学人之诗的表层结构即“诗中有学”,也就是在诗中随处可见的佶屈聱牙的文字、“明枪暗箭”般的文史典故。陈衍在其《近代诗钞》中首先提出了学人之诗的说法:嘉道以来则程春海侍郎,祁春圃相国,而何子贞编修,郑子尹大令皆出程侍郎之门。益以莫子偲大令、曾涤生相国诸公率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不规规137于王文简之标举神韵,沈文悫之主持温柔敦厚,盖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也。陈衍提出“学人之诗”是为了凸显其“同光体”,而“同光体”诗人之诗却并不能都称为“学人之诗”,钱仲联在《梦笤庵清代文学论集》中就表示了异议:“不妨考察一下,道、咸时期的程恩泽、郑珍、莫友芝诚然是学人,至于“同光体”诗人,只138有沈曾植是著名学人。”《晚晴簃诗汇》中收何绍基诗28首,莫友芝诗24首,郑珍诗31首,沈曾植诗34首,这在同代诗人中收诗数量算比较多的了,由此可见《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对于“学人之诗”的重视。关于《晚晴簃诗汇》的编者看重“学人之诗”,从上文所论述的《晚晴簃诗汇》将从祀孔庙的诸儒别为一卷位列其他一众诗人之首,就已经能看出一些端倪。这七位先儒中位列第一的孙奇逢就是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其学术著作包括:《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书经近指》等,对后世经史之学有很大的影响。王夫之也是著名学者,其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诗广传》、《问思录》、《老子衍》、《庄子通》、《相宗络索》、《黄书》、《噩梦》、《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等。顾炎武也是一位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其《日知录》、《音学五书》、《军制论》、《天下郡国利弊书》这样的著作都彰显了其学问之广博。黄宗羲也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此外,陆世仪、张履祥、颜元无一不是声名远播的137陈衍,《近代诗钞·序》,商务印书馆,1923,第1页。138钱仲联,《梦笤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第118页。30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学者,《晚晴簃诗汇》对于他们的推重是其重“学人之诗”最好的佐证。《晚晴簃诗汇》除了对从祀孔庙诸儒倍加推崇以外,对其他经史学大师也是青睐有加,这一点在对一些于经史学成就很大,而于诗学则影响平平的人物的选诗数量上也能看出一二。比如毛奇龄,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其学识渊博,能治史和音韵学,亦工词,擅长骈文、散文、诗词,都自成家数。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又以经学傲睨一世。钱泳在其《履园丛话》中说“宋儒既139立,汉学不行;至本朝顾亭林、江慎修、毛西河辈出,始通汉学,至今而大盛也。”王孝咏在《后海书堂杂录》中也说:“西河有功于经不小,先圣先贤亦默鉴之。异日140庙庭从祀于两庑位置一席,无可疑者。”其对毛奇龄之推崇备至,可见一斑。然而毛奇龄在诗学上的建树却并不惊人。张维屏在其《国朝诗人征略》中就评价他说:“名141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其诗又次于文,不免伤于猥杂。”可见其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晚晴簃诗汇诗话》说:西河天才詄丽,诗多伫兴而成,然格律严,骨韵隽,思力亦沈。中年以前所作豪宕哀感,多见性情;通籍后庄雅近台阁体,意境一变。要皆一守唐格不作宋以后语。集142中存诗既多,自云:“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或以猥杂病之,殆未观西河之深。”诗话认为,人言毛诗猥杂只因未见其深度,编者所谓之深度大抵也就是其诗中所包含的学问,毛奇龄以学问入诗,他人病他猥杂,而《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却偏爱其学问渊博。《晚晴簃诗汇》选毛诗51首,置于为数不多的选诗超过50首诗人之列,编者意欲将毛奇龄的诗坛地位拔高,为其正言的倾向昭然若揭,足见《晚晴簃诗汇》编者偏好以学问入诗的诗学理念。再说李慈铭,晚清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其《越缦堂日记》记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一生著作等身,除了有《越缦堂日记》、《越缦堂文集》、《越缦堂诗集》、139钱泳,《履园丛话·书学·隶书》,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课本,第11卷,第166页。140王孝咏,《后海书堂杂录》,齐鲁书社,1997,第29页。141张维屏,《清代传记丛刊·国朝诗人征略初编》,明文书局,1986,第10卷,第376页。14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44卷,第1699页。31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湖塘林馆骈体文钞》等著作以外,还有包括《后汉书集注》、《北史补传》、《历史论赞补正》、《历代史》等在内的史学著作。至于其诗,则不如其文史成就著名,张之洞《小汇巢日记》说:“读李越缦诗,清峻博赡,洗伐功深,然趣含卞急,令人长傲兀143之气。”陈衍《石遗室诗话》也说:“越缦身丁乱离,遇复蹭蹬,而声诗极乎和平,不特不抑郁牢愁,亦并不矜才使气。题咏金石书画,自其所长,而闲情之作,偶亦所144喜。”由此可见,李慈铭的诗只是“题咏金石书画”之余的闲情之作,他的诗不及他的诗话,他的学者身份要高于他的诗人身份。《晚晴簃诗汇》选李慈铭诗五十首,《晚晴簃诗汇·诗话》云:伯初官郎署,负盛名,晚始成进士,擢谏垣。生平博综群籍,尤精于史,今所传《越缦堂日记》累数十册,皆缀学论文语。已刻者《湖塘林馆骈体文》及《诗集》。自序谓“所得意莫如诗,所致力莫如杜”。又言:“以一身备人世之百艰,其所经者由家及国,沧海之变故,固亦多矣。”存其诗,足以征闾里之见闻,乡邦之文献。而国事145朝局之是非,亦或有可考焉。”五十首的数量对于诗人李慈铭来说未免过多了些,而诗坛对其诗评价并不甚高,黄侃在其日记中称李慈铭:“骈文袭常州椌调,不古不今,诗本由鸿词人入,毕世无146真诣,乃轻忽凌傲,无日不骂人,无人不被骂。”章炳麟在《菿汉闲话》中也说:147“李纯客、王壬秋,相传并是肃顺幕客,而李颇讥王为江湖游食之徒。今谓博闻广148见,常识完具,李自胜王。若以文辞相较,李之不如王矣远。”汪辟疆在其《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将李慈铭喻为天富星扑天雕李应,于其诗评价并不高,“越缦诗,在149150小长庐、春融堂之间,雅洁舂容,且书卷外溢,尤熟史事。孙同康谓与两当并雄,151推为正宗,誉过其实矣。”从上面章炳麟的评价可见,李慈铭的是也是好以学问入诗,其作诗于常识上完胜王闿运,而文辞则远逊于王闿运,而汪辟疆也认为其诗书卷味浓重,说他是诗坛正宗,143转引自钱仲联,《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光宣朝卷,第12771页。144转引自钱仲联,《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光宣朝卷,第12772页。145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73卷,第7544页。146黄侃著,黄延祖重辑,《黄侃文集·黄侃日记》,中华书局,2007,一九二八年六月廿二日记,第316页。147王闿运,字壬秋,湘潭人。咸丰丁巳补行壬子举人,光绪戊申赐翰林院检讨,有《湘绮楼诗文集》。148转引自钱仲联,《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道光卷,第3201页。149指朱彝尊,曾号小长庐钓鱼师。150指王昶,字德甫,晚号述庵,著有《春融堂集》。151汪辟疆著、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中华书局,2008,第75页。32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其实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文坛大家们的评价都不足以撼动李慈铭在《晚晴簃诗汇》中的地位,编者的亲疏喜好在这里暴露无疑。而追究其原因,不仅因为樊增祥曾师事李慈铭,同时也因为《晚晴簃诗汇》的编选者对经史学的重视,因而,编选者推崇像毛奇龄、李慈铭这样的经学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上文已提及《晚晴簃诗汇》的编者不少都与桐城派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而桐城派一直是清代宋(理)学的中坚力量,经学发展到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们以重新诠释古代经典的方式,以疑经、改经、删经来进行回归先秦经典的活动,阐发他们的主张,或保守、或激进。桐城派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行身祈向,既表明了自身文学派别的身份,也152表明了自身的学术选择。因而,从《晚晴簃诗汇》编者对毛奇龄、李慈铭的推崇上就能看出其对于经史之学的重视,对于以学问入诗的肯定与赞许。第四节从未收之诗人看其保守的诗学态度徐世昌在为《晚晴簃诗汇》征集书目的简例中表述:“往代选家,不录生存,其153义过狭。兹选拟无论存殁,凡生于清代者,盖皆登采,庶免阙漏。”因此,对于近代诗人也应当收录在内,但《晚晴簃诗汇》搜采范围虽则宏博,却还仍有不足,特别是《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大多是清廷遗老,对于新生事物和新生文化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而传统儒家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时期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五四”运动的急剧爆发时期,当时革命共和与振兴中华成为新的主流思潮,革命派人士奔走呼号着要打破旧文化的壁垒。因此,这些编者理所应当地成为了革命派的对立面,这一点从《晚晴簃诗汇》的收诗就能洞明一二。比如倡导“诗界革命”的维新派人士的诗歌要么不收,要么便收得很少,并且所收诗歌大多不是反映“诗界革命”的“新”作品,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梁启超诗未收录,夏曾佑收诗五首,分别为《超山》、《送汪毅白》、《答叶浩吾》、《春雨》和《丙申三月将改官出都和青来前辈》,谭嗣同收诗八首,也都不是“新诗”的代表作品,而“诗界革命”的中坚力量唐才常、蒋智由、丘逢甲、林崧祁、吴禄贞、赵声等人的诗也都没有收录。另外,对反映社会矛盾及清152曾光光,《桐城派与汉学关系辨析》,贵州文史丛刊,2006,第3期,第41-43页。153《北京大学日刊·本校告白:本校顷接晚晴簃选诗社送来征求清代诗集启》,上海图书馆影印本,1919(351).1-2。33 第二章《晚晴簃诗汇》的诗学理念与审美取向《晚晴簃诗汇》研究末反帝斗争的作品,很少入选,其他一些民主派革命人士比如章炳麟、秋瑾、张光厚等,也没有入选,而在晚晴诗坛上,这些革命派人士的诗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如何也是文学史不能遗漏的一页,这就足以看出《晚晴簃诗汇》的编者保守的政治和文学态度。至于在提倡民族气节,鼓吹反清革命,研究文学的旗帜下聚拢到一起的文学团体南社,其宗旨就是反抗满清,这和《晚晴簃诗汇》的编者们格格不入,因此,“南社”154诗人如陈去病、高旭、柳亚子、苏曼殊、宁调元、李叔同、周实等人,更是无只字入选。而与之产生明显对比的是《晚晴簃诗汇》收入了包括王鹏运、邓辅纶、陈锐、高心夔在内几乎所有的“汉魏六朝诗派”之诗人,这显然是由于实际担纲此书编选工作的徐氏诸门客、幕僚颇多清廷遗老,其政治主张、文学观念较为保守,难以接受新文化,新事物,也没有去推翻清王朝的认识。这与新派人士存在较大差异而造成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民国时期新、旧两派之间颇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是《晚晴簃诗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经历了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后来的清诗选集或总集就能跳出历史的局限性,更为理智、全面地对待这个时期的争执,下文在《晚晴簃诗汇》与《清诗选》、《清诗精华录》等作比较的时候就能明显地看出这一点。由于《晚晴簃诗汇》成于众手,没有一以贯之的诗学思想来统领全书,即便有那样的思想,也由于参与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和诗学观点的各异而不能付诸实践,我们很难归纳出其秉持的具体详实的诗学主张,有的诗学理念可能前后未必完全高度的统一,因此,笔者只能在大概上了解到,《晚晴簃诗汇》选诗注重儒学修养,注重正统观念,对诗人的评价大抵遵循诗坛已有的观念,中正平和,但在部分诗人的评价上,也超出了历史的藩篱,有自己的看法。对新事物、新文化接受能力不足,在徐世昌任职期间,为了阻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徐氏曾极力鼓吹“尊孔读经”以抵制“德先生、赛先生”。对诸如“南社”这样公然反抗清廷统治的文学团体及其所作之诗篇抱以抵制的态度。154参考柳无忌、殷安如,《南社人物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6页。34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取《明诗综》与《晚晴簃诗汇》作比较的原因,《晚晴簃诗汇》的《凡例》说的很清楚:“选诗义例,本诸竹垞《明诗综》,参以渔洋《感旧》、归愚《别裁》。”李佳行在其硕士论文《<晚晴簃诗汇>文献价值初探》已经将《晚晴簃诗汇》与《清诗别裁集》进行了比较,因此本文不再赘述,而渔洋《感旧集》所收诗人都是与渔洋有过交往的,选择范围较窄,比较的意义不大,因而在此只从编者、体例和编纂思想几个方面来比较《明诗综》。第一节《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编者的比较上文已论述过《晚晴簃诗汇》成于众手,编者不是徐世昌一人,而是凝聚了其众多门人幕客的力量,而这些参与编选的人员也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很多参与者都只是负责了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编选工作,因而无法将所有参与《晚晴簃诗汇》的编者都拿来与《明诗综》的编者朱彝尊进行比较。但从始至终,徐世昌本人都参与了编纂工作,并且他也是《晚晴簃诗汇》编选过程中提纲挈领的领导核心,从上文其与一些编者的通信中也能看出,徐氏对于《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工作基本是事无巨细的关心,因而在这一节,笔者只将徐世昌与朱彝尊进行比较。(一)徐世昌的生平及其诗学思想徐世昌(1855~1939),北洋政府总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成为袁的重要谋士,此后累获擢升。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曾多所举措,冀能巩固清政府在东北地区的统治。1911年5月,清廷设皇族内阁,徐任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徐力主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同年11月袁组织责任内阁,徐改任军谘大臣,加太保衔。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徐力辞太保,观望时局变化。1914年5月袁世凯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次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徐以局势难卜求去,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35 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晚晴簃诗汇》研究徐为国务卿。徐在公私两方面为袁尽力,11月,徐以北洋元老资格应邀抵京,先调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后又调解直系首领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矛盾。1918年10月徐世昌经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召开南北议和会议无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以缓和全国舆论的反对。为了阻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徐极力鼓吹尊孔读经以为抵制。在北洋军阀各派系的斗争中,也以元老身分和居间调和者的角色因势操纵。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逼徐去职,徐被迫回天津。晚年,借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20余种,包括《清儒学案》、《颜李遗书》、《弢斋述学》、《退耕堂政书》、《东三省政略》、《书髓楼藏书目》、《晚晴簃所藏清人别集目录》、《晚晴簃未选诗集目录》、《元逸民画传》、《百砚谱》、《国乐谱》、《古文典范》、《明清八家文钞》、《水竹村人集》、《归云楼集》、《海西草堂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语》、《晚晴簃诗汇》等。徐世昌工山水,颇清秀,书宗苏轼,略变其体,能诗,罗致诗友,可以说诗、书、画俱155晓。关于徐世昌,其为文作诗,汪辟疆称之为“其自为诗则非甚工,不过略有气势耳。”156而他的诗学思想,上文已有详细介绍,选诗注重儒学休养,比较注重学问,注重政治地位,注重正统观念,对诗人的评价大抵遵循诗坛已有的观念,在接受新文化、新事物上持有保守的态度甚至是抵制的态度,这些在上文都已述及。(二)朱彝尊的生平及其诗学思想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行十,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代词人、学者,浙西词派开创者。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也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作文、考据皆擅长,诗歌工整雅健,与当时王士祯南北齐名。他历经八年努力,于康熙十七年辑成《词综》,存录了不少优秀作品,至今还不失为中国词学方面的一种重要选本。155参考林开明等,《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156汪辟疆,《汪辟疆文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521页。36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朱彝尊的诗学观除了在《明诗综》所附见的《诗话》的一些片段中有所涉及外,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编入《曝书亭集》第三十六到三十九卷的七十篇诗集序文里。从总体上看,竹垞的诗学观是儒家诗教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重申,是对“正宗”诗说的回归的强化。概括起来说就是“雅以醇,闳而不肆”。他力主扶“正”,力求其“醇”,157尊唐贬宋,博“学”取“材”,其一切议论大致不出此四点。“正”是指朱竹垞强调传统诗教的要义,以立典型,以示规范,从而得以界限出一切不合于“正”的变声变调;“醇”一是指醇真,二是指醇雅;尊唐贬宋主要表现在朱彝尊极为推崇杜甫;“博”是指博学、博览资材。刘磊在其博士论文《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中认为,朱158彝尊诗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宗经、崇真、重学、求醇。这和严迪昌先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在宗经上,竹垞治学本于儒家经典,故而强调传统诗教的要义,他在《高舍人诗序》中说:“诗之为教,其义风赋比兴雅颂;其旨兴观群怨;其辞嘉美、规诲、戒刺;其事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效至于动天地、感鬼神。惟蕴诸心也正,斯百物荡于外而不迁,发为歌咏,无趋数、敖辟、燕滥之音。故诵诗者必先论其人,《记》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159凡可受世人之目者,类皆温柔敦厚而不愚者也。”因此,无论诗歌功能还是诗人心性,朱彝尊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儒家传统道德标准。在崇真上,朱彝尊重视直抒胸臆,诗言志、诗缘情,其在《沈明府不羁集序》中160说:“吾言吾志之谓诗,言之工,足以伸吾志;言之不工,亦不失吾志之所存。”朱彝尊崇真还表现在他崇尚自然,反对雕琢上,在《尚书魏公刻集序》中认为:“其161于诗吟咏性情,悉本自然,与世之极貌穷力雕绘字句相去远矣。”在重学上,其重学思想和其宗经也分不开,竹垞以博学多闻著称于当时,其论诗文字也屡屡主张以经史为根柢。在竹垞的诗论、词论及文论中,“醇”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堪称贯穿其文学创作的始终。他在《孙作传》中说:“作为文醇正谨严,动有据依,弗苟异同,162或数十年不获一字,及遇得意,穷日夜笔砚不辍。157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506页。158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40-49页。159朱彝尊,《清代诗文集汇编·曝书亭集·高舍人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38卷,第318页。160朱彝尊,《清代诗文集汇编·曝书亭集·沈明府不羁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38卷,第322页。161朱彝尊,《清代诗文集汇编·曝书亭集·尚书魏公刻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38卷,第316页。162朱彝尊,《清代诗文集汇编·曝书亭集·孙作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63卷,第483页。37 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晚晴簃诗汇》研究因此,比较徐、朱二人的生平和诗学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二人在注重经学,注重学问,注重“学人之诗”上是相似的,而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大不相同,人生经历也大相径庭,徐世昌由于特殊的政治色彩,其主要的标签还是文治总统,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诗人和学者,其本身的诗学成就也不及朱彝尊。此外,《晚晴簃诗汇》成于众手,而《明诗综》则是朱彝尊一人之力,其选诗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所以《晚晴簃诗汇》和《明诗综》在选诗标准上存在着颇大的差异性。第二节《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体例之比较《晚晴簃诗汇》的体例大体本诸《明诗综》,因此在体例上,二者相同之处多而相异之处少。《晚晴簃诗汇》的体例编者在《凡例》中已经说得很明了:一、选诗义例,本诸竹垞《明诗综》,参以渔洋《感旧》、归愚《别裁》。不分同异,荟萃众长,旨尚神思,务屏伪体。自名大家外,要皆因诗存人,因人存诗,二例并用。而搜逸阐幽,尤所加意。一、九朝御制,超越前代,诗集浩繁,非管蠡所能窥测。恭录冠首,不尽万一。诗后仅缀案语。《明诗综》备列帝讳谥号,《全唐诗》亦有之,今以时代较近,从省不书。一、乐章多出御制,依《全唐诗》例,次于御制诗后,仅缀案语,与御制诗同。一、《明诗综》诸王列诸家前,宗人列诸家后,隔越太远。今参用《文颖》、《雅颂集》例,先录诸皇子,即继以王公,凡宗人受爵及未登仕籍者皆入焉。中叶以后,宗人多以科目进,觉罗疏族,尤与庶姓无异,均依行辈,类入全编。一、明末诸遗老,虽有《明诗综》已收者,今仍择优编录。从祀诸儒,别为一卷,冠其前。一、诸家有科目者,以科目为次,无科目者,依时代以次间列。亦有以子从父,以弟从兄,不论科分者,此为变例。一、竹垞曾举闺秀诗选本之多,而以真赝交错为病,故《明诗综》止列一卷。近代名媛相望,志传可征,未能过约,取其渊源有自及常见名人专集者。一、明末遗民,率遯方外,朱噣之謌,流衍寖广。雍乾以还,人慕风雅,道释依附,篇翰由兴,而弋名者众。抉择宜严,取其清修自好,不坠宗风者。38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一、《明诗综》选朝鲜、日本人诗。兹编则以朝鲜、安南、越南、琉球为断,取其观光上国,曾与名人酬唱者。一、从前选家,惧涉标榜,往往不录生存。兹编亦从其例,凡所甄采,以清代为断。一、选家好奇矜博,类坿乩诗鬼语、里谚村谣,或涉诞妄,或近游戏,《明诗综》亦有之,兹皆不录。一、诗家派别纷歧,历来操选政者意为爱憎,遂不免有所轩轾。兹所采录,不设成心,吴孟举所谓“一代之中,各家具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良同此意。一、名大家风行海内,务采其尤,以示规范。其非专家,往往易归沦阙。或偶得孤本,或转假传抄,亦有采自各省方志及总集者,每从宽取,冀其流传。入选多寡,不以诗名为定。一、诗话纪事求实,持论从平。国故乡闻,不取野语。品评诗派,绝无门户之见。一、《明诗综》小传下,采辑评语,冠以某人云,当时风尚如是。康熙以后,此例渐稀。兹编间采评语,皆择其最著者,意取矜慎,宁缺毋滥。163一、选竣付梓,校雠至重。间有原本讹夺者,依校书通例,宁仍其旧,不轻增改。再看《明诗综》的体例,《明诗综·序》曰:“合洪武迄崇祯诗甄录之,上自帝后,近而宫壶宗潢,远而蕃服,旁及妇寺僧尼道流,幽索之鬼神,下征诸谣谚,入选者三千四百余家。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期不失作者之旨。明命既讫,死封疆之臣、亡国之大夫、党锢之士,暨遗民之在野者,概著于164录焉,析为百卷,庶几成一代之书,窃取国史之义,俾览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矣。”已经简略介绍了该书的体例和大体情况。另外,《明诗综》一百卷,录存明代诗人三千四百余人的作品,各卷内容大致如下:卷一分上下,上卷辑有明帝十人、皇后一人之诗作,下卷辑有三十六王之诗作。卷二至卷八十二依时代先后排列,辑有二千八百零一位诗人之诗作,卷八十三至卷一百分别收录有乐章八首、宫掖六人、宗潢二十八人、闺门七十九人、中涓六人、外臣八人、羽士二十人、释子上中下共一百零七人、女冠、尼五人、土司四人、属国上下共一百零五人、无名子五十二人、杂流十一人、妓女二十三人、神鬼二十二人、杂谣163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2页。164朱彝尊,《明诗综·序》,清来堂,苏州大学图书馆藏康熙四十四年刻本,卷首。39 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晚晴簃诗汇》研究歌辞一百五十五首之诗作,卷末录杂谣歌辞里谚百五十五首,以备一格。165两书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明诗综》卷一辑有昭皇后诗一首,而《晚晴簃诗汇》则全录帝王之诗,后妃诗无一选入。《明诗综》与帝王后都附有帝王讳谥号,御制诗后缀以后人评价诗话,并亲撰诗话附于后。而《晚晴簃诗汇》则直接交代:“九朝御制,超越前代,诗集浩繁、非管蠡所能窥测。恭录冠首,不尽万一。诗后仅缀案语。《明诗综》备列帝讳谥号,《全唐诗》亦有之,今以时代较近,从省不书。”《明诗综》卷一、卷二列帝王、王孙之诗,从第三卷起列明朝诗人。虽然将诸王列诸家前,但却宗人列诸家后,《晚晴簃诗汇》的编者认为这样隔越太远,于是参用《文颖》、《雅颂集》例,先录诸皇子,即继以王公,凡宗人受爵及未登仕籍者皆入焉。中叶以后,宗人多以科目进,觉罗疏族,尤与庶姓无异,均依行辈,类入全编。此外,于属国诗人,《明诗综》只选朝鲜、日本人诗,而《晚晴簃诗汇》则以朝鲜、安南、越南、琉球为断,取其观光上国,曾与名人酬唱者。在闺秀诗的选择上,《晚晴簃诗汇》认为《明诗综》只列一卷有些少,因而收闺秀四百八十五人。《明诗综》所列诗人以刘基为首,刘基乃明初诗坛的泰斗,放诸篇首,无可厚非。而《晚晴簃诗汇》则将从祀孔庙的七位先儒单独列为一卷,位列诗人篇首,第一便是孙奇逢,可见两书的倾向有所不同。另外,《明诗综》也在诗人后面列各家小传,但比较简略,而小传后又条列诸家品评该诗人诗作之语,并附有朱氏本人所撰论该诗人之“诗话”(这部分文字后由姚祖恩辑出,编为二十四卷,以《静志居诗话》为名单独刊行),这也是《明诗综》标新立异的地方。而《晚晴簃诗汇》一改这样的风格,《凡例》中就明确地说:《明诗综》小传下,“采辑评语,冠以某人云,当时风尚如是。康熙以后,此例渐稀。兹编间采评语,皆择其最著者,意取矜慎,宁缺毋滥”。也就是说,《晚晴簃诗汇》除了自己编纂诗话以外,也会于小传之下采辑,但评语只摘录一些比较著名的评语,宁缺毋滥。除此之外,《明诗综》从第83卷到100卷,分别辑录宫掖、宗室、闺门、僧道、土司、属国、神鬼等诗,而《晚晴簃诗汇》于主体诗人后只列闺秀、方外和属国诗人,并不把宫掖、宗室、土司、鬼神单独列出,这在体例上也显得简洁一些。另外,《明诗综》末卷录民间杂谣歌辞155首,以备一格,《晚晴165许蔓玲:《钱谦益<列朝诗集>文学史观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引者按:“杂谣歌辞”为卷一百之分类名,其下包括“杂歌谣里谚共一百五十五首”。据杨松年先生统计,《明诗综》收作者3306人,诗10172首,见《中国文学评论史编写问题论析》后附录。40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簃诗汇》则无此例。其余体例,《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大抵相同,《晚晴簃诗汇》也效仿《明诗综》将编者认为较为重要的,或者在诗坛地位较高的诗人单独列为一卷。第二节《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编纂思想之比较《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思想在《晚晴簃诗汇·序》里就有所体现,今录其全文如下:《晚晴簃诗汇》都为二百卷,御制外得六千一百五十九家。岁在屠维,将付剞劂,甄采周纪,荟萃清英,乘邅之途,较然可监。挚虞《流别》,总集肇端;《昭明》陈辞,沉思是尚。选诗故事,莫盛于唐,《国秀》《箧中》,《极玄》《御览》,《中兴间气》,《河岳英灵》,起例诸编,允为凯式。宋明纂辑,未魇缥湘,《江湖》《中州》,《元音》《国雅》,具体嗟微,流风未沫。顺康文学,照映昌时。七子余波,见讥糟粕,胜流南北,姓字如林。符孟《覆舆》,坦园《秋水》,孤芳夐响,矜服前修。江左岭南,宁云多让?渔洋既出,神韵独标,坛坫迭张,词流锋起。声光所被,爰逮乾嘉。支叶繁滋,更仆难数。归愚守宗法,随园主性灵,标榜偶缘,蔚为风会。道咸以后,湘乡低首西江,湘绮导缘汉魏。广雅襃然,振奇郁起。宏开幕府,奄有众长。季世说诗,祧唐宗宋。初慕后山,嗣重宛陵。寖远苏黄,稍张杨陆。三百年间,诗满天地。综其卓绝,约有数端。庙堂钜制,炳若日星。鸿博两征,召试累举。《柏梁》联句,朝元咏歌。雅道既兴,流飙斯广。查田太液,赐谕烟波。竹垞南斋,言思贱日。狨鞍酋长,《湛露》兴谣。麟窟天孙,采风载录。灵珠在握,蛮徼姚声。诗教之盛,此其一也。考据之学,后备于前。金石之出,今富于古。海云鼎箍,纪事西樵。杜陵铜盘,征歌石笥。钟彝奇字,敷以长言。碑碣荒文,发为韵语。肴核《坟》《典》,粉泽《仓》《凡》,并足证经,亦资补史。苏斋备体,雷塘嗣音。滂喜洽闻,瓶庐精鉴。诗道之尊,又其一也。中叶而降,文网渐疏。党锢不兴,风人多刺。宝鸡题壁,秋蟪成吟。龙壁从军,淋漓篇什。萝庵选韵,想望承平。感物抚时,微辞贞义。拾遗直笔,契厥精深。长庆新篇,举以讽喻。诗事之详,又其一也。海通以后,闻见日恢。三山引舟,八纮臵驿。倚衡奉使,梦咏波涛。人境羁宾,集开世界。兰阇唱喏,瘉野谐声。槎路低徊,莼斋珥笔。能言四裔,散见诸家。兴誉竹枝,目营卉服。輶轩游履,极迹区寰。捃实摭华,夐焉博物。诗境之新,又其一也。凡兹四者,均异前规。陶镕英词,驰鹜新作。春兰秋蕙,异畹同芳。蓝胁号钟,应蓱协奏。风美所扇,鼓舞方来。上轶元明,自成轨笵。昔所41 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晚晴簃诗汇》研究著录,如贞庵《溯洄》,伯玑《国雅》,思九《诗选》,孝威《诗观》。《感旧》《箧衍》之本,《别裁》《正雅》之音,《湖海诗传》,《熙朝雅颂》,原其为体,取舍因时,虽各成书,殆同独赏。关河岁莫,往哲倏然。裒辑闳编,广为甄写。上自庙廊章制,下及山泽歌谣,宗室闺秀,方外属国,品酌往例,胥入网罗。吴之振《宋诗抄》,顾嗣立《元诗选》,虞山《列朝》之集,秀水《诗综》之编,取则差同,瞠尘恐后。石仓坠简,幸免劫灰。沧海遗珠,冀归冥契。江东昭谏,天佑登名。建昌季常,荆南缀咏。义非吾炙,任重藏山。采拾旧闻,羽翼惇史。民风升降,朝局隆污,绩学藻镜,借曰匏宣。艺圃沉酣,自嗟蠡测。爰抒绪论,缀厥简端。诵诗观风,庶有择焉。民国十八166年十二月。由此可见,《晚晴簃诗汇》的宗旨是成一代巨制,泽被后人。序言里对有清一代诗教之盛、诗道之尊、诗事之详、诗境之新的评价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晚晴簃诗汇》编者的一批晚清遗老对清诗尊敬、推崇的心态。朱彝尊的《明诗综》是继钱谦益《列朝诗集》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的明诗选本。朱彝尊之所以要在《列朝诗集》之后编订《明诗综》的原因说法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彝尊有《经义考》,已著录。明之诗派,始终三变。洪武开国之初,人心浑朴,一洗元季之绮靡。作者各抒所长,无门户异同之见。永乐以迄弘治,沿三杨台阁之体,务以舂容和雅,歌咏太平。其弊也冗沓肤廓,万喙一音,形模徒具,兴象不存。是以正德、嘉靖、隆庆之间,李梦阳、何景明等崛起於前,李攀龙、王世贞等奋发於後,以复古之说,递相唱和,导天下无读唐以后书。天下响应,文体一新。七子之名,遂竟夺长沙之坛坫。渐久而摹拟剽窃,百弊俱生,厌故趋新,别开蹊径。万历以后,公安倡纤诡之音,竟陵标幽冷之趣,幺弦侧调,嘈口争鸣。佻巧荡乎人心,哀思关乎国运,而明社亦於是乎屋矣。大抵二百七十年中,主盟者递相盛衰,偏袒者互相左右。诸家选本,亦遂皆坚持畛域,各尊所闻。至钱谦益《列朝诗集》出,以记丑言伪之才,济以党同伐异之见,逞其恩怨,颠倒是非,黑白混淆,无复公论。彝尊因众情之弗协,乃编纂此书,以纠其谬。每人皆略叙始末,不横牵他事,巧肆讥弹。里贯之下,各备载诸家评论,而以所作静志居诗话分附於后。虽隆、万以后,所收未免稍繁。然世远166此序实为黄君坦代为撰写,并非徐氏亲撰。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2页。42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者篇章易佚,时近者部帙多存。当亦随所见闻,不尽出於标榜。其所评品,亦颇持平。於旧人私憎私爱之谈,往往多所匡正。六七十年以来,谦益之书久已澌灭无遗,而彝167尊此编,独为诗家所传诵,亦人心彝秉之公,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说“钱谦益《列朝诗集》出,以记丑言伪之才,济以党同伐异之见,逞其恩怨,颠倒是非,黑白混淆,无复公论。彝尊因众情之弗协,乃编纂此书,以纠其谬。”此种说法未免过于偏激。朱彝尊在《答刑部王尚书论明诗书》中说:“两诵来书,论及明诗之流派,发蒙振滞,总时运之盛衰,备风雅之正变,语语解颐„„明自万历后,作者散而无纪,常熟钱氏,不加审择,甄综寥廖。„„若高景逸之恬雅,大类柴桑,且人伦规矩,乃钱氏概为抹杀,止推松圆一老,似非公论矣。故彝尊于公安、竟陵之前,诠次稍详,意在补《列朝》选本之阙漏。若启祯死事诸臣,复社文章之士,亦当168力为表扬之,非宽于近代也。”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竹垞编纂《明诗综》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钱氏对万历后的诗歌不够重视,而竹垞认为隆庆诗歌是继正、嘉之后又一个繁盛的时期;二是朱彝尊认为钱氏编诗存门户之见,是非不明;三是钱氏没有收录启祯殉难诸人的诗歌,对他们重视不够,而朱彝尊对这些遗老持表扬的态度,他认为《列朝诗集》显然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明代诗歌总集,像瞿式耜、张煌言、夏完淳的代表作品都未选入,含而不露之作选的比较多,远未能选出该时期的代表作品。钱谦益处于改朝换代之初,政治上比较敏感,出于谨慎的缘故,对于万历以后的诗人,收得较少。到了朱彝尊的时候,政治上相对忌讳要少些,所以竹垞决定编纂《明诗综》,以对《列朝诗集》进行纠偏补充。同时,朱彝尊编《明诗综》的意图还要“成一代之书,窃取国史之义,俾览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这种编排反映了朱彝尊“以诗补史”的深旨。《明诗综》能以诗补史的原因在于它的宏博,而这种宏博正是在于其以博综广征见长,也得益于朱彝尊多方搜罗,凡是封疆死臣,捐身大夫,在野遗民,皆得以入选,甚至一些“小人物”亦得以借此选本而留名,可见朱彝尊的目的远不在于传诗,有借此保存国史之意。由此可见,《晚晴簃诗汇》和《明诗综》皆意在成一代之书,故求全图备,历朝作者大致网罗无遗,这是它们的可贵之处。马汉钦在其《明代诗歌总集与选集研究》167纪昀等,《四库全书·明诗综·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459卷,第173-174页。168朱彝尊,《清代诗文集汇编·曝书亭集·答刑部王尚书论明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33卷,第243页。43 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晚晴簃诗汇》研究一书中认为《明诗综》的瑕疵在于:大部分诗人仅一人一首诗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诗人一人仅两首诗歌。据统计,一人仅收录诗歌两首(含)以下的诗人,竟超过了70%;而收录40首以上的诗人,仅仅15人,这样一来,许多重要诗人的诗歌全貌就不易看清楚了,不重要的诗人也169因所选诗歌仅一至两首而显得面目更加模糊,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缺陷。其观念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明诗综》受篇幅的限制,一些不重要的诗人只选一两首也是无奈之举,像高启这样朱彝尊认为在明诗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大家就收录了诗一百多首,因此《明诗综》展现的是明朝诗歌的概貌,并不体现诗人的创作全貌。而《晚晴簃诗汇》由于部头比较大,因而在篇幅上所受的限制稍微小一些,因而一些不知名的诗人入选的诗作也不少,当然,《晚晴簃诗汇》和《明诗综》一样都是诗歌总集,因此都不会对某个诗人之诗收录过于完备,这也无可厚非。另外,朱彝尊在《明诗综》中将包括刘基、高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大臣(名不详)在内的6人单独为卷,笔者也统计了一下《明诗综》收诗数量排名前几位的诗人:高启刘基李梦阳何景明朱国祚李东阳徐祯卿刘崧杨基13810480785857505049除了朱国祚和刘崧以外,其他几位诗人都是明代各时期的代表诗人,其中高启和杨基被称为“明初四杰”,李梦阳、何景明和徐祯卿是“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明诗不可以轻心抑之也。明开基诗,吾深畏一人焉,曰170刘诚意;明遗民诗,吾深畏一人焉,曰顾亭林。„„首尾两家,谁与抗手?”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云:胜国之季业诗,道园以典丽为贵,廉夫以奇崛见推。迨于明兴,虞氏多助,大约立赤臶者二家而已。才情之美,无过季迪;声气之雄,次及伯温。当是时,孟载、景文、子高辈实为之羽翼。……二三君子,工力深重,风调谐美,不得中行,犹称殆庶,171翩翩乎一时之选也。除此之外,沈德潜也高度评价了二人的诗坛地位:“明初辞人,以二公(刘基、169马汉钦,《明代诗歌总集与选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第155页。170潘德舆著、朱德慈辑校,《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第3卷,第45页。171王世贞,《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新刻增补艺苑卮言十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5卷,第496页。44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三章《晚晴簃诗汇》与《明诗综》的比较172高启)为冠。”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高度评价了徐祯卿的诗:“吴中如徐博士昌谷诗,祝京兆希哲书,沈山人启南画,足称国朝三绝。”而对于李梦阳、何景明的诗学观素来褒贬不一,但对于他们在明中叶的诗学地位学者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他们是活跃于明朝中叶的文学复古运动之领袖:“李献吉、何仲默二学宪:气象弘阔,词彩精确,力挽颓风,复臻古雅,遴材两汉,嗣响三唐。如航琛越海,辇赆逾峤,琳阙珠房,辉灿朗映,各成一家之言。继而海内翕然景从,为明音中兴之盛,实二公倡173之也。”再说李东阳,其与明代诗坛地位也是不容小觑的,清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就说:“七子以前,李茶陵《怀麓堂集》诗,已变当时台阁风气,宗少陵,法盛唐,174格调高爽,首开先派。”明朝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也有云:“公于弘治、正德之间175为一时宗匠。”此外,文学史上名气并不大的朱国祚在当时为人清正,不仅爵高位显,望重一时,而且在诗上小有成就,其多数诗篇表现为平正优美的古典形态,真实地反映了他精神生活的平和恬适,表现了淳正本真的士大夫意识和风流儒雅的文人情趣。至于刘崧,其一生也位高权重,履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为朱元璋所倚重,为人清廉正直,喜爱提携后进,同时,他又是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即便如此,纵观历代文学史,朱国祚和刘崧二人不管诗学成就还是诗坛地位都无法和没有上榜的李攀龙(选诗18首)、袁宏道(选诗24首)相提并论,这里也体现了朱彝尊本人对地位较高之人的推崇,在这一点上和徐世昌是一致的。但整体来说,《明诗综》选诗较《晚晴簃诗汇》更为纯粹,更以“诗”作为评判的首要因素。172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卷下,第237页。173顾起纶:《国雅品·士品三》,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第1480页。174朱庭珍《清诗话续编·筱园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2卷,第2361页。175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第26卷,第234页。45 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晚晴簃诗汇》研究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晚晴簃诗话》,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200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仍按《晚晴簃诗汇》之例分为两百卷,关于其成书的意义傅卜棠在出版说明中说的很清楚:《晚晴簃诗汇》由徐氏退耕堂木刻刷印,线装八十册,卷首虽有姓氏韵编,取阅翻检仍苦繁难。昔钱谦益编《列朝诗集》,后人辑其小传为《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编《明诗综》,姚祖恩辑其列传、诗话为《静志居诗话》,变断代诗歌之总集为考索一朝人物生平与诗论之工具书,读者称便。今遵其例,编校《晚晴簃诗话》,以精装两册之规模,备载六千清人之传记与诗歌评论资料,新编详细索引,附于卷末,凡诗人之名氏、字号,均可一检而得,不仅为治清代文学以及历史者案头所必备,其它文博研究与收藏人士亦可持此为查考人名之利器。今日通行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176代卷》,所收条目不过三千,试与此编相较,不免瞠乎后矣。由此可见,傅氏编此书主要是为了将《晚晴簃诗汇》中的诗话和小传部分编成可供人方便查阅的工具书。另外,傅卜棠还在《晚晴簃诗话》一书之后附录了《晚晴簃诗汇序》、《晚晴簃诗汇凡例》二文以供读者参考。并同时附上付幸整理的《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让读者对《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有更为详细的了解,最后,于篇末附上《晚晴簃诗话人名字号索引》,大大便利了读者查阅。第一节徐世昌亲撰的诗话《晚晴簃诗话》较其他诗话的优点在于点评了一些名不见经传或鲜见于记录的作家,有的作家生卒年与编者相近,有的作者与编者来往密切,因此有部分诗话是结合了编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徐世昌本人也撰写了很多诗话,但绝大部分都是晚晴或民国人物,与徐氏本人熟稔或是曾经有过交集,其中大多夹杂着个人的经历和记忆,这类诗话对于后人探究这些诗人生平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下面看看部分有据可查的徐氏撰写的诗话,比如卷一百四十六评价李鹤年:176徐世昌编,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出版说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6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177和翁起家词馆,以给谏出襄河南军务,不十年,洊擢封圻,由河南巡抚督闽浙,迁督东河,再迁巡抚,复督东河。因案落职。光绪中复起治河,以迁延无功,遣戍,178旋荷赐环。先后官汴二十余年,遗惠在人,称道弗衰。余督东三省时,为沥陈宦绩,奏请复官,并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得旨允行,和翁毕生磊落光明之概乃大昭179布。这里详细描写了李鹤年在官宦生涯中的起起落落,先是志得意满,屡屡升迁,后一朝失意,困顿于汴二十载,得徐氏相助后得以复官,说他做官遗惠于民,为人磊落坦荡,在徐氏的奏请下国史馆为其立传。这些史料对于李鹤年的研究颇有文献意义。又说路璜:渔宾180先生历宰中州大邑,多惠政,笃好吟咏,簿书填委之际,顷刻成章。曾文正督师驻周家口,不以俗吏相待。公子访岩观察,甫弱冠,进见呈诗,文正並器之。先生尤喜诱掖后进,课士亲为改削。分校豫闱,得人称盛。去官后,主讲游梁书院,多所造就。余少时从游洛阳,官署谈艺,亹亹不倦,每有诗,必令门弟子属和。赴乡勘事,肩舆中诗稿积寸,多倩余录之。丁丑春,遣其一姪两孙同余游龙门香山,曾刊《嵩洛纪游草》。后余为编订诗集181,多和平安雅之音。观察,余姑夫也,诗承家182学,博雅好古,多华赡之作。孙承鋆亦能诗,早卒。徐世昌盛赞了路璜的为官之道和他顷刻成章的诗文功力,最重要的是他受知于曾国藩后愿意提携后进,徐世昌本人少时就曾受他指点,与他同游,字里行间不仅透出其对路璜的感激之情,还让人得知其与路璜是世家交好,多有往来,与路璜子孙也颇相熟稔,语言虽平实却充满温情。比如在卷一七六中评价贺涛说:松坡183笃行劬学,为古文辞,承张廉卿、吴挚甫先生绪论,守桐城家法甚谨。余与同岁成进士,同官日下,过从最密。晚乃丧明,主讲文学馆,及门以诗文相质,耳听口授,昕夕不倦。入都必主余家,赏奇析疑,拳拳相切䃺,写定文集,余为序而刻之,生平诗不多作,询其子葆真㢙,以两篇至,亟录入选。人琴之感方深,翰墨之177李鹤年,字子和,义州人。道光乙巳进士,改庶吉士,官至东河河道总督。178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179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46卷,第6369页。180路璜,字渔宾,毕节人。道光乙巳进士,官洛阳知县,有《黔灵山樵集》。181《黔灵山樵集》由徐世昌甄择,并亲自作序,题写书名,并由徐氏退耕堂于民国十四年(1925)印刷出版。18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46卷,第6387页。183贺涛,字松坡,武强人。光绪丙戌进士,官刑部主事。47 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晚晴簃诗汇》研究184缘不沫,沾巾劳手,是用悢然。”这篇诗话讲述了徐世昌与贺涛的深厚情谊,两人是同岁进士,又一起为官,交往甚密,于诗文上又相互切磋,诗话中无不透露出徐氏对于贺涛的怀念之情。同一卷中徐世昌评价刘孚京说:镐仲185与武强贺松坡涛皆丙戌同岁生,皆治古文。镐仲径睎秦汉,松坡谓当取径八家,持论不尽同。皆官西曹,顾不相过从,余为介而定交,二君论文186切劘,相成益厚,松坡文,余为校刻,镐仲文,亦余作序。二君皆下世久矣,追念昔游,悒悒不能去怀。镐仲博综百家,文绝雄伟,诸子论十篇,及读管商荀墨诸家书后,平章学术,而衷诸圣,诚不刊之杰作。诗非专家,然彬彬质有其文,要为学人之187言。诗话不仅高度评价了刘孚京在文章上的功力和成就,还极富个人感情色彩地渲染了刘孚京下世后徐氏对他的追思之情。从上面几则徐氏亲纂的诗话可以看出,徐氏编写诗话并不单纯为写诗话而作诗话,往往对于诗人诗歌的评价仅寥寥数语,一带而过,而对于诗人的为人,做官的品德、是否遗惠于民往往更为重视。特别是与徐氏较为亲近的人,徐世昌在为他们题写诗话之时常常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自己与该诗人的交往情况和相知之情,提到之处不免动情,因此徐氏所编诗话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极富个人情感色彩。虽然徐氏所撰诗话多写诗人与自己的瓜葛,并忧人之所忧,乐人之所乐,为郁郁不得志之人扼腕叹息,为踌躇满志之人而兴致勃勃,多描写他所知的见闻轶事,他但对诗人作品评价多一语中的,足见其诗学功力之深厚,展示了他较为成熟的诗歌理论批评家的风采。徐氏许多诗话不随流俗,坚持己见,以自身成熟的诗学观念赋予诗歌适度的评判标准,并结合广泛的参考,使其评诗能保持客观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比如卷一七三:乙盦188治经,精小学,治史熟辽金元三史,西北地理,融通贯串,探讨所得,多出前人畦径之外。诗自宛陵、山谷诸家入,而躋其奥不域其藩,旁薄郁积,缮性鞫189情,卓然自辟门庭,固近日一名家也。昔年题余《北江旧庐图》云:舍南薜荔东榹184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76卷,第7688页。185刘孚京,字镐仲,南丰人。光绪丙戌进士,授刑部主事,改饶平知县。有《绣岩诗存》。186徐世昌曾为绣岩诗存作序。187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76卷,第7689页。188沈曾植字子培,号乙盦,嘉兴人。光绪庚辰进士,历官安徽布政使,署巡抚。189王式通《东海徐公继配席夫人墓志铭》:“公等甲科,供职词馆。夫人奉刘太夫人入都,所居为洪北江旧庐。”48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桃,上有碧荫双梧交。庆历先生昔寓迹,荥阳画师为点毫。长风撼壁鸡夜号,起视北极三能高。丈夫文字惜时命,占贤涕淚沾蓬蒿。机声灯影少时梦,白马素冠归檝悲。萧萧古寺日不暉,送君握手归歔欷。青龙入墓岁宫厄,赤乌下树人天知。清淇流水日千里,尺素亟慰居者思。莲甘薏苦忧患共,绿转黄回变复更。步屐昔怜阻城阙,衔觞明又数征程。游仙且作诸天想,抗议无惭谏苑声。我识卷葹辛苦意,注经补史企书成。”190时余方奉先太夫人讳,将扶榇返河北也。评价沈曾植说他“诗自宛陵、山谷诸家入,而躋其奥不域其藩,旁薄郁积,缮性鞫情,卓然自辟门庭”可谓字字珠玑,对沈氏之评价也中肯到位。还有一些诗话虽无确凿的证据证明为徐氏亲书,但用到了“余”这样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字眼,或者用了旧时、曩时这些回忆性的字眼,《晚晴簃诗汇》的著者是徐世昌,他的门客幕僚只是幕后成员,敢于直接用第一人称来书写,笔者推断,当是徐世昌亲撰。笔者发现从卷一百六十一到卷一百八十二(卷一百八十三以后为闺秀)所收诗人为同治、光绪时期的,其中仅有卷一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八、卷一百六十九、卷一百八十一无可以考证的徐世昌亲撰的诗话,而卷一百六十二仅列张之洞一人而已(详见附录)。由此,笔者大胆地推测,同治、光绪两朝的诗人之诗话可能由徐世昌所撰写。除以上所列徐氏亲撰的诗话之外,《晚晴簃诗话》中的也不乏其他徐氏亲笔所撰却未留痕迹的诗话,但是,其数量远不及其门人所撰,我们要肯定徐氏对《晚晴簃诗汇》的贡献,也要看到其门人、幕僚为这部巨制所付出的辛劳。第二节门人幕僚所撰之诗话笔者认为,其门人所撰诗话大多中肯而不参杂太多的感情色彩,多将描述重点放诸于诗本身,正是做到了上文所提及的“中正平和”的理念,比如卷四十四评价毛奇龄:191西河天才詄丽,诗多佇兴而成,然格律严,骨韵隽,思力亦沈。中年以前所作豪宕哀感,多见性情;通籍后庄雅近台阁体,意境一变。要皆一守唐格不作宋以后语。集中存诗既多,自云:“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或以猥杂病之,殆未观西河之190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73卷,第7559页。191毛奇龄,原名甡,字大可,一字于一,又字齐于,別号河右,又号西河,又有僧弥、僧开、初晴、秋晴、晚晴、春庄、春迟、诸号,萧山人,有《西河集》。49 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晚晴簃诗汇》研究192深。诗话将重点集中在毛奇龄诗歌的风格之上,少年之诗格律严谨,韵味隽永,诗多性情之语。中年以后诗风为之一变,宗唐贬宋,近似台阁体,诗多酬唱宴游之作,即便这样,编者还是力排众议,认为毛氏之诗自有其深度。与徐世昌亲纂诗话不同的是,门人所作诗话常常先参考引用他人对于所评诗人较为出彩的诗话,然后综合所言加之自己的观点成之,比如卷二十评价龚鼎孳的诗话,先是引用钱谦益对龚鼎孳的评价“孝升标举兴会,笼挫今古。夜光之珠狼藉道路,昆山之人以抵鹊耳。至於《汾水秋风》之作,《江南红豆》之歌,一语神伤,四座泣下,193吾断以为文人学士缘情绮靡之真诗。”告知读者龚氏之诗缘情绮靡,颇富感情色彩,让人闻之神伤。然后又借用吴伟业评价龚鼎孳的话“先生尝为余张乐置饮,授简各赋一章。歌舞诙笑,方杂沓於前,先生涉笔已得数纸,坐者未散,传诵已遍远近。身为三公而修布衣之节,交尽王侯而好山泽之游。倾囊橐以恤穷交,出气力以援知己。其恻194怛真挚,见之篇什者,百世而下读之,应为感动,况身受者乎。”让人知晓龚氏为人慷慨,性情真挚交友甚广而又生性恬淡,其诗如其人,有慷慨悲歌之感,让人感动。之后又列举了王丹麓对龚氏的评价“宗伯天材宏肆,数千言可立就,都不点窜。为孝195陵所赏识,尝在禁中叹曰‘龚某真才子也’。”最后在自己诗话中融合牧斋、梅村之言,加之姚薑坞和王渔洋的评价,给出了对龚鼎孳“七绝多杰作”,“其诗为才人语未足尽之”的高度评价。徐氏的门人和幕客所作诗话大抵中规中矩,如卷二十六评价王士祯的长兄王士禄:196西樵为渔洋长兄,沈归愚谓渔洋诗学所自出。渔洋序其诗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引其《过襄阳诗》云:“鱼鸟云沙见楚天,清诗句句果堪传。一从时世矜高唱,谁识襄阳孟浩然。”指为微旨所在。又谓:“刻集时佳句佚者颇多。”举其《潍县道中》云:“人烟通下密,桥路绕东丹。”《感兴》云:“大人有赋言仙意,内景何方驻圣胎。”此类尚伙。盖一门诗学,固属沆瀣,至其才力雄197深,伯仲之间各有面目,殆非渔洋所能掩。19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44卷,第1700页。193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44卷,第592页。194同上。195同上。196王士禄,字子底,一字西樵,山东新城人。顺治壬辰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有《考功集》。197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26卷,第860页。50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诗话大抵将他人对其之评价连缀成篇,称王士禄的诗才与王士祯各有面目,不被渔洋的巨大光芒所掩,没有直接的肯定和否定,只是用了“不为所掩”这样中规中矩的评判,并不十分肯定也不否定。第三节《晚晴簃诗话》的价值评价《晚晴簃诗汇》作为一部清诗总集,其用力最深处在于存有清一代诗人之诗,而其诗话部分并不很出彩。《晚晴簃诗汇凡例》中说:“九朝御制,超越前代,诗集浩繁,非管蠡所能窥测。恭录冠首,不尽万一。诗后仅缀案语„„乐章多出于御制,依《全唐诗》例,次于御制诗后,仅缀案语,与御制诗同。”由此可知,对于御制诗并无评价,原本《晚晴簃诗汇》所收帝王、诸王诗的数量是惊人的,但水准却不算高,福临组诗难免有汉人大臣代为操刀的嫌疑,康熙的诗乏善可陈,除《瀚海》《题班师图》一结皆有唐风外,最能留下印象的是他“亲征”路上所作,气势差胜,写景叙事有可观之处。雍正的诗只选了四首,三首七律,一首排律,除了《望岱》还差强人意以外,其余章法句法都显得比较板滞。乾隆据说写了四万首诗,其间多少下臣代笔,暂且搁置,《晚晴簃诗汇》中所选多为古体,这些诗的技巧都比乃祖乃父来得高,但是一些为了拟古而刻意拟古之诗却未得其风味,其中《平原》是典型的清诗味道,大多叙议多,描摹少。雍正和咸丰的咏史诗较多,但多数不可卒读,实在价值不太高,后来的皇帝也都没有几首可拿出来鉴赏玩味的诗,以上仅是一家之言。但是,不论徐氏及其门人对待这些御制诗的态度如何,作为满清的臣子,总不好说些有辱先圣的话来,因此,仅作案语以为纪实求是,持论从平。其次,许多诗人仅收入诗作,无诗话,又有许多诗话只是简单的诗人简介、生平、作品等概况的连缀,而忽视了对诗人之诗的具体评价,例如卷三十八:198纯嘏本贯四川三台。年十二,遭张献忠乱,全家被难,转徙入旗籍。以部曹奉199使滇南,吴三桂威慑之,不为屈。旋抚鄂中,督河道,敭历有声。200雨峰自校官入为部郎,监京仓,有廉名,御书诗轴旌之。出守真定,领三十二州县,羡余一切裁省,李刚主赠以诗曰:“吾友王摩诘,夙称太守贤。政声今到耳,198王新命,字纯嘏,汉军旗人。官至河道总督,有《东山集》。199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38卷,第1405页。200刘中柱,字砥澜,号雨峰,宝应人。历官真定知府,有《兼隐斋诗钞》。51 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晚晴簃诗汇》研究201果不酌贪泉。”摩诘谓崑绳也。像这样的诗话还有很多,与其称之为诗话,不如与诗人小传相合并。有的诗话将他人评价附于自己的诗话之前,让人有相互对照参考的便宜,但,只将他人评语列出,却不列自己的诗话,就显得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比如卷五十,卓尔堪,无诗话,仅有沈归愚语;卷一百五十一的潘曾玮,无诗话,仅有符南樵的评语;卷一百六十六方燕昭,无诗话,仅有何子珍语。若所选作家名不见经传而又鲜见于记载或少有作品存世,因他人之评还情有可原,若像卓尔堪这样的名家也不予评价,未免显得过于草率。有些诗话引用他人之语后加以解释和纠正,这样的诗话也并不能称其为诗话,比如卷六十三叶舒璐,诗话云:“归愚称其诗‘规模宏阔,议论卓越,发源于韩;嬉笑怒骂,无入不得,发源于苏。而其规向最高,几欲由韩苏以上窥少陵堂庑’,推挹太过,转202失其真。”有些诗话多奇闻异事,虽在记录史实上有一定作用,但用来做诗话未免不合情理,比如对沈德潜的评价,诗话费了大量篇幅来叙述沈德潜的晚年鸿达,得主知遇,而后因事罪主,死后遭遇凄惨的史实,像沈德潜这样的诗坛元老,文学史都要花一整章来详述其诗学思想,《晚晴簃诗话》却很少提及其诗学方面的影响,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的地方。虽然如此,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晚晴簃诗话》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缺陷就完全将其否定,《晚晴簃诗话》中对许多诗人的诗话评价还是极为中肯的,不仅吸收了其他诗话的精髓还参与了一家之见,既不失允当,又有独到的见解,在给后人参考借鉴的同时又在诗话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晚晴簃诗汇》中有关诗人小传的部分内容比较单调,只简单列出诗人姓名、字号、籍贯、官位以及著作,许多人物事迹和生平都没有得以反映,而诗话部分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虽然有的诗话用来阐述诗人生平事迹和奇闻异事的篇幅不免有些拖沓,但大部分还是比较得当的,而且,这种做法保存了许多其他地方没有记载的,能够反映诗人性格和诗风的记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意义。有些诗话对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是十分中肯到位的,被许多文学史和相关著作所203转引,比如卷四十九惠周惕,诗话云:“吴中惠氏,四世传经,导源砚溪,至半农201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38卷,第1408页。20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63卷,第2562页。203惠周惕,字符龙,吴县人。康熙辛未进士,官密云知县,有《砚溪诗集》。52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而大,至松崖而精,传绪甚远。砚溪含茹经籍,诗笔秀采天成,前人以‘花浮小琖三投204酒,乳泼深炉七品茶’称其典雅。集中长律类此,多可诵者。朴学工诗,殆罕其匹。”特别是咸丰、同治以后,许多诗人与编者同时代,不仅相识,有的交情甚笃,熟稔非常,因而这些诗话多切中肯綮,比如卷一百六十四:复堂205殚精朴学,谨守乾嘉以来诸大师家法,著述斐然。诗溯源汉魏六朝,婉笃深厚。武林近世诗家樊榭、随园、定菴,才地迥别,造诣攸殊,皆能以其所学转移206风气,主一时坛坫。复堂所作,恒出三家畦町之外。正是因为《晚晴簃诗话》对许多诗人的评价中肯有见地,甚至对有些诗人的诗话评价颇具独创性,因此,这些诗话被后世转引得很多,特别是一些名气不大的诗人。比如钱仲联先生的《清诗纪事》就常常援引《晚晴簃诗话》对诗人的评价,例如康熙朝卷的林麟焻,《清诗纪事》就引了《晚晴簃诗话》对他的评价:“石来与汪舟次皆渔洋门下士,渔洋尝序其集。偕舟次奉使琉球,归装有《竹枝207词》一卷。舟次亦辑《中山沿革志》,采风略备,辇下传抄殆遍。”又如评任兰枝:香谷律句最工,不失杜陵家法。他如五古、短章,皆有古韵。平生爱才若渴。荐胡208稚威鸿博,未遇,馆之数年,稚威送其归葬四诗,感恩怀旧,亦可谓不负知己矣。除此之外,《清诗纪事》中援引《晚晴簃诗话》的资料不胜枚举,此处不复赘言。第四节《晚晴簃诗话》之闺秀、方外、属国篇《晚晴簃诗汇》自一百八十三卷到两百卷所录诗人为闺秀诗人十卷,方外诗人七卷,属国诗人一卷,保存了大量的于其他诗歌总集或诗话文献中未见的诗人及其作品,足见其“备一代之诗,取其宏博”的宗旨。不仅如此,《晚晴簃诗话》的编者还为这些闺秀、方外、属国诗人亲撰了诗话,对他们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诗学理念做了评析,这些资料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一些闺秀、方外、属国诗人与编者的时代较为相近或有所相交,这些诗话的价值就更显得弥足珍贵。204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49卷,第1943页。205谭廷献,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人。同治丁卯举人,官合肥知县,有《复堂诗》。206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64卷,第7111页。207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36卷,第1333页。208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59卷,第2383页。53 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晚晴簃诗汇》研究(一)闺秀诗人之诗话清朝专选女性诗歌的总集颇多,其中规模较大者如蔡殿齐所辑《国朝闺阁诗钞》收闺秀一百人,汪启淑所辑《撷芳集》八十卷,收闺秀一千八百五十三人,恽珠所辑《国朝闺秀正始集》收闺秀九百余人加上其孙女妙莲保《闺秀正始续集》收闺秀近六百人共计一千五百余人,民国21年刊的施淑仪所著《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共收清代女诗人一千两百六十三人(含补遗一百零二人),以及晚清江西抚州府宜黄县人黄秩模所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五十卷,收诗人一千九百三十家,诗八千两百零七首,据查,此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女性诗歌总集。《晚晴簃诗汇》中共收闺秀四百八十五人,虽不及其他闺秀总集所选闺秀的数量,但是《晚晴簃诗汇》作为一部并非专门收录闺秀诗的诗歌总集能收入如此多的闺阁诗人已属罕见。另外,《晚晴簃诗汇》中收闺秀诗人之诗的数量远远多于道士、释子、女冠、尼和属国诗人,其分量是相当重的,可见《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对闺秀诗的重视,这在诗歌总集里也是不多见的。虽然所收入的闺阁诗人人数有限,但是所录的诗歌篇目还是比较全面的,而且《晚晴簃诗汇》的编者颇具只眼,本书中所选各闺秀诗大多清丽可诵,基本上将各家集中的上乘之作都选出来了。例如《晚晴簃诗汇》、《国朝闺阁诗钞》和《国朝闺秀正始集》都选的闺阁诗人朱中楣,《国朝闺阁诗钞》中所收入该人的作品仅《春晚》一首《晚晴簃诗汇》未选,《国朝闺秀正始集》中仅《六章以当折柳》一首未入选,并且,《晚晴簃诗汇》所收入的朱中楣作品有不少是其他两本总集所没有收录的。三本总集都选的闺阁诗人吴山,《国朝闺阁诗钞》和《国朝闺秀正始集》中所入选的诗《晚晴簃诗汇》中全部收录,并收录了吴山其他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除此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朝闺阁诗钞》只录诗人小传并没有诗话评述,而《国朝闺秀正始集》虽有诗话却并非编者亲撰,而且诗话较为简单,《国朝闺秀正始集·例言》中说:“采诗先取专集,无专集者就各选本及诗话辑入,余则访之族里209闺友,美不胜收。今所选至多者不过十首„„”《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所采资料的来源以诗话、总集之传记为主,遍及别集序跋、方志、说部、碑传等,搜罗可谓广泛。施淑仪在例言中称:“凡本文所未尽者,或采遗闻,或录序跋,或遇隽句,别有会心,209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例言》,道光辛卯镌,红香馆影印版。54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210或以议论,独抒所见,低一格加某某按以别之。”考察全书,按语大概有20余条,有的点评诗词,有的对诗人简单评说,多数以补充新资料为主。因此,像《晚晴簃诗话》这样用大量篇幅对绝大多数的闺阁诗人做出亲撰的诗话还是比较少见的,因而也就彰显出其独到的文献价值。由于闺阁生活的限制,闺秀们所作的诗题材不出忆人、游赏、勖子、训媳、咏史、怀古之类,但也偶尔有例外,因人而异,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视这种限制为缺憾。《晚晴簃诗话》对闺秀诗人的诗话与对主流的男性诗人的诗话有相似之处,都用大量篇幅详述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如卷一百八十三,位列闺秀诗人第一名的李氏,诗话详述了其一生劳苦、勤俭温恭、教子有方的经历,并没有对其诗作给予评述,虽然于保存文献方面颇有价值,但对于诗话不免流于平乏。有的诗话就详细分析了闺秀诗人的优秀诗篇,例如卷一百八十三的朱中楣、卷一百八十四孔继英等人都列出了她们的名作佳句,与人共赏析。有一些对闺秀诗人的诗话评论还是相当出彩的,还采用了其他诗人较为中肯的评价,比如卷一百九十二曾彦,诗话云:季硕为诗,抗心希古,不愿作唐以后语。湘绮序其集云:“汉州张生祥龄,为礼堂都讲,时来讨论。同学多言其妇曾明慧,工诗画,往往为词翰臵诸高材生卷中,辄得高等。余携四女至蜀中,其长者有标格,略涉经史。曾因来见,同学相约如兄弟,时出诗歌质余,益读《楚辞》、汉诗,兼作篆隶。十年来,业术遒进,骎骎过其夫。殁后子馥重刻遗集。”曲园称其诗“直而不野,丽而有则,不求纤密之巧,自有宏肃211之美”。子馥恒语人“作诗愧逊吾妇”,故遁而为词,则湘绮非讆言也。”不少诗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比如卷一百八十四评价方京,诗话云:“彩林工书,有钟大傅遗意,诗承父教,归愚称其古诗宗汉魏,近体宗盛唐,故所著无宋元气212味。”简单的几句话,将方氏诗风概括无遗。总的来说,《晚晴簃诗话》能够花这么多精力和心思在闺秀诗人身上已实属不易,部分诗话虽然简单、草率,但我们不能太过于苛责。另外,清代是我国古代女性文学高度繁荣的时期,整体数量大幅提升。《晚晴簃诗汇·凡例》中也说:210施淑仪,《清代传记丛刊·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例言》,明文书局,1986,第9页。211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92卷,第8829页。21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84卷,第8220页。55 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晚晴簃诗汇》研究竹垞曾举闺秀诗选本之多,而以真赝交错为病,故《明诗综》止列一卷。近代名213媛相望,志传可征,未能过约,取其渊源有自及常见名人专集者。《晚晴簃诗汇》能选这么多女诗人的优秀作品,不仅显示了编者在相关文献搜采之广度与深度上的长足进步,也显示了编者与时俱进的选诗能力,看到清人女性意识的渐渐崛起,认识到女诗人在诗歌史上应有的地位。如戴鉴在为许夔臣辑《国朝闺秀香咳集》所撰序言中即指出:“我朝文教昌明,闺阁之中,名媛杰出。于拱脂弄粉之暇,时亲笔墨,较之古人,亦不多让焉。不有好事者为之表彰,譬诸落花飞絮,随风214湮没,可胜惜乎?”充分肯定了清代闺秀诗的自身价值与诗史地位。《晚晴簃诗汇》所选大量的女诗人之诗,非任何一个时代所能及,这也体现了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种时代的客观反映。(二)方外诗人之诗话清代有不少专门采集方外诗人之诗的清诗总集,比如张青所辑《国朝释家众香集》、王豫所辑《京江三上人诗选》,灵璧子、天随子合辑的《骊珠集》等,均属此类。《晚晴簃诗汇》中方外诗人包括道士、释子、道姑、女尼四种,全书收道士诗人两卷,共计七十八人;收释子诗人四卷,共计两百零一人;收女冠、尼一卷,共计四十七人。《晚晴簃诗话》中所选七十八位道士诗人中仅有二十八人有诗话,所选二百零一个释子诗人中仅有五十一人附有诗话,且大多诗话较为简单,徐世昌本人也在其手札中提到“释氏诗尚易物色,道家者流亦须搜罗数家,以备一格。”说明道家之诗本身数量就不多。书中所选四十七名女冠、女尼诗人中就有四十二位有诗话,由此可见《晚晴簃诗汇》对女性方外诗人的重视程度。诗话评价卞玉京时说:玉京工书画,善鼓琴,绘兰爱作风枝袅娜,一落笔罄十余纸。间作山水,喜著女子像,款署“画中人”。初隶乐籍,年十八,游吴门居虎丘之山塘。寻还秦淮,遇乱复之苏。逾两年游浙。后归东中一诸侯,不得志,遂乞身入道。尝言:“吾在秦淮见中山故第,有女绝色,名在南内选择中,未入宫而乱作,军府以一鞭驱之去。”故吴梅村《听玉京弹琴歌》有云:“中山有女娇无双。”又云:“依稀记得祁与阮,同时亦中三宫选。可怜俱未识君王,宫府钞名被驱遣。”樊樊山有《宏光三宫》诗,和213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凡例》,中华书局,1990,第1页。214戴鉴,《国朝闺秀香咳集·序》,光绪申报馆排印《申报馆丛书》本,卷首第1a页。56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215作甚伙,以汉阳周退舟贞亮为最博雅,附识之。诗话具体描写了卞玉京的人生际遇和其他诗人对她的评价,《晚晴簃诗汇》中其他女冠、尼的诗话也大多流于生平故事的阐述和后人的评价。清代僧人群体的一大突出特点,便是在清初产生了大量遗民僧人。这批遗民怀念216故国,却又受到清廷落发令的残酷压迫,于是只能“弃儒而逃入禅学”,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晚晴簃诗汇》的编者也意识到这一点,《晚晴簃诗汇·凡例》就说:“明末遗民,率遯方外,朱噣之歌,流衍寖广。雍乾以还,人慕风雅,道释依附,篇217翰由兴,而弋名者众。抉择宜严,取其清修自好,不坠宗风者。”书中选录了不少遗民僧人的诗,比如智朴、今释、弘智等人,但正如凡例所言,所选释者皆清修自好之士。再说道人,综观我国历代文学史,道士的文学活动与诗歌创作,总体上不如僧人那么兴盛与引人瞩目。相应地,专收道士诗歌的总集也十分罕见。即便在总集编刊活动极其繁盛的清代,道士诗歌总集都是数量比较稀少的一个类型。徐世昌在其手札218中也曾说:“释者诗尚易物色,道家者流亦须搜罗数家,以备一格。”这就说明《晚晴簃诗汇》的编者虽然意识到道人诗歌搜集不易,但仍然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以备一格”,去为他们编写诗话,弥补诗歌史的不足。(三)属国诗人之诗话《晚晴簃诗汇》中收属国诗人一卷,共计七十七人。清朝所辑属国诗人的诗集并不多见,包括孙点使日所辑《癸未重九宴集编》《嘤鸣馆春风叠唱集》系列,日本水越成章辑《翰墨因缘》,及董文焕辑中韩诗人《砚樵山房倡和诗集》等。纯粹的域外诗人诗集有孙致弥辑《朝鲜采风录》、周灿辑《南交好音》、徐斡辑《琉球诗课》、陈鸿谐辑《日本同人诗选》等。相对以往的属国诗人之诗大致皆为官方外交行为的产物,色调比较单一。而在清代则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在唱和活动的发生背景、中外诗人的219角色身份,乃至唱和作品的文学、文化内涵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晚晴簃诗汇》中所收集属国诗人之诗除和御制诗以外,还有一些游览风景之诗,怀古之作等215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99卷,第9131页。216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凡例第15款,第2页。217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凡例》,中华书局,1990,第2页。218转引自徐世昌著,傅卜棠编校,《晚晴簃诗话·附录二·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539页。219夏勇,《清诗总集研究通论》,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第133页。57 第四章《晚晴簃诗话》研究《晚晴簃诗汇》研究等。这样将清朝属国诗人汇总在一起,不仅便于读者了解这些属国诗人的具体情况和诗作风格,也能从整体上把握当时整个属国诗人群体的创作状态。58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有清一代两百七十年的诗歌史是中国古代诗歌史集大成的总结时期,近几十年学界对于清诗的认识在慢慢地推进,从事清诗研究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学术界对于清诗的研究还未建成一个完全成熟的体系,其原因严迪昌在《清诗史》绪论之一《清220诗的价值和认识的克服》中认为,除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的提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221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让清诗一直处于一个非正统的地位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迄今为止尚无一部汇集整合所有清诗的诗歌总集。《晚晴簃诗汇》都二百卷,御制外得六千一百五十九家,共收诗两万七千四百二十首,乃一代巨制,作为一本清诗总集,它的编成对于清诗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推进意义。第一节《晚晴簃诗汇》的编纂目的关于《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动机,黄山民在《徐世昌之秘密》中说:徐世昌既正位于新华宫,颇思逆取顺守,揣知民国厌乱武恶之心理,因利用文治为幌子,以自身出自玉堂金马之间,遂以文治派首领自命。从政之暇,评量风月,饮酒赋诗。一般遗老趋之若鹜,而新华宫内晚晴簃诗社遂应运而生,以星期日为常会。每至此日,樊山、石甫、范孙、湘帆诸遗老咸集于此,分题拈韵,各尽所能,直借舞文弄墨以粉饰太平而已。于是有媚徐者进言曰:兹值开国之初,尧舜在位,宜将全清诗铨选合刊成一代巨制,如前钦定《全唐诗》,向称一朝盛典。今既有晚晴簃之社名,公卿硕彦鸿儒咸萃于此,苟能建此鸿业,不仅足为诗学前途无穷之利,而晚晴簃之盛名亦昭垂千古矣。”徐闻言嘉慰有加,然实腹诽其人,以为书献子真不解事,乃岂真为提倡风雅而来耶?久之媚徐者亦恍然悟。此项之建议遂消减于无形。晚晴簃之成绩222除却几首有感书愤之外,无他之可述,其寿命随岁徐世昌之总统而告终。黄山民的这种说法似有以偏概全之嫌,徐氏固然有其用文治手段谋取政治前途的意图,但说他的动机完全在此未免缺乏事实依据,因为徐氏下野后,《晚晴簃诗汇》220严迪昌,《清诗史·绪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2页。22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国学小丛书,商务印书馆,1933,第1页。222参考黄山民,《徐世昌之秘密》,新学印书局,1922。59 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晚晴簃诗汇》研究的编选工作并没有停止,而且《晚晴簃诗汇》的面世是在民国十八年,由退耕堂正式雕版印行,此时的徐氏早已下野。汪辟疆在《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记载:徐菊人世昌,于近三十年中,颇有振兴文教之志,既创四存学社,刊颜李遗书,又于其任总统时,创晚晴簃诗社,撰集《诗汇》,及退居津沽,则又编撰《清儒学案》。今其书早已陆续流布,惜传布不广,然在旧京,固俯拾即是也……《清诗汇》,凡二百卷,八十册。所收自明清间遣老,下逮民国初年已卒诗家,不下六千一百五十九家,可谓富矣。其撰选既出众手,去取亦多可议。然在此扰攘世局中,能留意及此,223书虽不甚精审,但能保留如许材料,以待后人要删,亦不可谓为无益之事也。说他在扰攘时局下还能留意编书,实属不易。在笔者看来,徐氏编《晚晴簃诗汇》的目的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政治上的,既有个人的也有民族的。在文化层面上,《晚晴簃诗汇》将选诗与存诗合而为一。众所周知,选诗与存诗224不同,存诗是要“备一代之诗,取其宏博”,可以不加裁定,广泛收取,而选诗必须有所取舍,由编选的作者根据自己的诗学观点、编选原则、编选目的和个人偏好来裁定哪些诗人或者诗人的哪些作品可以入选。从存诗的角度来说,无论是雄霸文坛的霸主还是默默无名的秀才,无论是有泱泱巨制的帝皇还是鲜有作品留世的释子,无论他们的作品是优柔平中、顺成和动之作,还是志微噍杀、流僻邪散之作,都应该保存下来,让后人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历史。但从《晚晴簃诗汇》的操作来看,并非所有的诗人,所有的作品都被收入其中,徐世昌所要做的是必要的删选裁汰,从而建立稳固的价值观、培养正统的审美品位。《晚晴簃诗汇》的凡例中说“九朝御制,超越前代,诗集浩繁,非管蠡所能窥测”“自名大家外,要皆因诗存人,因人存诗,二例并用”,“选家好奇矜博,类附乩诗鬼语,里谚村谣,或涉诞妄,或近游戏,《明诗综》亦有225之。兹皆不录。”可见《晚晴簃诗汇》是选诗和存诗并存的,但其相较于其他诗选,其存诗的意义更为重大。在政治上,从晚晴簃诗社的成员来看,有不少人在当时的政治集团里是担任重职要职的。比如傅增湘,清末翰林,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后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秦树声,官云南曲靖知府,后升任腾越、曲靖道尹和云南学台。张元奇官湖南岳223汪辟疆《汪辟疆文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519页。224沈德潜《历代诗别裁集·唐诗别裁集·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59页。225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凡例》,中华书局,1990,第1-2页。60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州知府,民国时期,历任奉天巡按使,内务次长,参政院、肃政厅都肃政使等职。关赓麟,历任财务部秘书,交通部路政司司长,联运处处长,编译处处长,铁路总局提调,京汉铁路会办、总办、局长等职,还曾任北平交通大学及铁路大学校长。郑沅,民国后曾任总统府秘书。徐树铮,曾任皖系将领,陆军上将、远威将军。周树模,官至黑龙江巡抚。易顺鼎曾被授甘肃布政使,光绪三十年又调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又擢升护理两江总督。成多禄于民国初年任吉林省第二届参议院议员,民国教育部审核处处长。金兆蕃于1915年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次年改署财政部赋税司司长,并任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等。王式通曾任内阁中书,随后又调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大理院推事、大理院少卿等职,1912年任司法部次长,旋转任约法会议秘书,1914年任袁世凯总统府内使,1915年10月任政事堂机要局长,226次年升任国务院秘书长,其后又转任国务院参议,1917年就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这些政治人物聚拢在徐世昌身边,在探讨诗文之余,商量一些政事也是极为寻常的,官场就是一个巨大的网,身处其中的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队伍,以避免势单力薄。徐世昌身为民国总统,虽然位高权重,但在民国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他是在风口浪尖上被推出来坐在总统的宝座上,军阀混战,觊觎总统宝座的还大有其人,徐氏的不安全感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抱团取暖也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成员中还囊括了不少当时著名的文人,像秦树声、柯邵忞、樊增祥、王树楠、易顺鼎、陈田、林纾、闵尔昌、严修等人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徐氏这种团结知识分子的做法,难免有借他人之笔为己所用的政治意图。从个人角度出发,徐世昌作为一个文人、诗人、文治总统,其对诗的偏爱是发自肺腑的,他不仅自己写诗,还喜欢为别人印刻诗集,为诗集题名写序,这样的例子在《晚晴簃诗话》中比比皆是。另外,徐世昌醉心诗文,从其《水竹村人集》、《归云楼集》、《海西草堂集》、《退耕堂集》里便可得知一二。作为一个被儒家思想熏陶的传统知识分子,徐氏也希望可以在诗界崭露头角,用作品名垂青史,官场的浮沉只是过眼云烟,而留下的作品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空,亘古不变,从徐世昌个人出发,《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在满足了其兴趣爱好之外还满足了其留名万世的愿望。另外,徐世昌供养了许多门客幕僚,以徐世昌的名义编订了不少书,比如《明清八家文钞》、226参考刘国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春秋出版社,1989。61 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晚晴簃诗汇》研究《清儒学案》等,这些门客常常集中在晚晴簃诗社中吟诗作赋,也成为总统府的一道景致。闵尔昌在《记<晚晴簃诗汇>》一文中叙述道:月凡数集,值星房虚昴四日午后,227徐公暨同人咸至,雍容谈论,半日而罢。每新年及旧历中秋,则设宴款焉。”闲暇时候,编纂《晚晴簃诗汇》这样一部巨制,也可以将他们拢在徐氏身边,颇为一件风流雅事。从整个民族出发,《晚晴簃诗汇》作为一部清诗总集,是前所未有的,在它之前没有一部相对完整的大部头清诗总集,它对有清一朝的诗界作品做了一个规整,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样大规模的编纂计划,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和广阔的人脉,许多诗集都在一些藏书家的家中,一般人难以借阅到,一些书散落在小家小户,也难于收集,徐氏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和重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完成了这件难之又难的任务,可谓大功一件,为整个民族的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闵尔昌在《记<晚晴簃诗汇>》中说:“徐公即出所有藏书,又由府秘书厅行文各省,广事征228求。”《江苏省公报》所载江苏省长公署训令第一千五十号中详细明确了各省征集的流程:所有征求清代诗集启,暨简例,饬即由本厅颁行,各省区民政长官转发,所属道县一体征集,发去之启,设若不敷分布,即由各该省区补印颁发,都邑英彦,岩谷隐沦,各使闻知,俾尽搜采,以供甄录等。因奉此除分行外,相应函达贵省长查照办理可也,因并寄征启前来,准此,除通令外,合行令饬该厅长查照所发征启简例,设法搜集,陆续分期呈署,以便转送,切勿延误。此令并征启三十份到厅,奉此。除分令外,229合行检同原征启令,仰该校长查照简例,设法搜集,分期呈厅,以便转送此令。由此可见,由总统行文征求,这种影响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很多学者偏激的认为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的目的仅在于附庸风雅,配合其文治的策略,以巩固其统治地位。根据上文笔者的分析,徐氏的目的是多重的,同时,民国社会动荡,干戈扰攘,对文献资料的保存造成了巨大威胁。徐世昌可能并不是在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的召唤下,着手编纂包括清诗总集在内的各类典籍,也可能并非有意要护卫并延续传统文学、文化之命脉,但《晚晴簃诗汇》在客观上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再者,经过227徐世昌,《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228徐世昌,《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晚晴簃诗汇》,上海三联书店,1989。229齐耀琳,《江苏省公报》,江苏省长公署训令第一千五十号,1919,第1887期,第3-9页。62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有清一代的发展与积累,传统文化、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需要有人去整理。我们也应该以公允的态度对待徐氏的动机,也应该重视《晚晴簃诗汇》的历史和文学价值,给予它应有的学术地位。第二节《晚晴簃诗汇》对于其他清诗总集的影响清诗综合选本一般以普选全国各地诗人、各体诗作为目的,其编者多以选家自任,意在从一个较高的层面与着眼点出发,以相对有限的篇幅来广泛反映有清一代或某一个时段诗坛的方方面面。《晚晴簃诗汇》作为民国以后比较早期的一本收录有清一代诗歌的总集,跳出了清人选清诗的圈子,也就成为了人们阅读、了解、研究清诗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对后世编选的清诗总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晚晴簃诗汇》虽然收诗数量众多,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全清诗》,也只是根据编者的需要选取诗人的某些诗篇,选哪些诗比较有代表性,能反映出该诗人的诗歌特点,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晚晴簃诗汇》选诗对其他清诗选集的影响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清代诗歌的成就与地位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重视。相应地也出现了很多清诗选本,主要代表作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以及丁力、王镇远、乔万民三位先生各自编选的四部《清诗选》,陈祥耀先生所辑《清诗精华》,钱仲联先生所辑《清诗精华录》及其与钱学增先生合辑《清诗三百首》,刘世南先生所辑《清诗三百首详注》,王英志先生所辑《新编清诗三百首》与《清人绝句五十家掇英》,陈友琴先生所辑《千首清人绝句》,程芳银先生所辑《清诗撷英》,朱则杰先生辑《清诗选评》等。而实际上,这些引人瞩目、为人所熟知的清诗选集,很大一部分就参考了各种清诗综合选本。钱仲联在《清诗精华录》一书的前言中说:至于清诗选本,收录完备,规模最大的,当推近代徐世昌所辑《晚晴簃诗汇》,凡二百卷,收录作者六千一百多家,诗作二万七千余首,可说煌煌巨帙。……但是,象《晚晴簃诗汇》,收录虽较完备,毕竟篇什浩繁,不宜作普及之用。其余,则大多是清朝某一阶段的本子,未能提供清诗的全貌。……为此,我们编选了这本《清诗精230华录》。笔者由是将钱仲联先生的《清诗精华录》与《晚晴簃诗汇》作了对比,发现由于230钱仲联选、钱学增注,《清诗精华录》,齐鲁书社,1987,第17页。63 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晚晴簃诗汇》研究《晚晴簃诗汇》是民国初期开始编选的,所以许多民国初期的诗人都没有选录,因此《清诗精华录》中所选一些近代诗人是《晚晴簃诗汇》中所没有的,除此之外,《清诗精华录》所选清代诗人除沈绍姬等几位以外,其余诗人几乎全部被涵盖在《晚晴簃诗汇》中。同时,《清诗精华录》所选作家的代表诗作大多与《晚晴簃诗汇》有所重合,举例说明,比如位于篇首的钱谦益,钱仲联先生共选他代表诗作九篇,其中有三篇与《晚晴簃诗汇》重合。另外,有很多诗人本来选诗就只有一两首,而这一两首《晚晴簃诗汇》皆有收录,比如徐夜,《清诗精华录》只选录了他两首诗,一首无言律诗《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一首七言律诗《富春山中吊谢皋羽》。费密选诗一首《朝天峡》,俞明震选诗一首《泛黄河自宁夏达包头镇舟行杂咏》,李希圣选诗一首《湘君》,这些都见收于《晚晴簃诗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外还有诗人在《晚晴簃诗汇》中仅录有一首诗,而这首诗就与《清诗精华录》中所录完全一致,比如钱曾的七言绝句《秋夜宿破山寺》。再比较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所编《清诗选》,仍然能发现其所收之诗人与诗篇,与《晚晴簃诗汇》有许多重合之处。诗人除朱之瑜、方以智、高兆、黄生等为数不多的几人以外,绝大多数还是不出《晚晴簃诗汇》的收录范围。至于所收诗作,如上文提到的费密的代表作《朝天峡》,《清诗选》也选了这一首。谈迁选诗两首《渡江》和《广陵》与《晚晴簃诗汇》相重合,冒襄选诗两首《和阮亭<秋柳>诗原韵》(四选二)也与《晚晴簃诗汇》中所选一样。《清诗汇》中钱曾选诗一首,即从《秋夜宿破山寺》十二首选一,与《晚晴簃诗汇》所选一样,其余如余怀、邓汉仪、申涵光、毛先舒、顾祖禹、计东、丁炜等人的选诗也与《晚晴簃诗汇》高度重合,在231此不复枚举。钱仲联先生的另一本清诗选集《清诗三百首》,笔者也将《晚晴簃诗汇》与其作了对比,《清诗三百首》所收诗人大抵和《清诗精华录》相接近,除了许承尧、陈曾寿、杨圻、陈三立、徐兰等几位,所收其他诗人也一概包含在《晚晴簃诗汇》中。其中所选诗人诗作有很多也是和《晚晴簃诗汇》有所重合,比如钱仪吉仅收了一首《读黎二樵诗》,就与《晚晴簃诗汇》中所收钱仪吉为数不多的几首诗中的一首相同,由于数量众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晚晴簃诗汇》其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所收诗人较231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所,《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1-17页。64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为全面,但这并不代表其所收诗人就相当完备,从对几个清诗选集的比较,可以看到,有一些诗人在其他几本清诗选集中都被收录了,但《晚晴簃诗汇》却因为一些原因遗232漏了,这也是一个小的缺憾。第三节《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意义清诗总集数量庞大,仅清代的《陶庐杂录》卷三,就记载了多达七十种左右清诗233234总集。此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亦包含约六十种清诗总集的提要文字。同时,章钮等编《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约二百八十种,武作成先生编《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补充约二百八十种,王绍曾先生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在二书之外,又增收约一千五百种,三者合计约二千种,当然,以上三种书目所著录的都还只是清人编选的清诗总集。清朝灭亡以后,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先生的《关于清诗总集》描述了清诗总集的基本情况,涉及有关总集六十余种。七十年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松村昂先生的《清诗总集131种解题》将沉寂己久的清诗总集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随后,他又出版了《清诗总集叙录》,著录各类型清诗总集约二百种,日本汲古书院2010年11月印行,排除重复之后所得诗人已经达到四万二千二百家。美国郡礼学院谢正光先生与香港中文大学佘汝丰先生,共同编著了一部《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集中了235清初的全国性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虽然只是这些数量庞大的清诗总集中的一部,但其对后代清诗总集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夏勇在《清诗总集研究通论》评价《晚晴簃诗汇》时就说:早在民国初期,革命派就提出编纂《全清诗》,而“《全清诗》之宏议,伟则伟矣,奈收拾颇不易何”236,于是成为了纸上谈兵。集有清一代诗歌之大成的任务却在保守派那里,部分得到了完成,其阶段性成果便是著名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其保存了大量稀见作品与不知名诗人。全书共计收人除御制外,得六千一百五十九家,诗二万七千余首。就得人之众、收诗之多两方面而言,均称得上是现存所有单种清诗237总集之翘楚。232参考钱仲联选、钱学增注,《清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86,第1-12页。233法式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陶庐杂录》,中华书局,1959,第62-94页。234纪昀等纂,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235参见夏勇,《清诗总集研究通论》,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第5-6页。236高旭撰,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天梅遗集补遗·答胡寄尘书》,社会科学文献版社,2003,第538页。237夏勇,《清诗总集研究通论》,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第63-64页。65 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晚晴簃诗汇》研究由此可见,《晚晴簃诗汇》在作品保存上有着重要的文献意义,它不仅保存着数量极其庞大的清代诗人诗作,而且这些诗人诗作中的很大一部分不见于现存的清人别集,具有高度的辑佚价值。另外,有一部分诗虽然别集也收录了,但却存在或多或少的文字差异,因此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晚晴簃诗汇》的文献价值还体现在其诗人小传的上,由于清代文献及与清代相关之文献的数量极其庞大,相应地,保存有清人生平资料的文献也是格外繁多,除了经常用到的史志、碑传、年谱等之外,尚有大量材料散见于像《晚晴簃诗汇》这样的清诗总集里。《晚晴簃诗汇》整理出的大量的诗人小传里不仅包括“人物传”、“艺文志”还包括“交游考”,为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笔者在上文曾提到《晚晴簃诗汇》的部分诗话有近于小传的偏向,所选清诗又多朝政得失、人物臧否之作,评论亦多涉及一代掌故,可补史乘所不及。这既是一个缺陷,却也是一个优势。特别是徐世昌亲纂的诗话,常常详述诗人的人生境遇,仕途坎坷,对于一些目前还没有专238门传记存世的的诗人,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比如卷一百三十六的朱凤标,诗话说他:文端久直上斋,回翔馆阁,咸丰戊午,以大司马同典京兆试,政地相倾,遽兴大狱,文端亦以失察罢官。寻起学士,复直上斋,一岁三迁,仍至大司马,遂正揆席,239始终恩礼不衰。另外,《晚晴簃诗话》的小传也特别注重所录诗人的官职和著作,因此诗人小传一般是先介绍诗人的字号、籍贯,然后介绍诗人的官职和作品集。有的诗人小传甚至详细记录了诗人从何等职位迁何等职位,从何地为官转到何地当值。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也列出他们的诗文集,比如马子骧《晚晴簃诗汇》列出他有《午梦堂诗稿》,再如梁无技,列出他有《南樵集》,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这对有清一代的“艺文志”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再说“交游考”,这在诗话上也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来,许多诗话里会将诗人生平与哪些比较有名望的人有所来往、相互酬唱,一些有典故的交游,或者徐世昌本人会将自己或自己熟知的人240的交游情况写进去,例如卷一百六十八倪鸿的诗话就提到:“耘劬以簿尉官粤东,游张南山之门,同时如陈兰浦、谭玉生皆与缔交,筑野水闲鸥馆于越秀山之麓,觞咏238朱凤标,字建霞,号桐轩,萧山人。道光壬辰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端。239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36卷,第5883页。240倪鸿,字延年,号耘劬,桂林人,官福建候补知县,有《退遂斋诗钞》。66 《晚晴簃诗汇》研究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241于此。诗功力不深,而自饶情韵。集中多载明季闽粤遗事,足补志乘之缺。”这对考证一些诗人的“交游考”有很大的文献资料上的帮助。《晚晴簃诗汇》的编成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完成了当时学界想要编纂一部《全清诗》的愿望(由于《全清诗》的编纂是一个任务繁重而且颇费时日的浩大工程,这在当时较为混乱的历史背景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全清诗》的编纂到今天也没有能编成,因此笔者说《晚晴簃诗汇》的出现是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当时《全清诗》的编纂愿望),还在清诗的“正名”上存有一定的功劳。尽管,学界对《晚晴簃诗汇》的评价不全是褒扬,但谁也不能否认,《晚晴簃诗汇》是截至到目前为止收诗最多,所收诗人最多的,最大部头的一部巨制。在清朝刚结束不久的民国八年,徐世昌就着手编订《晚晴簃诗汇》(原名《清诗汇》),而且,《清诗汇》在某些编纂问题上就直接效仿《全唐诗》,《晚晴簃诗汇·凡例》中就说:“乐章多出于御制,依《全唐诗》之例,次于御制诗242后,仅缀案语,与御制诗同。”足以证明当时学界对于清诗的重视,和想要直追《全唐诗》的意愿。而清诗虽然在经历了宋诗、元诗、明诗以后,仍有它不能代替的地位和特点,但学界对于清诗的评价却颇有分歧,特别是在晚晴和民国初年,比如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就曾说:国朝诗学几数变,然发声清越,寄兴深微,且未逮元明,不论唐宋也。固由考据家变秀才为学究,亦由沈归愚以正宗二字行其陋说,袁子才又以性灵二字便其曲谀。243风雅道衰,百有余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更是对清诗进行了全盘否定:乾隆全胜时,所谓袁枚、蒋士铨、赵执信三大家者,腐臭殆不可向迩。……嘉道间,龚自珍、王昙、舒位号称新体,则粗犷浅薄。咸同后,竞宗宋诗,只益生硬,更244无余味。到了鲁迅这里,对清诗的评价不甚高: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241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第168卷,第7348页。242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凡例》,中华书局,1990,第1页。243转引自钱仲联选、钱学增注,《清诗三百首·前言》,岳麓书社,1986,第2页。24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31节,第101页。67 第五章《晚晴簃诗汇》的影响《晚晴簃诗汇》研究245不必动手。而事实上,清诗的地位、影响和价值随着对清诗研究的不断深入,参与研究的人员不断地增加而越来越得到学界的肯定。严迪昌在《清诗史》中就说:“虚悬一个“唐诗”或“宋诗”的标杆来绳衡清诗,乃是削足适履之举„„只要不存偏见,清诗在表现特定时代的功能性上无愧于前代诗史的事实应该是不难考见的。„„清诗有其非前代246诗歌或别种文体所能包含和替代的深广内涵。清诗,有它自具的生命和命脉。”的确,清诗在内容上反映的都是清朝的社会生活,抒写的都是清人的思想感情,这显然为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都无法代替,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清代诗歌的作家数量如此之众,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和抒写的思想感情的丰富与复杂,显然也为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所无法企及,由此不难想象清代诗歌在这方面的成就之巨大。因此,傅璇琮认为:“清诗虽然处在唐宋这两座诗史高峰之后,却能够超越元明,直追唐宋,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三座高峰。当然,这247也是古代诗歌史的最后一座高峰。”这样一种转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清诗总集的不断问世,让后人对整体的清诗有了一个更为直观、更为全面的了解,研究也更加深入,因为了解所以肯定,《晚晴簃诗汇》作为其中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在对清诗的定位和“正名”上功不可没。从前文所列《晚晴簃诗汇·序言》就可以看出编者对有清一代诗教之盛、诗道之尊、诗事之详、诗境之新的评价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晚晴簃诗汇》编者的一批晚清遗老对清诗尊敬、推崇的心态,正是带着这种尊敬、虔诚的态度,才推动着清诗的历史地位越来越高。245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10卷,第224页。246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第4-7页。247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辽宁文学出版社,2005,第40页。68 《晚晴簃诗汇》研究结语结语《晚晴簃诗汇》是目前一部收录有清一代之诗人的大型诗歌总集,其铨选诗人之完备,收录诗作之繁多都是其他诗歌总集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晚晴簃诗汇》一直以来为人重视、被人肯定的重要原因,当然有这样的成果与其编者——时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是分不开的,徐总统任职期间以“训令”的形式来向各省征集诗集,身边也聚拢了很多门人幕客进行搜集,这样的征诗范围和影响都是一般文人所无法企及的。但即便是《晚晴簃诗汇》这样鸿篇钜制的规模仍不能被称为“全清诗”,然而这也并不能成为《晚晴簃诗汇》为人诟病的原因,因为到目前为止,编纂《全清诗》的历史条件仍然没有完全成熟,现在距清朝灭亡仅仅百馀年,历史的积淀还不足够深,还有很多清人诗集散落在“民间”。在经历了民国的混乱,八年抗战,国共内战等特殊的历史时期,文献的保存是难之又难的,如果没有《晚晴簃诗汇》的编成,那么今时今日我们将丧失很多的文献资料,它也为今后《全清诗》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正文里笔者所考证的,《晚晴簃诗汇》的编者大多是清廷遗老,私淑“桐城派”中人,因而在对这些人的选诗中就能看出明显的偏私,这与《晚晴簃诗汇》严肃而不加偏私的宣言不甚相符,《晚晴簃诗汇·凡例》说:“诗家派别纷歧,历来操选政者意为爱憎,遂不免有所轩轾。兹所采录,不设成心,吴孟举所谓‘一代之中,各家具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良同此意。”。此外,《晚晴簃诗汇》的编纂注重儒学,这本无可厚非,而从正文中的论述可知,有些部分将对儒学的尊崇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对诗学的尊崇,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个遗憾。再者,《晚晴簃诗汇》一向以收入诗人完备而为人称赞,但笔者发现对于和编者同时期的革命派诗人,《晚晴簃诗汇》的态度大多是不太宽容的,很多诗人要么不能入选,要么入选了也只是一些不能被称为代表作的“旧诗”,但无论如何,作为一部想要搜罗完备的清诗总集,这些诗人、诗作都是历史的见证,是很珍贵的文献资料,更是清诗史不能缺失的一页。这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因为提倡民族气节,鼓吹反清革命,研究文学的旗帜下聚拢到一起的文学团体——南社上,徐世昌在为《晚晴簃诗汇》征集书目的简例中表述:“往代选家,不录生存,其义过狭。兹选拟无论存殁,凡生于清代者,盖皆登采,庶免阙漏。”而《晚晴簃诗汇》对所有的南社诗人一概不予采录的态度似乎与这样的宣言不太相符。69 结语《晚晴簃诗汇》研究总而言之,瑕不掩瑜,除了以上提及的一些微小瑕疵,《晚晴簃诗汇》的历史价值和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晚晴簃诗汇》除了在作品保存和小传的编写上有着重要的文献意义以外,也具有高度的辑佚价值,它不仅保存着数量极其庞大的清代诗人诗作,而且这些诗人诗作中的一部分不见于现存的清人别集,另外,于文字差异也可以进行校勘,因此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除此之外,正如文中所论及的,《晚晴簃诗汇》这样大部头的清诗总集的出现让人对整体的清诗有了一个更为直观、更为全面的了解,因而对于清诗的“正名”也有着深刻的意义。70 《晚晴簃诗汇》研究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卷十一248习斋著书繁富,其要旨则在存人、存性、存学、存治。陆桴亭学重六艺,习斋喜其同志,更躬行实践以昌大之。尝谓:“宋人好言习静,今日正当习动。”盖其学以经世为宗,切实可行,不囿於汉宋家言。余服膺颜李之学,曾作两先生《语要》及《师承记》。比年京师设四存学会,附设四存学校,复汇刻《颜李丛书》,闻风兴起。卷六十九249250时斋《悦云集》二册,余弟友梅得之大梁书肆,是当时钞本未付梓者。卷首有法梧门、王铁夫印章铁。夫所选不及十一,然亦不尽惬人意,其不即付梓者,盖慎之也。卷七十五251余家自鄞县北迁京师,再徙天津,遂著籍焉。四传至公,实为余六世祖。博学多文,为时所重,乃仅以副车终。遇不竟才,积而弥厚,本生六世祖面堂公、五世祖午园公,先后举贤书,宰剧邑。高祖印川公以趋庭之学,缵承治谱,大河南北,遍历赤紧。曾大父以后科第相承,皆公之泽也。竹垞选明诗,录先代文恪以下八九家,归愚《別裁》亦登其大父得舆先生之作。谨用其例,最录先集,以公为权舆。卷八十一252筤谷覃研经术,尤致力於《三礼》,在官未尝一日废学。尝病坊刻舛讹,欲汇辑汉唐诸儒《三礼》注疏合为一书,以惠后学。稿成于永清官署,以不戒于火,遂被焚毀。此外所著书十余种,悉未刊行。昨岁,余门人曹子秉章于厂肆中见其所著《古文四寸学》及《正名》两书底稿,以价昂,假而钞之,虽皆非定本,亦可为吉光片羽之存。盖文人著作,为毕世精神所寄,非时代所能湮没。有断然者,今筤谷所著,飘零展转于百数十年后,复得落于曹子之手。曹子为筤谷女孙之孙,冥漠中殆亦未忘付讬乎。卷九十三248颜元,初名园,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人。诸生,弟子私諡文孝先生。249王以中,字愫公,号时斋,晚号梅岑。汉军旗人,官泾州州判,有《西征草》。250徐世昌之弟徐世光,字友梅。251即徐金楷,字端叔,号春卿,天津人,有《步青堂余草》。252周震荣,字青在,号筤谷,嘉善人。历官直隶永定河南岸同知,有《筤谷诗稿》。71 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晚晴簃诗汇》研究253毕节路氏,自毅斋先生至余姑丈访岩先生,世以科第为宰官,治谱诗篇,柑承不替。姑丈尊人渔宾先生宰洛时,尝编次先德遗诗三世五家为《蒲编堂遗集》,又附其师熊步云《小桥诗钞》于后,既彰祖德,并著师资,阐潛发幽,甚盛事也。卷九十四254简勤公为吾师席卿冢宰曾祖,乾隆季年,以内阁学士出为驻藏大臣,尝撰《西藏赋》,山川风土源流沿革,採摭綦详。《诗钞》道光初刻行,吴兰雪为序,余从厂市得稿本五册,有“燕庭藏书”小印,盖刘氏嘉树簃故物也。卷一百十六255石藩宰辉县最久,教士恤民,兴利除弊,既去,民思久而不沬。余寄寓于辉,每闻士夫话石藩遗爱,津津不去口。其子年少而才,工楷法,余少时亦尝见之。256容斋先生工书,承其家法,官京师,与昆明赵文恪齐名。少年侍宦河雒,老居郎署,以忤时宰引疾归。长君勉民方伯士镗时官河南汝宁知府,因复就养。入中州,主讲彝山书院。先后客汴几四十年,故与余家世笃交好。殁后,勉民裒其遗迹镌石,曰《学福楼墨刻》。诗为其甥曹治丰所辑,多少年之作。卷一百二十四257凤来工画兰竹,文采斐然。余家先世与有连,夙知其人。诗稿未梓行,录一绝句,以存吉光片羽。卷一百三十三258含象习名法家言,历居大幕,自蜀而梁而秦而楚,晚岁复归与蜀。《诗钞》为259其外孙李嘉绩所刊。余曾见其在梁时书赠周荣斋《偶眺城西适遇雷雨待霁而归》诗云:“寸莛叩钧未振聋,忽然麟鼓九萧中······”卷一百四十六260和翁起家词馆,以给谏出襄河南军务,不十年,洊擢封圻,由河南巡抚督闽浙,253路邵,字健夫,号毅斋,毕节人。干隆戊子举人,官鄞县知县。254和瑛,原名和宁,字润平,号太庵,蒙古旗人。官至刑部尚书,谥简勤,有《易简斋诗钞》。255周际华,字石藩,贵阳人。嘉庆辛酉进士,授中书,改教授,历官江都知县,有《嘉荫堂诗钞》。256周尔墉,字容斋,嘉善人。嘉庆辛酉副贡,历官户部郎中。有《学福楼诗钞》。257查梧,原名相,字仲士,号蔼吉,又号凤来,宛平人,有《蔼吉诗稿》。258顾煚世,字含象,上虞人,有《味蔗轩诗钞》。259即周尔墉。260李鹤年,字子和,义州人。道光乙巳进士,改庶吉士,官至东河河道总督。72 《晚晴簃诗汇》研究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261迁督东河,再迁巡抚,复督东河,因案落职······余督东三省时,为沥陈宦绩,奏请复官,并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得旨允行,和翁毕生磊落光明之概乃大昭布。262渔宾先生历宰中州大邑,多惠政······余少时从游洛阳,官署谈艺,亹亹不倦,每有诗,必令门弟子属和。赴乡勘事,肩舆中诗稿积寸,多倩余录之。丁丑263春,遣其一姪两孙同余游龙门、香山,曾刊《嵩洛纪游草》。后余为编订诗集,多和平安雅之音。观察,余姑夫也,诗承家学,博雅好古,多华赡之作。孙承鋆亦能诗,早卒。卷一百四十九264伯旉通经学,工文辞,曾文正罗致幕府,屡列剡章,自校官累迁观察使······哲265嗣寿保、恭甫能世其学,昔年共事戎幄,又从余出镇辽沈,投分甚深。兹最录《有恒心斋诗》,因纪思群,不胜旧游零落之感也。卷一百五十一266海楼观察侨居卫辉,先大父与相识。光绪初,曾摄开归道篆。余兄弟昔试游梁书院,颇受识拔。遗诗数百篇,未有刻本,最录及之,不胜今昔人琴之感。卷一百五十三267右翁负干略,工诗古文辞。初见赏于曾文正,以从戎致通显,任河南彰卫怀道。创立致用精舍,专课实学,河朔人才蔚然而起。尝校刻《李文清遗书》,余曾得而读之。卷一百五十四268雁洲覃研经术,素工帖括,由庶常随办河南军务,奏保留馆。洊擢道员,数经提调河南乡试,题下,辄有拟作,揣摩风气者恒手录讽诵,奉为程式。迨官粮储,犹以举业授徒,每于官书之次,杂置文艺,据几危坐,讲解批削,手口并进,掾史生徒,环侍于侧,望者不知其为长官、为老师也。时太仓钱敏肃任巡抚,亦乐造士属。雁洲261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262路璜,字渔宾,毕节人。道光乙巳进士,官洛阳知县,有《黔灵山樵集》。263黔灵山樵集》由徐世昌甄择,并亲自作序,题写书名,并由徐氏退耕堂于民国十四年(1925)印刷出版。264程步云,字蟾客,嘉善人。道光己酉举人,候选训尊,有《慎仪堂诗存》。265徐世昌曾为钦差大臣,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266黄振河,字海楼,大兴人。举人,由知县历官河南候补道,有《励斋诗草》。267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咸丰辛亥举人。官至湖南巡抚。268段广瀛,字紫沧,号雁洲,萧县人。咸丰癸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河南粮储盐法道。73 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晚晴簃诗汇》研究就亚圣庙辟游梁书院,为客籍士子肄业之所,规制悉所手定。余兄弟少时,亦相偕应课,月博奖金,以继膏火。卷一百五十八269春蘧随张勤果西征回疆,其《出塞吟》有云:“书生拥千骑,来饮疏勒涛。”豪情可想,余四十年前自汴赴试,宿逆旅,见其题壁《次邢台》诗云:“长虹贯日荆轲水,满马悲风豫让桥。”重览及之,真有磨盾横槊,慷慨悲歌之概。卷一百六十一270恭慎师为文恪公犹子,相传当文恪公长夏官时,有术士相其先墓言,当再出一兵部尚书,至恭慎师而验。师由中书久直枢垣,以谨密受知,中兴诏书多出其手。洊271陟正卿,未离政地。余昔在词馆,尝从请谒,其门如水。易名以执事坚固小心敬畏为义,称其素行也。卷一百六十三272葵园精揅古学,著述闳深。早岁作诗,苍凉沉郁,雅近少陵。晚学东坡,益见273274变化。余在京师,无一日之雅,而心钦其人。其弟子平江苏舆、湘乡陈毅,皆余275门下士也„„代易时移,葵园归道山已阅数载,余同年吴子修铭其墓云:“有魁一儒,奋起湖湘。甄综六艺,言提其纲。早谢缨绂,屹乎郑乡。闵彼邪说,乃剔乃攘。挺挺志节,皭如雪霜。”所言非谀,足以信今传后。卷一百六十四276锡臣善书能画,官京朝久,余曩与过从甚密,嗣改官粤西,遂不相闻。遗什仅存,昔游如梦,亦可伤已。卷一百六十五277志青同官京朝,相与过从。朝鲜使者李镐翼、陶隐、沈琦泽、云稼来京师,游269姚庆恩,字春蘧,江宁人。候选道赠光禄寺卿,有《红藕花馆》、《小忽雷室西征铙唱》等集。270许庚身,字星叔,钱塘人。同治壬戌进士,由中书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恭慎。271光绪十二年(1886年),徐世昌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272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园,长沙人。同治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祭酒,加内阁学士衔。有《虚受堂诗存》。273苏舆(1874~1914),字嘉瑞,号厚庵,今平江县童市镇人。从王先谦受学,为王氏得意门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选拔贡。着有《春秋繁露义证》、《校定晏子春秋》等。274陈毅,字诒重,号郇庐,湘乡人。光绪甲辰进士,历官邮传部参议。有《郇庐诗文集》。275吴子修,字文崇,曾任湖南学台。276袁思韠,字锡臣,贵阳人。同治己巳补行己未、辛酉、壬戌三科举人,官内阁中书,广西候补知府。277孟继壎,字志青,天津人。同治癸酉举人,由内阁中书历官湖北盐法道。有《绿庄严馆诗存》。74 《晚晴簃诗汇》研究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宴唱酬,颇极一时之盛。志青旋出守石阡,边郡简僻,以诗词自遣。寻迁观察武昌,未几即卒于官。卷一百六十六278仲英先生为余祖姑之子,由翰林历守金华、杭州、台湾、太平、庐州诸府,权台湾道。精求吏治,鞫狱草牍,从不假手僚佐。卷一六百十七:279双梧尝继沈文悫编次乾隆以后诸家诗为《别裁续录》,虽涂辙近隘,而持择甚严。其稿本流入厂市,余为收置社中。并别钞名家诗文都四十余册,皆出手录,披览及之,未尝不叹其苦心劬学也。280拓园诗才倜傥,屈于下吏。门人铭鼎臣将军为刊遗稿,冯展云侍郎题句云:“豪兴三边外,悲歌一室中。身屯名自达,官拙语弥工。异采看囊锦,遗音感爨桐。招魂怜宋玉,极目睇江枫。”当时亦名动公卿也。281喟园流寓大梁,性伉爽,落落不合于时,好为诗,晚益沉郁。许仙屏河督招入幕,欲刻其诗而不果,殁后遗稿散佚。朱古微侍郎与有旧,物色久之,得数册,而晚282年之作不可见。曩时喟园曾手书十首贻余弟友梅,有出剩稿之外者,录而存之。喟园与俞雪岑并属汴中故人,余有《忆旧吟》云“昔者梁苑多诗人,雪岑喟园两叟贫。雪岑曾入通侯幕,喟园亦为节度宾。两叟上下自千古,傲睨时辈生嘲嗔。雪叟独存唐体格,喟叟夙擅宋风神。两叟吟诗不相识,与我庚和殊相亲。我别梁苑三十载,两叟羽化俱成尘。人间万事莫回首,风月不负苦吟身。杜陵吹台巳陈迹,梦阳坛坫亦沉沦。作诗千里吊两叟,樊楼灯火春复春。”283雪岑性豪迈,游京师,以文章名于时。尝入湘乡、湘阴两相国幕,二公皆宾礼之。顾落落无所遇。余与相见陈州,时年甫冠,而雪岑垂垂老矣。倾盖题襟,深相推挹。余初通籍,赋诗为贺,喜溢于辞,其后音问阔绝。下世后篇章零落,余出箧中284先后见示诗六十余篇,编次刻行。278陈文騄,字仲英,晚号槁叟,大兴籍祁阳人。同治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安徽候补道。有《养福斋集》。279史兰,字双梧,嘉兴人,诸生。280王柘,原名允中,字雪庵,一字颠枝,号拓园,大兴人。官辽阳州吏目。有《阅莒草堂诗钞》。281黎承忠,字献臣,号喟园,长汀人,有《葵园诗草》。282徐世昌之弟徐世光,字友梅。283俞燿,字雪岑,大兴籍德清人。有《岑残稿》。284《雪岑残稿》由徐氏退耕堂于1912-1949付梓。75 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晚晴簃诗汇》研究卷一百七十一285雨人为蓬桥大令子,曩游京师,屡相过从。尝客张勤果、宋忠勤二公幕,叙劳得官。晚应刘延年提军之聘,游公路浦,感湿病目,遂卒。年方逾艾,士林惜之。卷一百七十二286仲弢少承家学,及入词馆,雅负时名。甲午后,志在经世,多读有用之书。戊戌党祸,韬晦自全。丙午以考察学务赴日本,为其国学者推重。诗不轻作,作亦不存,殁后如皋冒广生从他处辑录。曾为余题《北江旧庐图》云:“卷施之门如铁立,百辈伸头不容入。藕花开落经百霜,晚得徐君掇其实······卷一百七十三:287乙盦治经,精小学,治史熟辽金元三史,西北地理,融通贯串,探讨所得,多出前人畦径之外。诗自宛陵、山谷诸家,入而跻其奥,不域其藩,旁薄郁积,缮性鞫288情,卓然自辟门庭,固近日一名家也。昔年题余《江北旧庐图》云:舍南薜荔东榹桃,上有碧荫双梧交。庆历先生昔寓迹,荥阳画师为点毫。长风撼壁鸡夜号,起视北极三能高。丈夫文字惜时命,占贤涕泪沾蓬蒿。机声镫影少时梦,白马素冠归檝悲。萧萧古寺日不暉,送君握手归歔欷。青龙入墓岁宫厄,赤乌下树人天知。清淇流水日千里,尺素亟慰居者思。莲甘薏苦忧患共,绿转黄回变复更。步屐昔怜阻城阙,衔觞明又数征程。游仙且作诸天想,抗议无惭谏苑声。我识卷葹辛苦意,注经补史企书成。”时余方奉先太夫人讳,将扶榇返河北也。卷一百七十四289杏侪文场驰逐,早有声誉。晚乃与其子同举于乡,同岁生皆尊为丈人行。与余兄弟甚谂,屡相酬唱,尝和余《雪后寄诗》,有句:“世宙乱成谁反治,园林荣尽亦当枯。”抚时感事,诵之辄为怃然。290研荪与余同岁举于乡,先余入词馆,蓬山暂到,风引船回,出佐刘壮肃幕府,为赤嵌之游。居年,余以疾归,遽卒。285李作霖,字雨人,上元人。光绪丙子举人,直隶候补道。286黄绍箕,字仲弢,号鲜菴,瑞安人。光绪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北提学使。有《鲜菴遗稿》。287沈曾植字子培,号乙盦,嘉兴人。光绪庚辰进士,历官安徽布政使,署巡抚。288王式通《东海徐公继配席夫人墓志铭》:“公等甲科,供职词馆。夫人奉刘太夫人入都,所居为洪北江旧庐。”另外,沈曾植确有《题徐菊人编修北江旧庐图》的诗,由此可以推测,这篇诗话也为徐世昌亲撰。289鹿学尊,字杏侪,号艾声,定兴人。光绪壬午举人,官高平知县。有《艾声诗草》。290何维栋,字研荪,道州人。光绪癸未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有《十六观斋遗集》。76 《晚晴簃诗汇》研究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卷一百七十五:291海帆为余丙戌同岁,性素劬学,平日手不释卷。既入词馆,与余及鹿乔生、韩292子侨同习词赋于北学堂。海帆颇有志于经世之学,庚子秋在危城中与王半塘、朱彊293村诸人结社填词,梓以行世。开坊后旋任广东提学史,以忧去官,未竟其用,既殁,余铭其墓。”294澹堪性情和易,工诗善书,受知于于次棠中丞。蚤着清誉,中年入幕应官,皆295超然自异,不肯苟同······余设晚晴簃诗社,澹堪入社谭诗,同辈交重。今年归里,不久谢世。览其遗翰,辄深感旧之思。诗集为生前所自刻,选存颇慎。诗境安雅,如其为人。宋芝田侍御称其:“气沉词炼,无一点嚣气犯其笔端。非养之有素,湛然恒清,不能有此境界”。是真知澹堪者已。296蓉曙齐年同馆,后又共事政务处,投分不浅。及观察川东,未几谢政而归,邮简诗筒,岁时不绝。晚营生圹,属为题碣,尚赋长古,见寄生平。雅慕放翁,镌“陆剑南同乡人”小印。以明素尚。然其诗郁勃莽苍,放笔为直干,殊不类放翁也。卷一百七十六:297松坡笃行好学······。余与同岁进士,同官日下,过从最密。晚乃丧明,主讲文学馆,及门以诗文相质,耳听口授,昕夕不倦。入都必主余家,赏奇析疑,拳拳相切磋,写定文集,余为序而刻之,生平诗不多作,询其子葆真,仅以两篇至,亟录入选,人琴之感方深,翰墨之缘不沫。沾巾劳手,是用悢然。298文恪少时,随宦蜀中,事亲至孝。及归京师,受业盐山李慕皋侍御之门,自通299籍以至显贵,门庭如水,无异寒素。与余结昆弟之好,同直枢廷。晚病偏废,仍时相往还。闻有髫龄日记、诗册,未之见也。遍求遗作,仅得一律。300丙戌诸同岁中,梦华年差长,江关诗赋,早饮香名。出守凤阳,以经术泽吏事,291于齐庆,字海帆,江都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广东提学使。有《小寻畅楼诗钞》。292王鹏运(1849-1904),桂林临桂县人,自号“半塘老人”,我国近代有名的词学家,着有《半塘定稿》3卷,《剩稿》1卷。他伤国忧时,发而为词,是清代词坛之大师之一。293朱祖谋(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有《彊村词》。294即成多禄。295民国八年即1919年,徐世昌于自己寓所内设晚晴簃诗社。296遹声,字蓉曙,诸暨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四川川东道。有《畸园老人诗集》。297贺涛,字松坡,武强人。光绪丙戌进士,官刑部主事。298荣庆,字华卿,号实夫,蒙古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弻德院顾问大臣。299荣庆与徐世昌乃同年(光绪丙戌年)进士,又一起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300冯煦,字梦华,号蒿庵,金坛人。光绪丙戌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安徽巡抚。77 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晚晴簃诗汇》研究遂擢监司,洊膺疆寄。宣统初,纳节而归,寄居海上。诸行省连岁告灾,力筹拯卹,年逾大耋,汲汲不遑。诗笃雅和婉,晚遇乱离,辞旨凄咽。尤工倚声,取径姜张而缠绵悱恻,风格隽上,骎骎有青冰之意。301肖韩通籍甫弱冠,在丙戌同榜馆选中齿最少。督学黔中,乞养归,还朝补御史,亦仅逾强仕。诗学山谷、后山,中多有物之言,非仅欲以词章名世。使天假之年,所造正未可限量也。302镐仲与武强贺松坡涛皆丙戌同岁生,皆治古文。镐仲径睎秦汉,松坡谓当取径八家,持论不尽同。皆官西曹,顾不相过从,余为介而定交。二君论文切劘,相成益厚。松坡文余为校刻,镐仲文亦余作序。二君皆下世久矣,追念昔游,悒悒不能去怀„„303子封博闻强识,亚于家督。曩同入词馆,相与过从,广坐倾谭,澜翻不竭。友朋以诗文相质,引绳批根,不稍假借。顾自作甚罕,偶有造述,亦不存稿。病殁京邸,子培自上海寄诗挽之,有句云:“生怜谢草难同梦,死恨殷薇不共山。”徽献俱亡之痛,坡颍再世之悲,诵之辄为累欷不置。卷一百七十七304公勖少治经学,通训诂,为文务求奇古,著有《绩溪备乘》、《公谷考义》、《汉学师承记续记》、《龚定庵年谱》、《少思长室文存》、《丹荃馆诗余》„„余305因樨庵师与之相识,庚寅登第,逾年卒,余铭其墓。其诗于《琼州杂事诗》外,有《龚学斋古今体诗》,未之见也。卷一百七十八306筱圃撢究群籍,好深湛之思,于中外学术治术之异同,洞明真际,著有《变法307经纬公例论》。庚子后,长沙张文达被命兴学,筱圃多所赞画。余督东三省时,筱圃任奉天提学,极倚重之,而商榷吏事,鲜及诗文。近得其《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结思流响,几欲乱真,当是少作。盖自通籍后,殚心新学,不暇为此矣。308江安自设治以来,入翰苑者始于雨农。时京师士大夫竞言考据词章之学,一二301叶在琦,字肖韩,号稚愔,闽县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御史。有《稚愔诗钞》。302刘孚京,字镐仲,南丰人。光绪丙戌进士,授刑部主事,改饶平知县。有《绣岩诗存》。303沈曾桐,字同叔,号子封,嘉兴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广东提学使。304程秉钊,字公勖,号蒲孙,绩溪人。光绪庚寅进士,改庶吉士。有《琼州杂事诗》。305陈樨庵(?—1919),名镜清,安徽石埭人。杨仁山居士弟子,徐世昌的老师。306张鹤龄,字长孺,号筱圃,阳湖人。光绪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户部主事,历官奉天提学使。307徐世昌曾为钦差大臣,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308傅增淯,字雨农,江安人。光绪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江苏知府。78 《晚晴簃诗汇》研究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居高位者相提倡,巧者或借以梯荣。雨农独闭户读书,耻为干谒。视学贵州观风,试题以西北地理发问,按试各题闳深博伟,黔人谓自洪北江后所未有也。在任三年,务以实学教士。壬寅分校秋闱,所得多知名士,湘乡陈毅为尤著。诸弟并负时名,增濬309为余门下士,学尤邃密。中年谢世,遗著待刊,因录雨农诗附识之。310晋之博闻多识,制行芳洁,为近岁齐鲁学人之冠。五经皆有著述,《春秋》主左氏,《三礼》尤长《周官》,《尔雅》、《夏小正》并有所疏证······余昔年同馆,投分甚深。光绪之季,余游济南,晋之主讲金泉,时时过从,同揽趵突泉诸311胜。宣统间余以勘铁路复至,晋之偕佩南过访纵谈。及其殁后,余属凤孙及徐梧生编订所著诸书将谋剞劂,乃其婿遽挟以去,迄尚未得付刻。诗其余事,而雅正敦厚,学人之言,要不同于凡俗。卷一百八十312313余家系出中山王,忠勤始祖为中山王之兄,余与忠勤叙兄弟行。先德晓山中丞,因越南军事逮问,久之乃邀宽典,忠勤亲侍囹圄,世称其孝。既淡仕进,绩学好古,一意聚书,多得秘帙。北方藏书家,自杨氏海源阁外,罕有其匹······314瓞民为文襄族孙,年长于文襄,从之粤鄂记室最久。其品高洁,其性孤傲,其貌朴古。工诗,善哭善骂。文襄座上名流最多,大半不当其意,讥评嘲谑皆甚切。至喜表章节烈,有古贞士风。昔年余游武昌,时时来纵谈,已七十余矣,出其诗相唱和。文襄语及甚奖勉,亦有时笑其迂朴也„„315献群父达生孝廉官河南知县,余与相识。献群童时,余即见之,早岁能文,为贺松坡高足弟子,松坡称为后起之秀。曾游欧洲,文思益进,未几病殁。遗诗百余首,皆非其所欲存者,英才不禄,人咸惜之。316鹿侪为仲英表丈仲子,屡试不售,就沪肄新学。偶中酒致疾,误于医,遽卒,年未三十。表丈集中痛哭词,即为鹿侪作也。遗稿仅数十首,感怀身世,时有述德之思。309傅增濬,傅增淯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为徐世昌门人。310宋书升,字晋之,潍县人。光绪壬辰进士,改庶吉士,加五品卿衔。311徐世昌任职期间曾力主铁路建设。312中山王乃徐达,徐世昌认为自己是徐达的后人。313徐坊,字梧生,临清人。历官国子丞,赠太子少保,谥忠勤。有《徐忠勤公遗诗》。314张祖继,字瓞民,又字瓠肥,晚号老南皮人。有《瓜弟民诗钞》。315张宗瑛,字献群,南皮人。有《雄白诗》。316陈璟章,字鹿侪,大兴籍祁阳人。有《见真吾斋诗集》。79 附录:徐世昌亲撰诗话《晚晴簃诗汇》研究卷一百八十二317啸龙博极群书,文笔恣肆,寝馈于汪容甫、龚定庵二家最深。甲辰春闱,张文达得其卷,叹赏不置,以余尝与朝考阅卷,亦执贽门下。中年病废,憔悴以殁。诗稿盈尺,不免于贪多务博,而珠光剑气,自有其不可磨灭者存。卷一百八十四318采于诗温柔敦厚,得风人之旨。归愚赏其“儿顽应笑同王霸,婢钝何须学郑玄”一联,谓可见家风敦朴。余尤爱其《初夏》一首,至性天然,采于子岳,通经术,亦工诗,受母教也。卷一百八十八余闻慕韩中丞述其母夫人能诗善画,治家有法。曾自写《寄生馆诗稿》,遭乱失去,仅存临终前一绝,吉光片羽,致足珍也。卷一百九十弢甫太常曩为余言,太夫人懿行有可纪者。太夫人早慧,通《五经》大义,旁及文史。于归后,以贤孝闻乡里。家事之暇,则伉俪以诗唱和。卷一百九十一毕节路氏与余家有连,世以诗传,人有专集。静庵观察刊其母夫人《吟荭馆遗诗》,曾为之序。诗见性,可微懿媺。317王鸿兟,字啸龙,又号无离,闽县人。光绪甲辰进士,历官邮传部员外郎。318张蘩,字采于,吴县人。诸生吴诏室,有《衡栖集》。80 《晚晴簃诗汇》研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专著:[1]王士祯辑、卢见曾补传.感旧集[O].乾隆十七年壬申刻本.[2]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O].道光十一年辛卯红香馆刻本.[3]恽珠、妙莲保.国朝闺秀正始续集[O].道光十六年丙申红香馆刻本.[4]符葆森.国朝正雅集[O].咸丰六年丙辰半亩园刻本.[5]宋瑛、彭启瑞、周之镛.泰和县志[O].光绪四年刊本.[6]陈衍.近代诗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7]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8]宋荦.漫堂说诗,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9]王昶.湖海诗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10]法式善撰、涂雨公点校.陶庐杂录,历代史料笔记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陈廷焯著、杜维沫点校.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2]梁启超著、舒芜点校.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3]王夫之著、嵇文甫点校.王船山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14]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王树楠.陶庐文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17]徐世昌.水竹邨人诗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18]马其昶.桐城耆旧传,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19]法式善.梧门诗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20]曾国藩著、李翰章編.曾文正公(国藩)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21]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22]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23]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1 参考文献《晚晴簃诗汇》研究[24]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5]沈云龙.徐世昌评传[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26]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27]郑逸梅.南社丛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8]王士祯著、靳斯仁点校.池北偶谈,清代史料笔记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82.[29]袁枚著、顾颉刚点校.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0]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31]洪亮吉撰、陈迩冬校点.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2]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3]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5]钱仲联.梦笤庵清代文学论集[M].山东:齐鲁书社,1983.[36]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4.[37]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8]黄培芳.香石诗话[M].上海:上海书店,1985.[39]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清代传记丛刊[M].台北:明文书局,1986.[40]钱仲联.梦笤庵诗话[M].山东:齐鲁书社,1986.[41]钱仲联选、钱学增注.清诗三百首[M].湖南:岳麓书社,1986.[42]程千帆、杨扬整理,杨扬辑校.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43]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44]钱仲联,、钱学增注.清诗精华录[M].山东:齐鲁书社,1987.[45]汪辟疆.汪辟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6]徐世昌.诗歌总集丛刊•清诗卷•晚晴簃诗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47]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国书店,1989.[48]刘声木撰、徐天祥瑞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M].安徽:黄山书社,1989.82 《晚晴簃诗汇》研究参考文献[49]罗仲鼎,陈士彪选注.朱彝尊诗词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50]刘国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51]朱彝尊著、黄君坦点校.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90.[52]徐世昌著、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0.[53]王镇远.桐城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5]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56]黄山民.徐世昌之秘密[M].北京:新学印书局,1922.[57]朱则杰.清诗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58]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M].台北:学生书局,1992.[59]袁枚.袁枚全集[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60]钱仲联.梦苕庵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61]张建.清代诗话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62]薛雪.一瓢诗话,丛书集成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1994.[63]郭剑林、王爱云.翰林总统徐世昌[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6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东方出版社,1996.[65]柳亚子、陈去病.南社丛刻[M].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1996.[66]林开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北洋军阀史料[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6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8]顾炎武撰、王冀民笺释.顾亭林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8.[69]王士祯著、戴鸿森点校.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1]梁启超著,陈引驰编.梁启超学术论著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3]胡适.胡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3 参考文献《晚晴簃诗汇》研究[74]谢正光、佘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75]孙殿起.贩书偶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陈维崧.箧衍集,四库禁毁书丛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78]李祥著、李稚甫点校.药裹慵谈[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9]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2000.[80]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81]钱仲联.近代诗钞[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82]钱钟书.钱钟书集·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83]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84]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5]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86]柳无忌、殷安如.南社人物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7]严迪昌.清诗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8]钱谦益撰,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9]石玲.袁枚诗论[M].山东:齐鲁书社,2003.[90]李慈铭.越缦堂日记[M].江苏:广陵书社,2004.[91]樊增祥撰,涂小马、陈宇俊校点.樊樊山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2]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点校.石遗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3]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4]钱仲联.清诗纪事[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95]刘世南.清诗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6]张永芳.诗界革命与文学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7]顾起纶.国雅品[M].山东:齐鲁书社,2005.[98]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9]傅璇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M].辽宁:辽宁文学出版社,2005.84 《晚晴簃诗汇》研究参考文献[100]蒋寅著.清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1]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2]王士祯.王士祯全集[M].山东:齐鲁书社,2007.[103]黄侃著,黄延祖重辑.黄侃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4]许蔓玲.钱谦益《列朝诗集》文学史观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105]徐世昌著、沈芝盈、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6]汪辟疆撰,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7]傅卜棠.晚晴簃诗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8]马汉钦.明代诗歌总集与选集研究[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9]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所.清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10]潘德舆著、朱德慈辑校.养一斋诗话,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1]贺涛著、祝伊湄、冯永军点校.贺先生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2]陈晓维.好书之徒[M].北京:中华书局,2011.二、相关论文[113]刘和文.清人选清诗总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0.[114]陈惠美.朱彝尊经史之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2001.[115]李佳行.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D].北京:北京大学,2006.[116]王炜茗.《清诗别裁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6.[117]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07.[118]王兵.清人选清诗与清代诗学[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0.[119]夏勇.清诗总集研究通论[D].浙江:浙江大学,2011.[120]福本雅一.《晚晴簃诗汇》叙译著[J].日本帝塚山学院短期大学研究年85 参考文献《晚晴簃诗汇》研究报,1987(35),85-106.[121]钱仲联、严明.袁枚和陈衍—论诗坛盟主对清诗发展的积极影响[J].江海学刊,1995(1),155-160.[122]涂小马.同光体研究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1998(1),55-59.[123]孙之梅.南社及南社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0(6),10-15.[124]朱则杰.清诗中的若干版本与注释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2001(5),69-75.[125]袁澍.王树楠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1),47-57.[126]付幸.徐世昌手札[J].收藏家,2003(12),49-53.[127]蒋寅.论清代诗文集的类型、特征及文献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61-69.[128]傅幸.徐世昌手札中所见《清诗汇》资料[J].文献季刊,2006(10),137-145.[129]朱则杰.《四库全书总目》五种清诗总集提要补正[J].深圳大学学报,2006(3),91-94.[130]曾光光.桐城派与汉学关系辨析[J].贵州文史丛刊,2006(3),41-45.[131]朱则杰.清诗总集所见名家集外诗文辑考[J].深圳大学学报,2007(6),103-107.[131]朱则杰.《四库全书总目》十种清诗总集提要补正[J].浙江大学学报,2007(1),72-77.[132]房伟.文庙从祀制度考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11-113.[133]刘和文.清诗总集群体性特征考论[J].苏州大学学报,2011(6),94-97.86 《晚晴簃诗汇》研究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关于<晚晴簃诗汇>的编选情况》,《群文天地》,2012年14期87 后记《晚晴簃诗汇》研究后记研究生三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感觉一切都不一样了,没有了淡然的心态,始终感觉自己一个脚已经跨出了校园。我和其他同学还不太一样,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提前参加工作,职业压力也比较大,正因为提前参加了工作,因此,九月初向单位请假一个多月回学校写毕业论文的那段时光,我一直感觉自己是在计算着时间过,生怕浪费了还能留在校园里留的这些不多的日子。提到毕业心里总是一万个不舍,正是因为这种不舍,所以我的毕业论文一直是抱着愉悦的心情在写作。七年前,我带着行李来带苏州,开始我的求学生涯,而这一待就是七年,临近毕业,即将离开苏州我这个可爱的第二故乡,心里充满了不舍,虽然扬州到苏州仅两个小时的车程,但提到离别,心里的难受不言而喻。留恋一座城市是因为这座城市里有值得留恋的人,感谢我的导师涂小马先生在我研究生的三年生涯里在学习上给予我的指导,在生活和做人上给我的帮助,这位亦师亦友的“老朋友”照亮了我读研三年的求学路,让我们和他呆在一起的时光充满了欢乐和幽默,让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求学生涯变得乐趣横生。除此之外,他还用文献学严谨的作风来时刻要求我做人、做事,让我慢慢改掉毛毛躁躁的毛病,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大有裨益。同时,感谢文学院的马亚中、马卫中、陈桂声、赵杏根、薛玉坤等老师,在我读书生涯中在学习上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我的师兄潘宏恩先生在我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涯时对我的耐心指导和关照,感谢同门师姐潘卫卫,师妹李智慧、刘信蔚在我读研期间的陪伴,感谢我的舍友李文玉和王春苗,你们让我的研读生活充满了愉悦。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甚明白论文的写作主题,但是他们一直默默地给予我关切和鼓励,是我软弱时坚强的后盾,是我疲惫时的温馨港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们的安康是我执着前行的不懈动力。掩卷而思,唯有感激,唯有自省,唯有不懈地追寻。即将离开校园的我即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不管身在哪里,希望自己始终能有一颗虔诚的赤子之心,伴我前行。陆瑶2013年5月于苏州大学独墅湖畔8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